羽毛球男子双打比赛技战术三段指标评估法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2023-09-08 03:48朱嘉兴陈庆国李淑媛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18期
关键词:接发球技战术发球

朱嘉兴 陈庆国 李淑媛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四平 136000)

自20 世纪90 年代初羽毛球正式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后,伴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羽毛球这项竞技运动逐渐朝着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羽毛球运动赛事的完善与羽毛球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羽毛球比赛规则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羽毛球运动员训练模式发生变化。与其他竞技对抗类运动项目相比,羽毛球这项以快、准、狠、活为特征的对抗类项目要顺势而为,及时对运动员的技战术进行调整,根据运动员及对手的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技战术打法,以为我国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佳绩奠定基础。对此,通过在羽毛球男子双打比赛中积极构建与应用三段指标评估法,对运动员各段技战术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为优化羽毛球运动员训练模式,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奠定基础。

1 三段指标评估法的内容及其发展

1.1 三段指标评估法内容概述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羽毛球、乒乓球与网球都属于隔网类对抗项目,且同属于持拍类对抗项目。伴随竞技类运动项目的发展及项目竞争日益激烈,为在诸多运动比赛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我国加大对隔网类对抗运动项目的研究,尤其是对不同项目技战术的评估与研究。其中,当前所熟知的羽毛球技战术三段评估法就是基于经典的乒乓球技战术三段指标评估法而发展得来的。

所谓三段指标评估法,是1988 年我国吴焕群等专家从运动员的个体比赛能力出发,将运动员的总体能力分为不同阶段,并将其命名为“三段”,将体现“三段”训练的基本规律定义为“三段评估理论”,在此基础上将使用率与得分率作为评价指标来提出比赛制胜的竞技模式。三段指标评估法的理论框架是将隔网持拍类对抗项目——乒乓球,以每一分球最后一拍的得失分为观察点,将乒乓球技战术从整体上分为三段进行分析评估。其中,三段指标评估法中的“三段”,指的是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与相持段。不同阶段对运动员的技战术要求不同,发球抢攻阶段包括发球、发球抢攻与发球被攻等3 项技术,接发球抢攻段则包含接发球、接发球抢攻、接球后被攻与接球后抢攻等4 项技术。与前两个阶段相比,相持阶段所包含的技术项目较多,如主动进攻、被动防御以及二者之间相互转换等17项技术。

1.2 三段指标评估法的发展

进入21 世纪以来,国家乒联对乒乓球这项运动的比赛规则作出重大变革,如自2000 年10月1日起将乒乓球由原来直径38mm的小球改为直径40mm的大球,又规定自2001 年9 月1 日起,将21 分赛制变为11 分赛制。自此之后,相继实行无遮挡发球并使用新塑料球。国际乒联关于乒乓球运动项目的规则变化,无疑给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带来极大冲击。为适应新规则以及提高运动员技战术水平,我国专家开始对传统三段指标评估法显现出来的缺点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如将原有相持阶段划分为发球段与接发球段,并分别计算运动员的得分率与使用率,使运动员在比赛场上攻防状态更加直观显现出来,亦使得三段指标评估法更具科学性与实用性[1]。随着我国专家对乒乓球运动项目的深入研究,在传统三段指标评估法的基础上重新制定评定指标,积极构建乒乓球技战术四段指标评估法。传统三段指标评估法在我国乒乓球运动项目中的应用,使得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在诸多比赛中屡获佳绩。为促进与乒乓球同属于隔网类对抗项目的羽毛球项目的发展,在结合羽毛球运动特点的前提下,通过对羽毛球比赛的深入研究,积极构建了属于羽毛球技战术的三段指标评估法。

2 羽毛球男子双打比赛常用的技战术

2.1 羽毛球男子双打比赛常用的技术

在羽毛球男子双打比赛中,根据场地区域可以将其常用的技术分为前场、中场与后场技术[2]。前场区域一般是指发球线附近到球网的距离,前场技术一般包含推球、扑球、封压球、挑球、挡网、勾球、搓放球、拨切球等。中场区域则是指前发球线之后到双打后发球线以前的区域,常见的中场技术包括抽球、拦网、杀球、高远球等。后场区域则指的是双打后发球线附近到场地端线的区域,常见的后场技术包含高低手位吊球、杀球、高远球、反手高远球等。根据区域的不同,羽毛球运动员在比赛场上要选择相应的技术。

为了羽毛球运动员在比赛场上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上述技术,运动员要不断加强日常训练。羽毛球运动员在训练中要学习并掌握运用羽毛球基本技术的方法,如球路练习、拉吊直线、高吊斜线、对角线杀球上网、对角线扣球上网、直线扣球上网等。除了上述基本技术练习之外,还可以采用由几个单项技术综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基本技术训练,但要注意结合运动员个人身体素质和技术特点,制订针对性强的训练计划,以提升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

2.2 羽毛球男子双打比赛常用的战术

所谓羽毛球战术是指羽毛球运动员为获得比赛胜利,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根据比赛对手的体力、技术特点及心理素质等因素采取的行动和比赛计划[3]。基于此,羽毛球运动员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技术、体能素质和心理素质之外,还要掌握与这项运动相关的战术,以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占据优势。虽然从表面上来看,羽毛球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胜利看似是通过某项战术动作而实现的,但这在很大程度上亦是在战术思想的支配下完成的。

在我国体育运动事业发展中,我国秉持的羽毛球战术指导思想是“以我为主、以快为主、以攻为主”。所谓“以我为主”,要求羽毛球运动员要在充分考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战术;“以快为主”则是强调羽毛球运动员在战术的转换和变化上反应要快速,一旦在比赛过程中发现对手在技战术方面的优缺点,要及时改变自己的战术,在进攻防守转换等方面抓住有利时机;“以攻为主”作为羽毛球运动员在制定比赛战术时的主要思想,强调不论是防守,还是进攻,都要有积极的态度。

通常情况下,空后场技术用来限制后场进攻能力相对弱的对手,在这种战术的影响下,运用平高球等将对手限制在后场底线,使对手回击质量不高的球,进而实现反击得分的目标。攻人战术是羽毛球双打比赛中常用的一种战术,是己方在获得进攻机会时向对手发出连续攻击的战术。攻中路技术是指当对方在防守状态下左右分边站位时,己方进攻要尽可能将球攻到对方两人之间的中场空当区域,进而造成对方在击球时发生碰撞或出现漏接失误。攻中路技术的另外一种形式是攻半场技术,即当双方处于进攻状态下两人前后站位时,可将球回击到中场两人前后之间、靠近边线的位置,这种战术也容易使对手出现漏接或抢接的情况。发球战术则是己方根据发球落点、长短、时间快慢等变化,借用发球来扰乱对方接发球节奏的一种战术。前场控网技术是己方运动员为获得进攻机会,通过取位、跑动、推拨压等迫使对方起球而采用的一种战术。上述这些战术的运用能帮助运动员在羽毛球赛场上获得较好的成绩。

3 羽毛球男子双打比赛技战术三段指标评估法的构建

3.1 羽毛球双打比赛规则

要想在羽毛球比赛中获取胜利,首先最重要的是了解羽毛球比赛的相关规则。在羽毛球比赛中,不论是单打,还是双打,均统一采取21 分制,3 局2 胜;每球得分制;当双方均为20分时,领先对方2分的一方赢得该局比赛;当双方均为29 分时,先取得30 分的一方赢得该局比赛,一局比赛的获胜方在下一局率先发球[4]。除了上述统一规则之外,与单打比赛相比,双打比赛具体的实施规则有所变化,如与单打一样,发球方得分为偶数时,发球方在右半场进行发球。当发球方得分为奇数时,在左半场进行发球;当且仅当发球方得分时,发球方的两位选手交换左右半场等。除此之外,双打比赛与单打比赛在发球区域及半场边线等方面也存在区别。

3.2 当前羽毛球比赛段落划分

在对羽毛球男子双打比赛规则了解的基础上,可以看出,羽毛球比赛的胜负是由多局次的对抗组成的。同样的一局羽毛球比赛的胜负,需要运动员在多个来回的对抗中实现,运动员在每个对抗来回中需要完成多次发接球。就当前羽毛球双打比赛段落划分而言,相关专业学者基本上都将羽毛球比赛划分为4 个段落,相互之间不同的是,每个段落的划分标准及命名有所区别。如有的学者将羽毛球这项隔网对抗类项目划分为发接对抗阶段、攻防阶段、相持阶段以及相持末端4个阶段;有的学者将运动员发接球按照不同的拍数进行段落划分,如发接发阶段为1~4拍,攻防阶段为5~10拍,相持阶段为11~20拍,多拍阶段为20拍之后。但也有部分学者将羽毛球比赛的段落划分为发接发段、限制段及多拍段3个段落[5]。

3.3 羽毛球男子双打比赛技战术三段指标评估法标准制定

基于学者田麦久的项群理论,羽毛球与乒乓球一道同属于隔网持拍类对抗项群运动项目,虽然两项运动在很多方面存在一定区别,但二者在训练方法、击球动作、技战术运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如羽毛球与乒乓球两项运动的得分方式均是以运动员最后一拍为计分点,且二者之间的得分特征极为相似。尽管两种运动项目之间有很多的相似点,但在构建三段指标评估法与制定指标标准时,要充分考虑二者之间的区别,如运动项目特点、运动场地、发球特点等因素,在依据两种运动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

就羽毛球男子双打比赛中得失分段落而言,可以将其划分为4 个区间。第一区间为运动员发球的第1~4 拍,这一段落为发接发短;第二区间为发接发之后得失分发生的主要段落,通常为第4~10 拍;第三区间为主要得失分段至得失分较少的多拍阶段,一般情况下为第10~22拍;第四区间则为22拍以上的超多拍段。通过对不同段落运动员得分情况的分析,根据得分率=(该段落得分/该段落得分+失分)×100%、使用率=(该段落得分+失分/全场得分+失分)×100%这两种评价指标的计算公式划分评估标准。在之后的训练中,依据评估标准及时调整运动员技战术训练模式和训练计划,充分发挥运动员的个人特长和技战术优势。

4 三段指标评估法在羽毛球男子双打比赛技战术中的应用

4.1 羽毛球男子双打比赛中发球技战术分析

在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群体育项目中,体能、技战术、心理素质等是影响竞技体育项目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社会及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羽毛球作为其中重要的竞技运动项目,也在时代中不断发展。在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中,对运动员的技术要求是必然存在的。其中,技战术作为羽毛球运动项目的重要内容,亦随着羽毛球项目及规则的革新发展而不断变化。作为高水平运动员,必须全面掌握技术,并熟练、准确、运用技战术[6]。战术分为个人战术与团队战术,在羽毛球男子双打比赛中,主要存在的是团队战术的问题,这需要运动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充分发挥技战术优势来限制或压制对手。

以目前我国男子双打组合排名靠前的李俊慧、刘雨辰为例,通过对其参加的国际比赛数据汇总分析,从发球落点、接发球、得失分情况来分析其在双打比赛中运用的技战术。总体来看,李俊慧、刘雨辰这一组合具有技战术互补的优势。其中,李俊慧技战术呈现以快制胜的特点,能够在中后场猛烈进攻,为队友创造后攻前封的机会,如在比赛中其发球落点最多的集中在1号区,其次是5 号区和4 号区,这种技战术选择使发球飞行轨迹最短,给对手反应的时间较短,进而加大对手回球难度。而刘雨辰则以稳中求变的技战术特点,在前中场给对手施压,减少主动失误,以为队友提供后攻的机会。

4.2 羽毛球男子双打比赛中接发球技战术分析

在羽毛球男子双打比赛中,接发球的一方属于被动方,其要根据对手的发球路线与质量来及时应对,通过在发球段选择正确的技战术,能够为后续比赛段落奠定良好基础。为在接发球阶段得分,需要运动员灵活选用接发球技战术,如当对手突发后场球时,可以根据对手在场地中的站位以及自身优势,适当选择高远球、吊球、杀球等技术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在对李俊慧与刘雨辰参赛数据分析中,不难发现,李俊慧在接发球中,使用频率较高的3项技战术为搓放网、推球与扑球,而这3 种技术都属于前场接发球技术。在羽毛球男子双打比赛中,快是最核心的特点,选择推球这项技术很符合羽毛球节奏快的特点。

随着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发球的质量越来越高,现如今发球的最高点几乎与网带齐平,羽毛球越过球网后快速下降,推球可以快速有效地处理网前球,并且能够增加对手的回球难度,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对手的进攻。基于此,接发球阶段前场以“接发抢攻”战术为主,利用推球和搓放网技术,执行稳中有变的战术,迫使对方起高球,从而利用中后场进攻力强的优势形成压制对手的局面;后场接发球,充分利用杀球进行压制,且在被动的情况下善于利用高远球进行过渡,从而为“防守反击”战术争取充分的准备时间。

5 结语

综上所述,与羽毛球男子单打比赛相比,男子双打比赛更加注重运动员双方的技战术配合与不同比赛段落技战术的选择运用。其中,发球段、接发球段可以说是双打比赛中占据主动地位的重要阶段,高质量的发球、接发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自身取得比赛优势,进而为后续段落奠定基础。为进一步提高男子双打运动员技战术训练效果和质量,通过在训练比赛中构建并应用三段指标评估法,用指标标注衡量运动员在不同段落中不同技战术的得失分情况,并及时调整技战术策略,提高运动员发球、接发球质量,以在比赛中占据有利地位,形成压制对手的局面,最终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开创我国羽毛球男子双打比赛新局面。

猜你喜欢
接发球技战术发球
对当今世界高水平男排比赛发球体系的研究
我国竞技排球比赛中发球技战术运动规律研究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青年球员的乒乓球接发球抢攻战术选择的研究
浅析排球接发球阵型思维演变
德约科维奇与费雷尔技战术对比分析
羽毛球男子单打技战术分析
对瓦尔德内尔、张继科2/3右半台短球接发球的研究
21分每球得分制对羽毛球男子双打技战术的影响
第52届世乒赛女子单打前3名选手接发球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