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技术在新闻生产实践中的运用

2023-09-09 19:13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受众生产信息

蒋 华

(作者单位:宣城日报社)

5G技术是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又一次升级,传输速度和系统容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可以让人们更加高效、便捷地使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更好地满足在新闻信息方面的需求[1]。新闻媒体要想适应行业生态环境的变化,就需要尝试通过不同途径,将5G技术用于新闻生产实践,改变传统的生产理念和生产模式,突破局限,获得发展。

1 5G技术及其优势概述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继3G、4G之后移动通信领域在技术方面的又一次升级。与前几代通信技术相比,5G技术在传输效率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不仅能够有效减少信息的延迟时间,还能降低传输费用,降低消耗,从而显著地提高整个信息系统的集成化水平。从信息传输速率来看,5G的最高峰值相当于4G传输速度的100倍,可以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传输;从减少延迟时间方面来看,空中接口的时延能够始终保持1毫秒左右,从而为5G技术在多个领域的运用提供支撑,具体包括在线教育、自动驾驶等;从网络容量、网络连接方面来看,5G网络能够连接千亿设备,满足物联网的要求。

5G技术不仅能够带给受众更优质的体验,提升各类移动端的传输效率,还能够赋予万事万物相互连接的能力,人类社会也因此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2]。可以说,5G技术为整个新闻行业的升级提供了契机,使得新闻行业的生态发生重大的变革。首先,5G技术低延迟、高传输率的特征使不同设备得以流畅地相互连接,而传感器也遍布整个网络。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新闻采集的过程发生变化,从依靠人工采访为主转变为借助传感器采集信息,信息的来源因此变得更为丰富。其次,5G技术背景下还可以结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借助算法精准地投放信息,显著地增强信息传播的效力。基于5G技术支持,数据呈现可视化倾向越来越突出,这一特点更贴合现代受众的阅读习惯,使得原本复杂的信息变得更加简洁、生动、形象,极大地降低了受众理解的难度,还能借助“5G+VR+视频”的方式,使虚拟和现实得以相互结合,从而带给受众更高质量的体验,让受众获得身临其境般的独特感受。最后,借助于5G技术的巨大优势,还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广泛运用于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分发、信息反馈等,促进整个新闻行业不断朝着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

2 5G技术影响下新闻生产的变革

2.1 生产理念的转变

在5G技术的影响下,受众接收信息、发布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参与信息传播的主动性也在不断增强,很多受众在阅读信息的同时,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发表意见,新闻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不再取决于媒体,而是取决于受众的体验[3]。5G技术带来的系列变化,促使新闻生产理念逐渐从“以媒体为中心”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新闻媒体在生产新闻时将受众的需求放在首位,才能够形成相当规模的核心受众群,进而不断扩展自己在市场当中的生存空间,确保获取足够的利益。比如2020年“两会”召开前夕,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面向全体受众,首次推出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在业界率先采用“5G网络传输+全息成像技术”的方式,让异地全国人大代表和记者“跨越时空”,与观众“面对面”,讲述自己的履职故事。该节目从最初的策划到最后的呈现,始终将受众的感受放在首位,通过5G技术实现被采访者与受众之间的即时互动,带给受众更为强烈的体验。

2.2 生产方式的转变

进入5G时代后,新闻生产的方式同样也出现了极大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信息获取方式的转变。传统新闻生产模式下,新闻工作人员主要通过拍摄、录音等方式获取与事件相关的信息,但是5G技术背景下,新闻工作人员可以借助传感器、智能设备抓取与事件相关的数据信息,或者进行跟踪拍摄,信息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二,新闻素材处理方面的转变。不同于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5G时代背景下新闻生产以数据为核心。基于5G技术背景,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开始成为处理新闻素材的重要环节,具体包括整理数据、挖掘数据、判断数据真实性等。其三,呈现形式的转变。传统新闻生产模式下,新闻内容大多采用图片、文字等形式进行呈现。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闻呈现的方式趋于多元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呈现形式,比如视频、动态图表等,类似的方式极大增强了新闻的可视化效果。尤其是随着5G技术的发展,新闻视频化的特点变得更加突出,2019年,央视率先推出首个5G新媒体平台“央视频”,这标志着视频化开始成为新闻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2020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打破视频的限制,采用“5G+云直播”的方式,更加直观地向受众展现新闻事件。此外在5G技术的强力支撑下,受众不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观赏到更流畅的画面,而且还能与全国各地的观众进行互动,新闻传播即时交互成为现实。

2.3 生产流程的转变

从传统新闻生产的具体流程来看,一般由前方记者负责采集信息,之后传送至后方编辑部,由编辑人员进行处理,整个流程基本上依靠人工进行。在5G技术支持之下,从新闻选题策划到信息采集再到新闻内容编辑、审核发布,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甚至是同步进行,极大地降低了人力与物力上的消耗,增强了新闻生产的效率。比如《人民日报》研发设计的“5G智能机器人”,只需要一名记者进行操作,就可以完成记录、拍摄等相关的工作,不仅信息采写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而且也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智能化水平。除此之外,5G技术介入新闻生产还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新闻采编不再局限于线下,通过线上也同样可以展开。原本由媒体内部负责的信息存储、信息分发等流程,正在逐渐地转向外部平台,新闻生产的空间也逐渐从编辑部逐渐延伸至新闻现场。比如新华社就通过5G技术同时联合多家媒体进行异地生产新闻,充分满足了受众对新闻的需求[4]。

3 5G技术在新闻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3.1 运用5G技术增加新闻信息来源

基于5G技术的强大支撑,所有事物都处在一个巨大的网络之中,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生产数据和传递数据。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媒体的作用不再仅限于发布信息,更重要的是从海量数据当中抓取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新闻实践当中,媒体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过度依赖人工获取数据信息,应当借助5G技术,通过分布在各处的传感器汇总信息,再通过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仔细甄别信息。为了确保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取第一手信息,媒体需要借助5G技术增加信息的来源,比如通过各种移动终端采集信息,也可以运用媒体设备从新闻现场提取重要的信息,通过全方位、智能化的方式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为新闻生产提供充足的素材。以体育类赛事报道为例,媒体在开展报道工作时,既可以采用“5G+高清视频”的方式跟踪拍摄比赛现场的情况,也可以通过“5G+移动互联”的方式联系裁判、参赛选手、观众,通过采访的方式了解他们对赛事的看法,还可以通过“5G+大数据”的方式,通过网络渠道了解受众群体关于赛事的看法,从而获取丰富的新闻信息,为生产专业、精深的新闻报道做好充分准备。

3.2 运用5G技术筛选审核信息

5G技术虽然为媒体拓宽信息渠道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使得信息的来源更为复杂,导致碎片化信息大量堆叠,甚至频频出现反转新闻、虚假信息的情况,而类似的问题也给媒体开展新闻审核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若处理不好必然会影响媒体的公信力。所以,媒体在借助5G技术获取大量丰富信息的同时,还需要严格地筛选信息,确保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实际的新闻生产当中,媒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借助5G技术加大对新闻信息的审核力度,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其一,借助5G技术,追溯新闻信息的来源。随着5G技术的发展,信息提供者的身份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即使是生活当中的普通人,也可以借助手机等设备轻松上传、发布各种信息,甚至是直接联系媒体,为媒体提供各种类型的新闻线索。新闻人员每天都会面对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来源复杂,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开展新闻报道时,媒体需要借助5G技术追溯新闻线索的来源,或者通过5G通信方式直接联系信息提供者,落实对方的身份,调查对方提供新闻线索的动机,从根本上杜绝虚拟新闻产生的可能性,确保新闻内容真实可靠。其二,借助5G技术联系更多与事件相关的人物、组织,核查信息的真实性。新闻事件通常牵涉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型的突发事件或者大规模的活动、会议等涉及的人物、事物更加复杂,增加了媒体核实信息的难度。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媒体需要端正态度,通过5G技术尽可能地联系与事件相关的各级部门和当事人,进一步证实信息来源的可信度,确保新闻内容客观真实。其三,借助5G技术对网络当中同类型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核查信息的真实性。进入5G时代后,信息传播速度进一步加快,新闻事件发生之后会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既要注重从现场获取信息,同时也要关注网络的动向,可以借助5G技术快速地从移动网络中搜索同类型的信息,通过对比分析核实信息,尽可能剔除虚假的信息,确保将整个事件客观地呈现给受众,从而得到受众的支持与青睐。

3.3 运用5G技术拓展报道的深度与广度

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新闻实践当中运用5G技术的媒体也不断增多,新闻信息传播效率因此不断提升[5]。当某一事件发生后,各家媒体会迅速作出反应及时展开报道,这种情形下媒体发布的信息高度相似,同质化问题较为突显。因此,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媒体需要借助5G技术拓展报道的深度与广度,深挖报道的价值,生产出具有特色的新闻,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一方面,媒体可以借力5G技术挖掘新闻报道深层次的价值。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有原因,媒体在报道事件时可以揭示事件发生的原因,通过报道启迪受众思考。并且,在新闻生产实践当中,媒体可以通过5G网络采集更多的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深挖数据,发掘有价值的新闻点,并以此为基础生成特色化报道。比如谷歌公司将“类神经网络”作为借鉴,以“5G+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研发出适用于新闻生产的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够存储历史信息并进行整合,还可以根据关键词对信息进行分类。在新闻实践当中,机器可以结合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筛选信息,再从中找出“爆点”与“关键点”,从而以最少时间生产出客观、准确,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另一方面,借助5G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拓宽报道的视角。传统报道模式下,新闻工作人员在开展报道时,通常从记录者的视角着手,拍摄记录相关场景。5G技术背景下,媒体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的限制,多视角、多维度抓取与新闻相关的数据信息、视频信息,形成更为全面的新闻报道。以台风灾害类报道为例,此类事件一般涉及范围广,破坏力强,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往往难以掌握全面的信息,媒体在报道此类新闻时,可以借助5G技术,突破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限制,从多个观测点、多位人员口中获取新闻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全面的报道。

3.4 运用5G技术丰富新闻呈现方式

自从进入5G时代,新闻信息视频化的趋势变得越来越显著,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希望获得视听方面的独特体验。在“受众中心”理念的引导之下,媒体在生产新闻信息时,应当始终将媒体的感受放在首位。具体来说,媒体需要适应受众的阅读习惯,在生产新闻时引入5G技术,提升信息的可视性,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首先,借助5G技术,将抽象的信息转变为可视化的图片、视频、动态图表等。5G时代背景下,网络中的信息呈几何级增长,但部分信息相似程度极高。鉴于此,媒体在进行新闻生产时,需要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提炼,然后将最终获得的结果转换为数据、图表、视频,再呈现给受众,方便受众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最关键的信息。其次,通过5G技术打造虚拟新闻现场,为受众提供相互交流的空间。5G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为各种新兴媒体技术提供支持,进而衍生出大量新的应用技术,具体包括“5G+大数据”“5G+VR”“5G+高清视频”等,在新闻生产实践当中,媒体可以运用类似的技术打造虚拟的新闻现场,为受众提供一个公共的互动空间。比如2020年10月,湖南红网运用“5G+VR”技术打造“二十大报道云展厅”,同时运用3D建模、全景渲染等技术打造线上实时互动新闻空间,并在新闻内容展示方面采用虚拟访谈、视频海报、H5等多种形式,及时向观众传递与“两会”相关的信息,成功吸引大量受众参与观看。另外,可通过“5G+AI”技术向受众生动地展示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比如2020年广东“两会”期间,媒体就采用“5G+AI”的方式,先后对开幕式、委员通道、记者会等多个场景进行5G现场直播,同时进行融媒体信息的分辨、识别、分发等,大幅度提升新闻视频生产的效率,更加清晰地向受众展现整个事件的进程。

4 结语

5G技术的介入不仅改变了新闻生产的理念、方式,也革新了新闻生产的流程。在具体的新闻生产实践当中,媒体可以借助5G技术的优势,拓宽新闻信息来源渠道,加大对信息的审核力度,深入挖掘新闻的价值,丰富新闻表现形式,从而显著增强新闻报道的效果。

猜你喜欢
受众生产信息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订阅信息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展会信息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