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背景下全民艺术普及路径探
——以山东省文化馆“融合发展”理念的构建为例究

2023-09-10 08:15
齐鲁艺苑 2023年3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文化馆普及

亓 程

(山东省文化馆,山东 济南 250014)

在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馆的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将承担起新的时代使命和责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服务,其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重点是保障人民群众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1]“十三五”以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效显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仍将是“十四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矛盾,党的二十大后,解决这一矛盾成为更加紧迫的问题。因而在接下来一段时期内,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将重点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全民性,即让全民参与、全民体验、全民共享艺术普及资源;二是艺术性,将艺术美融入演出、展览、培训、非遗等文化馆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向广大群众传递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进而提升个人的艺术素养。

本文以山东省文化馆“融合发展”理念的构建经验为例,尤其涉及到山东省文化馆第四届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获奖项目“四轮驱动 全域融合——全民艺术普及融合发展新路径”中的典型案例,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节点上,从中归纳出具有普适性的适合各级各地文化馆探索全民艺术普及路径的理念和实践。

一、四轮驱动 全域融合——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的内容路径

近年来,山东省文化馆将“融合发展”工作理念作为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主要推动力,大力整合社会资源,将全民艺术普及与教育、社会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发展作为四大驱动因素,逐步形成了“四轮驱动 全域融合”的全民艺术普及新路径,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全领域、全方位融合发展,推动全民艺术普及深度和广度覆盖方面实现新突破。

1.与教育融合发展

首先需要指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文化与教育的融合,指的是文化和教育中具有公益性事业成分的融合,也就是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融合。不包括文化和教育行业中具有经营性质的产业化部分。文化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是推动新时期文化事业前进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手段。教育事业一直处在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有极端重要性。反观文化事业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却几经沉浮,甚至在新世纪前后一度处于式微之境。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文化自信”明确了“文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加之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助推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也呈现出目前文化事业较为火热的发展现状。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厘清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背景下文化和教育融合发展的关系。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如何利用教育的实质力量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在文化馆的实体语境中,这一命题就是讨论如何利用教育资源的优势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问题。

总的来说,文化与教育融合发展秉承的是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不是文化作为教育附属品的关系。文化的本质性力量在于文化是一种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拥有以柔克刚反作用力的强大力量,[2]它将从根本上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反之,教育对文化具有反作用,体现在教育之于文化保存、文化整合以及文化创新等层面的意义。把握住了这层关系,也就把握住了利用教育资源发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方向。具体来说,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开展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依托各级文化馆所具有的优秀传统艺术作品创作能力,结合学校“美育教学”要求,将具有传统精神和时代意义的新创文艺作品带进校园,对具有传承意义的传统民间艺术,如相声、山东快书、地方戏、民间音乐等进行改编,让学生们能近距离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同时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进校园活动,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学校教育所具有的“长期性”“系统性”“完整性”“渐进性”等独特的优势,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和新时代精神,以故事会的形式深入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最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适时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评优活动。山东省文化馆在2017年实施的“蓓蕾艺术工作站”(1)根据2017年山东省文化厅下发的《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进校园活动的通知》,组织开展故事会进校园活动暨“蓓蕾艺术工作站”建设。,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平台,发挥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优势,调动各市级、县级文化馆参与进来,形成网状辐射体系。在山东省全省建成22所省级“蓓蕾艺术工作站”,52所市级“蓓蕾艺术工作站”,1527个县(市、区)级“蓓蕾艺术工作站”,各级“蓓蕾艺术工作站”共计1600多个。各级示范点的设立,主要是为全省中小学全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积累经验,构建可复制、能推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与中小学教育融合发展模式,把最优质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资源融入学校教育之中,将传统文化的“直通车”开进学校,实现传统文化从“进校园”到“驻校园”的跨越性转变。[4]

2.与社会资源融合发展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要要求是群体均等。将各年龄阶段的人,各种文化水平的人,各种职业背景的人统筹考虑,全面纳入全民艺术普及的范畴中。针对不同需求的社会群体打造与之相适应的艺术普及培训体系和模式,将不同群体的需求细分。在艺术普及的内容选择上,把文化馆开展的各项培训课程有针对性的与不同的需求相结合;在艺术普及的服务形式上,以“在场服务”为辅助手段,重点打造以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福利院、进部队为形式的“上门服务”,创新发展艺术普及服务新模式。

首先针对在职职工,开展艺术普及进机关、进企业活动。探索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构建“一人一艺”的艺术普及模式。在职职工的日常工作繁重而忙碌,根据需求调研,相当一部分在职职工有强烈的艺术学习的需求和愿望,但是由于时间上的不自由使得他们往往不能去公共文化场所享受艺术学习的乐趣。面对这种现状,各地各级文化馆可结合实际情况,联合志愿者队伍,适时开展“上门服务”。通过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艺术作品欣赏、艺术技能学习、组建职工艺术团队、定期举办艺术展演活动等方式,开展音乐、舞蹈、戏曲、曲艺、书法、美术、摄影以及民间手工艺等门类的艺术普及培训课程。此举不仅可以提升广大职工干部的艺术素养,也可以让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后放松身心,以更加积极的状态迎接新的工作和生活。

其次是针对普通市民,这里主要指的是离退休群众和非在职在岗的广大群众,这部分群众的主要特点是有较充裕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以文化馆原有的公益性培训体系为基础,通过文艺骨干带动组建优秀文艺团队,以团队为基础打造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将文艺作品作为再培训的教学成果,并从团队中选择优秀的文艺志愿者作为再培训的师资力量,形成全民艺术普及的良性循环。

第三是针对各文化基层辅导点。以省、市、县、乡、村五级网状辅导体系为依托,根据各基层辅导点的不同情况打造与之相适应的文艺志愿服务队。比如山东省文化馆建立的“群众文化网状辅导体系”(2)“群众文化网状辅导体系”是山东省文化馆第二届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获奖项目。即是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宗旨,同时又贯彻融合发展理念。它以山东省文化馆为龙头,以16地市、140县区文化馆为骨干,整合各地方的艺术表演团体,各级文化事业机构等社会力量组成志愿辅导团,同时联合各基层表演团体、志愿服务团队等社会力量组成“馆办文艺团队”,来反哺基层辅导点的培训、创作、互动和演出。

第四是针对群众文化领域内除文化馆外的其它社会机构。通过与老年大学合作,建立文化馆老年大学校区,把老年大学的传统培训优势和文化馆公益性职能相结合,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式等方面通力合作。一方面,可以扩大师资力量储备;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扩大全民艺术普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另外,青少年群体一直是文化馆服务群体中的缺项,这与全民艺术普及的总体要求相悖。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联合各级青少年宫,广泛开展社会艺术普及教育和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除常规艺术培训外,根据青少年群体的需求,可以组织各种文化主题性质的夏令营和文艺演出等,打造艺术普及特色校区。

3.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

首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馆公益培训职能相结合。将表演艺术、“非遗”传统知识和民间手工艺等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培训内容,以各级“非遗”传承人作为师资力量,打造“非遗”主题的公益培训课堂。近年来,山东省文化馆通过创新“非遗”体验模式,进行“服务性保护”的有效探索,将诸如年画、雕刻、皮影等饱含“非遗”艺术魅力的传统项目搬到课堂上,让学员和“非遗”传承人共同参与制作“非遗”技艺和艺术作品演示,让艺术普及更有效、更有趣。现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和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联系紧密,而且有着很深的业务渊源。从职能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暨可以说是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有益补充,也可以说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文化馆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搜集、整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是国家文化馆的职能之一。[5](P509)

从二者的任务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和群众文化工作兼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其中蕴含着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非遗”保护和传承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而群众文化工作则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以传统文化的底蕴加上现代文化的精神气质创作出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从服务对象上看,二者既都是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目的,那服务对象自然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背景下,主要针对的就是那些基本的文化需求和权益得不到满足的广大群众。综合以上,文化馆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推进全民艺术普及的开展,具有现实必要性。

其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群众文艺演出相结合,这里主要涉及的是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以及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6]。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必须通过“表演者”“舞台”“观众”三个要素,方能达到其基本传播效能。所以说,将表演艺术类“非遗”搬到舞台上与广大观众见面,既是丰富群众文艺演出艺术形式的要求,也是促进“非遗”保护传承的要求。表演艺术类“非遗”数量众多,在所有“非遗”项目中占有较大比例,但是出现在舞台上与观众见面的占比很小。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形式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表演艺术并不适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老一辈“非遗”传承人很难找到志趣相投的年轻一代传承人,从而导致这类表演艺术从技巧到形式还在较为极端的恪守传统,使得偶尔出现的演出机会和观众产生不了共鸣,也就很难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所以在保持原有艺术基因的前提下,结合时代需求和群众文艺演出的传播规律,“助推遗产现代适应能力的提升”[7],创新其艺术表演形式才是有效之举。山东省自2016年开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启动仪式”系列活动,集中来自全省的优秀的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在舞台上进行展演展示,如山东快书、胶州秧歌、山东琴书、大平调等,通过创新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大大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惠民成效显著。

4.与科学技术融合发展

深化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提升文化的传播力和引导力。[8]现阶段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于对数字信息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变革的迫切需求。依托科学技术发展公共文化,变革公共文化的服务方式,对助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科技发展助推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效毋庸置疑,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背景下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提质升级要求科学技术要更广泛、更深刻、更全面的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互联网+文化馆”已成为文化馆建设发展的重要理念,以实体空间的打造和网络平台搭建为引擎的数字文化馆建设成为全国各地各级文化馆评估定级的重要参考指标。当然,问题与成效并存还是目前的主流情况,还需逐步加深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发展。由于各地各级文化馆的现实情况不同,很难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的标准,但总体应把握的原则包括:

客观性原则。以省级为单位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以市区县文化馆的文化信息数据资源为统筹对象,由于各地区文化地域特色显著不同,各地居民的文化消费习惯也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市区县文化馆信息资源整合时,应当以客观性为原则,尊重地方文化差异,根据文化信息资源的特点进行有效整序,充分反映各地区的文化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

针对性原则。不同于其他常规的文化馆工作,数字信息系统的搭建是一项技术工作,各地文化馆在有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建立起相应的“数字文化”部门,以支撑本单位的数字信息系统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另外,文化信息资源的多样化特点和资源分化等因素,决定了不同种类的数据资源的不同整合需求,因此必须根据市区县文化馆的特征和以省级文化馆为中心建立的资源分中心的总体需求开展信息数据资源整合,从而针对性地完成数据资源整合总体目标。

发展性原则。一方面,信息技术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必须不断提高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服务公共文化建设的能力。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对文化的需求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时刻把握社会大众文化需求的主要方向,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服务效能。最后,文化数字资源也是需要不断挖掘不断丰富的,其本身是有累积效应的,结合发展变化的信息整合技术和方法,这就要求文化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要坚持发展性原则,最后整合成的系统绝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资源数据库,而是一个始终处在动态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信息资源的集合。

二、主体架构 横向融合——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的形式路径

将阵地式服务和流动式服务融入文化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理念中,实现文化服务理念的跨越式发展。以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的融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方位精准服务。

1.阵地式服务与流动式服务的融合

阵地式服务体现的是文化馆的传统服务方式,以文化场馆作为文化服务的主阵地,提供演出、展览、培训、非遗展演展示等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吸引广大群众来到固定的文化场所享受文化服务。阵地式服务具有先天性优势,在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各地都在加强文化场馆的实体建设。主要表现在:场馆面积逐步扩大,场馆布局空间设计更合理,依托场馆场地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品质也大大提升。阵地式服务仍然是大多数地区的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服务的主要方式。

流动式服务形式发源于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其所具有的“主动、灵活、便捷、专业化以及重复供给的特征”[9],能够满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乏地区的居民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流动式服务的本质是摆脱文化场馆物质实体的地域限制,以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为导向,实践“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的志愿服务精神,其形式也可以看作文化服务领域的“送达式服务”或“上门服务”。20世纪50年代,在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成立的乌兰牧骑文艺宣传队,就是流动式服务的典范。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乌兰牧骑队队员,“勉励他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10],并将他们的服务效能上升到“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11]的高度。乌兰牧骑也体现了流动式服务的主要形式,即“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12]。

和阵地式服务相比,流动式服务的现实意义首要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的创新和服务态度的转变上。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服务理念,以公共文化机构的原始指令作为文化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内容的产生以“我认为”群众需要什么为标准,服务具有被动性、集中性和固定性的特点。流动式服务则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服务理念,以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内容产出和服务的唯一标准,即由“政府端菜”向“群众点菜”转变。服务具有主动性、重复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流动式服务的内容在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中主要体现在演出和培训两方面。流动式演出可以通过组建文艺演出团队,以流动文化演出车和临时舞台搭建为载体,将优秀的文艺节目送到群众身边。对文艺演出来说,虽然线上直录播的形式可复制性更强,传播覆盖面更广,但演出现场的体验感是无法替代的,所以流动式演出不能完全被线上演出所取代。流动式培训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的合理化调配上,以全民艺术普及“六进”(3)中共中央提出传统文化 “六进工程”,即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生产生活、进军营。全民艺术普及的“六进”活动以此为依据,根据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总结而成。活动为抓手,根据群众需求反馈,将培训师资在企业、学校、机关、部队、福利院、社区等区域间调配分发,实现公益性培训的基本需求全覆盖。

2.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的融合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考验了各级文化馆的线上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在疫情最严峻的时期,线下公共文化服务几乎暂停,如果没有相对应的线上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民艺术普及的开展在群众需求面前将变得十分被动。文化馆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具体体现在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上。所谓数字文化馆,包括网上文化馆服务和文化馆实体空间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13](导言P2)

山东省文化馆的数字文化馆建设始于2017年,依托“十三五”期间国家在政策和资金层面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大力支持,仅用两年的时间,到2019年底,就初步搭建起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资源推广和共享框架。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凸显了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提升数字化服务空间的紧迫性。基于此,山东省文化馆强化“融合发展”理念,升级数字各项数字服务功能,推出“礼乐”数字文化馆。除原有的PC端互动界面外,“礼乐”数字文化馆还增加了“礼乐”APP,“礼乐”数字文化馆小程序等手机移动端的互动功能,使得公共文化服务更便捷,互动性更强,规范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业务提交流程,包括场地预约、活动报名、作品上传、信息反馈等方面,群众的文化参与感大大增强。

另外,建立起资源容量庞大的“融媒体”资源库模块,山东省文化馆建立的数字资源库合理的划分成“训”“演”“唱”“播”“课”“展”六大模块(4)总结自山东省文化馆“礼乐”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实践。,分别对应的是培训资源、演出资源、作品征集、直录播资源、慕课资源和展览资源,根据群众需求分类入库,同样根据群众需求有针对性的调配分发。

针对全民艺术普及的培训课程体系,“礼乐”数字文化馆重点开发了适合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在线互动教学模块。首先是微视频教学模式,考虑到参与艺术普及培训的学员大多技术基础较弱,所以将课程时长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每节微课只讲解一到两个知识点,辅以学员的自我练习,然后一组微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是互动教学,学员自主学习的单项教学模式虽然可以保证较大的面授人数基数,但是却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尤其是对基础差的学员。所以,互动教学模式,对艺术的均等化普及是必要的。互动教学可以让学员和老师及时沟通,学员完成作业后,可以在线提交或视频类或文字类的作业,授课老师在后台查看作业并撰写评语。每一门培训课程结束后都可以作为“融媒体”资源库的补充数据资源,进行调配分发。比如,山东某地市的培训资源丰富,他们可以做成精品课程资源上传到“礼乐融媒体”资源库,而培训资源薄弱的地市,为满足本地群众的艺术学习需求,可以从“礼乐”后台提交数字资源需求,山东省文化馆作为数据资源中心,将精品课程资源按需求进行有效分配,实现供需精准对接。(5)此据本文作者整理的“礼乐”数字文化馆建设经验形成的总结材料,部分内容由苏锐重新整合后在“文旅中国”客户端发表了《山东启动“礼乐云”数字文化馆平台试点》一文。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文化馆普及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大爱有光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天文知识普及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