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贵州生态经济发展路径

2023-09-11 15:27魏榆帛杨艳飞潘礼娟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3年7期
关键词:贵州生态经济

魏榆帛 杨艳飞 潘礼娟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在收获工业化发展成果的同时,却低估了工业化生产所导致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后续问题,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因此,生态经济的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贵州生态经济的建设已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但在部分领域和环节上,生态环境优化和质量提升仍有不足,在思想上不能麻痹放松,在行动上不能疏忽大意。本文通过总结生态经济发展历程,总结贵州生态经济历史经验,为贵州的生态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以此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的发展局面,促进贵州能在生态经济建设中书写新的时代发展篇章。

二、生态经济的发展历程

(一)国外生态经济发展简述

国外生态经济的研究历程较早,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19 世纪50 年代以后,生态学的发展和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为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经济学和生态学开始交叉发展。进入20 世纪以后,面对生态问题和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两种极端的争论,一种是唯经济增长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主张工业化运动;另一种是反对经济增长或零增长论,提出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扰乱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1]。第二,20 世纪60 年代前后,为解决逐渐恶化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问题,生态经济学应运而生。在此之后的十多年间,外国的不同学者开展了对环境与发展之间较为激烈的讨论,提出要使经济、生态和工业均衡发展,并使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迅猛增长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的弊端。第三,20 世纪70 年代以后,多国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并使其不断发展[2]。第四,20 世纪90 年代前后,世界多国已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思想,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环境和经济共同发展。

(二)国内生态经济发展简述

我国生态经济研究相对于国外比较滞后,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最初由经济学家许涤新提出要进行生态经济问题研究,标志着我国进入到对生态经济进行研究的阶段,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20 世纪80—90 年代,此阶段是生态经济学的提出、建立和探索阶段。在此期间诸多关于生态经济的书籍出版,推动了当时生态经济学科的发展。第二,20 世纪90 年代—21 世纪初,我国众多学者开始将国际上的部分研究方法应用到国内生态经济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关于生态经济学中重要问题及专题问题的专著涌现,预示我国对于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已经走上正轨。第三,21 世纪初至今,国内学者在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服务和补偿、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采用现代生态经济学的方法,涌现了越来越多的著作和文章[1]。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生态经济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决与污染作斗争,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贵州生态经济发展简述

(一)贵州生态经济发展初探

贵州地理面貌多样,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较少,生态环境相对复杂。但随着地区经济的增长,各种工业化生产活动导致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问题越发突出,主要体现在石漠化问题严重,水土流失得不到有效控制,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环境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3]。基于此,为了解决当地生态环境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贵州也逐渐走向了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贵州最早关于生态经济的探索要追溯到1988 年,当时以毕节作为试点,建立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目的在于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解决当地生态恶化等问题。2000 年开始,贵阳市开始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打造全国首个循环经济生态城市。2007 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两级环保法庭,有效解决跨行政区域的污染问题,专门负责环境类的案件。同年年底,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开始建设生态文明城市。2009 年7月,首届生态文明论坛贵阳会议召开,在中国首次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2010 年3 月,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在贵阳正式实施。随着贵阳市不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成效,遵义市、六盘水市、安顺市、黔东南州等地区也紧随其后,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实现生态和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生态文明思想在贵州的实践

自1988 年至今,有关贵州生态经济的研究经过了30 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经济理论体系,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到循环经济的探索,继而发展到生态文明理论及新时代绿色发展理论,在完善生态经济理论体系的同时,也是对中国生态经济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生态环境特点,紧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始不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4]。因此,贵州在环境保护和修复上加大投入,在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探索上奋力前行,在绿水青山工程的建设上加大力度,开展植树造林、进行石漠化治理、建设生态城市、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工作,并在城乡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不懈建造绿色城市、打造绿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构建和谐社区,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出台省级地方性法规,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实践,探索生态脱贫道路,大力培育绿色文化等[5]。

四、贵州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一)生态旅游

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结合贵州发展实际,第一步选择的就是发展生态旅游,即在体现贵州民风民俗、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特点下,将贵州的居民生活、自然环境、风俗文化等资源与消费者的旅游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既不能破坏旅游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也不能损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去发展旅游。贵州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结合当地的生活习惯、传统的田园风光、独特的建筑风格、茂密的森林、非生物资源等发展休闲生态旅游,形成了诸多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如肇兴侗寨、镇远古城、西江千户苗寨、惠水好花红、荔波小七孔等,实现了文化、生态与旅游协同发展,使景区的知名度大幅度提升,振兴乡村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为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生态工业园

贵州由于自身地理环境、技术水平、道路交通等因素的制约,经济的发展在全国来看相对滞后。因此,工业的发展对贵州经济的促进非常重要。在工业强省的战略影响下,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其污染也随之而来。这就要求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传统的工业化发展必然向新型工业化发展转型,生态工业园区应运而生。它是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态,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能够重复循环利用工业园区当中各种资源和能量的生态产业链,并通过多种方式控制污染,最终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园区污染“零排放”。

(三)绿色金融

金融业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也较为隐秘和复杂。金融机构对环境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废物和废水的排放上,还表现在投资和信贷等金融行为造成的间接污染上,这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环境问题。相反,环境问题也会影响银行运营,一旦某些原因造成严重环境问题或具有潜在环境风险的投资项目失败,将对银行的财务绩效产生负面影响。故我国金融机构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纳入银行贷款业务和保险业务等与之相关的金融活动当中,合理地引导经济资源良性发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而贵州金融业也是如此,以贵安新区作为试点,紧扣绿色金融发展实质,在金融活动中,使传统产业朝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并推动实施了一批又一批的绿色项目和生态项目,提升了地方绿色发展水平,引领全省绿色金融发展。

(四)生态农业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业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随着农药化肥使用过度、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等现象累积所造成的农业污染问题也成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进一步引起粮食安全和农田肥力下降等生态副作用,使农业生态系统越发脆弱,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贵州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更加绿色环保、优质高效的发展新路,如稻田养鱼、稻鱼鸭共生、林下养鸡、田园农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多元生态农业发展模式[7]。这些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升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保护了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五)生态扶贫

扶贫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和促进贵州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它不应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不能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来换取短暂的发展。如果扶贫方式不正确会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导致贫困的进一步加深。因此,扶贫也要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扶贫必不可少。所谓生态扶贫,它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扶贫模式,是从改变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开始,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方法。发展至今,针对贵州生态环境的实际,形成了众多生态扶贫模式,包括“生态农产品”“生态产业”“生态护林员”等发展模式。除此之外,生态公益性扶贫岗位的设立、生态保护补偿等扶贫政策的实施也为生态扶贫模式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促进了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贵州生态经济发展主要问题

(一)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

近年来,生态经济的模式范围逐渐扩大,但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依旧会存在一些基础问题,如城镇污水收集管网配套建设及分布不完善,管网管护不到位,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导致部分城市生活污水外溢,以及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较低。而县城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活污水治理能力不强,尤其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和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很低,都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二)部分企业和居民生态意识薄弱

在企业、居民的生产、生活中,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有些项目或行为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从短期来看,经济效益大于生态效益,此时,就会有人铤而走险,违法违规行事,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甚至对周边的流域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如违法用地、未批先建、污水排放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等问题。尤其是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发展与保护存在脱节的可能,很多居民环境意识不强和认知水平不高,普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存在利益至上的心理等,都是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原因。

(三)生态工业园整体竞争力不强

随着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贵州许多地区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建立起诸多生态工业园,旨在加大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快对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但由于贵州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保护生态环境形势依然艰巨,且治理难度大。从整体上看,生态工业园投入不足,核心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部分工业园存在规模偏小、层次不高、集聚度不高和结构单一等问题,环境保护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环境综合管理能力仍需提高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尤其是生态经济不同发展模式的实施,绿色经济开始助力贵州发展。但依旧存在部分地区下级在落实上级要求时,推进方法滞后,适应性不强,思想观念与上级要求还有差距,很大程度上还存在惯性思维和以往的行为方式。同时,针对环境管理的专门队伍人才不足,综合管理能力及环保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在很多农村地区,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

六、贵州生态经济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

(一)路径选择

基于目前贵州生态经济模式发展历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贵州生态经济的发展,应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不断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促进企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改造,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保护环境,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普及环保理念、系统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扩大绿色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集聚,走一条生态和经济共同发展之路。

(二)政策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保护不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要处理人们日常的生活污染,还要处理各种工业、农业污染,以及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这些污染的处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综合治理,缺一不可。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加强环境质量监控,严防污染情况的发生。同时,基础设施的修建和完善可以有效地进行污水治理,统筹管理好水资源、促进水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所以,统筹建设和完善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对环境污染防治有极大的功能和效果。

2.增强生态环保意识,提升环境法制观念

贵州山多林密,交通不便,宣传工作难度大。许多企业、基层干部也不了解生态环保理念,法制观点淡薄,人们的总体素质参差不齐。同时,农村“靠天吃天,靠水吃水”,习惯了从自然索取,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很难改变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所以,除了要加强宣传,改变以往的宣传手段,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外,还要提高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这样不仅可以有利于环境法制观念的形成,还能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助力,也是对人才培养的投资。

3.加大生态建设的投入,提高生态竞争力

贵州生态经济模式众多,其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促进生态和经济共同发展之路上依然任重而道远,尤其在财政支持和使用上有很大上升空间。虽然,贵州绿色经济占GDP 比重逐渐提高,优良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当地最大的发展优势,不管是工业园区、城郊、城镇和乡村绿化的改观,还是废弃工矿地生态的恢复、植树力度的加强等,都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但是,生态环境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也时刻面临着在解决老问题的过程中,新问题又在不断发生。所以,持续加大对生态环保的财政投入,调节传统产业结构和资源优化配置尤为重要,包括生态工业园的规模的扩大、产品结构多元化、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人才队伍的培养和环保设施的建立等。

4.改变以往行为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早已从不断开发、掠夺过渡到和谐共处阶段,自然界的自我恢复能力早已大不如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不断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自然环境,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做好生态环境风险防控预警,建立环保人才专项基金,加强各基层单位人才培养,并强化组织领导,开展多种方式的生态环保知识讲座,建立环保项目清单,下大力气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七、结语

目前,贵州结合自身特点在生态经济的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依旧存在着部分问题。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对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可以有效助力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贵州各级政府要不断挖掘当地的优势,各企业要认真配合,每个人要积极参与,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持续发展地区的优势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增强环保意识,加大生态投入。

猜你喜欢
贵州生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生态养生”娱晚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