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学小初衔接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23-09-11 15:05黄惠暄
新教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小初阶段知识点

黄惠暄

一、问题凝视

教育是囯之大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核心素养是对立德树人的具体落实,这就要求课程体系要向以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模式转变,即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向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转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一个主要变化:根据各学段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学习深度和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共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由于小初的学校不同,教育理念、师资队伍、管理和教学方式也不同,导致部分学生不能较好地适应初中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后续的数学课程学习。因此,当前小初衔接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围绕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数学小初衔接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习习惯,助力完成数学小初衔接。

二、成因透视

(一)教材的变化

贴近生活是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其中教材中所展现的练习,其题型比较全面,总是围绕同一知识点不断重复,因此学生有较多机会对知识进行巩固。但翻看七年级上册教材,跳跃感扑面而来:初中教材内容密集,知识点环环相扣,广度和难度都发生了质变。而且教材在结构上更加科学系统,在教学内容上逐步拓宽和延伸,引入许多抽象概念,更具思维性,也更侧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二)教法的变化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坡度小、容量少,教师反复强调知识点,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初中以后,随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重在强调数学原理和思维方法。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生理和心理都需要适应,教师应重视用思维方法的分析带动学生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

(三)学法的变化

小学生学习时间宽松,压力较小,学习方式以眼看、手写、笔记为主,学习依赖性较强,不善于归纳总结,缺乏自主钻研的习惯。进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习从直观的、形象的、零散的知识点到能力要求更加突出的知识导图,最终形成知识体系。初中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在理解概念、掌握原理的基础上,要做到举一反三、内化吸收。

三、策略审视

(一)知识的衔接

1. 纵向梳理,四个学段。《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分成四个学段,数学核心素养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统领学科各领域及各个学段知识。九年义务教育不同学段的教材编写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应对小学、初中阶段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系统分析,整合相关知识点,构建相对完善的知识与方法体系,为小初数学思维的衔接和初中的学习提供思维导向。初中教学在数与代数领域注重对数的概念的认识和各种计算法则的产生的掌握,几何图形的教学注重概念以及图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探究,知识的系统性较强。例如,与“三角形的内角和”相关的内容,小学教学中就是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点,通过剪纸、拼图和测量等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结论。初中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中,不仅仅停留在剪纸、拼图和测量等基础方法,还要用已知的理论知识(平行线的性质)去推理论证这个结论。数学知识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必须把握其整体结构,抓住知识的内在关联,从而构建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教师从小初数学课程整体知识的结构出发,将知识点全面延伸与拓展,使同一知识点相互交融、螺旋上升,促进小初数学知识间的融合銜接,深化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2. 横向盘点,四大领域。《课程标准》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点,以逐步形成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教师要对照《课程标准》中关于四个领域的描述,深入研究中小学各知识的衔接内容,巧妙地做好小初衔接工作,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小学阶段的教材中“用字母表示数”这一章节开启“算术”向“代数”的发展,是由“数”向“式”的飞跃,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历经数量关系抽象的过程;针对小学阶段与“方程”“反比例”等相关的内容,教材在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做了相应的设计,进行了结构调整。小初衔接的“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教师应围绕学生的空间观念展开,善于抓住点、线、面的联系,使学生置身于图形的运动与变化中,加强对图形学习的体验感。初中数学学习几何图形通常都是从图形的定义和画法、符号表达、图形性质、图形的判定方法以及性质判定的应用等方面,系统地认识和掌握几何图形。“统计与概率”在初中阶段比较抽象,教师在小学阶段应侧重发展学生收集、描述、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综合与实践”主要讲述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强化了数学与生活的融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均有类似的要求。

(二)教法的衔接

学生是在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要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出发点,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个梯度,研读课标、精心备课、分层处理数学教材内容,延伸教学知识,循序渐进、层层落实。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合适的情境,抛出核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1. 新旧联系,有效衔接。小学与初中的相关知识有很多衔接点,教师要对数学有一个“全景式”的认识和把握,以系统的思维进行整体教学,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透过现象抓本质,关注知识的联系,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增强。

2. 梳理知识,构建体系。数学教师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纲领整合核心理念,站在整体的高度组织和管理教学要素。“整体”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础,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着眼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聚焦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引领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梳理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

3. 思维过渡,方法渗透。思维是数学的灵魂,小初衔接阶段是思维飞跃的重要阶段。小学教师善于采用情境的创设,通过动手实践和直观展示让学生获得经验。对于即将升入初中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数学抽象的能力相对较弱,此时针对数学思维的教学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学法的衔接

小初衔接是小学生向初中阶段迈进的过渡时期,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阶段。在课堂授课中,学生通过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进行学习,有效的预习和及时的归纳总结都是学习能力佳的表现。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学法指导,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课堂的熏陶下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更加适应初中的学习。

猜你喜欢
小初阶段知识点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我看到一只小黄狗(外一篇)
我看到一只小黄狗(外一篇)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小初的火车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