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名师足迹 品味经典诗词

2023-09-11 15:05郭珲峰
新教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清平乐莲蓬村居

郭珲峰

一直以来,如何教好古诗词是广大教师思考、探索和实践的课题。仔细咀嚼窦桂梅老师的古诗词示范课《清平乐·村居》,笔者发现,睿智博学、激情饱满的窦老师在“题”“读”“品”三方面做了精彩的示范和引领,给笔者带来很多启示和思考。

一、“题”——重视古诗词题目

古诗词的题目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挖掘题目的重要价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窦老师在教学中高度重视诗词题目,她采用了拆题为字的方法,将题目分解为“居”“清平乐”“村居”三个部分,不但从题目中挖掘出了丰富内容,而且为学生理解词作做了知识和情感的重要铺垫。

【教学片段一】

师:古人了不起啊,用一个词牌来表示整首词的节奏。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结合着歌词,看看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师播放《中国功夫》的伴奏曲,课件出示歌词)

生:我觉得这首歌很有豪情壮志。

生:我觉得这首歌非常豪迈。

生:我觉得这首歌非常雄壮。

师:古人就是这样唱这首词,这份慷慨激昂、不可一世的气概,仿佛让我们回到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场。

师(师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筝曲):听了这首音乐,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这首音乐非常优美。

生:我觉得这首音乐很有诗情画意。

生:这首歌让我想起了《水调歌头》。

师:你想到了一个词牌叫“水调歌头”,也许你还会想到一些其他的词牌,比如……

生:清平乐(lè)。

师:清平乐(yuè),你太激动了。

【赏析】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它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如何让学生了解“清平乐”这个词牌名所蕴藏的情感基调,窦老师别出心裁地巧妙借助慷慨激昂的《中国功夫》伴奏曲和舒缓优美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筝曲两段风格迥异的音乐,让学生进行感悟。感情色彩浓烈的音乐冲击着学生的听觉,通过对比感受,他们一下子对“清平乐”“破阵子”“水调歌头”这些词牌名的曲调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这为学生后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進行文本赏析做了重要的情感铺垫。

二、“读”——注重古诗词诵读教学

朗读吟诵是古诗词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研读众多名师的课堂,笔者发现他们都高度重视古诗词的诵读训练。窦老师在本课教学中,不但注意让学生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还通过手舞足蹈的诗词吟唱方式,达到了让学生情通古人的目的,也推动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教学片段二】

师:谁愿意读下课文,我们听他读的字音是否正确,是否做到字正腔圆。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该生读将“媪”读成wēn)

师:不要急,旁边的同学刚有提醒你,你再读读这句。

生:白发谁家翁媪(ǎo)?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刚才这位同学在读上阕的时候,最后一句稍微有一点问题,但她纠正了。这个“翁媪”读得很准。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这句。

生齐读:白发谁家翁媪。

师:后面这句最关键,有剥(bō)的意思,把一个东西的外皮去掉的过程可不读bō,而读……

生:bāo。(注:统编教材统一更正为bō)

师:请你再读读这句。

生:溪头卧剥(bō)莲蓬。

师:真好,给她点掌声。我们平常口语说“莲蓬(penɡ)”,但诗中讲究和仄、押韵,所以应该读成“溪头卧剥莲蓬(péng)”,谁能再读给大家听。

生齐读:溪头卧剥莲蓬。

师:阅读诗词,我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让我们先用手舞一舞。(师引读上阕,学生手舞)很好。下阕,足蹈,古人说,那叫“踏歌”,小脚丫准备好了吗?开始。(师引读下阕,学生做脚踏样)连起来,手舞足蹈。(学生边吟词边手舞足蹈)刚才的速度稍微快了一点。上阕和下阕中间停顿一下,后面这个“大儿”还可以再停一下。同学们,要手舞、要足蹈。(学生边吟词边手舞足蹈)古人吟诵诗词,就像他作诗一样讲究按平声和仄声来吟。平声指的是一声和二声,仄声是三声和四声。在吟的时候,平声的音舒缓拉长一些,仄声的音读得短一些。我们一边吟一边体会。

【赏析】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语文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为了让学生做到读音正确、字正腔圆,窦老师围绕指名读中暴露出的“剥”和“莲蓬”读音问题,重点给他们做了朗读指导,学生读得越发准确起来。学生虽然大致掌握了“清平乐”的词牌曲调,但如何让他们有感情地吟诵出来,窦老师创造性地设计了手舞、足蹈、手舞足蹈三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最后,她设计并带领学生用古人带平仄音韵的诵读法去品味词作独有的韵律之美。这样的朗读教学,有引领、有层次、有趣味。学生在一次次抑扬顿挫、饶有兴致的吟唱中入情入景,读出了词作中其乐融融和安居乐业的意境,很好地感受到了古诗词的语言魅力,提升了语感能力。

三、“品”——借关键字词品味诗词

古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爆发点,抓住这些关键字词细细品味是理解诗意、体悟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窦老师紧紧抓住本词的关键字眼“醉”,引导学生品味诗词,深挖内涵,透彻解读诗词意象,从而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走出文本、超越文本。

【教学片段三】

师:这不仅仅是这一家人的安居乐业,也成了作者和我们向往的家园。所以说,“醉里吴音”实际上是“醉”在村居。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轻轻地唱起来。(师播放音乐并引读,学生吟唱)然而,年迈的辛弃疾,却还没忘了临老的一些感慨。(师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并让学生朗读)

师:看啊!美在村居、醉在村居的他没忘了醉里挑灯看剑。看似居安,实则他想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借助有关辛弃疾生平的资料,看看你有没有要说的?

生:我感觉辛弃疾比较艰苦,一生很可怜,而且还是抑郁而死的人。

师:的确,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一生可以接受一事无成的结局,但难以面对的是晚年的凄凉与寂寞。回过头来,我们前面所感受的课文中三个儿子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份让人羡慕的天真无邪,可以说,羡慕有多大,忧愁就会有多深。所以,这“醉”中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谁还想说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小的时候不如三个儿子小时候幸福。

师:作为一个爱国诗人,看到这一家人的幸福,我们也相信他由“谁家”,想到家乡,想到国家,这才是醉里挑灯看剑,最让作者心碎。所以,最终的辛弃疾,看似居安,实则思危。

生齐读:居安思危。

师:同是“醉”里,却有着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含义。下课以后再去细读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再背诵几首辛弃疾的诗篇,这样我们才会对“村居”里的“安居乐业”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赏析】不同的名师对“醉”有过不同的解读,如薛法根老师将“醉”解读为词人借酒消愁而醉,“醉”字藏着词人的“悲”和“愁”。窦老师对“醉”进行了不同意义的解读,她将落点放在了“居安思危”上。为了让学生逐渐深入理解“醉”中饱含的深意,她通过文本分析让学生明白了翁媪“醉”于村居,然后引入词人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及其生平经历,让学生明白了同样也醉在村居的词人并没有忘记醉里挑灯看剑。词中的“醉”看似居安,实则思危,有着作者对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的期盼。这样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醉”的理解,因窦老师对文本的深度把握而更加深入,完全跳出了文本。难能可贵的是,窦老师在课堂临结束时,还将学生的兴趣继续引向辛弃疾的生平,拓展到辛弃疾的其他诗篇,激发学生在课后更深层次地理解“安居乐业”的内涵。这样的教学值得我们学习。

猜你喜欢
清平乐莲蓬村居
村居
清平乐
《村居》高鼎
村居
小莲蓬
出淤泥而不染——莲蓬与莲藕
村居
采摘莲蓬
萧娴《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清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