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研究

2023-09-11 03:36包银山杨丽杰
新教师 2023年3期
关键词:挑战意义

包银山 杨丽杰

【摘 要】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既是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积极行动,也是打通学段壁垒、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统性、连续性和实效性的迫切需要。本文试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大中小幼一体化”二者结合起来,提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分析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面临的挑战,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探寻出更为有效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中小幼一体化 意义 挑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确认彼此生存发展的共性条件与历史基础上,秉持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维护意愿的复兴凝聚心态。[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沉淀的思想结晶。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命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正式写入新修改的《党章》之中。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进一步强调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探索出更为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参加他所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既是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坚决行动,也是打通学段壁垒、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统性、连续性和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大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各民族学生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民族分裂,自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忠实捍卫者、积极建设者。

(二)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大中小幼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科学回答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时代之问,这是对传统中原王朝史观、汉族中心史观的重大超越,是对西方单一民族国家理论的重大超越,是对“内亚史观”“新清史观”“征服王朝论”等错误思想和片面观点的根本澄清,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纵观古今数千年民族演变、洞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而得出的历史定论。因而,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筑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与挑战,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才能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大中小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脉络,把握历史规律,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规避暗礁与险滩,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行稳致远。

(三)有利于实现大中小幼思政课的有效衔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的重大要求,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群体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教育全过程和各方面。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与主要阵地,必须自觉承担起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光荣任务。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根据不同学龄段的大中小幼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分级分类、不同程度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也能够确保实现大中小幼思政课的有效衔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全国教育系统紧紧抓住学校这个主阵地、学生这个关键群体、中小学时期这个关键期,广泛深入开展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全社会对扎实开展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全国民委系统举办各级各类专题培训班,推动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园主题活动,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尽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工作在具体教学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各级学校对大中小幼一体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全国教育系统在广泛深入开展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当前我国教育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仍处于初创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只针对民族地区和民族院校开设,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只停留在主题教育活动层面,各级学校对于大中小幼一体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没有形成衔接性较强的教育体系。此外,各级各类学校在对广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的启迪和指引,这直接导致学生在精神体会和社会实践中很难得到启发,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镜花水月”的效应。大中小幼各级学校应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的准确认知,加强对学生思想层面的指引和教导,引导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这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

(二)大中小幼一体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衔接性相对欠缺

随着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国在学前教育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以及大学教育阶段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拥有了权威的相关政策和依据。大中小幼教师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應以国家统编教材为依据,保证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在强化“大思政”观、构建“大课程”以及编写“大教材”方面还稍显欠缺。具体到关于不同学龄段学生如何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培育还缺少系统完备的具体实施方案,对于一体化教育的顶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环境、课程体系、方式方法、学术支撑以及保障条件等问题还缺少细化而明确的规定,可能会导致孤掌难鸣、独木难支的情况出现,不同阶段的教育难以实现融会贯通、有效衔接。

三、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体系

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体系,有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大中小幼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有利于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培根铸魂这一关键作用的实现。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

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体系,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教育工作者要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理解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因此,在“两个大局”的交汇期的背景中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性地位,才能真正理解其重要意义。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标志之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程,是一项“等不得”,但也“急不得”的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协同推进。

(二)加强顶层设计以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机制环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期性工程,需要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战略布局、分层推进。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要紧紧抓住学校这个主阵地、学生这个关键群体、大中小幼时期这个关键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协同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建设。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依照不同阶段的教育特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引导各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学生的“五个认同”意识。

其一,在学前教育阶段,要启蒙共同体意识,孵育爱国情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该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立足于启蒙教育,以符号、动画等象征教育为主要手段,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作为出发点和参照物,在由近及远、由点及面、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中让学生感知国家的象征符号,孵育国家情感。

其二,在小学阶段,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手段,构筑小学生国家认同感。小学阶段应帮助小学生初步形成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爱中华民族、爱人民的情感。

其三,在初中阶段,要强化共同体认知,激发共同体情感。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这一阶段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强化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知,通过情境体验式教育,激发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引导其将爱党、爱国、爱中华民族的感情内化于心。

其四,在高中阶段,要树立价值理性,增强共同体认同。高中阶段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日趋成熟,理性思維不断发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准备时期。该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更加侧重于价值理性的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增强公民意识、政治意识、民主法治观念及社会责任感,帮助其形成理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其五,在大学教育阶段,要践行共同体意识,实现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学生的理性思维相对成熟,价值理性已初步形成,引导他们在理性认知基础上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既要通过课堂教育强化学生的价值理性,又要鼓励各民族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将价值理性转化为自觉行为,实现知行合一,将这种认同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念贯穿办学治校的全过程

在国民教育各阶段连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极为重要,必须确保大中小幼各学段有序衔接、连续通畅,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进入大中小幼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不断加强主渠道建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念贯穿办学治校的全过程。

其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进头脑。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是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的重大举措,是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的实际行动,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发挥作用、见到实效。要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切实把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标识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各层级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方面,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其二,以思政课为主、辅以课程思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为思政课重要内容,构筑全方位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格局,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发挥思政课的独特优势和育人功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既要遵循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也要从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出发,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文化特点,优化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培育体系,建立符合网络时代和现代化教育规律的展示交流平台、学习研修平台和实践体验平台,形成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

其三,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党委高度重视、各部门齐抓共管、一二课堂融合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二要加强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大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材体系建设工程,配以针对性强、分众化的读本、音视频材料等辅学读物,以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要深化“‘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行动,建设开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网站,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其四,讲好“四史”,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渊源。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它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四史”包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部分内容各有其侧重点,但整体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一要让学生学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丰厚历史基础。二要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共同抵抗外侮的史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牢固的思想基础。三要让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源泉。

其五,讲好“爱国”,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国家认同。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齐心协力、奋勇抗敌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辉煌成就。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只有国家才是共同体最恰当的承载方式,国家意识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稳定发展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国家意识新的内涵,自觉树立国家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力量。爱国是指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对民族的热爱,对政府的尊重。爱国是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人们共有的思想感情。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柱。

其六,讲好“奋进”,明确学生奋斗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种子要从小就种在广大学生的心中,广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鼓励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追梦人,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胸怀祖国、报效祖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每个人都是追梦人,而奋斗则是人生最亮丽的底色,在广大学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讲好“奋进”,为学生明确奋斗的方向。

(责任编辑:王振辉)

参考文献

[1]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民族研究,2018(6):1-14,123.

[2]吴晶,胡浩.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19-03-18].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猜你喜欢
挑战意义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