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域下中华文化传播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

2023-09-12 10:38耿三琳
新闻爱好者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符号

【摘要】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民族国家保持自身独立性和统一性的政治前提和民族情感基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记忆和精神家园,加强中华文化传播对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时代价值。加强中华文化传播,首先是挖掘整理中华文化资源,做好符号话语储备工作;其次是深入叙事逻辑,形成独特的中华文化符号叙事体系;最后是坚持守正创新,发挥多模态表现手法优势作用。

【关键词】中华文化;符号;民族共同体

民族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有自己的历史生成逻辑也有内在文化基因传承。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中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既是一个物质以及社会生活過程形成的空间地域、经济利益共同体,也是一个精神以及文化生活过程形成的文化符号、价值认同共同体。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提高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当前,随着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繁荣和发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需要在文化认同上下功夫,加强中华文化传播,强化历史文化记忆。

一、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多维向度

在符号学看来,人生活在一个自己所创造的符号世界之中。在这个符号世界中,任何物质都是“物—符号”的组合体,只是物质性或符号性的程度不同。也就是说,在人的世界中,纯物质或纯符号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或者是毫无意义的。在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看来,人是创造并使用符号的动物,符号运用能力和符号创造是人与动物的分界线。人类的存在及生活过程就是运用符号能力创造神话、语言、艺术、历史等文化活动的过程,也就是创造一个文化世界或符号宇宙的过程。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言,符号化生存或文化创造是一个物质活动基础上的重要维度,甚至具有很强大的民族共同体维系和凝聚作用,是一个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与发展。这样看来,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既是一个物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文化符号系统不断发展的逻辑进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文化创造的内在传承发展和外在传播弘扬,发挥了强大的民族意识聚合力和文化认同整合力。

历经五千多年的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符号资源,如作为民族共同记忆的神话创造、作为民族共同历史的政治文化创造、作为共同精神载体的语言符号创造、作为共同民族情感的艺术创新等,这些文化符号的传播有利于人们深刻认识和深度理解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全面体现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华文化符号既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又包含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中国历史人物符号、中国历史文化典籍符号、中国传统哲学核心思想符号等;还包括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符号、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中国民族艺术文化符号等,形式无限多样、表现极具特色。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标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迎难而上、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的一座座丰碑,“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等精神谱系,“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中国创造,人民领袖、革命烈士等革命文化……这些中华文化符号资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国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极其重要的人类文化成果。

二、中华文化传播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瑰宝,是中华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是构筑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建构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资源。因此,建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内在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然要求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就必然要求弘扬中华文化。当前,传承中华文化必须重视中华文化符号传播,讲好中华民族奋斗圆梦的故事。

第一,中华文化符号传播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走向多民族大融合大繁荣,由弱小走向强大、从自在走向自觉、由多元走向统一,其中在这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焕发旺盛生命力和保持强劲凝聚力的东西就是文化,就是不断发展繁荣的中华文化。当前我国发展迈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必须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推动中华号巨轮行稳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建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从民族情感上看,增强民族意识首先必须增强文化认同。因此,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根本上来讲就要增强各民族文化认同,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认同。

第二,中华文化符号传播是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目前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地带,西方国家遏制我国发展、挤压我国国际发展空间的企图愈加强烈和深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正在深刻调整,西方敌对势力不仅通过经济、军事等传统方式,而且运用文化入侵、意识形态渗透等非传统方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削弱和分裂,“中国终结论”“中国威胁论”“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中国灭亡论”“中国崩溃论”……不断花样翻新。面对世界局势的复杂多变趋势和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文化侵入与价值观念渗透,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民族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对世界变局和时代问题,对内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功能,加强中华文化传播提高民族文化认同;对外弘扬全球人类共同价值凝聚共识,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国文化中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观等思想文化符号,推动解决全球问题和人类难题,实现全球持久和平繁荣。

第三,中华文化符号传播有助于推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既是一个空间、经济、社会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文化在民族融合、民族交流和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在社会各个子系统中,文化具有更为独特的作用,因其以思想传承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内核而具有传承性和独立性,其对社会的反作用力量也更强大。因而,文化承载了一个民族国家的起源、发展和延续的历史记忆、价值内核以及共同情感,可以说,文化在一个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往往居于基础性地位,文化认同是民族共同体的基础性心理归属、情感归属和价值归属。文化认同是凝聚和延续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条件,是更为深刻更加持久更具影响力的“自我认同”,是民心相连、情感相通的最深层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价值感召力、坚实的情感基础、崇高的精神追求和超越的天人观念,为推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滋养和价值贡献。

因此,中华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识和载体,在当前世界大变局和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时代背景下就获得了特定时代价值:促进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

三、中华文化传播的叙事策略

中华文化符号是历时性和共时性双轴作用的结果,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因此探讨其传播策略必须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方面进行。首先,从历时性看,时代性是中华文化符号内涵和精神的基本维度;从共时性看,构筑民族共同体是对中华文化符号传播目标和目的的规定;从机制上看,基本的思路就是挖掘整理中华文化符号资源,建立资源库。其次是搭建平台,健全符号载体,接着是选定受众对象,建好文化圈子。其三是拓展传播路径,提高符号传播强度,同时还要优化符号表达方式和提高符号修辞水平。

第一,加强中华文化符号传播的话语储备。一是按照历时性关系和共时性结构,系统全面整理中华文化素材,建立体系完备、结构合理、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料库并不断积累,为中华文化符号传播提供源源不断和丰富强大的资源支撑。二是突出时代特点,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注重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分类分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华文化资源,同时保持中华文化符号资料的特色化,注重形式创新和表现力建设。三是加强阵地建设,以增强中华文化符号话语权为立足点,建构以中华文化话语语库培育机制为中心的素材收集整理机制和符号形式创新机制,形成一个强大的中华文化符号资源力量。

第二,创新形成独特的中华文化符号叙事体系。一是构建大众化润物无声的文学艺术叙事。坚持“内容为王”,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创新中华文化符号表达方式。当前,由于云技术、大数据等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传播成为主流传播方式,信息传播的效率极高、传播的范围非常广,这为中华文化符号传播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无限挑战。如何破解信息传播高效和信息干扰增大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的根本在于目的优先和结果导向,就是要求我们要坚持“内容为王”“效果第一”。因此,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中华文化符号传播要将信息进行系统化处理,将传播展开延伸数据链条,形成信息矩阵和信息流,产生持续性和强力性,造成巨大信息压力和信息优势,形成中华文化符号传播的“惊涛拍岸”之势。二是善于讲故事,增强带入感和黏合力。以线性叙事讲好中华文化“故事”,突出故事的完整性、时间的连贯性和情节的因果性,系统深刻诠释文化符号内涵,注重提高渲染力和感染力。三是用好文学叙事,突出主题主线。文学叙事之所以能抓住人心、打动人心地设置叙事意向,通过丰富多彩的叙事手法,按照人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将中华文化符号通达人们的视听感官,形成立体化形象呈现,增强感染力;借助想象塑造艺术形象,引导受众参与心理意识再建,全方位激发情感认同;创新具体故事情节,多用大众化叙事方式扩大人们的心意相通程度。四是发挥文艺纪录片叙事的独特优势。主要围绕发挥纪录片的抽象文化符号深度叙事的作用,深度挖掘并阐释传统文化符号的内涵和精神,创新便于观众认知、理解与感悟文化内涵的叙事载体,进而开展形象的影像叙事,从而塑造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影像共同体记忆的力量。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发挥多模态表现手法优势作用。人类发展进入数字时代,语言、书写与交流、交往都在发生很大转变,人类的生存生活方式也在经历变革,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正在被新媒体新技术所改变,人类传统的符号世界正在被多模态的符号世界所突破。“随着计算机、录音机、录像机、智能手机等多种先进科学设备的使用,也包括各种软件和平台的操作,多模态研究在国内外已成为一门显学”。[3]因此,文化传播不仅是一个语言学问题,更涉及符号学和现代智能技术的发展,应当实现从语言学到符号学的范式转变。一是积极探索中华文化符号传播跨媒介叙事。在多模态方式下,能指符号追求多样性、丰富性,而且这种丰富性作为日常生活叙事直接影响人们日常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行为模式。也就是说,多模态作为技术统治力,要求文化传播适应这种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二是发挥符号能指丰富性的社会作用。在多模态方式下,多样化的符号能指有利于拓展符号信息的发出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联系,建立两者之间更为持久、更加多样的沟通与交流,更有利于增加彼此的信任感和共识。同时,将中华文化符号的能指表现得更加精美、更为多样。例如采用文本结合影像、视觉嫁接听觉符号、多种媒体结合呈现等方式优化能指,增加可读性、观赏性和传播力。三是创新模式,实现跨媒体叙事的延展。新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利用多模态媒介符码对源故事文本进行多重编辑并再讲述提供了方便,使得文字、听觉、视觉等多感觉语言符号的统合成为可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对文本构型和故事表达进行设计开发,提高其综合表现力,实现多种视角、多种手段、多种感官的联袂叙事,不斷放大和深化中华文化传播的力度和深度。在人工智能时代,多模态是必须采取的表现手法,它为中华文化符号传播提供技术支持。因此,我们要注重发挥多模态方法的独特优势,提高中华文化符号能指的丰富性、多样性,提升创意思维和科技手段,以声音、图像、文本、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文化实物,多角度多元化特写细节,增强符号能指的厚重感和实在性,提高中华文化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中华文化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进而整体性的加强符号能指建设,同时也要不断优化传播方法路径,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创新载体形式,还要在遵循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文化传输传播的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展开叙事研究,全面提升中华文化传播的表达力和思想力。通过中华文化符号的传播交流民族情感、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基因、凝聚文化共识、汇聚民族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礡力量。

[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信息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系统性研究”(2021BKS037)阶段性成果;河南省科技攻关“心理健康教育思维可视化智慧教育平台构建研究”(23210232015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4.

[2]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27.

[3]胡壮麟.多模态的碎片化时代[J].外语研究,2018(5):1.

作者简介:耿三琳,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西安 710072)。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符号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学符号,比多少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倍图的全符号点控制数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pqr阶Cayley图的符号星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