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感悟生命

2023-09-13 11:38莫欣
课外语文·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散步生命母亲

莫欣

★对生命的探索,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孜孜不倦:唐代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吟诵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不仅是质朴的野草颂,还可理解为生命的颂歌;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感叹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中,当代作家莫怀戚的《散步》,表达的无疑是最质朴的生命情怀和生命意识。进入文本细细品读,我们不禁被作者细腻的情感所感动。

一、文本初探,感知背景

《散步》是一篇散文,短小精悍,充满诗意,内容并无难以理解的句子,用“通俗易懂”來形容恰如其分。后来,作者谈及写这篇文章是基于两个考虑:第一是对母亲的关爱。当时作者的父亲去世不久,母亲看着与自己相濡以沫一生的人提前离开了人世,心中满是悲伤。为了帮助母亲从悲伤的情绪中脱离出来,进而回归生命、回归正常的生活,于是,“我”提出去散步,引导母亲感悟生命的美好。文中字里行间隐含着对母亲无限的关爱。第二是表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孝”的理解。当时作者跟美国的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谈时,提及中国的“孝”的伟大。柯尔特先生对中国的孝文化是特别推崇的,他更希望在美国能践行这种文化。这次交谈引发了作者无穷的思考。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践行这种文化,以便人们容易接受,作者似乎有意承担这份责任。于是,作者借着全家三辈四口人散步的经历,在让母亲得到心灵慰藉的同时,写下了这篇经典散文,也了却了作者心中的念想。作者将景物、人物融为一体,为读者构建了一幅温情、和睦的画卷。将对生命、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寄寓其中,可谓“散于心情,步于生命”。我们在阅读《散步》时,要细细品读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厚重的生命意识。

二、披文入情,感悟生命

裴多菲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向往自由的热情无疑让人敬佩。但是,生活中其实没有绝对的自由,一味追求自由,其实是抛弃了宝贵的生命,更抛弃了与自己一生羁绊的身边人,这样的自由是毫无意义的。作者笔下的生命认识更适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一)散步,体现了对生命的珍视

散步,本来是生活中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简朴到不能再简朴的活动。然而,在作者的母亲看来,这是一件难事。一是,母亲因为丧偶,心情非常悲伤、低落,没有了往日的欢笑和乐观,毕竟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离开了,这件事成为她挥之不去的阴影,哪有心情到外面散步呢?二是,天气原因。老人对于气温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怕冷”是一贯的通感,在寒冷的天气到室外散步,对母亲来讲是极难的选择。三是,年龄问题。毕竟,年老了,做什么都似乎力不从心。因此,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特意说道:“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那么,这就奇怪了,明明母亲已经不愿意出来,为什么作者还要执意要求她出去走走呢?最重要的原因,是想燃起她对生命的希望。

首先,对于“我”来讲,与母亲相伴的时光是弥足珍贵的。作者特别提道:“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作者的语言中带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心理。一方面,他为已逝之人感到可惜和遗憾,连用两个“太迟”,表达了对生命离去的无限惋惜,大自然是无情的,一个寒冬就夺去了多位老人的生命,可见在大自然面前,生命如此不堪一击。另一方面,他为母亲的活着而庆幸。句子中的“熬”有“忍受,艰苦支撑”的意思,“熬过”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严冬里,在身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痛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流露出“我”的欣慰,揭示了生命十分宝贵的主题。好在,母亲还是接受了作为儿子的“我”的建议。

其次,对于外界的环境来讲,关于生命的认知太强烈了。文章有两处关于初春的描写:第一个场景,“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本段,作者抓住初春的特有景象——多重颜色的绿、树枝上的嫩芽、田里的冬水,它们都展现出春天强烈的生命意识,作者之所以对初春田野进行景物描写,目的是突出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觉仿佛看到生命的存在,听到生命的召唤。还有一个场景是以母亲为第一视角展开,“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母亲触目所及皆美景,犹如一幅清新明丽的田园风光图在我们眼前展开,这分明是美好的春天对母亲生命的召唤,之所以选择用母亲的视角来写,目的是凸显通过儿子的引导,母亲已经开始了对生命的觉醒,心情也开始愉悦起来。总的来说,带母亲去散步,为的是燃起母亲对生命的希望,作者的目的达到了,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二)散步,是对生命延续的希望

记得情景电视剧《家有儿女》中的父子有过一段对生命的探索的对话。剧中的儿子谈及“生命最终会没的,为什么需要活着”,剧中的父亲告诉他说,“单个生命活着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每一个人都与别的人、别的生命相互羁绊在一起”,于是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才值得延续,这种认知是非常深刻的,本文也有这样的思想倾向。首先,我们不妨看看单纯的小儿子的话:“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儿子的年龄很小,自然不懂得生命的真谛,但是他质朴的话却揭示了宏大的人类的生命观,人类文明的延续不也是从上一代人传到下一代人吗?因此,下一代人也带着上一代人的希望和期待,再在下一代的生命中延续,这就是人类生生不息得以延续、发展、繁荣的奇迹。下文还有更加深刻的描述,“我”背上了母亲,妻子也背上了儿子,用作者的话来讲,“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生命延续不单单是单个生命的延续,还承载着人类的未来和与生俱来的责任意识。句子中的“世界”是大词小用,写出了中年人所肩负的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我”背上的母亲,代表着过去;而妻子背上的孩子代表着未来,这隔在中间的就是中年人,重大的责任,中年人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对上要赡养父母,对下要养育孩子。于是,“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个带有象征意味的句子,写出了作者强烈的使命感,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深化了文章关于生命主题的认识。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当然是因为我们民族生命的顽强,它历经磨难,重拾生命的自信,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延续这样的姿态,更需要现实中的我们端正对生命的态度:珍惜生命,承担生命赋予的责任;延续生命,传承文明高尚的精神。

三、揣摩深思,升华认识

细究文本,那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而与陪伴相伴的,就是对“生命”这个命题的感受和思考。每个人的一生对于个人来讲是漫长的,但对整个地球生命的历程来讲,无疑是恒河一沙、沧海一粟。因此,我们对生命应该保有敬畏之心,然后再去追求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个人的活着不单单为了个人,我们也与身边的人羁绊在一起,如父母、朋友、老师、同学。尤其是生我们育我们的父母,正所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余生中只有用无尽的感恩之情对待他们。同时,我们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更要关注当下的幸福,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经验,让生命更加丰富多彩。带着这样的认识再次品读《散步》,你会获得与众不同的关于生命的新体会。

猜你喜欢
散步生命母亲
散步的收获
散步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
给母亲的信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