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留白”与“补白”

2023-09-13 11:38王玉华
课外语文·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清平乐村居留白

王玉华

“留白”与“补白”是文学创作中较为常见的表达技巧,通过情感、故事的融合,作者在作品中进行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论述,在展现故事内容的同时进行“留白”,并依靠古诗中的故事情节、背景进行“补白”,从而赋予读者更多的遐想空间。比如《清平乐·村居》,其“留白”与“补白”的技巧呈现在写作手法、写作内容上,展现了作者对于乡土生活的向往与喜爱。解读其中的“留白”与“补白”,可以帮助读者更为深入地掌握古诗词作品的人文魅力。

在对《清平乐·村居》进行解读的过程中,一些学者更为关注其中的“乡土之情”与“人文之美”,认为它是单纯描绘乡土之美的诗词作品。但从古诗词的“留白”与“补白”的角度进行分析,《清平乐·村居》中含有大量的遐想空间:作者将对情感、环境的描写转化为细腻的文字,让读者可以从情、景、意等角度去解读作品内涵。分析《清平乐·村居》中的“留白”与“补白”的技巧,可以对古诗词作品进行重新解读,也能够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剖析。

一、《清平乐·村居》的创作特点分析

如果单纯从内容上进行分析,《清平乐·村居》并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大量写景、生动抒情是这首词的基本创作特点,在作者的笔下,展现了独特的江淮风光。如果对《清平乐·村居》的内容、情感进行解读,则不难发现,作者对于“补白”“留白”等技巧的应用更为关注。在词作当中,作者分别以景物、人物和活动为对象,创造了独特的场景。而在场景与情感当中,又包含着独特的“留白”与“补白”技巧。写景,但不会面面俱到,而是引导读者结合作者已经给出的文字进行鉴赏,在联想中构建画面。从“茅檐”“溪流”“青草”等乡村之美入手,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于美的认识;写情,但不会长篇大论,而是以作者之情、人物之情推动故事:“醉里吴音”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作者想要通过作品来表现什么,这都是需要读者去思考的问题。也正是这样的“留白”,让作者的“补白”呈现出新的作用,赋予作品更强的画面感。而对于词作当中的“空白区”,读者也可以根据作品的内涵、自身的理解进行鉴赏,进而把握词作内容。在有限的篇幅中留下更多的“思考空白”,通过“补白”的方式去挖掘作品的内涵,这是《清平乐·村居》的独特价值。

二、“留白”与“补白”视角下对《清平乐·村居》的解读

(一)场景中的“留白”与“补白”:景的描绘

场景是古诗词作品的重要构成元素,在古诗词创作活动中,作者将自身的人文情感与场景故事结合起来,进而以对景的描写来展现作者的独特情感。从古诗词的构成进行分析,关于“景”的描绘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作者将看见的场景融入到文字中,依靠场景来表现故事。这类古诗词作品以详尽描述为特点,具有更强的画面感;第二类,作者对场景进行简单叙述,随后在古诗词中加入抒情资源。在《清平乐·村居》中,作者以对场景的描绘进行“留白”,結合时代背景进行“补白”,展现其创作情感。

开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一句中,作者便以对景的描绘展现了乡土之美:低矮的茅屋在小村子里也是格外显眼的,小溪上的青草正在蓬勃生长。这是作者对于乡土情境的独特描述,没有对季节、地点进行书写,在以简单的文字描绘了乡村画卷之后,对作品进行“留白”,让读者发出何时、何地、何事的思考,依靠景的导入,提升了作品的吸引力与可读性。而在“补白”的过程中,则是以随后的“醉里”“吴音”对场景进行了补充:老人微带醉意的吴音,代表着晴朗的天气与喜人的季节,此时,不是农忙的早春,也不是炎热的盛夏,而是“忙里偷得一刻闲”的某个安逸时刻,是独属于村人的美好时光。在文字当中,作者以对景的简单描述呈现了热烈的阳光、宜人的气候、闲适的环境,通过“留白”驱动读者思考;又以简单的文字描绘了村子的特征,对空白进行了补充。关于景色的描写虽然不多,却为读者提供了更多遐想的空间。

(二)情感中的“留白”与“补白”:情的表述

在《清平乐·村居》中,作者以简单的文字描绘了多样化的乡村田园生活,在平淡的叙述中展现了乡村生活的闲适、安逸。在相关表达中,作者似乎对乡村场景进行了毫无遗漏的描述,但在这种描述下,也包含着他对于“留白”与“补白”技巧的独特理解:写场景而不写细节,不是因为篇幅,而是因为需要“留白”;写细节而不写“整体”,不是因为疏忽,而是因为“补白”。在详略得当的表述中,以“乡土人情”为背景的创作路径充分展现了作者的独特人文意识。

《清平乐·村居》的情感描述是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一方面,描写了自身对乡村生活的独特情感。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一句为引。古诗词作品中不会出现“我喜欢”的直观表述,但通过场景的色调,同样可以体验到作者的情感。在鲜艳的色彩下,作者对于乡村生活的喜爱以“留白”的方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则是对人物情感的描写: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留白”,吸引读者思考。如“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便体现了其独特的“留白”技巧:吴音来自何人?包含哪些内容?这些问题并没有交代,赋予了读者联想空间。而在“相媚好”下,对古诗词进行“补白”,既然是“媚好”,自然是相互熟悉的,或是夫妻,或是好友,对古诗词内容的“补白”,让作品中的乡土人情呈现出更强的生命力。

(三)思想中的“留白”与“补白”:意的表达

在古诗词作品中,可以按照其结构、表达特点进行层次化分类。从古诗词的构成进行分析,其包含了“写景”“抒情”“写意”三大元素。在古诗词解读中,“景”的价值自然不必多言,“情”的表达也较为直观,比较难以理解的,应该是古诗词作品中“意”这一元素。古诗词作品中的“意”代表着作者的人文思想,是对社会与现实的思考。在《清平乐·村居》中,作者的“意”正是以“留白”“补白”等方式呈现出来。

回顾《清平乐·村居》的创作背景,其成型于作者闲居带湖期间。当作者提出的“爱国抗金”思想被排斥打压,他开始了隐居生活。在“留白”与“补白”视角下,作者通过空白区的“去与留”来展现诗词的核心内涵。一方面,是在创作情感上的“留白”:抗金爱国无望,便以对乡村闲适生活的描写来抒发情感,去唤醒佞臣的良知:一旦投降,山河沦陷,这里的吴音、茅檐将不复存在,这是基于现实的抗争。在表述中,作者并没有表达对“不战而降”的不满,而是以乡村美景去衬托保家卫国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在创作内容上的“留白”。配合“吴音”,不难分析,《清平乐·村居》以信州一代的乡土人情为创作背景,其中的“大儿”“中儿”“小儿”三个意象,分别代表了“劳动力”和“未成年”两个群体,在对相关场景的描述中,包含着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如果山河不复,渔樵耕读的生活还能持续多久?在创作中,作者对情境的描写进行“留白”,将自身的创作思想、人文思想与文学作品结合起来,“补白”的权利则交给了读者:结合社会背景,去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提升作品的思想高度。

在“留白”与“补白”视角下对《清平乐·村居》进行解读,不能只考虑作品本身的“留白区”,更要对作者的“补白”技巧深入探究。从《清平乐·村居》的表达技巧、创作背景与情感内涵进行分析,作者的“留白”技巧不尽相同,或是在故事中“留白”,或是在场景中“留白”,而对于“补白”技巧的认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如“故事中补白”“读者补白”等。基于“留白”与“补白”视角解读作品的表达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

猜你喜欢
清平乐村居留白
村居
清平乐
《村居》高鼎
村居
村居
萧娴《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清平乐
浅谈留白在版式设计中的使用
清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