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中古城文态环境的整体关联营建研究

2023-09-13 09:40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古城山水关联

王 正 刘 彤

0 引言

1993年“山水城市讨论会”上,郑孝燮[1]先生针对中国城市人文环境保护问题提出“文态环境”一词,将其定义为:“蕴含文化气质的物质环境。”[2]并指出“存其形、贵其神、得其益”是文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与目的[3]。“形、神、益”思想可追溯至中国古代“山水人文规划”传统:古人通过山水环境与人文空间的整体设计谋划,实现城市承载文化理想与道德化育方面的价值[4]。因此,文态环境保护实际是对中国传统城市人文精神的承继。自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下文简称《建议书》)发布以来,“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简称 HUL)理念引领遗产保护注重纵向“历史层积”过程的同时,也关注时间断面上景观要素“整体关联”的空间特性[5]。作为因中华人文精神而整体关联的物质环境,文态环境可看作城市历史景观在人文价值维度的重要构成,有着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逻辑。然而中国近年来以目标单体为主的遗产保护手段,导致历史景观要素与周边环境及要素集群关联脱离,进而破坏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6]。当今遗产集群整体性保护共识下,文态环境“人文价值导向”的关联特性为“全部保留”与“难以开拓”的遗产保护窘境提供了思路,而中国传统城市“人文关联”逻辑的研究是文态环境守正开新的第一步。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渝中古城可以说是重庆的母城,也是重庆山水人文精神的孕育之地。自公元前316年秦朝张仪筑城以来,渝中古城经过地方长官与士人民众的累代营建,于清末形成完善成熟的城市文态环境。文章基于1886—1891年张云轩绘制的《重庆府治全图》所载景观要素信息,从历史断面中探究重庆渝中古城文态环境的“人文关联”逻辑,为当代渝中古城景观遗产的“关联性”保护提供借鉴。

1 HUL视角下“文态环境”的价值与概述

1.1 HUL视角下“文态环境”的研究意义

《建议书》将城市历史景观定义为:“城市历史景观是文化和自然价值及特性在历史上层积而产生的城市区域。它超越‘历史中心’或‘建筑群’的概念,包含更广阔的城市文脉及地理环境。”[7]该定义强调城市历史景观的时空特征,即时间维度重视景观层积演变的动力机制;空间维度重视景观整体关联的结构模式。城市历史景观概念作为一种遗产保护理论方法,在中国十几年的在地化研究中积累了大量成果,但结合中国独特山水城市文化的研究仍显不足。中国重视人文的传统文化土壤下,学界已有城市山水格局演变过程与机制[8-9]等历时性研究,以及景观遗址山水文化环境修复[10]等实践性研究,目前缺乏“共时关联”的山水人文结构模式探讨。文态环境研究是总结中国山水城市景观要素“整体关联”逻辑的重要切入点。

“文态环境”概念的提出源于中国20世纪末山水城市的文化理想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实问题。郑孝燮[11]先生对其完整定义为:“以建筑整体布局为主导,以某种建筑风格为基调,并且综合体现‘美的秩序’的城市文明环境。”郑孝燮先生所指文态环境保护的对象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保护区,即历史文态环境。本文摘取整理郑孝燮[3]先生所述历史文态环境保护的四点基本原则如下:

第一,突出重要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体现于文物古迹,主要包括重大历史时代和事迹的实物见证,以及显示我国古代建筑、文化、艺术等的精华。

第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要“存其形、贵其神、得其益”。“存其形”指保护文物形体及内外环境;“贵其神”指重视文物的文化内涵;“得其益”指激发文物对人的联想化育作用。

第三,名城的文物保护,要内外结合,环境协调。中国传统艺术通过要素间的有机联系来营造境界氛围,只有对文物建筑及其环境统筹保护,才能保证文态环境的整体完美。

第四,保护名城要讲全局景系—大观、小观。“大观”是中国城市环境艺术的全局“景系”,“小观”是各自文物风景及附近环境,二者共存并相互增益。

由此可见,文态环境除强调遗产与内外环境及遗产集群的整体协调外,还强调遗产与文化、社会等无形要素的关联性。文态环境景观要素的“整体性”与“关联性”保护是对中国传统城市人文价值的延续。但文态环境的“整体关联”保护不能停留在“全部”的保存,而是要深入依循中国传统人文逻辑进行保护体现。本文对古代城市文态环境的整体关联营建进行研究,意图探寻中国传统城市景观关联的结构模式,并为当代中国城市历史景观的人文价值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1.2 “文态环境”的相关研究与概念界定

时隔三十载,郑孝燮先生所提“文态环境”一词在城市历史景观语境下历久弥新,但其原有概念在新时代下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基于中国传统城市人文空间系统与当代城市历史景观语境,对“文态环境”作进一步的概念界定。

中国传统城市人文系统建构的研究中,孙诗萌[12]基于中国道德教化的人居实践提出“道德之境”概念;王树声[13]基于古代方志资料梳理出中国传统城市具有“人文空间结构”。毛华松[14]与王一睿[15]分别从古代“城—山”风景传统与“昭文”建筑传统视角进行相关分析。上述研究普遍以山水环境为人文背景,以“衙署、学宫”等不同功能景观要素为载体对象,以要素空间秩序与人文功能为关注重点,对中国传统城市人文空间系统进行了较为一致的建构。城市历史景观语境下,文态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于景观要素系统,“关联性”则体现于景观要素的“大观”全局关联与“小观”局部关联。综合中国传统城市人文空间系统与城市历史景观概念,笔者认为“文态环境”是专门用以承载人文理想与道德化育功能的城市空间系统,通过景观要素的“大观”整体组织与“小观”环境营造实现其人文功能。

在中国古代,“文态环境”的人文功能具体表现为“安全、治化、文教、信仰、怀思”五类,分别由不同景观要素构成(图1)。“安全功能”指对城市防御及公众生命的文化心理保障,主要包括“城门、城池”等;“治化功能”指对公众的政治治理与社会教化,主要包括“衙署、谯楼、教化亭”等;“文教功能”指一方的文化教育与文风营造,主要包括“文庙、考棚、书院、文昌宫、文峰塔”,以及“魁星阁、泮池”等附属景观;“信仰功能”指隐性保障人类社会的各类神祗信仰与祭祀,主要包括“正祀坛庙、淫祀宫庙、宗教建筑”三类景观要素;“怀思功能”指因自然或人工之物而对人心的激发,主要包括“陵墓古迹、亭台楼阁”等。这些景观要素通过与“山水环境、要素集群、文化精神”的关联营建实现多样的人文功能。

图1 中国传统城市文态环境的基本构成Fig.1 the basic composition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ities

1.3 “文态环境”的研究对象与技术思路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渝中古城,其位置在今重庆渝中半岛,以清代城墙范围为空间界限。由于文态环境以山水环境为人文背景的特点,因此基于中国古代城市结合自然山水的“三形”视野[16]划定研究范围。渝中古城城墙之内为“内形”范围,有金碧山、太阳山等城内山体;城墙之外至“郊祀”界限为“外形”范围,有长江、嘉陵江、狮子山等城郊山水;古城四望山体为“大形”范围,目之所及有歌乐山、涂山等,因城东南涂山在地方志记载中有“玉案”的说法,故以涂山为“大形”内主要山体。最终划定渝中古城文态环境研究范围为:西至两路口先农坛,北至嘉陵江北岸,南至长江南岸,东至涂山。

研究以1886—1891年张云轩绘制的《重庆府治全图》(图2)为研究文态环境“共时特征”的基础资料。该图绘制于国璋《重庆府治全图》(1886年)与刘子如《增广重庆地舆全图》(1898—1900年)间,此时的渝中古城正处于传统营城的成熟阶段,还未表现重庆开埠(1891年)之后的景象;此外,《重庆府治全图》详细绘制了重庆府城及沿江两岸的情况,是现存最为详细的重庆古代城市地图之一[17],具有研究上的代表性与可行性。

图2 重庆府治全图(1886—1891年)Fig.2 the ancient Chongqing map drawn by Zhang Yunxuan (1886-1891)

研究方法采用历史地图转译与历史文献分析解读等,对重庆渝中古城文态环境的整体关联营建进行研究。首先基于《重庆府治全图》(1886—1891年)对景观要素进行分类提取,并将空间位置信息通过ArcGIS转译至现代地形图。其次对地方志等古籍文献中与古城景观要素相关的记载进行梳理,结合空间转译信息论证渝中古城文态环境景观要素整体关联的组织模式。进而以古代文献语汇记载为依据,凝练渝中古城具体景观要素在“大观”“小观”层次的关联营建智慧(图3)。

图3 技术路线Fig.3 technical route

2 重庆渝中古城文态环境历史复原与分析

2.1 景观要素分类提取与空间转译

历史地图转译是将历史空间信息要素进行空间转译,并依据叠合点来同现状图进行叠加的研究方法[18]。本文按照中国传统城市文态环境的景观要素构成,首先对《重庆府治全图》(1886—1891年)中的景观要素进行分类提取①(图4),重绘水系、道路等空间并对提取景观要素进行定位。其次采用WGS_1984_UTM_Zone_49N投影坐标系作为现代参考系进行历史地图空间变形与拓扑校正,并基于现代地形图采用“面-线-点”多层参考体系在ArcGIS中叠合。面状要素选取渝中古城外长江、嘉陵江以及古城城墙;线状要素选取渝中古城内主要街巷;点状要素选取可进行空间校核的现代遗存点,如老鼓楼衙署遗址、通远门城墙遗址、文峰塔等。最终得到渝中古城文态环境景观要素的历史信息转译图(图5)。

图5 渝中古城景观要素的历史信息转译图Fig.5 historical information translation map of the landscape elements in Yuzhong Ancient City

2.2 古本文籍中景观要素记载梳理

通过历史文献研究法,搜集清代、民国时期与重庆渝中古城景观要素相关的地方志等历史资料[19-23],按照文态环境不同功能筛选景观要素,并梳理其相关记载(表1)。

表1 古本文籍中景观要素记载筛选结果Tab.1 screening results of landscape element records in ancient texts

2.3 整体关联的景观要素组织模式

结合历史地图转译成果与古本文籍相关记载,渝中古城文态环境景观要素呈现“大观”与“小观”不同层次的空间关联特征:“大观”层次呈现“山水关联、秩序关联”的全局秩序;“小观”层次呈现“属性关联、方位关联、形势关联、景境关联”的环境模式(图6)。

图6 渝中古城整体关联的景观要素组织模式示意Fig.6 the landscape element organization model of Yuzhong Ancient City

“大观”层次中,景观要素呈现不同尺度与山水环境的整体关联。“大形”范围内,以衙署、文庙为代表的关键景观要素与涂山诸峰呼应关联;“外形”范围内,紫霄宫、镇江寺、老官庙等水文化景观要素呈现临江带形空间序列;“内形”范围内,府县衙署、府县文庙等关键景观要素背倚金碧山、太阳山等山体而建。此外,景观要素还呈现不同维度“天、地、人”三才秩序的整体关联。先农坛、社稷坛、厉坛等“郊祀坛”依照礼制方位布局以实现天人交感;城内府文庙、文昌宫与城外文峰塔等要素构成山水人文轴线;“九开八闭”城门取象“九宫八卦”实现天文秩序与人工环境的沟通。

“小观”层次中,景观要素营建与文化心理环境或自然人工环境相关联,形成多样的空间组织模式。城内火神庙、泮池、水池等景观要素布局与五行属性、文风灵气等抽象文化环境相关;毗邻的巴县署与萧曹庙,以及遥对的县文庙与涂山寺,在不同距离产生人文关联效应;山体顶峰附近及水脉来去之处,古人营建宗教建筑或文峰塔来提振山势或控扼水势;陵墓古迹与亭台楼阁的设置体现出古人对先人精神及秀美风景的标识与传承。

3 重庆渝中古城文态环境的营建智慧凝练

古人在地方志等史料中采用“应山”“象”等古代语汇说明景观要素的关联营建模式。本文基于重庆地区府州县城地方志记载及民间传说等古文献资料,提取相应的古代语汇凝练景观营建智慧,深入发掘渝中古城文态环境景观要素的“人文关联”逻辑。

3.1 “大观”层次的景观要素营建

3.1.1 山水关联的景观营建智慧

3.1.1.1 应山:大形山体朝对呼应

“大形”范围内,渝中古城衙署、文庙等景观要素朝应城东南涂山诸峰,重庆地方志中将该山称作“屏山”“应山”或“玉案”。“应”在《周易·咸卦》为“二气感应以相与”②之意,因此选取“应山”来表达人工、自然呼应相彰的效果。渝中古城中,重庆府署“屏山带江”;巴县署“以老君山石峰为应山”;县文庙“以涂山为玉案”。除地方志明确记载的要素外,以府县衙署和县文庙为核心的周围景观要素也因此顺应与涂山的呼应关系,形成城内景观要素集群与城外山体环境的整体关联(图7)。

图7 渝中古城“大观”层次的景观要素营建Fig7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elements at the level of “grand view” in Yuzhong Ancient City

3.1.1.2 停蓄:外形临江镇水序列

“外形”范围内,渝中古城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受传统水文化的镇水习俗影响,古城与江岸间营建有大佛寺、观音寺、禹王宫、二郎庙等水文化景观要素③。清嘉庆《江津县志》对川主庙营建有这样的记载:“县治山水来脉已结,聚而无可议,惟左手形势迤东趋下,无复回顾,停蓄情意……于是相度东郊外文塔之前广寿寺后,傍山临水,提阴携阳之区,新建川主二郎祠一所。”④其中“停蓄”描述出川主庙对山水形势进行调和的人文功能。渝中古城镇水景观的人文功能及选址特征与江津县川主庙一致,形成与临江区域的整体关联(图7)。

3.1.1.3 倚山:内形山体背倚选址

“内形”范围内,渝中古城关键景观要素均倚靠山体而建,重庆地方志将这种关联营建称为“倚山”或“坐山”。按照《说文》所释:“倚,依也”⑤,“倚山”比“坐山”更恰当地表达出人工造物对自然环境的依靠融合关系。具体如重庆府署“右倚金碧山”;巴县署“倚山东向”;县文庙为“黄胜关之山数叠而后聚,乃立”。据《重庆城图》(1761年)与《重庆府治全图》(1886—1891年)所绘,府文庙倚靠太阳山;川东道署、府县城隍庙等皆背倚金碧山而建。这些关键景观要素通过背山选址形成与城内山体的整体关联(图7)。

3.1.2 秩序关联的景观营建智慧

3.1.2.1 辨方:承天郊祀方位择选

“天、人”秩序关联方面,渝中古城城郊四坛方位延用明嘉靖“四郊分祀”格局⑥,但因山水地形因素又进行从宜选址。清雍正十一年,社稷坛设在府城西南黄葛渡;先农坛设在府城西两路口;风云雷雨山川坛设在城南海棠溪;厉坛设在府城北临江门外。郊祀之礼源自《周礼》“辨方正位”传统,古人将城郊祭祀坛按照特定方位布局来实现“天、人”秩序关联[24](图7)。

3.1.2.2 文轴:山水人文轴线营造

“人、地”秩序关联方面,据重庆地方志记载,渝中古城结脉于下半城金碧山府衙处,但由于山体划分上下半城的特点,古人以上半城的几何中心区域构建“天心十道”,即督邮街和天花街交叉处[25];进而营建“府文庙—文昌宫—东华观—仁和门—笔架山(文峰塔)”的山水人文轴线,强调人文空间与山水环境的“人、地”秩序关联。历史文献中虽然没有“文轴”[26]一词,但中国传统礼制“轴线”与风水“天心十道”均是人文秩序基线的体现(图7)。

3.1.2.3 取象:天地之象仿生布局

“天、地”秩序关联方面,古人以人工环境象天法地实现“天、地”秩序关联。重庆地方志记载中,渝中古城设置“九开八闭”城门象“九宫八卦”,有学者曾用九宫八卦图剖析过重庆城门的营建关系[27]。此外,张云轩绘制的《重庆府治全图》注有“渝乃蜀东要地,形如龟而活泼,颈似鹅而高扬,四面水围,九门壁峭。”渝中古城筑于两江崖壁之上,城池形态取象乌龟,朝天门为龟之头,通远门处的打枪坝为龟之尾;而城西“鹅岭、枇杷山、五福宫山、金碧山”一众山体延伸入城,与龟形城墙形成“灵蛇盘绕龟城”之象[25]。最终,城门城墙象天法地布局实现“天、地”秩序关联(图7)。

3.2 “小观”层次的景观要素营建

3.2.1 属性关联的景观营建智慧

3.2.1.1 既济:五行属性景观营建

古人将具有五行属性象征意义的景观要素营建于相生相克的属性环境,清道光《綦江县志》中称之为“既济”,原文记载綦江火神庙建于龙神庙附近“取水火既济之义”⑦。渝中古城中,储奇门内的火神庙对面修建象征水属性的紫霄宫,以达到五行平衡的目的。此外,古人认为城外涂山呈现“火形”,故古城内开凿“大熄火池”“小熄火池”等大池以水制火(图8)。

图8 渝中古城“小观”层次的景观要素营建Fig.8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elements at the level of “small view” in Yuzhong Ancient City

3.2.1.2 固气:钟灵属性景观营建

重庆地区府州县城地方志中对地方官“修复城垣、布置城门、疏浚泮池”有诸多记载,清道光《南川县志》将修复城垣的人文作用称为“敛固其气”⑧;清道光《江北厅志》将改建泮池的人文作用称为“撷芳挹秀”⑨。虽然古人说法不一,但本质都是依托人工环境实现对山水灵气的聚集。《说文》中,“固,四塞也”⑩,“固气”可以更广泛地表达古人通过人工环境经营使山水灵气不易散去的营建智慧。渝中古城中,府文庙前泮池旧为民居,地方知县与绅士清理并蓄水于池,种植荷花,使得府文庙前“清风翠盖”;县文庙原以长江为泮池,后周围民居市集使得文庙视线遮蔽,地方官派人清理民居又开凿泮池,使文庙“庶内通明,环流夹镜”(图8)。

3.2.2 方位关联的景观营建智慧

3.2.2.1 并建:并列方位景观营建

重庆地方志记载中将景观要素在并列方位的布局称为“并建”,如乾隆年间郡守书敏修建新丰楼与丰瑞楼并列;知县王尔鉴并建旌善、申明二亭,均是将景观要素并列布置来实现治化的目的。此外,府文庙、东川书院与魁星阁并建;天符庙与贡院并建;萧曹庙与巴县署并建。根据风水书籍《阳宅三要》记载,古人认为这些景观要素以并列方位营建可“大利科甲”或“升迁最利”⑪(图8)。

3.2.2.2 对峙:遥对方位景观营建

清光绪《定远县志》中将景观要素在遥对方位的布局称为“对峙”,原文记载道光年间知县车申田将魁星阁移建至城东江岸金榜山,实现“与邑城对峙”⑫的人文效果。渝中古城中,城内县文庙与城外涂山寺对峙营建;城内巴县署与城外老君洞对峙营建,形成景观要素的遥相感应效果(图8)。

3.2.3 形势关联的景观营建智慧

3.2.3.1 培形:提振山势景观营建

清道光《綦江县志》记载古代术者对雁鸣塔修建的建议:“谓朝山虽秀,而少耸拔,宜建塔培之。”⑬其中将提振山势的景观营建称为“培”。渝中古城内外有五福宫山、金碧山、老君山、真武山、笔架山等山体,五福宫、崇因寺、老君洞、涂山寺、文峰塔均选址于各山顶峰附近,培补山形并成为一方胜地,充分体现出古人将景观要素与山势关联的营建智慧(图8)。

3.2.3.2 关锁:控扼水势景观营建

古人极其留心水脉出入位置的营建,常以景观要素设置其侧以形成节点来扼制水势。渝中古城外狮子山下慈云寺有青狮一座,与城内白象池相呼应,民间有“青狮白象锁大江”的传说[28],其中以“锁”代表对水势的控扼,《葬经翼—水口篇》中称为“关锁”⑭。此外,古人为求得文化心理的平衡,还于长江与嘉陵江两条水脉来处营建大佛寺、观音寺等景观要素,形成要素组团以控扼水势(图8)。

3.2.4 景境关联的景观营建智慧

3.2.4.1 炳灵:感物抒怀景观营建

陵墓古迹蕴含了地方共通的人文价值观,其环境营造采用“维护、标识、演替”等多种手段以接续其迹。清光绪《合州志》对单公堤重修记载如下:“今雉堞巍然,堤比旧益壮,吾知瑞气所钟,将所谓江汉炳灵,世载其英者,必于是邦。”⑮知州纪大奎以“炳灵”描述单公堤古迹修复的人文作用。渝中古城内,古人多次维护重修巴蔓子墓来纪念巴蔓子将军,并将字水书院建于涵园与莲花池古迹之上,通过这种方式来接续文脉(图8)。

3.2.4.2 揽胜:触景生情景观营建

秀美风景能触发文思,古人常于“会景处”布置亭台楼阁以涵纳风景,增益一方文境。渝中古城外涂山寺旁建有澄鉴亭,原名揽胜亭。“揽胜”一词代表了亭台楼阁景观营建的人文价值。该亭地处群山之颠,登亭纵目,可俯瞰两江环抱山城,远眺歌乐山麓与缙云秀色。渝中古城内县文庙后山还建有金碧台,重庆地方志记载此处“可俯瞰江城,饮虹览翠,每清风徐过,馥馥然袭”,王尔鉴因此命名此地为“金碧香风”,作为“巴渝十二景”之首(图8)。

4 重庆渝中古城文态环境营建的当代启示

本文从城市历史景观的共时关联视角探讨渝中古城文态环境的“人文关联”逻辑,论证出传统营城时期的景观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并从古人语汇中明晰其营建动机与文化内涵,为当代重庆“山水、人文、城市”三位一体的名城建设目标提供了历史智慧。回望郑孝燮先生关于文态环境保护的“形、神、益”观点,当代古城景观遗产的保护应关注以下几点,以期建设高质量山水城市。

第一,存其形:建立“大观、小观”的景观整体保护观念。既充分展现景观要素在广域山水环境中的整体关联特性,也注重保护景观要素本体及关联的局部环境。

第二,贵其神:具象物质实体与抽象文化义理相合是中华民族的特有属性。当代遗产保护应接续营造具象的空间秩序来保护文态环境抽象的文化内涵。首先明晰文态环境依托的山水环境,并对相关联的关键景观要素以及景观要素序列等进行识别;其次保护城市人文方位、秩序基线、象天法地等整体空间秩序;最终分析景观要素在属性、方位、形势、景境等方面的局部环境模式并加以传承营造。

第三,得其益:传统城市的文态环境营造体现出“协和自然、重视人文”的中华精神。当代文态环境注重物质空间保护的同时,也应注重文化义理的教育与彰显,从而充分发挥城市环境的化育功能。

注释:

① 文庙、文昌宫等景观要素按照清光绪《大清会典》“祭统”属于信仰功能的“正祀坛庙”,但因其主要发挥文教功能,故列入文教功能要素,信仰功能要素中不作统计。信仰功能中“正祀坛庙”统计遵循清光绪《大清会典》所规定的“祭统”;“淫祀宫庙”统计“祭统”外的会馆祠庙、自然神庙、行业神庙、城乡保护神庙、人物宗祠等民间信仰;宗教建筑选取佛、道两教建筑进行统计。

② 《周易·咸卦》,原文为:“《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

③ 重庆本土的水神信仰有禹王宫、老官庙、水府宫、川主庙、二郎庙、紫云宫、紫霄宫等,天后宫是福建移民入川后带来的水神信仰。

④ 清嘉庆《江津县志·卷十七·艺文》中《新建川主祠碑记》。

⑤ (东汉)许慎《说文》,原文为:“依也。从人奇聲。於綺切。”

⑥ 社稷坛是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先农坛是祭祀先蚕,行耕措礼以示重农的地方;风云雷雨山川坛是祭祀风云雷雨神与山川神的地方;厉坛是祭祀“民死无归”的地方。清代祭祀坛方位关系延用明嘉靖“左祖右社、四郊分祀、先农、祈谷并举”的格局。

⑦ 清道光《綦江县志·卷三·祠祀》。

⑧ 清道光《南川县志·卷十一·文》中《重修南川县城记》。

⑨ 清道光《江北厅志·卷七·艺文》中《培修学宫记》。

⑩ (东汉)许慎《说文》,原文为:“四塞也。从囗古聲。古慕切。”

⑪ (清)赵九峰《阳宅三要》有对文星阁与萧曹庙设于特定方位的作用阐述,文庙“庙右宜高耸,如笔如枪,庙左宜空缺明亮,一眼看见城上之文阁、奎楼,大利科甲。”;萧曹庙“宜立大门内青龙、三碧、紫气方,合三碧有天星,发科在其中,升迁最利,诸事大吉祥;并主文人翰苑生香,书役忠孝。”

⑫ 清光绪《定远县志·卷二·祠庙》。

⑬ 清道光《綦江县志·卷三·学校》。

⑭ (明)缪希雍《葬经翼—水口篇》有对“水口”营建的相关描述,“夫水口者,一方众水总出处也……必重重关锁,缠护周密,或起捍门相对特峙,或列旌旗,或出禽曜,或为狮象,蹲踞回护于水上;或隔水山来,缠裹大转大折不见水去,方佳。”

⑮ 清光绪《合州志·卷十二·艺文》中《重修单公堤记》。

图表来源:

图1、图3-8:作者绘制

图2:重庆历史地图集编纂委员会. 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一卷)[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3: 78.

表1:根据中国地方志集成编委会. 中国地方志集成·重庆府县志辑1(道光重庆府志,光绪重修长寿县志)[M]. 成都: 巴蜀书社, 2017;中国地方志集成编委会. 中国地方志集成·重庆府县志辑2(民国长寿县志,乾隆巴县志1)[M].成都: 巴蜀书社, 2017;中国地方志集成编委会. 中国地方志集成·重庆府县志辑3(乾隆巴县志2,同治巴县志)[M]. 成都: 巴蜀书社, 2017;中国地方志集成编委会. 中国地方志集成·重庆府县志辑4(民国巴县志1)[M]. 成都: 巴蜀书社, 2017;中国地方志集成编委会. 中国地方志集成·重庆府县志辑5(民国巴县志2,道光綦江县志)[M]. 成都: 巴蜀书社, 2017.整理绘制

猜你喜欢
古城山水关联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山水》
奇趣搭配
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