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最重要的3 件事

2023-09-14 06:43瑾山月
家教世界 2023年14期
关键词:球杆杰克教练

文/瑾山月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接待过这样一位访客。女孩小陈(化名),向他求助:“要怎么做,才能逃离母亲的魔爪?”小陈自小父母离异,被母亲一手带大,从她记事起,听得最多的话,就是:“妈妈只有你了,咱俩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一直以来,她凡事都按母亲的意思来,稍有不慎,就会被责骂。为了不让母亲失望,小陈刻苦读书,名校毕业后也有份不错的工作。可当她看着母亲人前人后地夸赞她,又觉得自己不过是件精心雕刻的艺术品。

母亲希望她更优秀,可小陈早已扛不住这满满的期许。为了摆脱高压的日子,小陈在李松蔚建议下,暂时搬出了家。独居后,虽然少了母亲的照顾,但她却觉得自在极了。

微博超话#养孩子什么最重要#中,有不少网友也有类似经历。大家纷纷吐槽:父母眼里,你的心情、价值、尊严都不重要,他们最在意的是考试考多少分,上班赚多少钱。

作为母亲,我也时常思考这个问题,对孩子而言,到底什么才算重要。直到我看了育儿专家沙法丽·萨巴瑞的《家庭的觉醒》,才恍然大悟。沙法丽说,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三件事是:“我被看见”“我有价值”“我很重要”。承认孩子的自主性,肯定孩子的价值,去爱孩子本身,才是家长最该做的事。

“我被看见”:把人生主权还给孩子

作家毕淑敏曾说:“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从父母身上确认自己的存在。”孩子不是父母人生的副本,更不是父母手中的提线木偶。他应该有自己的人生体验,哪怕这个体验经历坎坷,遭受质疑,绕点远路。

可生活中,我们总是出于各种原因去替孩子做主。怕孩子受欺负,一见他碰上麻烦,便冲上前帮忙解决;早晚盯着读书写作业,结果孩子完全丧失了求知的欲望;担心孩子找不到好工作,便强行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安在孩子身上;我们一边抱怨孩子长不大,一边又恨不能当他一辈子的保护伞。

武志红老师,曾深度分析过“巨婴”现象。他发现,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并非孩子本性脆弱,而是父母的过度干涉。武志红说:“一个人的脆弱,很少是被宠出来的,大多是幼时情感被忽视造成的。”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问:我们正是因为太重视才关心则乱,怎么能是忽视呢?

这里所说的忽视,指的是父母没有看见孩子是个完整又独立的个体。养育孩子,最关键一点,是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遇到困难,要自己想办法;关于未来,自己得有打算;追求理想,要有自己的规划。

看过一个“启发式教育”的案例。15 岁的杰克,酷爱打高尔夫球,并梦想将来成为一名职业选手。一次,他和爸爸去找教练练球,杰克和教练就使用哪根球杆起了争执。见二人争论不休,爸爸忽然问杰克:“这是谁的比赛。”杰克说:“当然是我的比赛。”爸爸又说:“既然是你的比赛,你可以听自己的。”杰克一看爸爸站在自己这边,得意地拿起球杆进入赛场。

可结果呢,他因球杆不好用,很快输掉了比赛。下场后,杰克反思,知道是自己经验不足,判断有误。意识到这点,他马上去找教练请教了一番,弄懂了很多专业知识。如果你是杰克的爸爸,会怎么做?想必不少人会急着替孩子做决定:听教练的,别自作主张。可那样一来,孩子首先失去了做决定的勇气,其次错过了一次挫折教育,最重要的是,他丧失了一种体验。

“我有价值”:别吝啬你的赞赏

豆瓣小组“社恐集中营”里,网友小田,谈起过自己的经历。他坦言自己胆小懦弱,最怕别人生气,从不敢为自己争取什么。而这一切,全源自幼时父母的打击否定。读初中时,他本想学门乐器缓解压力,可刚和父母一提,就被父亲斥责“不务正业”;好歹熬到大学,他想学服装设计,可母亲又说:“男孩子学这个,简直是没出息。”

等到找工作几次被拒后,爸妈又跳出来火上浇油:“你自己根本不行,还不如托关系找人。”从小到大,他听不到父母的一句肯定,也渐渐认定自己没有价值。评论区里,不少人安慰他,但更多人在诉说自己的不幸。“我想穿漂亮裙子,母亲说我招蜂引蝶,不知羞耻;”“我考试发挥失常,爸妈说我根本不是学习的料”“我跟着视频学做菜,妈妈说我笨手笨脚”……

心理学上,有个“冒牌货效应”。意思是,人们总觉得自己像个冒牌货,不配得到幸福。比如一个人,已经很成功了,但他还是觉得自己很差劲,所有的成就不过是侥幸。而这种“不配”的错觉,恰恰来自成长过程的打击。

看见孩子的价值,别吝啬你的肯定。我们要做孩子温和的领路人,而不是拿着鞭子,用贬低和斥责抽打孩子稚嫩的心。渴望赞美是人的天性,孩子只能被唤醒,不能被骂醒。少一点挑剔,多一点鼓励,孩子才能自信自强,自立自爱。

“我很重要”:我们最该爱的,是孩子本身

教育学上,有个“过火之灾”的说法。意思是,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太过火”:过于害羞、过于早熟、过于冲动、过于散漫、过于不上进……

那我们是如何做出这些判定的呢?是在一次次与“理想小孩”的比较中,是一次次用你的完美标准审视后。听闻同事孩子考了班级前三,一想自己孩子还在中游晃荡,觉得孩子“过于差劲”;见别的孩子钢琴十级,再看看自己孩子啥也不会,觉得孩子“过于平庸”;自己是985 硕士,可孩子连个本科也没考上,觉得孩子“过于失败”。我们眼睛盯着孩子的外在表现,心里想着他应有的成功,却忽视了孩子本身。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可眼下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又有多少父母扭曲了这份“爱”。孩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啊,他不应被父母用以证明自己,更不应替父母去实现大人们的愿望。比起成绩、才艺、外界的赞美、社会上的地位,孩子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感受孩子的心情,懂得他的追求,体谅他的辛苦,明白他的心意……哪一样,都比关注成绩更有意义。

与父母们共勉。

猜你喜欢
球杆杰克教练
Coach,Where Are You?教练,你在哪儿?
杰克和吉尔
犀利的机器人教练
基于改进T-S模型的球杆系统控制方法研究
变成什么好
贪玩教练
选购台球杆应避免的误区和需注意的问题
On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ELT
加油
被冤枉的小杰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