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读后感

2023-09-14 00:27黎丽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3年33期
关键词:贤才江州读后感

黎丽

文题亮相

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比如,了解杜甫及其所处的时代,有助于理解《登高》中忧国伤时、悲秋苦病的深沉情思;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词中蕴含的壮志难酬的忧愤及旷达洒脱的豪情。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查找相关资料,探讨诗作内涵,思考对你有怎样的启示,与同学交流。

思路导引

本次习作要求在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的基础上,谈自己的启示,可以说就是写读后感。什么是读后感呢?读后感就是在读过一篇作品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写下来。同学们在写作此类作文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述”多“感”少,或者是“感”得走调,即不知“感”从何而来,与所读作品毫无关联。

要想写好读后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简述自己对所选古诗词有感而发的内容,略去与感想无关的内容;其次,选择最深刻的一点,用简洁的句子清晰地表达出来,形成自己的观点,也就是作文的中心論点;第三,围绕该观点展开论述;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如个人思想、言行、经历或者现实社会中某种社会现象等阐述感想,但要注意一定要紧紧围绕中心观点。

佳作展示一

由琵琶女说开来

——读《琵琶行并序》有感

汪琪珍

唐朝,一位失意诗人与一名年老色衰的琵琶女偶遇,成就了传诵至今的优美诗篇——《琵琶行》。这位失意诗人便是白居易。在这一诗篇中,有人得见琵琶女技艺之高超,有人为诗人描写音乐时运用的高超表达技巧所折服,而我却看到了“江州司马青衫湿”背后的无奈。

在那个令人伤感的秋天,白居易送别友人,偶然听得琵琶声,这才有了诗人白居易与琵琶女的相遇。诗人欣赏完琵琶女的弹奏后,还听琵琶女自述身世。“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虾蟆陵”是长安有名的游乐区,可见她出生之地富庶繁华。“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彼时的她风光无限。然而,“弟走从军阿姨死”,最后“门前冷落鞍马稀”,琵琶女只好“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在当时地位低下,琵琶女此举实属无奈。

白居易原本担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一职,是无权上书的,但当朝宰相武元衡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也被刺伤,事发当天中午,白居易便迅疾上书,要求朝廷彻查此事,严惩杀人凶手。这一行为激怒了当时的掌权派,被斥“越级”直谏,还以“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为由,被贬为江州刺史。后来,又将他贬为江州司马。从一个正五品上的京官被贬为无实权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定倍感压力。刚贬至江州时,他还乐观地认为自己有回京任官之日,可后来正如他在《赠韦炼师》所述:“浔阳迁客为居士,身似浮云心似灰。”这其中包含了多少失望、多少辛酸?因此,在听完琵琶曲和琵琶女自述身世后,他感同身受,“迁谪之意”便浮上心头,“达则兼济天下”的梦想成为幻想。他明白重回朝堂无望,不觉悲从中来,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都说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而白居易,以自己的文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痛苦的相似性。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满腹才华的阮籍,或终日饮酒,或驾车纵行,途穷恸哭而返;当年岐王宅里常见的李龟年也沦落到民间卖唱的地步;李清照也曾经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他们的痛苦透着时代的无奈,而从情感层面去理解,他们的感受何其相似。生在最好时代的我们,真可谓“天高任鸟飞”,何其幸之!恭逢盛世,定当珍惜!用知识武装头脑,野蛮体魄,文明精神,为祖国效劳尽才。

时代的洪流席卷每一个人,不论是朝堂之上的白居易,还是市井中的琵琶女。他们的悲剧,谁又不哀伤?我们从中看到了痛苦的挣扎、浮沉中的不甘,也能从白居易艺术的书写与表达中甄选出抗争的张力与以资前行的勉励。

【湖北咸宁市崇阳县第一中学(A302)班】

点评

本文侧重分析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处的时代背景。以琵琶女身世以及白居易被贬后思想的转变为契机,谈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那就是时代造成的。并联系实际,谈论时代对人的影响,彰显主旨。联系现实,写出生逢好时代的青年学子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行文紧凑,语言流畅。

佳作展示二

求贤若渴,以览天下

——读《短歌行》有感

廖思疑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铿锵有力;“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振聋发聩;“吾道废兴时否泰,人才进退国安危”,发人深省。人才于时代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曹操非常清楚这一点,一首《短歌行》就道出其为一统天下而广纳贤才之志,让人印象深刻。

《短歌行》围绕一个“忧”字来写,在诗中主要谈论“忧”人才难得。《诗经·郑风·子衿》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两句诗原本表达的是女子对心上人的倾慕和思念,而曹操引用前两句表达的是对贤才良将的思念,这种含而不露的“求才”方式体现了曹操的良苦用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鹿群比兴,描绘了一幅招待宾客,其乐融融的场景,以此表达自己招纳贤才的热情。

曹操还表达了自己忧愁另一个原因:贤才难得,求贤不得。“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喻贤才,“掇”可以理解为拾取、摘取,用一个恰切的动词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求。从“越陌度阡”到“心念旧恩”,曹操描绘了自己与贤才欢饮畅谈、一见如故的理想场景,表达自己求贤的真诚与恳切。“月明星稀”到“何枝可依”,暗示良才择明主而依,继续写贤才难得的忧愁。“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更是表达求贤若渴的诚心。文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急切地表达自己礼遇贤才的决心。

同时也抒发自己一统天下的宏伟怀抱。这才是曹操忧愁的根本所在——功业未就。生逢乱世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实现了北方统一,但他的目标更远大,即一统天下,而实现这一目标,人才不可或缺。为此,他曾在短短七年中,发出了三次求贤令,甚至打破了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重才轻德,唯才是举,其对贤才的渴求可见一斑。

孙中山先生曾言:“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姬昌于渭水之滨得姜太公,成为了周朝的缔造者;楚庄王重用孙叔敖,实现了问鼎中原的夙愿,成为一代霸主;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国力日益强盛。现今社会,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国家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我辈应竭尽全力奉献自己的力量。我有志青年就应栉风沐雨,把自己锻造成社会的栋梁之才。

一代枭雄曹操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却言犹在耳,他对人才的渴求,在乱世中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他的豪情壮志,感染了许多人。

【湖北咸宁市崇阳县第一中学(A302)班】

点评

本文先分析诗文中能体现出诗人求贤若渴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悟。然后追古溯今,谈论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尾对曹操的这种精神进行概述,表明自己的立场。全文重点突出,论述深刻。

猜你喜欢
贤才江州读后感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成员关系对协作提取成绩的影响*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五张羊皮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归人
《江州帖》
浅谈古代江州以“樊篱”为城垣的可能性
华氏经营江州与家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