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吴亮平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和贡献

2023-09-15 11:56赵思佳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原理贡献

[摘要]吴亮平又名吴黎平,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翻译家、理论家,毛泽东曾给予其“功不下于大禹治水”的高度评价。在延安时期,中国的民族危机一日更比一日深重,此种情形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全党的思想。1934年10月,吴亮平到达陕北,直至1942年夏天离开。在延安的七年时间里,吴亮平通过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主编《解放》周刊、开展马克思主义教研活动来系统性宣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阐释统一战线思想、武装斗争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来多维度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贡献;基本原理;探索;建设思想

[作者简介]赵思佳,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湖北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 A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4-0050-06

一、系统性宣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便十分注重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相关工作。在延安时期,由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更多人开始关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释迫在眉睫。吴亮平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将其融会贯通,第一要务就在于“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①因此,在延安时期,吴亮平笔耕不辍,翻译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校订《反杜林论》译文

《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被称作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列宁曾对《反杜林论》给予高度赞扬,认为此书对于哲学、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最重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释,评价此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十分有益”。②毛泽东也对这本经典著作给予充分的重视。由于吴亮平用中文首译《反杜林论》,将这本著作译介给广大中国群众,因此毛泽东赞扬他“功不在禹下”。由于1938年苏联马恩学院校订出了《反杜林论》的新俄译本,1939年,吴亮平便根据《反杜林论》的德文原本、英文译本和新俄译本,对《反杜林论》的中译本进行重新校订,此项工作花费了半年的时间方才完成。《反杜林论》中译本校订完成后,内容更加丰富,正文中还配有注释,更有利于读者学习和理解。校订后的《反杜林论》中译本成为延安干部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理论文本,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作用。

2.参与《马克思恩格斯丛书》的翻译工作

为了广泛宣传革命理论、革命文化,从1938年开始,解放社启动《马克思恩格斯丛书》的出版工作。吴亮平积极参与此项工作,具体翻译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与刘云合译了《法兰西内战》,校对了柯伯年翻译的《拿破仑第三政变记》,等等。其中,《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尤为重要,马克思认为此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列宁认为此书“概述社会主义发展史”,“每个觉悟工人”都应当阅读此书。吴亮平在翻译此书时,为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同时参考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俄文标准本和该选集的英译本。他还关注到了恩格斯在此书德文第四版中进行的部分增改,在中译本中“俱已加入或改正”。③《马克思恩格斯丛书》在全国各地大量出版发行,吴亮平的翻译工作不仅促进了革命理论的传播,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参与《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的编译工作

延安时期,基于纠正党员干部党风、文风和学风的需要,基于革命斗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号召编译专题文集,从而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宣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增强干部的战斗力,为中国革命输送活力。为此,毛泽东组织设立了《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的编辑委员会,吴亮平便位列其中。此书收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许多文章和论述摘编,内容翔实,在延安大量出版发行,反响热烈,随即传入各大解放区发行出版,并成为整风运动的学习材料。此书有助于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提高理论水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主编《解放》周刊

1936年西安事变以后,中共中央为了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决定应当尽快创办一个官方刊物,作为党的喉舌广泛发声。于是在进驻延安以后,中央便适时开启了《解放》杂志的一应筹办工作,任命吴亮平作为《解放》杂志的编辑主任。《解放》杂志在创刊之时,便作出了十分明确的定位:既是“全中国共产党的喉舌”,又是“全中国民族人民的喉舌”。④

吴亮平作为《解放》周刊的主编,以纸为媒,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放》周刊从创办到停刊,累计发行了134期,共刊载文章约700篇,其中有170余篇文章的主题与宣介马克思主义相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文章的主题是译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此类文章共计50余篇,譬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信》《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斯大林论列宁》等等,其中《马克思墓前演说》《马克思小传》等文由吴亮平与他人合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的译介和传播有利于促进党员群众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二类文章的主题是转载共产国际和苏共中央的政治报告和决议,间或有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理论文章,此类文章共计70余篇。譬如:《关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出版后党的宣传的决议》《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的、整个的学说》《社会的存在与社会的意识》等等。这些文章的译介和转载有利于党员群众了解苏共中央的政治动态、学习苏联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汲取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开拓政治视野、理论视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三类文章的主题是阐述其他国家的革命運动开展情况,此类文章共计30余篇。其中,关注西班牙革命运动的文章篇目最多、比重最大,甚至开辟研究专号,对这类研究文章进行刊载,以期能够在其中找寻可供中国抗战借鉴的经验。

除了刊载宣介马克思主义的专题文章以外,《解放》周刊积极推荐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其他党报党刊,用广告来扩大这些书籍报刊的影响力,有许多人正是由于看到了《解放》周刊上登载的相关广告,才激起了阅读兴趣,从而在这些书籍报刊的影响下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

《解放》周刊不仅仅在延安发行,在各大抗日根据地和国统区,《解放》周刊不断进行翻印、重印,受众不断扩大,影响力持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通过《解放》周刊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真正的立场,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投身于中国革命。著名诗人贺敬之对《解放》周刊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他形象地将《解放》周刊比喻为“火炬”,⑤肯定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

(三)开展马克思主义教研活动

1.编写马克思主义相关教材

延安时期,虽然许多青年秉持爱国主义信念,革命情绪高涨,具有投身革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由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理解普遍不足,因此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很难保持坚定的正确立场,在革命中容易犯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等错误。为了改变这样的不利情况,1938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全体党员都应当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且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将其灵活运用。对于唯物史观的重要性,列宁早有阐述: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⑥在这样的背景下,1939年,中宣部关注到了唯物史观教材方面的缺失,认为要想对全体党员进行思想教育,一套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编写唯物史观教材的工作便立刻提上日程,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中宣部决定将此重任交给艾思奇和吴亮平,以期通过学习这本教材来加强党内教育。⑦二人对1930年写就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进行改写,于1939年9月完成了教材的编著,命名为《唯物史观》,在延安出版发行,此书在国统区亦有出版发行,更名为《科学历史观教程》。《唯物史观》一书对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为什么要学习唯物史观进行了介绍,并且为了使读者对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吴亮平在编写教材时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对理论进行解读。譬如,在写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吴亮平分析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认为日本法西斯的野心虽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一方面原因,却不是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还应当将目光放到社会现实的维度去探寻。⑧《唯物史观》编写完成后,成为各边区、敌后根据地的不少机关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教材。中组部、中宣部均组织学习《唯物史观》,中组部的学习是“由陈云、李富春带头”,中宣部的学习是“由张闻天、李维汉倡导负责”。⑨《唯物史观》在根据地和国统区多次翻印出版,受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欢迎。

吴亮平编写的马克思主义教材在马克思主义教研活动中得到广泛运用,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传播,起到了宣介马克思主义的作用,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宣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众多渠道中,干部学校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延安时期,党注重夯实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提升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因此干部学校非常注重引领学员的政治方向,强调对学员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教学的重点。对此,吴亮平感到深切认同,他认为干部教育是“我们党领导群众的基本的一环”,⑩有利于使党的干部正确地理解以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策略和主张。如果缺失了干部教育这基本的一环,党的工作就很难向前推进。因此,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创办了红军大学,吴亮平便担任了红军大学的兼职教授,成为政治经济学的教员,投身到干部教育事業中去。在此后的几年中,他不但在红军大学任教,在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马列学院和中央党校都承担了一定的教学工作,为学员讲解马列主义理论。

在进行干部教育工作时,吴亮平善于进行话语转化,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譬如,吴亮平教授的科目有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于这门课程的内容较为深奥晦涩,有许多学员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就抱有畏难心理和逃避心理。但是学员们听了吴亮平的课以后,却转而喜爱上了这门课,这是因为吴亮平善于将深奥的学术话语转化为生动有趣的通俗话语,用学员们生活中的事例对政治经济学原理进行解读,学员们听懂了,自然便愿意听了。吴亮平的许多学生对于他的课堂给予高度评价,譬如,李源认为,吴亮平讲课有条有理,能够“给予人很大的启迪”。?吴冷西等人认为,吴亮平对于学科知识非常熟悉,授课既有逻辑,又通俗易懂,因此“大家都很敬佩他”。?为了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检验教学效果,在进行干部教育工作时,吴亮平不仅仅将教学的空间局限于课堂,还经常抽出时间来参加学员课后的讨论会,倾听学员们发表的观点和意见,并耐心解答学员们的困惑。吴冷西等人对课后讨论的情形记忆犹新,指出吴亮平会对学员们的课后讨论进行总结,若同学们产生分歧或困惑,吴亮平便会充分听取同学们的意见,“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吴亮平积极投身干部教育工作,坚守干部学校这一重要阵地,致力于提升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吴亮平循循善诱的教育风格受到许多党员干部的好评,譬如吴冷西等人认为,吴亮平的课让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干部通过理论学习,将斗争经验总结升华到理论高度,从而迅速成长。其中许多人后来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这离不开吴亮平“不可磨灭的贡献”。?吴亮平的干部教育工作不仅使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提高了,还令他们的信仰更加坚定了,这些干部不但自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其中还有许多人加入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队伍,由此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多维度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阐释统一战线思想

日寇大举侵华,祖国形势危急。中国的各个阶级都开始逐渐看清日本的狼子野心。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发出“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的号召。吴亮平积极响应号召,撰文阐释统一战线思想,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唤醒抗日力量加入统一战线。

1.分析统一战线中的革命阶级

吴亮平在《再论旧的形式新的内容》一文中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各阶级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工农商学兵”“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统治阶级与统治的当局”都联合了起来,所以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征。要组织好这些阶级,应当从他们统治或被统治的地位出发,采取不同的“方式与方法”。?譬如,在谈到富农时,吴亮平认为,富农是“剥削者”,是“无产阶级的敌人”,但是富农也属于当前民主革命的阶级,因此富农“不是我们主要敌人”。?吴亮平在《斥叶青张涤非任一黎学稼诸托洛斯基派》一文中指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由于各个阶级都有自身要维护的阶级利益,因此各阶级之间产生矛盾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必然要有斗争。”?但是,矛盾有主次之分,当面对中日之间的巨大冲突和救国的危急情势时,各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便成了次要的,内战不可取,各阶级之间的冲突可采取民主的方式予以解决。

2.为统一战线相关工作建言献策

第一,为经济工作建言献策。在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背景下,经济建设具有巩固国防和改善民生的双重作用。因此,于战争的胜利而言,合理开展经济建设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吴亮平认为,当前中国的经济工作要做到“两个争取”,既要争取民族资本主义与小农商品经济的“有利的发展”,也要争取国家能重新拿回“外敌所统治的经济命脉”。?也就是说,政府应当对煤业、制铁业等行业予以充分的重视,不能使重要产业的生产停滞,而是应当对其进行整顿,使其能够尽快恢复和发展。

第二,为工会工作建言献策。陕甘的党组织在一段时间内对工会工作有所忽视,1936年,党组织对这一情况有所注意并决意纠正。《中共中央关于陕甘苏区工会工作的决定》中强调,为了在陕甘苏区乃至未来发展的苏区中“创立真正群众的阶级工会”,?各级党组织应当提升对工会工作的重视程度。因此,吴亮平撰文为工会工作建言献策,他在《论陕甘苏区的工会工作》一文中分析领导陕甘苏区工人的情况和工会组织的情况,指出了工会组织的进步性所在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当前工会工作的中心在于“教育和领导工人”,?使之既能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坚作用,又能在苏维埃建设中发挥领导作用。

3.号召群众参加统一战线

吴亮平积极撰文呼号,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譬如,在《五卅流血的十一周年》一文中,吴亮平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五卅运动时期的反帝统一战线之间的区别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二者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五卅运动相比,农民阶级已然“赶上前来”,同工人阶级结盟。二是在五卅运动中镇压反帝斗争的一部分旧军,他们受到国难苦痛的煎熬,竟也“焦渴地要求着抗日”,成为抗日力量中的一员。三是统一战线的范围不断扩大,老人、学生、义勇军、妇女……正“迅速地普遍到社会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四是统一战线已经“有了坚固的共产党的领导”。在文章的最后,他号召群众要团结起来,“运用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二)阐释武装斗争思想

1.阐释发展游击战争的任务

吴亮平在《论目前发展游击战争的任务》一文中宣传阐释中央发展游击战争的任务。他首先在文中强调了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游击队肩负两大任务,既要独立保卫,又要扩大苏区、创造苏区。由于陕甘苏区的地理状况十分适合游击战争敏捷灵活的作战特点,因此应当对于游击战在打击堡垒主义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重视。他认为游击战和主力作战相比,地位“同等重要”。其次,他在文中指出了党组织在过去组织游击战时出现的不足,由于黨组织过去对游击战的重视程度低、领导不足,因此游击战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游击队规模小、战术保守、组织性差,这些问题都导致游击战没有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最后,他对党组织提出了发展游击战争的相关任务建议,包括加强巩固已有的游击队;对游击队的政治工作予以重视;提高游击战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扩大游击队的规模等等。总而言之,吴亮平的这篇文章阐释了游击战的重要性和以往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游击战的发展提出了策略建议。

2.强调坚持持久战

吴亮平认为,抗日战争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要想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就应当坚持持久战。在《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的一周年》一文中,吴亮平对抗日战争一周年来敌我双方的得失进行了分析,详细说明了抗战一年来取得的进步,包括“抗战的生命线”与以往相比得到了巩固与发展;军队的数量“补充了”,纪律“改良了”,战斗力“提高了”,政治工作“开始进行了”,作战的战略“有大的进步”;在政治方面除了加强民族团结以外,民众运动也“有了较大的开展”;在文化方面,在干部学校、干部训练班、国防教育、抗战宣传的综合作用下,革命文化“正在涌现”。同时,文章还分析了一年来日方“新的困难与大的退步”,具体表现在军事行动、财政经济、镇压失效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四个方面。尽管有敌退我进的两相对比,但是中国革命并不会马上胜利,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日本的实力“比较强悍”,其所遭遇的困难暂时还不能让其停止继续进攻;二是中国取得的进步还远不足以满足战争的需要;三是虽然中国具有较为有利的国际地位,但这并不足以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吴亮平分条缕析,既加强群众的抗日信心,又批驳了速胜论的观点。因此,吴亮平强调持久战的重要性,指出应当“从持久战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阐释党的建设思想

1.阐释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吴亮平认为,不仅干部自身要提高政治警觉,并且干部还应当对群众开展政治教育,使之提高斗争的自觉性。譬如在游击队中,需要加强对游击队员的政治教育,使游击队员既能理解党的政策和主张,又能发动和组织群众。在对待富农时,应当用共产主义来教育他们、武装他们,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在对待工人时,也要用共产主义来教育他们、改造他们,工人阶级不仅需要对别的阶级进行改造,也需要“在革命火炉中改造自己”,使其组织原则和觉悟得以提升。

2.阐释党的思想建设思想

第一,阐释党的道德观。中国共产党的道德具有共产主义特征。吴亮平为使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观,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观点结合起来。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最有道德”的革命政党,虽站在共产主义的立场上,却并未摒弃中华优良传统美德,而是对其进行切实地继承和发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廉、耻、节”这些传统美德并不只是中国共产党粉饰门面的夸夸其谈,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解放的事业中无时无刻不秉持着这些道德原则。

第二,阐释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吴亮平认为,理论和策略都不能建构于空想之上,而是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吴亮平关注对于富农的策略问题,认为对于富农的策略应当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目前农村中的主要敌人是地主阶级,如果此时对于富农的斗争加紧,则会促使富农坚定地站在地主阶级的一边,加大革命的阻力。吴亮平认为革命斗争所需要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在此期间,革命形势并不会无所变化,而是可能时而低落,时而高涨。在面对新的革命形势和革命环境时,革命的“口号与斗争方式”都需要迅速完成新旧交替。策略是为实现革命战略而制定的短期内的行动方针,因此可以根据革命形势的高涨或低落“有几次的改变”。

3.阐释党的组织建设思想

在党的组织建设工作中,干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吴亮平认为,党要领导群众开展斗争,其“基本的一环”就在于干部能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张具有深刻的理解。在《把干部教育列到党的主要工作中来》一文中,吴亮平首先批驳了忽视干部教育的观点,对“忙得很,没有时间来学习”“不懂理论”“与其空谈理论,还不如多做些实际工作”等忽视干部教育的理由作了逐条批驳,强调干部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吴亮平强调组织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干部教育工作开展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能“正确的适当的组织学习”。他指出组织学习应当具有针对性,根据文化水平的差異,不同级别的干部具有不同的组织学习方式,譬如省一级的干部可以组成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县一级的干部和红军可以组织政治讨论会,由于区乡两级的干部受到自身文化程度的制约,因此需要由省县有计划地为他们开办训练班。在此文中,吴亮平还强调开展反对公式化条文化的斗争,在实际生活中、思想斗争中教育干部。

吴亮平以笔为媒,积极撰文阐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相关理论,多维度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文章发表以后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产生了不小的反响,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注释]

①吴允中.怀念吴亮平同志[J].江西社会科学,1987(06):16-17.

②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4.

③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吴黎平 译.1938年.

④雍桂良等.吴亮平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⑤贺敬之诗选[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271.

⑥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

⑦吴亮平文集(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433.

⑧艾思奇,吴黎平.唯物史观[M].解放社,1939:15.

⑨李今山主编.常青的《大众哲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33.

⑩亮平.把干部教育列到党的主要工作中来.党的工作,1936年第12期.

?吴介民.延安马列学院回忆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95.

???吴冷西.怀念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吴亮平老师[J].理论月刊,1986(11):22-24.

?亮平.再论旧的形式新的内容.党的工作,1937年第27期.

?亮平.论改变对富农策略的问题.斗争(西北版),1935年第79期.

?亮平.斥叶青张涤非任一黎学稼诸托洛斯基派.解放,1937年第3期.

?黎平.我们对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意见.解放,1937年第6期.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

?亮平.论陕甘苏区的工会工作.斗争(西北版),1936年第99期.

吴亮平文集(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122.

吴亮平文集(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188.

吴亮平文集(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189.

亮平.论陕甘苏区的工会工作.斗争(西北版),1936年第99期.

黎平.中国共产党与道德,《解放》第71期,1939.05.

亮平.论改变对付富农策略的问题.斗争(西北版),1935年第79期.

吴亮平文集(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123.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吴黎平 译.193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雍桂良等.吴亮平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5]吴亮平文集(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6]贺敬之诗选[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

[7]艾思奇,吴黎平.唯物史观[M].解放社,1939.

[8]李今山主编.常青的《大众哲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

[9]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马克思逝世五十周年纪念告民众书[M].红旗周报,1933-3-8.

[10]吴介民.延安马列学院回忆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1]亮平.再论旧的形式新的内容.党的工作,1937年第27期.

[12]亮平.论改变对富农策略的问题.斗争(西北版),1935年第79期.

[13]亮平.斥叶青张涤非任一黎学稼诸托洛斯基派.解放,1937年第3期.

[14]黎平.我们对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意见.解放,1937年第6期.

[15]亮平.论陕甘苏区的工会工作.斗争(西北版),1936年第99期.

[16]黎平.中国共产党与道德.解放,1939年第71期.

[17]吴允中.怀念吴亮平同志[J].江西社会科学.1987(06):16-17.

[18]吴冷西.怀念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吴亮平老师[J].理论月刊,1986(11):22-24.

[19]张亚男,刘欢.延安时期吴亮平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之贡献——以《解放》周刊为中心的考察[J].西部学刊,2022(07):103-107.

[20]戴小江.延安时期吴亮平与马列著作的翻译宣传[J].兰台世界,2015(25):21-22.

[21]张亚男.延安时期吴亮平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贡献研究[D].延安大学,2022.

[22]王方玲.吴亮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29—1945)[D].华东师范大学,2021.

[23]高赫男.吴亮平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1925—1949)[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原理贡献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贡献榜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
论韵律文体学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