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双碳行动能力培养路径探究

2023-09-15 21:16薛小刚
考试周刊 2023年32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薛小刚(1983~),男,汉族,广东广州人,广州市从化区从化中学,研究方向:高中地理。

摘 要: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行,我国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发生了变化,给学生树立碳达峰、碳中和意识成为高中地理教学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双碳行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充分发掘教材中“双碳”思想,将双碳行动能力培养与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实现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使高中地理教学核心与双碳政策目标达到一致。基于此,文章将分析双碳行动能力培养与高中地理教学的契合点,提出高中地理教学双碳行动能力的培养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双碳教育;行动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2-0145-04

一、引言

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增加,这些现象的出现与碳的过度排放具有密切联系。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双碳”目标,“双碳”目标要求各行各业做出积极转型,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在此背景下,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担当对学生双碳行动能力培养的责任,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树立绿色环保低碳意识。

二、双碳行动能力培养与高中地理教学的契合点

地理学思想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学生双碳行动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立德树人的体现。在高中地理教材内,与“双碳”目标相关的素材有很多,如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资源分配与协调、产业结构、国际合作等。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地理学思想、地理学科教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双碳行动能力培养的契合点,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如图1)

(一)双碳行动能力与地理学科思想高度契合

1. 尺度思想

尺度思想作为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重点,地理学科中的尺度指的是地理现象或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量度。碳元素的循环同样遵循尺度思想,岩石类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圈次之,大气层碳含量最少,但是其对整个地球的碳循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双碳行动能力的培养需要分阶段进行,我国“双碳”目标在不同时间也不相同,这与地理学科中的尺度思想高度契合。

2. 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是指人文系统与地理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而人地关系思想也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开展地理学习的核心和主题。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增加了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剧温室效应,带来了一系列的恶劣气候变化,如全球气温攀升、极端天气变多等,对人类及动物的生存构成威胁。因此,培养学生双碳行动能力,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协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双碳行动能力与地理学科的人地关系思想相契合。

3. 动态性思想

自然地理环境在短期尺度来看,其动态变化较小,但是由于这种微小的变化,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地球生态环境不会发生变化的认识。而动态性思想是从长期尺度、发展性的观点来看待地理环境现象。通过动态性思想看待地理现象有利于人类更好地掌握地理环境变化规律和发展过程,对未来发展及变化做出科学、合理、准确的预测。为了减少全球碳排放量,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并对与碳排放相关的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并尝试通过增加绿植面积封存二氧化碳,这一系列的双减行动均体现了地理学科中的动态性思想。开展双碳行动,实现“双碳”目标并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需要对碳源、碳循环过程进行动态化监测,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双碳策略。

4. 区域思想

地理学科中的区域思想是指区域差异思想及区域综合思想,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工业发展水平不同,在开展双碳行动时虽然承担的责任不同,但是全球人类仍然是一个命運共同体。中国的地域差异大,想要开展双碳行动,需要贯彻区域思想,不仅需要考虑区域差异,还需要兼顾区域综合。因此,高中地理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双碳行动能力,应当与区域思想结合。

(二)双碳行动能力与地理课标内容高度契合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地理学的四大核心素养,其中包括地理学科教育的育人价值及地理学科特色。培养学生的双碳行动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理解人类与地理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入手,需要开展不同区域对比分析、不同区域综合分析、同一区域不同时间尺度分析等方法,对碳排放、碳循环过程及原理进行研究,找到全球气候变化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思想,研学方法如表1所示。培养学生的双碳行动能力还需要与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活动联系,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双碳意识,提高学生行动能力。

(三)双碳行动能力与地理教材内容高度契合

1. 内容选择与双碳行动联系密切

双碳行动主要分为减少碳排放及调整能源结构,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关于能源知识内容与碳排放联系紧密。例如,调整能源结构可以以煤炭的消耗作为切入点,积极转变能源类型,实现新旧能源转换;在产业结构方面需要积极向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在交通领域,提倡公共交通出行或选择绿色低碳交通工具出行,从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因此,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多个知识内容体系中均渗透“双碳减排”思想,与双碳行动能力培养高度契合。

2. “双碳”目标与内容贴合生活

与“碳”相关知识在高中地理教材内均有涉及,所呈现的内容、形式、角度也是丰富多样的。从内容上看,与“碳”相关知识在教材内的案例学习、活动探究、问题探讨等多个板块中均有提到,这一点可以充分体现培养学生双碳行动能力的重要性;从呈现形式上看,“双碳”意识在课本内的呈现形式贴合实际生活,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有关“碳”知识时生动,形象,这也便于对学生进行双碳行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将所学地理知识转变为低碳行动;在课本的案例学习、活动探究等板块素材与学生生活联系较大,例如,关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过高原因、中国在减少碳排放活动中所采取的行动等。

三、高中地理教学的双碳行动能力培养路径

(一)构建大概念地理教学体系,融入“双碳”理念

大概念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方法,也是顶层教学方法,大概念地理教学体系反映地理学科本质,其具有统领性、整体性、共识性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建立离散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以“专家式思维”更好地理解、阐释和预测现象的发生以及地理自然现象的核心概念。教师在开展地理大概念教学时,需要参考“大概念——重要概念——具体概念——事物、现象”这一体系对地理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在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中引入双碳大概念,从而在地理教材中归纳总结与双碳行动能力培养相关的问题,再对核心概念进行分解讲授,最后归入大概念体系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双碳行动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的教学中,渗透“双碳”目标,培养学生双碳行动能力的地理大概念体系如表2和表3所示。

(二)以提问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内化“双碳”目标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反映地理问题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双碳行动能力,创设地理教学情境非常重要。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新知识、思考地理问题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应用提问方式创设教学情境的重点在于教师案例的巧妙引入,围绕“双碳”目标的概念设置问题链。教师需要以地理学的四大思想作为问题情境教学的根据,创设培养学生双碳行动能力教学情境需要体现出“碳”元素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作用机制,给学生展示人类的生产生活对碳排放的影响。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时,可以以地理学人地关系思想作为问题的引入点,从地理学角度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以视频《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作为课堂的导入,也可以给学生展示交通出行、工厂生产、作物种植的“碳排放”图片,如图2所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视频中反映了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做出哪些行動?”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给学生渗透双碳行动。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环境与发展国际大事件”,讲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通过展示国际合作案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讨论话题“在双碳行动中的国际合作”,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代表一种类型的国家,分别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小岛国家、基础四国,让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根据在课前所收集的不同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工业情况、经济结构等资料开展不同类型国家在双碳行动中应当担当的责任,从而体现不同利益体在“双碳”目标中的态度及应当承担的责任,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双碳行动能力,通过情境教学的模式,利用实践活动领悟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重要性。

(三)基于地理学科教学目标,开展双碳行动能力培养

教学目标的制订需要教师根据地理学思想、地理学科教材、学生实际学习效果等多个方面全面考虑,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双碳行动能力的重要保障。在设计地理学科教学目标时,应当加强对教材分析,找到教材内不同章节之间的逻辑脉络,充分发掘“双碳”素材并建立联系,将“双碳”理念融入地理教学中。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的教学中,教材的内容分为“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容量”三个部分,在“人口分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原因、影响因素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并将区域内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碳排放、碳循环建立联系,解释人口分布对地理环境及碳循环构成的影响;在“人口迁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特点,结合我国东西部人口分布特点,分析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在“人口容量”的教学中,可以引入碳排放量较低国家案例,解释人口最佳容量。基于以上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融入对学生双碳行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对人地关系产生深层次的理解,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四)开展地理课堂实践活动,激发“双碳”个体行为

双碳行动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给学生讲授“双碳”概念、“双碳”知识,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节能减排的意识,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双碳”知识的运用。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双碳”目标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自觉承担“双碳”责任。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低碳食品知多少”问题研究中,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需要分层次、分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订调查问题,并确定调查主题,让学生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了解绿色食品与绿色消费的概念,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身边亲朋好友进行访谈,调查人们的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了解国家在“双碳”目标中关于食品所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制订个人低碳行动;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第一阶段中的调查工作及个人低碳行动计划制作,并在实际生活中开展与低碳食品相关的行动;第三阶段为成果展示阶段,小组学生需要对调查结果、低碳行动实施效果进行处理,可以以图表、报告的形式将结果进行展示交流和汇报。通过问题探究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双碳行动产生情感认同,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开展双碳行动,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双碳行动能力。

(五)延展教材内容,明确双碳行动能力培养目标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系统地概述了人地关系,人类行为与地理自然资源、环境之间构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延伸教学内容,实现对学生双碳行动能力的培养。

双碳行动的主体是减少碳排放和增强生态系统汇碳能力,途径多种多样,如优化能源利用效率、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炭、植树造林等。通过对高中地理教材内“双碳”素材发掘,可以发现与培养学生双碳能力的契合点。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工业、农业、服务业三者区位因素教学后,可以适当对课本内容进行延伸,如可以引入德国鲁尔区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对减少碳排放的作用,加深学生对减少碳排放和增强生态系统汇碳能力的理解和认识,实现对学生双碳行动能力的培养。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课程教育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双碳”背景下,要充分发掘地理学科内“双碳”元素,利用互联网丰富“双碳”教育资源,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双碳”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双碳行动之间的桥梁,加强“双碳”理念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培育学生的双碳行动能力,为我国“双碳”目标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陈星任,幸鑫.“双碳”目标视域下的高中地理主题教学设计——以“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为例[J].地理教育,2023(6):12-16.

[2]雷竣超,刘恭祥.新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中地理“双碳”教育框架构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1):4-8.

[3]靳学斌,刘传宝.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的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1):9-13.

[4]何永杰,王琪,朱雪梅.“双碳”目标融入高中地理教科书研究:框架构建与评估分析[J].地理教学,2023(7):14-18.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