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前进中的船

2023-09-15 21:35金童
金山 2023年8期

金童

“帆能帮助船前进,但不能代替浆的作用。如需得到帆与浆的帮助,你自己首先必须是一条前进中的船。”这是郜志坚先生《那年那月那些事》中的一段话。在这本励志的自传体作品中,作者用淡婉隽永的笔触叙写了自己在幼年、少年成长时经受的风霜与苦难,展示了自己从立志改变命运到一次次收获间付出的心血和曲折。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间,他完成了一个从农村放牛娃到知名作家,从生产队农技员到县人民政府县长、市政府香港办事处金茂(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身份的华丽转身。

纵观作者一生的追求和奋斗,不辍笔耕,他改变的是地位和身份,未变的是初心。在《那年那月那些事》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在作者历经的时间长河中,我看到了一张兀立的小小云帆,看到了一叶小小的苇舟,它从闭塞的农村河沟压浪驶向了梦想的港湾江海。

挑战命运,一条撑篙自行的船

立志,确立远航的灯塔。

“人,一定要从小立志,给自己定个目标,理想就是动力。有了理想,就不会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就会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

作者的理想直接具体,“脑海里忽明忽暗地闪现着:什么时候我也能写出一本书,摆到和这些作家在一起的书架上。”

立志点亮了作者心灵深处的明灯,激发了他生命的无尽潜能。

人生不怕路远,只怕志短。作者说:“没有理想就没有未来,有梦才有远方。”他明白,在少年时立下志向,追逐梦想,比什么都重要。他告诫自己,“人应该胸有大志,目光远大而百无禁忌,万事都要靠自己努力,世间没有什么是天注定的。”

为实现心中的作家梦,作者最早是从每天的一篇日记开始的。“我把描写人物的、景物的,还有一些名人警句分类记在本子上,有时看过了,记熟了,背下来。每每记日记写作文的时候,遇到需要描写类似的情景就用上去几句,变通一下,写的日记和作文,不再干巴巴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他的一篇广播稿终于被省人民广播电台选用,丹阳广播站进行了重播。那年他还是一个初二的学生!

“听到这个讯儿,我心里像喝了蜜一般,一路小跑到宿舍。”

从此,作者开始不断地写作,不断地投稿。在那些饥饿紧随的日子里,在那间低矮阴暗的小楼上,一篇篇广播稿、写人写事的通讯报道开始飞往各个电台与报社杂志。在历经无数次的退稿后,1975年3月,他的一篇评论登上了《新华日报》。报纸上的白纸黑字仿佛干邑琼浆,催人扬鞭跃马,作者的创作激情越发高涨,小说、散文、杂文、评论、报告文学等形式的作品相继出现。

作者的经历告诉我们:立志可以改变命运,让我们志存高远。他的实践还告诉我们:将自己生命的所有力量都聚焦于志向,生命的状态就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读书,编织助力的风帆。

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创造未来。作者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在承受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磨难下,从实际出发,确立自己的长处,设身处地地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读书。

“放牛的时候,我带着书,学校老师布置需要背诵的课文,一篇没有落下。有时趴在高高的田埂上默写生字、写日记。”

“从此,我更发奋地读书。坐到父亲的书橱前,每每翻看鲁迅、郭沫若、赵树理、茅盾、巴金、莫泊桑、果戈里、契诃夫、普希金、大仲马和小仲马的书……”

“我一次次从泥水中爬起来,从风浪中站起来,坚持读书学习,坚持写作,积累知识,增长才干。”

书是开心丹,书是智慧果,书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通过读书学习,作者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为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他的精神和思想也得到了质的升华。

“文学给了我营养,滋养着我的精神一天天成长,一天天壮大。物质生活是贫乏的,我的精神生活却是丰富的。”

“人与人只有很小的差别,很小的差别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差别就是积极或消极,巨大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要想成功就必须学习,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坚持学习,刻苦地学习。”

法国作家大仲马说过:“一个人的格局往往决定着未来的高度,而读书,是最能提升一个人未来格局的通途。”

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收到的只有一头白发和两手空空。作者通过遍读古今中外的大家名著和文学史书,积累了厚实的文化知识。他知道,由于生活环境的艰难,自己没有别的方式能改变命运,但读书获得的知识能将开启未来之门的那把钥匙,悄无声息地攥在自己的手里。作者数年磨一剑,把接触到的知识舍粗取精制成丝缕,又通过自己的双手不懈编织,终于让其成了依桅待升的风帆,为枕戈追梦做好了准备。

发奋,集聚船行的劲风。

“发奋是一个人存在的价值。不想让人低看,你就必须变得高大;不想让人小看,你就必须变得强大。”

变大,变强,律己奋斗,成了作者心中暗自的决心和在前进路上不竭的动力。

“桌上斑驳的油灯,混浊的煤油,枯槁的灯芯,如豆的火苗,光焰摇曳的灯下,坐着那位稚气的面黄肌瘦的少年,一口气一股劲,一根筋地想呀写呀,写呀想呀,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从未间断从未放弃……”

在学大寨工作组工作期间,为掌握全面情况,确保信息畅通,作者白天劳动,晚上一个人,一支笔,采、写、编、油印,自创《东风浩荡》小报。为使《政府工作报告》按时完稿,作者放弃新年与家人团聚,大年初二一个人蜗居在县招待所加班加点。他的旁边只有开水与冷馒头!

矢志不移,久久为功。就是后来走上领导岗位,繁忙的工作之余,作者仍然把別人谈天说地、跳舞唱歌、打牌娱乐的时间都用到写作上,不让一点时间从指缝间流逝。在省委党校学习期间,作者利用业余时间写的报告文学《龙山,静静地孕育着辉煌》,获得了省“蝶美杯”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

“别人能干,我也一定能;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而且要比别人做得更好。实在累的时候,我这样想,这样坚持着……”作者的持之以恒、勤苦与发奋犹如强劲之风,它鼓帆撵波,让追梦之舟驶进了勇往直前的快速航道。

高山之华只属于那些勇于攀登的人,渊隙之藏只属于那些痴心挖掘的汉。奋斗是事业的颜料,让人生变得绚丽多彩;奋斗是通向成功的桥梁,使人生之树硕果累累。《那年那月那些事》,它是作者献给自己,也是献给社会的硕果!

择善从流,一条踔厉前行的船

感恩,让人生之舟在温情陪伴中前行。

感恩是一种智慧,让我们学会做人;感恩是一种责任,让我们自尊、自立、自强;感恩能让人享受美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密度。

在《那年那月那些事》這本书中,在跌宕有序的情节里,作者浓浓的感恩他人之情溢于言表,贯穿始终,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好多位。

书记赵小海:“书记的这番话和对我的开导,仿佛是一股清泉,提神解气,澄清我心中的尘埃。”

杭保法老师:“人在干,天在看。冥冥之中,确实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关注着我,关心着我,期盼着我。……感谢杭保法老师给我的机遇,用拼来的一个可能,证明以往所有的一切不可能都已经成为过去。”

师父师母:“师父师母待我很好……把我当成自己人……手把手地帮助我学习裁缝技术,给我关爱,给我温暖,给了我信心和能力,增强了我奋发前行的动力。”

师专孙育群老师:“浅浅笑,轻轻爱,稳稳走……是至爱的孙(育群)老师默默地带领着我们,度过那不平凡的岁月、流年的时光。”

周仲器老师:“是周仲器老师,将我引领到镇江市级层面的文艺创作平台上学习交流,使我接触并学会了文艺评论的写作方法。”

吴树兴老师:“我遇到困难时也找过吴(树兴)老师,他用自身的影响和魅力、个人的才学和方法,以及对我的信任与关爱,帮助了我。吴树兴老师对我是有情有义有恩的。”

好朋友吕振亚:“他的勤劳,他的真诚,他的热情,他对我的帮助,真让我好感动……感动一辈子。”

兄长老师陈人羽:“我信任他,感恩他,陈人羽是我人生托底的朋友。我不会辜负他的期望。”

香港周林:“好朋友给你的是精神上的力量、事业上的帮助、生活上的关爱。”

“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败。在危困时刻,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你成长的困顿;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躯把你擎起来,让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作者说,“他(们)慷慨伸出的那只援手,会一直暖到你心里。”

感恩是对他人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不忘他人恩情的一种情感。它能让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无形的感情关联,这种关联就是觉得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都会对“他”或“她”负有责任,因为里面有关爱与嫌弃、希望与辜负,从而鞭策自己,促使自己更加努力地去工作。

作者深怀感恩之心,在人与环境的温情和谐中前行,最终战胜了苦难,扬帆远航,驶向了光明幸福的梦的彼岸。

宽容,让事业之舟在自立自强中前行。

“人与人之间总免不了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事,朋友之间也难免有争吵、有纠葛。只要不是大的原则问题,应该与人为善,宽大为怀。应该有那种‘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博大胸怀和高风亮节。”

作者从政之后,从一个县宣传部的通讯报道员到镇党委副书记,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到镇党委书记、宣传部长、县长,直至挑战命运,急流勇退,去香港经商,为市政府招商引资。期间他遭遇过两次上调县级机关,两次回乡镇任职的反复,经受过一次晋升常委落选的悲催,还历经了四次上调省厅机关而无果的无可奈何。

县城、省城,处室、省厅,委屈、烦难、郁闷。在这一系列挫折面前,作者没有怨天尤人、耿耿于怀,也没有心理失衡、一蹶不振。他直面现实,采取宽容、包容和尊重的态度,通过自立自强来战胜自己,通过继续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来改变自己。

“学会适应,让环境变得明亮;学会宽容,让心中没有烦恼;学会理解,让生活充满阳光。”

“人生在世,挫折是难免的,就像有阳光的地方都会有阴影。重要的是,你要翻得过去,因为推开暗壁,对面总还有蓝天。”

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没有卑下的过往,只是他永不被消极的情绪所左右。”自我疗伤,轻描淡写,宽以待人,不被情绪左右,作者就是这样的人。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淡泊名利,心无旁骛,作者从教师、官员到毅然离开,再到经商,期间唯有写作贯穿始终。我们从中不难看到,他要的从来都不是名利,而是自己的心之所向。

《那年那月那些事》的艺术特色

围绕中心,前详后略,繁简得当。

《那年那月那些事》全书以“志”立意,依时间顺序着手,从一个衣食无忧的“上海小开”写到他回到家乡成了一个整天嬉跑于山边村头的“野孩子”;从他“上学”“挨饿”“挖‘观音土”到放牛、耕田、罱泥,“躬耕垅中”。这些艰辛和无奈生活的叙述,展示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当时农村、农民生活的社会现状图,同时通过对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的描写,为立志、苦读、奋发作好了铺垫。围绕“我不想穷一辈子,我要改变吃苦的命”这一中心,作者采取了前繁后简的表现手法。全书童年、少年时代详写,十几年的时间占了全书近一半的篇幅;从政至退休的情节略写,四十多年的岁月在书中呈现的似乎只是一部流水账,反映的也只是作者工作地点和职务升迁几个典型事例在时间顺序上的连接与演变,让人觉得内容不够具体,过程缺少惊心动魄,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不够详尽。可仔细一想,这正是作者构思的用心和谋篇的高明之处。这样的布局细节严谨,叙事饱满,突出强化了本书的主题,实现了作者诀别过去,感动读者,励志后人的初衷。

以时间为序,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那年那月那些事》用跌宕的手法,开篇就抓住了读者的心,让人们为主人公的生活境遇担忧。小小的他从上海的“米篓子”一下跌落至农村的“空篓子”里,天天饿得“吐着冷口水……头昏沉沉的,眼睛经常冒出金星”。环境的突变使他觉得“很寂寞”,“话也听不懂”,村里的孩子们也赶来欺生,“上海人,上海人,不要和我们在一起……回上海去,……把他们赶走。”接下来的情节更是步步惊心,母亲生病、挨打、二妹之死、大妹生病、抄家、无字的信、失火……打击接二连三,厄运如影随形。即使《新华日报》社的记者“带着调令,带着报社特殊的使命,要调丹阳宣传部的郜志坚同志……”也没能成行。作者其后的成长之路更是希望与失望并行,执着与无奈交织,一波三折。这种颠覆一般传记平铺直叙记事方式的手法,让读者感同身受,心情忽喜忽悲,或上或下:同情、叹息、郁闷、无奈、不平。缺憾的丝丝心绪似无若有,贯穿始终。

运用多种手法,展现人物风貌和社会环境。

用素描的手法勾勒人物——

朱少坤老师:“话不多,头发很少,脑门闪闪发亮,两只眼睛又大又圆,笑起来连同眼角的鱼尾纹,放射着慈祥的光芒。”

吴共达老师:“个子与班上最矮的同学差不多,麦铜的脸,像饱经四季日晒夜露,才从大田里归来的老农民。一双小眯眼,侧过脖子抬起眼皮看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有想不完的心思。”

裁缝师傅:“高挑的身材,瘦瘦精精的,面目慈祥,脸带笑容,长者风度,一副仙风道骨。”

(师专)孙育群老师:“个儿中等,身材适中,模样清秀端正,性情温淳。白净的脸上,闪亮的目光中,透着安宁恬静的神韵,在同学们心中是个天生的标准女老师的形象。”

(师专)周仲器老师:“矮矮的个子,浅黑光泽的肤色,清濯的脸上一对闪闪发亮的黑眼睛,表情冷峻平和,很少有笑容……一堂课用的都是一种语调、一个表情。只是到了文章的关键处,精彩的地方,会连续地重复两遍三遍。那些语句,好像是他费了很大的劲,从很远的地方拽过来一样,嗓音也略有提高。”

(师专)吴树兴老师:“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嗓音由低到高,抑扬顿挫,特别洪亮。他肤色白皙,一双漂亮的双眼皮映衬着闪闪发亮的黑眼睛,什么时候见到人,脸上都洋溢着一种自然的微笑。”

宣传部老邝:“皮肤细白,胖乎乎的,个子不高,圆圆的脸庞,头发稀疏。说起话来,两只眼睛睁得溜溜的圆,眼珠暴突着。话一说完,就抿上嘴巴,低下头,眼皮耷拉下来,好像有什么大事将要发生的样子。”

太太汪宁:“身材苗条,高鼻子大眼睛,骨子里就有的优雅与清高深藏不露,端庄中蕴含着秀气,眉宇间的一缕温婉和精致,散发着一种由里而外的娴雅气质。一看就知道是位大家闺秀。”

省农业资源局王局长:“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饱经海风的古铜色脸上,双眸炯炯有神,眼后的鱼尾纹一直向后拽展着,慈善的面容,娓娓的话语,火一样的热情,给人以温暖、坚定、信赖的期盼与力量。”

香港周林:“中等个子,皮肤细白,浓密的发间夹杂着缕缕白发。他眉眼清秀,和蔼可亲,说话柔和得体,与谁在一起,总是笑眯眯地耐心倾听。然后斯斯文文,带着探讨的口吻与你交流,是一个具有学者风范的典型帅哥。”

……

书中的人物形象,各具个性。这些笔墨简洁,仿佛素描的真人形象,除了增加作品的文学韵味外,还加深了读者对他们的印象。

用景物描写展现生活环境和人物性格——

“(春天)漫山遍野都铺满了嫩嫩的青草,红的绿的,黄的白的,青的蓝的,还有紫色,各种颜色的小花争相开放,小鸟在绿树枝头欢快地追逐着鸣唱着。”

“桃花开了,满园姹紫嫣红,远远望去,好像天边落下的一片彩霞,如诗如画,漂亮极了。五六月间,桃子成熟的季节,又红又大丰满圆润的桃子,水蜜欲滴,挂满枝头,粉嘟嘟地把树枝压弯,整个桃园都弥漫着浓浓的迷人芳香。”

“朦朦胧胧的烟雨中,村前一方不规则的田里灌满了水,一层低一层地铺展到山湾很远很远的地方。像镜子一样平整的水面上空,笼罩着浓浓的雾气,与天上的云彩连接在一起,……燕子呢喃着在空中斜飞,蛙声此起彼伏,整个大地在氤氲升腾的水汽中,如一口快要烧开的锅。”

“从山腰往下看,脚下是一马平川的绿野,片片池塘闪着银光,如同天上的星星散落到大地上……路边的小溪旁,挂满青藤和五颜六色的野花,无数的泉眼和清澈见底的山泉,终年在光滑的石阶和石子上跳跃,发出吹哨子般咝咝的水流声。”

“蓝蓝的天幕下,挂着几缕絮絮白云。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是那样明朗。静寂的热气在大地上升腾,又闲散轻柔地飘荡着。一块块盛满了水,平如镜面的水田里,农民在忙着躬身插秧,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天)突然下起大雪,只见窗外那雪如梨花飘飘洒洒。初如柳絮,渐似鹅毛,挦绵扯絮,纷纷扬扬,铺天盖地……街道两边的房屋银装素裹,全部沦陷在洁白的大雪中。高大的梧桐树的树枝,变成臃肿的银条耷拉着。身姿挺拔卓立的雪松,像一堆堆小山包一样,挨着在路边趴下了。”

“(马达加斯加)夜里下了一场雨。清晨起来,信步踏上屋后的石径。艳艳晨晖中苍翠葱茏的山峦起伏,草坡上牛群徜徉,黑色的柏油马路依山蜿蜒,五颜六色的车辆衔尾相随。路邊一波波三三两两袒胸露肩的少女少妇们,或挎包挽手,或头顶鲜红的塑料桶,匆匆地从眼前走过。湛蓝湛蓝的天,空气透明得纤尘不染,扑面而来的轻风带着山花的清香……”

上面的景物描写或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或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展示人物性格,或借景抒情,不一而足。它们除了给人美的享受外,还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运用俚语,诙谐通俗易懂——

“草丛里的冬瓜,野生野长,自滚自大。”

“有命吃饭,没命滚蛋。”

“小人欢,必有祸。”

“矮归矮,一肚怪。”

“家有千间屋,夜榻一张床。黄金千万两,一日三餐粮。”

“暖风吹一吹,胜过一场灰。”

“脱了裤子上山打老虎,既不要脸,也不要命。”

“穷人发财如受罪。”

“富烧香,穷吵嗓。”

这些乡土俚语在书中的运用,不仅直白通俗,耐人寻味,还突出了作品的地域特色,平添了大众化的因素,使人顿生亲近之感。在拉近作者与读者感情距离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的阅读兴趣。

《那年那月那些事》,“她展示的是一粒种子植入心田,怎样萌芽、生根、开花,结出果实的励志故事;她告诉你生命之舟是如何涉过沙漠,翻山越岭,到达‘罗马的不平凡历程。”

长时间与花相伴,也会沾染一身芬芳。哪怕花瓣离开花朵,也有余韵暗香。《那年那月那些事》,她感动了过去的人们,感动了今天的人们,也必将感动今后的人们!

“来吧,一杯清茶,我们倾心畅怀;来吧,一壶浊酒,我们不醉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