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雕塑艺术展示 弘扬红色文化精神

2023-09-15 21:05谢韵明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0期
关键词:雕像红色文化

【摘要】杨匏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杰出的革命家,是华南地区最早的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者,中共党内最早的监察干部之一。1918年—1927年曾居住在广州杨家祠并渡过他革命生涯最重要的时期。2019年在杨家祠陈列布展期间,为真实地再现杨匏安的革命风采,特邀请著名国家级艺术家潘鹤先生塑造了杨匏安汉白玉雕像。这是一座镌刻红色信仰、弘扬红色精神,艺术价值极高的雕塑作品。

【关键词】杨匏安;潘鹤;雕像;红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G2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0—001—0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杨匏安(1896-1931),广东香山南屏北山村(今属珠海市)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下半年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员会代理书记,1924年秋任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是华南地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是广东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致力于向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其位于广州越秀区越华路的住处杨家祠成为党的活动据点。2019年,修缮一新的杨家祠被列为广东省文保单位。应我馆之邀,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塑造的杨匏安同志的汉白玉雕像,就座落在杨家祠入口处,成为打卡胜地。杨匏安汉白玉雕像真实再现了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理论家的风采,是现当代一座艺术价值极高的雕塑作品。

一、推敲琢磨精心创作

潘鹤(1925—2020),广东南海人,我国著名雕塑家、书画家,国务院授予“国家级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9年,荣获“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潘鹤不仅艺术生涯漫长而且创作力旺盛,其从事艺术创作的时间跨度长达70多年,仅大型的户外雕塑作品就有100余座,有多达68个城市的广场上设置了其设计创作的雕塑作品。

就潘鹤先生的作品来看,受到人们追捧的原因不仅在于形,更在于神,即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的精神更令人钦佩。2019年5月,潘鹤先生的绝笔之作:杨匏安汉白玉雕像,被放置于杨匏安旧居展厅正中央,该雕像含基座高2.15米,雕像长0.6米、宽0.75米、高分别为1.5米,重量是1吨,基座采用黑色花岗岩石雕刻材料。杨匏安身着长衫,上半身左侧稍微往后倾斜,神态自然坚定,从中可以感受到杨匏安同志的革命气质。潘鹤先生作为杨匏安烈士的亲属,为了更好的完成这座雕塑,曾多次亲身探访杨匏安的出生地,向其子女深入了解杨匏安的人生经历,并在此基础上揣摩确定雕塑的形与神。在潘鹤先生看来,要想雕刻出完美的作品,就应该同时注重形态和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确保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二、杨匏安雕像艺术特征

(一)展现视觉效应

李正天,我国著名美术家,曾对潘鹤先生评价道:“潘鹤老师既可以说是艺术家,又同时可以被称为思想家与哲学家”。杨匏安雕像属于具象雕塑的一种,通常指的就是创作者完整展现雕塑对象的全部形象,并将自身情感融入到雕塑创作中,进而得到形神兼具的雕塑。也就是利用具体形象去表达自身情感观点,即从“应物象形”变为“借物抒情”。雕塑作品,可以说是三维立体实物,能够展现出非常强的视觉效应,其形体、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独特之处,能够进一步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使得整个雕塑显得栩栩如生。要想得到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就需要重视形体的塑造,如果没有好的形体,就无法更好的表达作品内容,而缺乏内容的作品非常空洞。就常见的要素来说,其通常为空间、容积、线条、运动等,个体会受到这些因素的联合作用。在实际雕刻作品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突出精神,人们不仅是在欣赏一座雕像,更是在敬佩雕像背后的故事,并从中感受雕像所承载的革命精神。

(二)追求感观体验

艺术家对于材料的关注和倚重达到相当深刻的程度,这不仅说明了艺术家自身对现实生活的敏感和创作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凸显出物质材料在现时语境中所具有的文化质感。处在新的视觉空间里,雕塑的形体语言不再是传统的模式,叙事表达手法不再僵化,此时,创作者站在社会学、哲学等方面去不断提升艺术语言的感染力,致力于打破时空的限制,让观赏者能够真正体会到雕塑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并认真思考什么才是艺术美学的本源。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雕塑家想要利用各种设计的手法和元素去营造场景,将雕像融于空间,确保观者一进去这个空间,就能体会到创作者想要传达的艺术理念,真正了解雕塑作品想要表现的精神。

(三)彰显美学价值

就具象雕塑来说,其不仅具有主观假定性,又能够为欣赏者提供带有真实性的审美臆想,观者看到雕像,就仿佛置身于雕像者所在的情景,脑海中自动浮现出雕像的经历,可以说是打破了时间、空间方面的限制并产生情感共鸣。雕塑作品是静止的,但是其形体语言是生动的,脸部神态活灵活现,令人充分感受到其革命精神。在衣纹处理上,衣褶紧贴身躯,衣纹线条清晰可见,形态庄严肃穆。就艺术形式来看,这座雕像作品形神兼具,从中可以体会出雕像自身的精神品质,艺术视觉效果非常强烈,神态刻画栩栩如生,观赏者一旦踏进这个场域,就能够遐想出无限的视觉空间。

(四)突出时代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深掘红色文化的内涵,从中孕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民族精神,并让人民群众积极传承和发扬。我们应该去深入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敬畏其革命精神,并从中进行学习,给予自身积极乐观生活的动力。革命历史中出现了很多英雄,在为这些英雄雕刻画像时,必须基于人物精神本身的时代价值,不仅要求形貌方面的真实,还要能够体现出雕塑者的内心精神,因此,艺术家可以根据自身看法,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寻求人物存在的意义,探索其值得后人学习的革命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融入雕塑创造过程中。可结合艺术创作和时代精神,形成非常经典的雕塑艺术,让雕像作品传递出更深层次的精神力量,不僅具有较高的思想高度、党史厚度、情感温度和艺术深度,更凸显艺术雕像的时代价值。

三、凸显红色思想文化特征

杨匏安出生于广东香山南屏镇北山村,1916年,他从国外回来后举家搬迁到了广州的杨家祠,杨家祠可以说是杨匏安的革命根据地。在这个地方,杨匏安发表了很多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是中华亿万贫苦大众的革命领袖,也是广东、中国人民的儿子。在杨匏安旧居展厅中屹立的雕像,它不仅仅是杨匏安的个人雕像,更是一盏不熄的“华南明灯”。

(一)开拓空间作用力

在对革命英雄雕刻创作时,常见的雕塑类型就是公共纪念性雕塑,其在所有的雕塑作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不同的革命时期,雕塑的创作特点也存在差异,目的就是体现各个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革命的独特价值。纪念性雕像主要是用来缅怀革命家,体现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彰显红色思想文化,革命家自身的思想观念在其所处的时代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有志青年参加革命斗爭。革命雕像的塑造意义就是体现红色灵魂的内涵,传承红色基因,杨匏安旧居在保持外部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对展馆进行重新改造,使其成为能够供观看的场所,存在一定的教育意义。在展示革命雕像的过程中,应用了类似环境心理学的原理,注重空间的整体设计,使观者身临其境。环境直接影响人的心理,空间构造方式不同,人们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创作者应该根据革命家的特点,营造合适的空间场域,尽可能通过雕像显示引发观看者的心理共鸣,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更多的诱发因素,比如色彩、质感、体积等,运用的因素不同,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也不一样,通常想要传递出来的情感也不一样,包括愉悦、振奋等。时间、空间不断发生变化,观看者处在这种变幻中接收到的信息各不相同,这会导致其出现不同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更好的感受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二)塑造艺术感染力

艺术雕塑发展历史悠久,人物雕像是能够经常见到的艺术形式,即使岁月不断变迁,但人物雕像依然巍然屹立,就如今的艺术发展情况来看,占据重要地位的雕塑形式依旧还是具象雕塑,人们不懈的追求具象艺术,使具象雕塑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就杨匏安雕像来说,不管是作品思想,还是雕塑者性格,创作者都将这些内容很好的表达出来,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具,赋予雕像永久的艺术生命力。艺术形式依靠媒介进行表达和呈现在观者面前,给观看者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杨匏安汉白玉雕像借助材料之美,将“石”材料的特点、优势发挥到极致,天然石材具有高纯度和优异的物理性能,晶莹洁白,熠熠生辉。雕的是石,塑的是灵魂,借石雕人,由人传递石雕的技艺、文化,革命精神,是人与自然界创作互动形成的美的艺术。以形写神,不如说是“以神写形”更为恰当,突出体现了作品的真、纯、朴等特点。

(三)唤醒思想觉悟

杨匏安早期随堂叔杨章甫赴日本学习,在横滨过着极度清苦的生活。雕像洁白无瑕的质感美着重彰显了杨匏安不懈追求真理的卓越品质,他自学日文,钻研政治、经济、哲学、文艺等方面书籍,探讨西方各种流派的新学说与社会新思潮,并开始从事翻译工作。回国后继续宣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杨匏安这一路走来,演绎着各种传奇的角色,唤醒广大青年,为广大青年请命,不惜两肋插刀,直至贡献自己宝贵的生命。

四、传播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的意义

雕塑承载着雕塑家们的情感。所以,创作者在实际雕刻前,都会充分了解被塑造者的人生经历,以及个性特点,努力借助雕像进行充分展现,令其更有血有肉,内涵更丰富,生命力更长久或者永恒。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特别是创作人物雕像时,应该综合考虑当时的社会情况,进而细致描绘雕塑者的个性特点。原广东美术学院院长梁明诚曾经这样评价潘鹤,“潘鹤教授的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再也没有其它雕塑家能像他一样全面而真实的再现人物的特征与精神,对十二世纪的艺术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潘鹤先生所创作的杨匏安雕像,从艺术本体出发,以现实主义艺术的手法再现革命历史人物的英雄形象。塑造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牌能够带给人们更加美好的观赏体验,即使仅是一个符号,都能传递出丰富的理念。雕像客观地、真实地呈现杨匏安这个历史人物,从多角度多个层面思考其所处时代的背景,全面了解革命英雄的人生经历,在此基础上完成的创作,不仅真实地还原历史,还对宣扬革命题材和红色精神有特殊的作用,重点表现在:

(一)不屈的意念

众所周知,革命英雄杨匏安曾经发表过一首诗,具体内容为:“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抗日战争时期,这首诗经常用来鼓舞士气,周恩来总理告诉革命同志应该积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不断建设国家,尽可能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使其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相信自己未来一定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就杨匏安雕像来看,其目光坚定有神,眼睛眺望远方,充分体现出其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希冀。

(二)正义的力量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灾难深重;中国人民特别是人口占绝大部分的农民忍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生活已经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塑造肖像热血青年杨匏安,愈显巍峨、坚毅,在面对黑暗社会无所畏惧,对狂风暴雨更是毫不退缩,毅然决然带领广大人民冲破黑暗,迎接灿烂的明天。

(三)精神的传播

斯宾格勒,德国非常有名的学者,其强调的观点就是:“伟大的人类文化最初源自于城市”。城市历经多年的发展,就会形成历史文脉,也就是各种文化的积聚,其和城市本质特征存在紧密的联系,其能够对城市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就显示城市文脉来看,非常典型的元素就是艺术雕像,其既可以说是物化的表现形式,又极具精神文化方面的内涵。红色文化润心田,革命精神代代传,城市文化和雕塑艺术的跨学科的合作与学习,使得雕塑艺术整个群体性装饰服务为主的地位有所改变。运用更多的现代雕塑元素,也就是将其置身于历史情境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展示相关内容,积极营造合适的环境氛围,采用物理法、心理营造法等展示手法让观者观赏不同时期的艺术雕像,都能够从中感受到该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等内容。红色文化作为一个时代的历史印记,是时代英雄在进行革命的过程中传承下来的红色精神,是我们非常宝贵的财富,更是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构成,并使其得到永久发展。

(四)红色的教育

就红色历史遗存来说,我们可以从中掌握革命的原始数据信息,这有利于用来研究红色革命文化的内容和背景,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历史事件的基本信息,比如事件产生的背景条件、事件的具体内容、事件的意义等。此外,还能够从中看出战争的原因、过程与结果,涉及到的人物,以及战争过程中所使用的革命策略。通常观赏红色人物的居住地,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具备的革命精神,感受其在当时那个时代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这有利于我们深刻认知这段红色历史,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已经知道红色历史遗存能够体现各种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通过新媒介更好地展现自身的精神力量,使红色文化与时代文化相融合,符合大众心理诉求,激荡人民家国情怀。一座座纪念性雕塑,犹如精神的火炬,不仅照见历史,更照亮未来,以崇高之美滋养人们的心灵。“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革命雕像是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两种文化碰撞得到的产物,有利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五、结语

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探索革命记忆,人们通常会选择在杨匏安旧居进行入党宣誓,誓言中的内容正是杨匏安所坚守的,也是共产党人要信奉的行事原则。人们将其雕像放置于旧居,不仅实现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更促使人们对民族文化充满自信。红色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国家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切实为人民服务。我们有理由相信南粤人民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简介:谢韵明,1981年生,女,文物博物馆馆员、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硕士。

谢稚柳

(1910年—1997年6月1日),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晚號壮暮翁,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江苏常州人。擅长书法及古书画的鉴定。初与张珩(张葱玉)齐名,世有“北张南谢”之说。

历任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编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馆顾问、中国美协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著有《敦煌石室记》《敦煌艺术叙录》《水墨画》等,编有《唐五代宋元名迹》等。

猜你喜欢
雕像红色文化
有奖问答
青铜雕像里的故事
《孔子雕像》杨意明
跟踪导练(四)3
谷歌尊重雕像“隐私权”的启示
沙漠里的无名雕像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