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的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实践探索
——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

2023-09-15 08:59唐小燕王新哲
高教论坛 2023年8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评价

唐小燕,谢 蓓,王新哲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4)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课程思政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内各高校和专家学者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建设模式,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基本概念、核心内涵等理论已研究得较为透彻明晰,但在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的实践研究和经验总结上还需强化。本文通过厘定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对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享地方高校五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的基本构建,对五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的实践成效进行反思,以期能为地方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启示和借鉴。

二、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的研究综述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概念最早出现在 2014 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是一种前沿、先进、新颖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1]。高德毅,宗爱东认为,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谭晓爽认为,课程思政是寻求各科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并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汇于学科教学当中,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3]。何红娟认为,课程思政是通过创新思政教育理念,主动转变思路,充分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从而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及外延,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局面[4]。这些专家学者从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育人目标、育人方式等方面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本文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和人文关怀,要求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依托课程这个有形载体,深入发掘、探索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及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育人目的。

(二)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的研究综述

本文以“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为主题词在知网进行了检索,截至2023年3月,共检索文献1900余篇。对检索出来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自2017年以来,有关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的文献每年都成倍增长,尤以2022年成果最为丰富,达到940余篇。

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分析整理,发现针对某门课程或某一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构建的研究较多,从学校宏观层面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构建的研究相对较少。宋健刚、高明等提出,学校应从落实主体责任、打造一流队伍、建立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课程思政各要素力量的协同育人机制[5]。陈媛等人以“统”“联”“通”为原则,提出了“部门联动、上下联通,课程联动、目标联通,教师联动、团队联通,课堂联动、评价联通”的“四联四通”课程思政建设模式[6]。谢幼如等人基于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融合科技与教育双向赋能思维,构建“专业—课程—课堂”自上而下逐层推进、“课堂数据集—课程画像链—专业能力栈”自下而上动态规划的数字化转型赋能高校课程思政“双向联通”实施模式[7]。张宏认为,高校应牢牢把握思政元素、专业教师、协同机制等内在要素,从体系的设计、实施、评价、保障等方面形成多元联动、环环相接、有效统筹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路径[8]。可以看出,当前有关课程思政的研究越来越多,各高校开展了大量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实践,这也为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指导。

三、五位一体的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的内涵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保障,加强顶层机制设计,统筹规划,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打通部门、课程、教师、资源、评价之间的壁垒,实现课程思政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各高校需要结合本校的办学历程、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等特点构建相应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鉴于此,本文基于上述认知,探索并初步构建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模型见图1),以供参考和借鉴。

图1 “五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五位一体的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一)机制维度

当前,大多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缺乏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9]。为解决此问题,高校需要加强顶层机制设计,统筹规划课程思政建设,明确建设目标、建设任务、评价标准、实施路径等。首先,应构建课程思政建设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成立相应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推进和落实,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和考核标准,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其次,建立课程思政建设保障机制,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设施等物质条件以及相应的经费支持,保障课程思政建设顺利实施。

(二)课程维度

课程思政建设要真正落地落实,必须牢牢把握课程育人这一主阵地、主战场,把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建设的全过程。首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成长需求,对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梳理和优化,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课程教学体系各方面各环节,明确课程建设任务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深化课程思政全方位课程改革。其次,分类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依托和关键环节,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结合不同课程育人目标,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梳理,深入发掘、探索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及资源,并有机融入课程内容中,重新构建设计育人课程内容,扎实开展课堂革命,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再次,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采用讲授式、互动式、探究式、情景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设置特定的教学主题、引入相关的历史事件、讲述名人故事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教师维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在知识传授、理论教育、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完成育人目标。教师作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是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和实施主体。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应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成效评价的重要内容,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其次,提升专业教学能力。通过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理论培训、教学技能培训、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培训和教学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利用能力,使教师更好地适应课程思政建设的需求。再次,提高思政素养。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决定了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学校应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思政教育、教育学等相关知识,提升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能力,发挥言传身教、价值引领及榜样示范作用,实现显性育人和隐性育人的有机统一。

(四)平台维度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教学资源建设的重中之重,其关系到整个教学资源系统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共享性的质量水平[10]。首先,学校要搭建课程思政教学平台,建立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等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促进课程思政资源的共建共享。其次,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发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在线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以视频、音频、图文等形式进行展示,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学习需求,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再次,利用校内外实践、科研等教学资源平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研究,践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五)评价维度

为避免课程思政建设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标尺”及“指挥棒”作用,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首先,要将客观量化指标与主观效能评价结合起来,构建科学合理、规范精细、实用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其次,建立实质有效的评价方法,采用专家听课、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从专家、学生、教师等多个维度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认同和重视,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改进和提高提供依据。再次,要科学精准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合理运用考核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促进作用,建立与评价相对应的激励机制并付诸实践,以此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动力。

四、五位一体的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实施路径

为顺应“大思政格局”的发展需求,广西民族大学于2018年成立了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是广西区内较早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的高校,从学校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实施路径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和启示。

(一)统筹规划,构建课程思政建设顶层机制,夯实育人保障

广西民族大学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学校深化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总体思路和目标,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任副组长,教务处、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统筹谋划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构建有益于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的顶层机制,协调并统筹学校各部门、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形成多部门、多层次、多领域、多环节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促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同时,广西民族大学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前进和发展的基本遵循,并以此为主线,系统谋划、协调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创新形式,融通培育示范课程,筑牢育人阵地

作为边疆民族院校,广西民族大学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中之重,坚持民族团结教育全覆盖,打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经典教材和国家精品课程,构建“课堂+活动+平台”的立体化民族团结教育模式,以渗透式、体验式厚植民族团结种子,注重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与和谐共处能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巩固学校各族师生民族团结生命线。在此基础上,坚持深化课程思政全方位课程改革,充分发掘专业课特色思政育人元素,注入育人因子,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打通思政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之间的壁垒,实现课程的联动联通[6],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依托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各专业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手进行课程思政试点工作,优选出若干门课程思政前期基础较好的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的试点课程,组织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梳理课程中蕴含思政元素的知识要点,共同探讨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制作课程大纲、教学PPT、教案、教学视频、预习习题、考试试题、课程思政案例等教学材料,通过听课观摩、评课研讨、现场交流,集中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育教学效果评估机制,提升课堂教学育人效果。目前,已打造百余门能体现广西民族大学先进教学水平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覆盖全校各二级学院,师生受益面宽广,联动作用显著。例如,经济学院统筹推进本硕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在校级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区域经济学”的基础上,打造区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区域经济前言”,课程教学团队除定期举办教学心得研讨、教学成绩评价等活动外,还根据教学内容和现实的调整与变化,适时调整课程思政案例、思政资源等相关内容,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效果,构建了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思政资源等的共建共享机制,形成了教学内容有序衔接、教学方法一脉相承、思政资源共商共建的有序教学模式。

(三)价值引领,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稳固育人根基

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广西民族大学牢牢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依托教学团队、虚拟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开设系列讲堂,开展跨学科、跨院系、跨校际课程思政集体备课、集中研讨、分类展示,以研促教、以研铺教,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学习借鉴、融合提升,引导激励教师积极主动投入课程思政改革建设中,逐步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常态化制度。依托新教师入职培训、日常培训、假期培训以及各类教育教学专题培训开展课程思政模块培训,建立课程思政一体化培训的常态化机制。同时,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团队及研究成果,为各二级学院协调配备2名思政课教师,对口指导,共同探讨,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效融合,形成“思政课教师引领,专业课教师主动,教学团队协同研究”的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实现教师、教学之间的联动联通,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全员参与,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见效。

(四)引建并举,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拓宽育人渠道

为深挖、拓展、提升内涵丰富、类型多样、优质实用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广西民族大学通过校内外育人资源的引入、整合、自建,持续增强育人合力,拓宽育人渠道,助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国家级科研平台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如学校民族博物馆、文化研习基地、民族研究中心等机构、场所资源,搭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平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育人全过程。自行开发“广西民族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平台”网站,定期将学校区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视频、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经验等优秀成果资源分专业、分学科在平台上汇聚,供全校师生共享使用。引入超星课程思政教学平台,提供学校课程思政单独的门户网站,设置课程思政类的学习、交流、互动模块、课程思政优质育人资源共享模块、课程思政优秀成果展示模块等,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图文、音频、视频等育人资源,进一步扩大优质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实现优质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整合共享、互联互通。

(五)评促结合,创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激活育人动能

为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广西民族大学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逐步探索出一整套“评价标准—监督考核—激励促进”的课程思建设评价机制。在评价标准方面,从“课程—专业—学院”三个维度,构建全面覆盖、相互支撑、逐层递进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价标准体系。学院维度的评价主要考察课程思政机构设置及工作机制、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和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发展、学生成长与学习成效等方面的建设情况;专业维度的评价主要考察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结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和教材建设、课程思政专项教研、专业教师师德师风等方面的建设情况;课程维度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设计、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在监督考核方面,采用全方位考核法,构建学生评价、教学督导评价、同行教师评价、领导干部评价、自我评价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监督考核评价机制,按2∶3∶2∶2∶1比例构成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最终结果。在激励促进方面,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将课程思政建设举措及成效列入各二级学院书记党建述职、院长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年度述职、院系教育教学工作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及教学效果与教师年度考核评价、绩效工资、岗位聘用、选拔晋升、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相挂钩,由此激励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动力。

实践证明,五位一体的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学校要推动课程思政全方位、深层次改革,必须要先做好顶层机制体系建设,统筹规划,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建立常态化的行之有效的领导体系、课程体系、培训体系、评价体系等工作保障机制,打通部门、课程、教师、资源、评价之间的壁垒,实现多方育人资源和力量的联动联通。

五、结语

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是立德树人,即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这一理念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和人文关怀,要求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有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更需要家庭、社会和媒体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为课程思政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而在当前已有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中,对家庭、社会和媒体等多方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少,未来的研究可以着眼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作用、要求等,构建多方育人资源和力量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进一步畅通育人各渠道,提高育人和改革实效,做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评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