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城

2023-09-16 17:49周馨
摄影世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纪实摄影

2023年7月7日,新疆喀什,在自家布匹摊上吃冰激凌的小姑娘。崔力 摄

2022年12月3日,辽宁沈阳,雪后的北陵公园树影婆娑,冬泳爱好者在水中畅游。田卫涛 摄 2018年7月1日,幼儿园毕业的孩子们在西安长安區一个户外拓展基地玩耍,泳池上方泡沫机制造的泡泡营造了一个童话世界。王警 摄

2022年12月3日,辽宁沈阳,雪后的北陵公园树影婆娑,冬泳爱好者在水中畅游。田卫涛 摄

在纪实摄影圈里,有这样一个民间摄影师团体,他们给自己取了个很大的名字——“中国青年纪实摄影师联盟‘拾城(Dixphoto)”。成立的初衷很朴素,用创始人浦峰的话说就是:让有共同爱好的摄影师能聚在一块抱团玩纪实摄影。而“拾城”这个名字则代表着这样的理念:拾起那些落在摄影师抽屉里的单幅照片,同时也默默拾起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影像,所谓“捡拾微影像·汇聚大时代”。

许多摄影师工作之外拍摄的很多图片并没有合适的发布平台,只能发朋友圈,收获些点赞,最后默默躺在自己的电脑里。当时国内还没有一个好的平台和空间来支持专业纪实摄影单幅图片的展示。于是,在2015年的4月1日(周三),“拾城”公众号开张了,主打单幅影像。从此往后的近450个星期里,“每逢周三·遇见拾城”成了我们不变的约定。

拾城成立之初的几年,成员以摄影记者为主,来自全国多个城市的主流媒体。因为职业的关系,他们能触摸到整个社会更多层面的呼吸,逐渐磨炼出的摄影经验和敏锐的触角,也帮助他们去捕捉和捡拾在新闻报道之外更多触动个体心弦的亮点。日积月累中,各自的硬盘变成了一个个图像的宝藏。不仅有波澜壮阔牵动历史的国家、社会大事,还有无数鲜活的寻常生活细节,政治、经济、文化,无一不以摄影师独特的眼光和自我的思考将之收入画面。之后几年,拾城经过几次纳新,吸收了更多来自各行各业的摄影人,风格更多元,覆盖的城市也更多。他们不是职业摄影师,却同样有着对社会、对周遭一切的细腻观察与独到洞察。

如何让这些宝藏“见光”,尽最大可能发挥它们的价值,也是我们从拾城成立之初就在思考的问题。早期,公号的推送基本以单幅散片为主;很快,大家觉得这样不过瘾,引入了编辑,将散片进行有机组合,编排出一道道更美味的菜。之后,拾城一边推出了诸如国庆70周年特刊《我和我的祖国》这样结合最新新闻时事的图集,一边会通过重大事件的提前策划,发动摄影师征集出不少精彩号外——《汶川往事》《10年前的奥运,10年后的你》《宫里有人》(故宫专辑)、《春运20年》视频等;此外,还结合各种节日、热点,推出了《一辈子免费的儿童写真摄影师》(儿童节)、《“拿来主义”圣诞节》《不油腻的记者节》《爱情自有天意》(情人节)等图片专题。一直以来,拾城的摄影师们都深耕于自己的城市,为城市造像,因此又诞生了城市类专题,如杭州、上海、成都、香港等,记录与城市邂逅的时光,借助这些城市纪实影像,我们可以看见近十年内一座城市的生长脉络。

2019年 12月 16日,北京圆明园,雪中的石狮子。郑新洽 摄

从2019年开始,拾城开启了年度系列主题,按一年12个月每月一个小题进行策划,摄影师可以从近十年自己拍摄的照片中去提交“作业”,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跨度内的同一类人或类似地点的照片放在一起,所产生的发酵效应是出乎意料的。拾城至今已经完成12空间、12面孔、12身份、12度,今年的12颜色也进行了8期。在12空间里,呈现的是城市的12种物理空间——广场、CBD、市场、居民区……我们试图为一座城打下12个锚点,利用成员遍布全国的地理优势,将一个空间进行横向展示,用图像为城市作传。在12身份里,我们通过青年父母、老人、消费者、打工者、穿制服的人等12种角色,形成对不同人群的探察。而12度的温度、厚度、湿度、力度、气度……则从具象走向抽象,让摄影师有更多的解读空间。不论是空间、面孔、身份或者是维度,其实都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个点,一个切面,摄影师用自己的观察去捕捉那些隐藏在琐碎日常生活和角落里的人性、角色和社会、城市变迁下的各种情绪与事件,在抽丝剥茧中慢慢呈现出一个当下的社会面貌。

借助于公众号这个前沿阵地,摄影师的照片被“盘活”,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是由此发端,逐渐伸展出一个个枝丫,一条条支流,公众号从没有栏目发展到今天的八个栏目;网上展示平台从微信公众号拓展到多个自媒体号和视频号;照片的展示也从线上延伸到线下,有画册有展览有分享会。就在不久前的6月,拾城在探索了8年纪实单幅影像后,作为年轻一代的摄影师们有了足够的沉淀与积累,从“字词”到“文章”,面向所有摄影人的图片专题栏目“拾集”来了。8年里,在四任主席和所有成员的合力下,拾城不急不缓,按照自己的个性一步步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纪实摄影道路。路虽不平,风景独好。

2020年9月1日,黑龙江漠河,北红村里的一群鹅站在校车路牌前。陈维松 摄

2019年2月5日,陕西西安蓝田县,大年初一的白鹿原影视城游客熙攘,一架观光直升机从恐龙模型上空飞过,给人造成恐龙追飞机的错觉。王警 摄

2012年12月12日,北京,雪后的北京动物园,一只猫在井盖上取暖。陈维松 摄

2020年1月5日,广州,在白云区明星村,市民们在机场跑道尽头与飞机合影。 黎湛均 摄

2017年7月23日,天津健康产业园为全运会开幕准备的绿植。张磊 摄

2021年9月2日,四川省成都市,一名穿着古装的年轻人在地铁口看手机,“穿越”感十足。沈伯韩 摄

2017年9月,宁波浙江,在树下拍婚纱的女孩。蔡颖莉 摄

2021年4月13日成都市,一位市民在时尚的壁画前看书。王效 摄

2021年6月2日,上海顺昌路和平美发厅有70年历史,因装修风格怀旧独特,使用的物品都是20世纪的老东西,且能做出老上海的时髦发型而闻名,成为不少人打卡的网红店。周馨 摄

在读者眼里,拾城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拾城风格”:既冷静客观又能艺术化的表达,有情绪却不冷漠;有态度但情绪克制;在时代的现场,又不干扰现场;在客观中有自我;有新的视角,又贴近现实。这样的拾城风格也影响带动着我们的读者和我们“一起拾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为了让更多好照片和更多热爱纪实摄影的朋友被看见,2021年,我们不仅开通了读者来稿栏目,还启动了我们的首届拾城摄影奖。今年7月底,第三届拾城摄影奖进行了线上终评视频直播,也借此发声,传递我们的审美和价值观。

如今,拾城已由开始只有10名摄影师的小团体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有来自国内外24个城市的42名摄影师、编辑和设计师组成的“中”团体。也正是因为对纪实摄影的热爱和对“拾城”这个组织的认同和期许,拾城吸引了近三万的粉丝,并组建了三个读者交流群。有读者说“拾城就像一道光”,温暖了许许多多颗独自飘荡在纪实摄影道路上的心。拾城作为一个摄影师团体的本土化实践,希望成为一块在纪实摄影领域可以交流与探讨、思考与争锋的“试验田”。

2019年4月5日,陕西晋中祁县火车站进站口。武晓慧 摄

2018年10月9日,天津“綠地”。张磊 摄

2023年2月23日,金华浙江,酒店一角。刘斌 摄

城市笑脸。浦峰 摄

近些年,在视频浪潮的冲击下,不少人开始转行;而今年AI图片的狂风更是掀起了一片对摄影生存的担忧。但是,也正因为此,来源于真实世界的景象,对现实的主观的而非技术算法的观察与思考,并由“真人”产生的静态纪实影像的价值显得愈加珍贵。

我们不敢奢求在纪实摄影的领域里能完成怎样的宏图大业,城市和社会的变迁图景需要更多摄影人的加入和坚持。开头,拾城只是怀揣着抱团一起玩摄影的简单心思和小小情怀,走着走着,发现还能做点更有意思的事;其间,有的人离开了,有的人进来了,笑着吵着闹着,发现还能走得更远还能做得更多。相扶相持,一路奔赴山海。

猜你喜欢
纪实摄影
砚边纪实
2015年省政协工作纪实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新闻纪实类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