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视阈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的长效机制构建

2023-09-16 22:55张忠英李炳熠蔡晓淇
辽宁经济 2023年7期
关键词:团组织志愿志愿者

张忠英 李炳熠 蔡晓淇

〔内容提要〕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社区是志愿服务的主场景。团中央高度重视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从共青团的视角来看,社区子系统、大学生志愿者子系统、团组织子系统及其三者间的互动,构成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的行动系统。三个子系统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同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社区需求不旺盛、服务供给不顺畅、团组织主导力度待加强。本文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完善信息收集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招募遴选机制、教育培训机制、全周期评价机制、即时性反馈机制、全方位保障机制、多层次激励机制的长效机制体系。

〔关键词〕共青团;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长效机制

注:本文受共青团中央2022—2023年度大学生志愿服务课题重点课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的时代价值和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KT2022ZY41710026)资助。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全社会都应重视、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既锻炼学生,又方便他人,也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行动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团组织在志愿服务方面构建“三力一度两保障”工作格局的重要体现,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政府支持、社会认可、家庭支持、友情支持、保障体系等外部因素有关。本论文从共青团视角出发,聚焦于共青团主责主业,对共青团如何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行动的长效机制进行研究。

一、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的概况

团组织在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方面,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1996年,团中央开始推进大中学生志愿者社区援助工作,基层团组织组织大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社区开展环保、科普、文体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大学生志愿者到居委会挂职等活动。

为推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开展,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示范项目”评选活动,2019年10月评选出104个项目,并将其纳入全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库,引导各高校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社区活动;2020年12月起,确定广东、湖北两省作为首批试点省份,开展“共创美好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项目”,探索推动该行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2022年6月发布《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指引(2022版)》,从工作目标、项目、队伍、阵地、机制等方面为基层团组织提供具体工作指导。

高校青年学生积极投入到志愿服务社区行动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农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7所高校与北京市昌平区7个街道结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东北大学团委积极推动学院级团组织与社区团组织对接,遴选大学生志愿者担任街道、社区青年助理网格员。厦门大学团委组织开展“职业体验·大学生社区挂职”活动。集美大学团委与街道和社工机构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常态化组织志愿者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华侨大学团委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华侨社区开展归国华侨侨眷慰问探访服务活动。

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社区是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主要场所,为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渠道。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是一项涉及面广、参与者多,各环节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从社区需求系统、志愿者服务供给系统、团组织主导系统等三个子系统入手,对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一)社区需求不旺盛

理念观念层面,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没有意识到大学生志愿者能够为社区工作带来的便利和为社区居民带来的积极变化。有部分社区工作者对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志愿服务的认识不足。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社区工作者往往疲于应对繁忙的业务工作,对于如何用好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提升服务水平缺乏深入思考。社区居民遇到困难都习惯于寻找邻居、朋友、物业或者专业机构寻找解决办法,很少想到志愿者也是解决问题的好帮手。

工作内容层面,很多基础性的社区服务已经由社区组织专门力量或者物业完成(如环境卫生由物业专门打扫),大量居民的个性化需求也因相关机构做了工作调整得到缓解(如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缓解了家长解决“三点半”接送难题),或者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自行解决(如个人请保姆照顾居家老人,有社区与专门的养老机构合作解决老年人照护问题)。从这些情况来看,志愿者服务社区的内容和形式亟待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需求掌握层面,由于工作内容繁琐,社区工作者往往关注社区居民“硬需求”的答办,重心在于做好流程性、事务性工作,满足于完成基本工作职责,对于为居民提供便利、实现更高水平生活质量办法不多,对于群众的“软需求”“小需求”关心不足,对需求信息掌握不充分、不细致、不全面。

(二)服务供给不顺畅

思想认识层面,大学生志愿者对服务社区行动时代价值的认识还比较表浅。虽然参与志愿服务是光荣而高尚的事情,但是很多大学生仍然不能充分认识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的时代价值,对于志愿服务活动不重视、不积极,或者认为服务社区的内容太简单,没有挑战性和成就感,耽误时间。

能力层面,由于主客观原因,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容易出现“有心志愿,无力服务”的尴尬情况。社区提出的需求基于群众生活和社区特点,相当一部分需求对大学生志愿者来说都是“無法完成的任务”。例如,有社区希望帮助社区商户扩大宣传,想请大学生志愿者协助开展网络直播活动,但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网络直播的经验,同时,这样的活动可能会过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此外,专业性的工作也对大学生志愿者提出了挑战,如对于残障人士的照护、心理问题的疏导等。

实践层面也有很多制约。一是服务成本需要考虑。有的社区距离学校比较远,往返开展服务活动的时间成本就比较高,如果交通费用等支出不能很好地解决,志愿者的积极性也会降低,尤其是对于长期前往社区开展服务的大学生和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影响较大。二是志愿服务的即时性存在不足。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大多集中于周末没有课的时候,平时有帮助需求的居民就难以及时得到服务支持,导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的效果打折扣。

(三)团组织主导力度待加强

在思想认识方面,团组织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的价值引导不够深入,对于行动的宣传不足,没有具备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个人、团队和单位的表奖平台,导致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就此项行动的重大社会意义和重要个人价值认识不充分,对于如何更好开展此项行动没有思路和参考。

在活动内容方面,一般的、简单的劳动性活动多,政治性、思想性的教育活动少,导致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思想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同时,由于与社区对接渠道不多、互动频度和深度不足、受学校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所限,导致既能够吸引学生,又吸引社区居民的志愿服务项目比较缺乏。

在机制保障方面,完整成熟的保障体系还在建设中。一是培训机制不成熟。高校团组织对志愿者的通识培训仍未实现常态化,岗位培训水平普遍不高,对于党的理论宣讲、医学常识及紧急医疗救护、办公软件及视频制作、心理健康及沟通技巧等专业性的知识技能培训更是缺乏。二是保障激励机制不到位。对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的经费保障还需加强,包括为志愿者购买保险、承担往返交通费用、购买安全防护物资、提供餐补等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加强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和奖励,形成参与行动光荣的强大声势,实现更好地鼓励吸引大学生参与行动的目的。三是信息交换机制不完善。三个子系统的信息交换不及时、有衰减,影响活动效果。应建立基于全校范围的信息交换平台,使得社区需求能够被全校学生了解,优化社区需求与大学生志愿者匹配路径,加速工作响应、实现高效对接、提升服务效能。在有条件的市区,高校团组织可以建立跨校的社区需求信息平台,推动供需精准匹配向更高层次发展。

以上三个子系统既有自身内部的问题,同时也在相互影响(如图1所示)。

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的长效机制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的三个子系统内部都存在着各自的问题和短板,导致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和配合存在不顺畅、不匹配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设计完善相应工作机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保障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能够常态化、长效化开展。

(一)建立信息收集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提升供需匹配程度

社区团组织牵头建立服务需求收集机制,通过部门间工作交流、向居民发放问卷、访谈调查、工作观察等形式,及时收集服务对象信息、服务需求内容等重要资料,形成服务需求信息库。

团省委、团市委、团区委应提前做好社区团组织和高校团组织的对接工作,帮助社区团组织与高校团组织建立直接联系,畅通联系渠道,随时沟通项目需求和进展,定期组织社区和高校的团组织开展工作交流,既做好服务项目的沟通,也搭建工作交流的平台,形成通畅的沟通机制。社区和高校团组织应定期向上级党组织和团组织汇报工作举措、取得成绩和实际困难,争取更多指导和更大支持,努力推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高质量发展。

社区团组织第一时间将需求信息递送高校团组织,并紧紧围绕服务需求加强与高校团组织的沟通说明,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共同做好项目统筹规划等工作。同时,在院校资源比较丰富的城市,社区团组织应根据需求内容选择性地与高校团组织沟通对接,提升沟通效率和供需匹配的可能性。比如,有关园区花草树木养护的任务,优先联系农林院校团组织;有关居民健康服务的任务,优先联系医药院校团组织,等等。

(二)建立招募遴选机制和教育培训机制,提升服务专业程度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校级平台发布服务需求信息,明确服务内容和人员要求,面向全校招募志愿者。对于小而专、小而美等人员需求量不大的活动,组织志愿者投递简历、参加面试,既便于更好地了解学生个人特长,遴选符合要求的志愿者,又是对学生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求职时的面试表现。

对志愿者开展教育培训,既有利于短期开展高水平的服务活动,长远来看,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团组织重点做好志愿服务社区行动的时代价值宣传教育,让大学生明确了解行动的重要意义和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引导志愿者在活动过程中自觉探索个人在思想认识方面的提升。根据有关文献和调研情况,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志愿服务方面的课程,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和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识。

同时,做好志愿服务的通识培训,帮助志愿者掌握基本礼仪、技能。学校团组织根据活动需要,有针对性地联系专业机构对志愿者进行专项培训,确保志愿者能够完成任务。对于联系有困难的单位,应请上级团组织协助建立联系。学校团组织协助社区对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岗位培训,帮助志愿者能够尽快胜任岗位要求。

(三)建立全周期评价机制和即时性反馈机制,提升行动满意程度

对于服务社区项目运行的全周期进行评价,包括对信息收集、需求对接、人员招募、教育培训、活动操作、服务效果等进行全过程评价。重点考查信息收发准确性、活动部署及时性、人员安排合理性、教育培训科学性、操作实施规范性和服务效果顯示性等内容。在评价服务活动给社区带来的变化之外,高校团组织应高度关注活动对于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重点是参加服务活动之后,志愿者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党情国情社情是否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在精神境界和个人德行方面是否得到更加明显的提升。

基于全周期评价进行即时性反馈。高校团组织和社区完成每个阶段的评价任务后,要将评价结果互相反馈,对于好的做法要通过规程、规范等制度性文件固化下来,对于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要通过系统内和系统间沟通机制及时互通信息,并共同商定解决方案,使活动能够持续健康开展。不仅要反馈社区居民等服务对象对活动的满意程度,同时,高校团组织也要重视志愿者们的感受,关注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的获得感和成长感,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就业能力提升,向社区反馈关于活动的优化建议。此外,高校团组织还应着力构建志愿者反馈机制,将服务的成果成效反馈至志愿者,增加志愿者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引导学生思考参与服务社区行动对自身成长和社区治理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引导大学生更多地发现志愿服务行动对于政治品德、个人品格的培育作用,坚定他们投入志愿服务事业,在新时代继续弘扬雷锋精神的决心和追求。

(四)建立全方位保障机制和多层次激励机制,提升行动可持续程度

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团组织应从人财物等方面全方位给予保障,提升活动质量,解除大学生们的后顾之忧。高校和社区的团组织应有专人负责行动的推进,高校团组织应建立一支较为成熟的工作队伍和较为稳定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伍,为服务项目和服务团队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高校和社区的团组织应按一定比例从工作经费中划拨专项经费,对志愿者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解决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交通、通讯、印刷、采购、服装、保险等费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为志愿者提供餐补等支持。社区团组织还应为志愿者提供工作所需的装备设备、工作地点,确保志愿者能够安全、便捷地开展工作。同时,高校和社区的团组织应注意做好志愿者合法权益维护工作,避免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受到身心伤害。

为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团组织需要开展多层次的激励。制度设计方面,将行动开展情况列入团组织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加强考核激发团组织的工作热情和动力,提出具体工作指标,明确相应工作標准,便于基层团组织把握工作重点。活动安排方面,举办表彰奖励活动,通过评审或者大赛的形式。由高校、社区的团组织举办专项表奖活动,并逐级将优秀典型向上级推报,直至在团中央层面进行表奖,实现表奖活动在团的各级组织纵向全覆盖;表奖对象包括志愿者、工作者、志愿服务队、团的基层组织、志愿服务项目等,实现表奖范围包括个人、团队、单位、项目各种类型横向全覆盖。宣传展示方面,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公众号、视频号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对优秀个人和团队进行全面报道,充分介绍好经验好做法,举办典型推介会、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等活动,进一步彰显优秀人物、典型案例的示范效应,大力激发个人和集体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努力营造大学生以参与服务社区为荣的良好风尚。

此外,应大力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的激励和能力建设,这是激励政策设计的焦点。高校团组织要加强对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和锻炼,尤其要重视培养树立“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工作理念,经常性开展团队建设和能力培训等活动。

四、结语

通过以上相互配套的工作机制,团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社区三个子系统打通信息流动壁垒、强化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参与各方感受、完善保障激励防护,构成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1.东北大学团委;2.东北大学冶金学院;3.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猜你喜欢
团组织志愿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为志愿者加油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