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辨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

2023-09-18 13:39王芳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古诗词语文教学

王芳

【摘 要】思辨能力是指小学生在认知对象面前所具备的一种思考辨析的能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一课的教学实践,探索形成思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一是激趣引领,创设思辨氛围;二是深度对话,搭建思辨框式;三是价值统摄,赋能思辨常态。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诗词 思辨核心素养 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安排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与其他五个学习任务群相比,更凸显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性。小学正是儿童产生思想意识的重要阶段,而古诗词中蕴含着大量的思辨理论,抓住这一路径,探究古诗词的思辨理论,从而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深刻认识,有助于开发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策略。为了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中让学力得到生长,使思辨脑力飞扬,笔者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一课为例,谈谈思辨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实践思考。

一、激趣引领,创设思辨氛围

《出塞》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古诗,是盛唐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诗人描写了荒凉开阔的边塞风光、戍边将士艰苦的生活、激烈的征战场面和深沉的思乡孤愁,又表达了将士建功立业的抱负,所以被誉为“压卷之作”。

由于古人的生活与现代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大相径庭,作者的思想、语言表达等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着疏离感,再者古诗词常因一字之差而使诗词意境大改。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对诗词理解的难度。例如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中运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学生不易理解。有教师这样讲解:“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秦朝,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汉朝,公元618年建立了唐朝,从秦朝到唐朝历经了近千年,可明月仍旧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仍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所以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就叫互文。”这样的讲解稍显生硬。

调整后,教师在课始安排了“对对子”。“南征”“北战”,“东奔”“西跑”,“左顾”“右盼”,“瞻前”“顾后”,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能理解“南征北战”就是打仗走了很多地方。教师继续追问:有没有更简单的理解方法?学生联系学习经验能够理解“南征北战,就是南北征战”。由此发现只要交换词序的位置,如“奔跑东西”“顾盼左右”“瞻顾前后”就能明白词语的意思了。有了铺垫,在理解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时,教师只要稍微点拨一下学生就能读懂了。“中国的语言文字多有意思,一调换就读懂了。课前提到的‘南征北战就是‘南北征战的意思,你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开表达,合并理解,多有意思啊!这是古诗词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互文。”教师独具匠心,将古诗中抽象的变为具体的,平面的变为立体的,静止的变为灵动的,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古诗词语言的意趣无穷。

二、深度对话,搭建思辨框式

郭跃辉老师说:“思辨性阅读,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启发,更需要学生的思考与融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设置恰当的问题,组织自由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对话,会质疑、会解读,在阅读中感受探究的乐趣。

(一)补充嫁接,在互动中思辨

能够流传至今的古诗词,大多是大浪淘沙的经典之作。教师要抓住诗中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精妙绝伦的意向比喻,帮助学生产生饱满的画面感。例如,出示从秦朝到唐朝的战况统计图,学生可以更直观了解边关将士遭遇战争的惨烈。古诗词的背景知识、特殊意义,这类离学生生活年代久远的知识,该讲的还是得讲,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嫁接后,学生方可深入了解。

为了让学生了解将士们守卫边关的缘由,教师出示了唐朝的疆域图,让学生上来指指唐朝和突厥的边界在哪里。学生由此发现,自秦汉以来,突厥人经常翻越边塞入侵中原来掠夺物资,所以人们为了阻挡敌人,在边塞筑长城、修关口。接着,教师板画“长城和关口”,将抽象的思维具象化,用诗画还原情境。学生在辨析边界线的同时自然了解了边塞的重要意义。

(二)勾连对比,在读悟中思辨

诗中最为触动人心的是强烈的情感,王昌龄的这首诗就蕴含着一种情绪力量。“为什么万里长征人未还?”“为什么只要飞将军李广在,胡马就不敢度过阴山?”“诗人仅仅是在想念李广这样的大将军吗?”……学生在不断地质疑中,反思、整理、感悟。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了多种感悟的方法:①疑中启悟。教师引导学生在黑板上呈现问题群,并进行汇总、梳理,让感悟过程成为主动质疑、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过程。②读中见悟。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议论抒情,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只要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士在,就不会担心回不了家乡。这既是期盼也是给自己鼓舞士气,因此读的时候语调要高扬。③想中开悟。教师通过出示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战况的时间轴、死亡人数,引导学生想象战争之频繁、之惨烈,家人与将士难舍难分的告别场景,在层层推进中,王昌龄写诗时的情绪变化也渐趋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拓展资料,在情感熏陶中思辨

语文课程非常重视情感熏陶感染的作用,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学生深入地感悟诗情。教师为了让学生能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无穷苦难,进一步提问:出征的将士有望回家吗?师生一起来阅读资料卡。《资治通鉴·唐纪》中有记载:玄宗时,政府兵为募兵,将士们戍守边疆的时间从一年延长到了三年,甚至六年,最终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读完这段资料,学生就不难理解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创设情境,引读诗句:当家乡已是“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春天时,塞外却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望著一轮明月,戍守边关的将士不想家吗?当家乡已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初夏时,塞外却是“五月天山雪”,望着一轮明月,戍守边关的将士不想回家吗?当家乡已是“最是橘黄橙绿时”的金秋时,塞外却是“胡天八月即飞雪”,望着一轮明月,他们不想念亲人吗?当家乡已是“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冬末时,塞外却是“一夜天山雪更厚”,望着一轮明月,他们不想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吗?通过家乡和塞外的多次对比朗读,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性阅读,延伸思考:边关将士的家人呢,他们会怎么想……从中感受将士们“人想还”“不得还”“不能还”的凄清悲伤的情感。这样的思辨,并不是非要区分答案的好坏对错不可,而重在培养学生思辨的意识。因此,这样富有逻辑性的解答更有说服力,也更有条理。

(四)及时追问,在个性解读中思辨

新课标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明确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课的最后安排了一个思辨环节,进一步升华、提升认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是诗人王昌龄眼中的明月,如果你是王昌龄,是边关的将士,你觉得这轮明月是凄冷的,还是温暖的?不在于学生会有什么答案,这里既是总结升华,也是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评价甚至创造自己心中的一轮明月,这就是思维能力的进阶。更主要的是,这里可学习故事、散文等文学性作品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意象思维。月亮是历代文人墨客常用的意象,王昌齡现存的181首诗歌中,包含月亮意象的有67处。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出塞》一诗两联四句中有7处意象:明月(自然意象)、边关、阴山、龙城(地域意象)、飞将(人物意象)、胡马(动物意象)、秦汉(历史文化意象)。学生学习的结果也是精彩纷呈的:有的人觉得月是凄冷的,因为塞外的天气是寒冷的;也有的人觉得这一轮明月陪伴了将士们,也见证了千百年来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所以说既是冷的也可以是暖的。作为成年人,教师可能觉得这一轮明月是边塞诗中重要的角色,照耀着中国诗坛,它是温暖的。所以人的心境不同,感受也不一样,换个角度想问题,会有新发现,这就是古诗词蕴含的魅力!

三、价值统摄,赋能思辨常态

统编版语文教材主要以“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编排方式,与新课标是契合的。新课标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三大主题,当然还有优秀文明成果、国外的优秀文化等。《出塞》这首诗是有关“家国情怀”(革命文化)的主题,人文主题其实就是价值情操、价值观教育的一种引领(核心素养= 必备品格+关键能力),这种引领与教育是无痕的,是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自然生成的。

《出塞》的教学,通过对“明月”意象的思辨,在思辨中、在意象表达和理解中,走进诗人及边关将士的内在情感,同时感怀古代而看今朝,我们从中要学习的是怎样一种精神?(是勿忘国耻、报效祖国。)现在已是和平年代,我们还需要读边塞诗吗?边塞诗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教育意义呢?(能凝聚精神、汲取力量。)和平年代其实还有些不和平、不安定的因素,更需要这样的家国情怀、保家卫国的雄心与壮志。

学生“从知到做,由做而识”,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思辨学习历程。教师有效撬动古诗词教学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要素,在教学中呈现思辨式的思维图示,激发学生心智表达的欲望,让他们切实掌握思考问题的模式与构思表达的技巧,活跃固化思维,有效改变学生“读诗难、诗难读”的现状,从而形成多角度、个性化、有活力的阅读新样态。

【参考文献】

[1]马燕.小学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J].甘肃教育,2022(9).

[2]曹雪.创诗情画意课堂 激保家卫国豪情 [J].云南教育,2021(11).

[3]汤娟娟,李锐.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J].安徽教育科研,2020(12).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古诗词语文教学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