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双流县刘氏科举家族研究

2023-09-19 12:15张静
今古文创 2023年33期
关键词:清代

【摘要】四川双流县刘氏家族,明末时由湖北迁入四川,其族人躬耕读书,连续数代在科举、仕宦、文学、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了成都地区科举家族中的优秀代表。然而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将目光放在刘氏族人文学著作和思想研究方面,未对其科举事迹进行涉略,本文依照族谱、方志等资料,对刘氏家族族人在科举方面的事迹进行探析。

【关键词】清代;双流刘氏;科举家族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3-007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3.022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清代双流县刘氏科举家族研究”(项目编号:2022SYJSCX16)。

张杰《清代科举家族》对“科举家族”作了定义:“指那些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功名的家族[1]。”刘氏家族符合这一定义。该家族第一位进士是刘濖,其弟刘沅为举人功名,此时刘氏已经发展到了第七代,此后,他们后代以举人居多。刘桂文是继刘濖之后第二位进士。

一、清代双流县刘氏家族的发展源流

《刘氏族谱》是刘沅于道光二十七年所撰,其《谱略》记载:“愚家本湖北麻城县刘家沟人,明季迁蜀居眉州高埂子,又徙长洲。献贼乱后,谱系失传,今但据可征者,以存其略,即以徙蜀棐忱公为始祖[2]。”由此可知,刘氏家族并非是四川本地人,而是明朝末年由湖北迁入四川,因战乱,其族谱谱系失传,无法得知其祖先情况,因此以棐忱公刘朝弼为始祖。刘朝弼入蜀后即以授徒讲学为业,其子刘宇舟和刘宇贵则“读书之暇,肄弓剑,以贫更学贾,稍得赢余,乃谋徙宅”[2]。刘朝弼迁入眉州后,刘氏家族便在此繁衍,世代躬耕读书。而后高祖刘坤又因乱亡,迁往成都双流。1807年,刘沅一系则从双流迁往成都南关纯化街。

刘绳祖,是刘濖、刘沅的祖父,一名汉鼎,字君谟。《刘氏族谱·君谟公》记载:“久而邻里乡党感其仁,服其义,称为刘淑君。君谟公至孝,喜读易,兼习文艺武事,于是遂为瞿上望族[2]。”瞿上即双流。从始祖刘朝弼入蜀以后,刘氏家族通过躬耕读书,逐渐殷富,直至刘汉鼎时期,才成了成都双流地区的名门望族。此外,刘氏家族的兴起与科举也有着重要的关系。据《刘氏族谱》记载:始祖棐忱公刘朝弼入蜀前是麻城的廪膳生;太高祖刘宇舟和其胞弟宇贵皆业儒,“父棐忱公以世衰,命兼习武事,遂未应科举”“宇舟仕明,为建义将军[2]”;曾祖刘嘉珍“独耽典籍,居常狭书一卷,风雨不辍[2]”,祖父君谟公“顾为文,不喜徇,时好射,则必中,性方简,应文武试[2]”,先父敬五公,讳汝钦,“逾常十六,应童子试,冠军……数年学成,归,屡冠军[2]”。通过族谱记载可知,刘氏家族前六世虽仅有始祖刘朝弼和太高祖刘宇舟有科举功名和官职,但是其家族世代读书应举的传统一直未中断过。自第七代开始,刘氏家族才有了家族中的第一位举人——刘沅,以及第一位进士——刘濖,在此之后,其后人刘桂文也高中进士,而其余后人则多中举人。自此,刘氏家族的科举才逐渐日盛。

二、双流刘氏家族科举仕宦概况

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通过科举入仕便成为了众多举子的目标。刘氏先祖在麻城时便有科举功名,迁居四川后,也不忘躬耕读书,将读书传统向后世延续下来,刘氏后人凭着先辈们积累的知识和物质财富参加应考,这样的家族氛围能够使其较容易转变为科举家族。在刘氏家族中,科名最盛的是刘濖和刘桂文。

(一)刘濖一脉

刘濖(1766—1837),字芳皋,四川温江县人,乾隆甲寅恩科举人,嘉庆元年丙辰科进士,三甲第六十六名[3]。《刘氏族谱·芳皋》记载了刘濖的身份信息,现摘錄如下:

芳皋,家兄讳濖,一字雨庄,幼颖悟,读书多不喜全诵,惟记其要语。年十八入温江县庠生,食饩。乾隆甲寅恩科中乡试,嘉庆丙辰成进士,入词馆,己未改授工部屯田司主事,迁刑部河南司、陕西司主政,钦差监督海运仓。兄为人高旷,耽诗酒,而略于簿书琐务,惟日以读书为事。以母老家贫,秩满,愿就外任。而军功例侭,先者众,需次,多年乃出。守粤西直隶郁林州知州,非其好也,遂辞归,优游林下,二十年而终。兄为人不拘小节,性刚直,往往为时俗所非,故在朝十九年,甫得一州牧。[2]

根据这段记载,可初步勾勒出刘濖科举仕宦经历:十八岁入庠,十年之后中举人,再两年后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改授部署,先后担任工部屯田司主事、刑部河南司、陕西司主事、监督海运仓和广西郁林州牧,他的仕宦生涯长达十九年。根据目前的文献,刘濖任职的具体时间节点和事迹目前尚无资料可考。

而监督海运仓一职,据《钦定户部漕运全书》卷六十七“京通粮储”记载:

嘉庆十四年……旧太仓米石霉变,满监督僧格业经参奏革职,汉监督刘濖虽调任海运仓,此项米石贮仓,亦曾经手,应一并革职。[4]

海运仓是明英宗时期为了接储海运而来的漕粮设立的粮仓,在清朝时继续延用。《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三十九“户部仓庾”载:“旧太仓八十九廒,富新仓六十四廒,兴平仓八十一廒,海运仓百廒[5]。”由此可知,海运仓是当时京师最大的一个粮仓,是维系京城政治、经济生活不可缺少的存在。而海运仓粮食发生霉变,可能会导致当年粮食出现短缺、经济政治不稳定等情况的发生。刘濖虽是任职于海运仓,但因为经手过旧太仓,旧太仓发生霉变,刘濖被问罪革职。此次革职,对刘濖的仕途有很大影响,此后他以母老家贫为由,愿就外任,于嘉庆十九年任广西郁林州知州。

据(光绪)《郁林州志》卷十“职官一”记载,刘濖于嘉庆十九年任郁林州知州,二十年复任,此后并无再任。《刘氏族谱·芳皋》记载刘濖任郁林州知州后辞官,但并未说明辞官原因。据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史》记载:“刘濖在广西任内,颇不得志,不休边幅,不务政事,后因打弹子打死民间女子而撤官。刘濖撤官原因族谱未载,蒙刘氏后人告以实情[6]。”刘濖在郁林州任职不到两年时间,便回到故乡双流,优游林下,二十年后去世。刘濖为刘氏家族仕途之较高者,文采非凡,但其作品多散佚,初修《双流县志》时刘濖作为监造,或许是由于刘濖撤官原因,(民国)《双流县志》仅将他列入乡贤篇,(民国)《温江县志》将他列入艺文篇和人物文学篇。

刘濖有六子:刘杞文、刘柜文、刘楷文、刘棣文、刘棫文、刘梓文。而这六子皆未考中举人。按族谱记载:长杞文,庠生;次柜文,庠生;三楷文,庠生;四棣文,职员;五棫文,庠生。刘濖几子中,数刘棫文尤慧,弱冠以冠军入温邑庠邑,年二十余即逝,甚为可惜。

(二)刘沅一脉

刘沅(1768—1855),字止唐,四川双流县人,乾隆己酉拔贡,壬子举人,入国史馆儒林传。《刘氏族谱》为刘沅所修,也记载了他的相关信息,现摘录如下:

行二,字止唐,一字讷如,号清扬,乾隆戊子年正月十三日卯时生。乾隆乙巳年入双流县庠生,丁未年食饩,己酉科选拔贡生,壬子科乡式中式,癸丑、乙卯、丙辰会试,三荐不售,归家养母。道光乙酉截取正选知县,赴京呈请,愿就京职,奉旨依议,授国子监典簿,厅告假归里,仍教授省城南门内淳化街自宅,年八十岁[2]。

刘沅是刘濖的胞弟,十八岁中秀才,入国子监,于乾隆壬子年中举,在中举道路上并没有经历过多的挫折。然而刘沅在中举之后的几年里多次应考,但并未中式。从刘沅多次应考经历来看,他始终有着科举入仕之心,并为此不断努力,直到他的母亲告诫,他才歇了心思停止参加科举,悉心奉母讲学。《刘氏族谱·向太宜人墓志铭》记载:

沅不第归里,欲再举,母曰:“程伊川不云乎?以禄养何如以善养?尔兄幸备员于朝,尔其束身励行,善训诱后进,吾亦得有膝下之依,何必一第始荣乎”[2]?

刘沅放弃科举仕途,固然有母亲劝说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看到了科举道路的不如意、自身命运的坎坷。道光五年,刘沅58岁,他的仕途再一次重新开始,“截取正选知县,赴京呈请,愿就京职”,“道光六年,选授湖北天门县知县,不愿外任,改国子监典簿,廉退”[7],从刘沅愿以六十高龄赴京任职的行为来看,说明他并没有放弃科举仕进之心,然而数月后改授京职却又辞官回家,这与他的仕进之心是相矛盾的。此后,刘沅便在四川潜心授学,于咸丰五年去世,年八十有八。

刘沅有八子:崧云、椐文、椅文、桂文、栋文、梖文、檍文、果文。这其中,刘崧云和刘椅文是举人,刘桂文是进士,刘梖文和刘檍文皆为生员。目前只有刘桂文有些许科举资料可考,其余人暂无。

刘桂文(1837—1897),行四,字云坳,四川双流县人,同治甲子举人,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光绪六年庚辰科殿试二甲第一百一十七名[9],同时也是刘氏家族第二位进士。

关于刘桂文中进士的时间,各文献记载有所不同。现摘录如下: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刘桂文,四川双流,清光绪6/2/117[3]。

《清朝进士题名录》: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赐进士出身第二甲一百一十七名(附校记:刘桂文,《碑录》云:補殿试)[9]。

(民国)《双流县志》选举进士篇:光绪三年丁丑科王仁堪榜——刘桂文(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职编修)[8]。

(民国)《简阳县志》卷七士女篇·选举表:(光绪)十五年已丑恩科,刘桂文,中式六名[10]。

《国朝御史题名》:(光绪十七年)刘桂文,号云坳,四川双流人,丁丑科进士,由翰林院编修补授山东道御史[11]。

《清实录·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二:光绪六年五月,引见新科进士……刘桂文。光绪九年四月,二甲庶吉士……刘桂文等著为编修[12]。

《清代进士题名录》附校记《碑录》“补殿试”说明了刘桂文进士著录年份的不一致。江庆柏先生在其论文《清科举考试中的“补殿试”“未殿试”问题》中对“补殿试”作出了解释:即指会试中式者未参加当年殿试,而参加下一科或以后科年的殿试[12]。按上述文献记载,可以确定的是刘桂文于光绪三年中进士,但并未参加当年的殿试,而是参加了下一科即光绪六年的殿试,所以刘桂文为丁丑科进士是无误的,而《简阳县志》记载他为光绪十五年己丑恩科进士是有误的。

刘桂文一生的仕宦行迹要比他的伯父刘濖显赫得多。《大清缙绅全书》中记载了关于刘桂文较为详细的仕宦官职:光绪十年春,刘桂文任山西学政;光绪十一年冬,刘桂文上书房行走;光绪十三年冬,刘桂文任贵州学政;光绪十四年夏,刘桂文任四川学政;光绪二十年冬,刘桂文任陕西道监察御史,稽查工部政局事务;光绪二十一年夏,刘桂文任福建道监察御史,稽查太常寺事务;光绪二十三年夏,刘桂文任梧州府知府。虽然有文献记载刘桂文的仕宦履历,但目前仅能查阅到两条关于他的任职经历。刘桂文担任御史时,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如他奉命查办漕运,有人向他施以重金行贿,他坚决不受,依法查办,这能够体现他的清正廉明。光绪二十三年(1897),刘桂文出任广西梧州府知府,颇有政声,半年后便猝然离世,实在令人叹惜。

刘沅之孙在科举上的成就不如刘桂文等人,获得功名的人数也比较少,有:刘咸焌,光绪癸卯举人;刘咸滎,光绪丁酉拔贡;刘咸燿、刘咸燡,生员。

刘氏家族的科举事业在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时便终止了,其家族成员失去了通过科举上升的途径,故而改投他处。如刘沅一脉第九代就在成都建立书塾教书育人传授传统文化、建立慈善组织等,对成都乃至整个四川地区影响深远。

三、双流刘氏家族科举成功的原因

刘氏家族科举得以成功的原因在于延绵不绝的家学渊源、良好的家庭教育。

(一)家学渊源

刘氏家族仅始祖刘朝弼和太高祖刘宇舟有科举功名和官职,但是其世代读书应举的传统一直未中断过。从始祖刘朝弼入蜀开始,就一直以授徒讲学为业;太高祖刘宇舟、刘宇贵兄弟在读书之暇习武事,未应科举;高祖刘坤少有大志,年少读书,但正逢战乱、社会动荡,无心仕进,后避世教授五经[2];曾祖刘嘉珍“独耽典籍,恂恂如不出诸其口,居常狭书一卷,风雨不辍[2]”;祖父刘汉鼎喜读易书,又习文艺武事,应文武试时,因官役照例搜检,遂不应试;父亲刘汝钦喜读书,应童子试屡冠军,然而应乡试未中。刘氏家族有着读书应试的传统,为后辈奠定了基础,使得他们长大后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学识在科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刘氏家族始终坚持读书的家学渊源是其族人顺利走上科举道路并扩大家族影响力的原因之一。

(二)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自我素质。刘濖等人在科举中取得功名少不了他们母亲的悉心教导。《刘氏族谱·向太宜人六十寿文》记载“二子濖、沅,方毁齿,宜人即督之,以正稍长,延师训读。敬五既好士,庭无虚日,而隆礼师傅,饮馔必严,宜人纤悉躬亲,寒暑不倦。二子循循恪谨,皆秉母教[2]。”刘汝钦早逝,向太宜人秉承其遗志更加严格地教育刘濖兄弟。在其严厉监督下,刘濖、刘沅才会在弱冠之年中举,以致刘濖后来高中进士,促进了刘氏家族科举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刘氏家族自明末入蜀发展至清朝末年,其发展历程基本上与清朝发展历程保持一致。自刘濖开始,刘氏家族便进入了科举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最主要的表现便是中举人数的增多。刘氏家族的科举事业兴起发展绝非偶然,而是与他们延绵不绝的家学、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自身的努力分不开。此外,刘氏家族族人有的因其仕宦行迹被载于当地的县志,甚至有些家族成员还在修撰县志中担任一定的职务,官方的肯定更能扩大家族的影响力。本文对刘氏科举家族的考察,不仅能为四川地区科举家族研究提供丰富的案例,也能够通过家族历史的发展来窥探当时社会的发展面貌。

参考文献:

[1]张杰.清代科举家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4.

[2](清)刘沅.刘氏族谱[O].道光二十七年自序本(复印本),1645.

[3]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006+2024.

[4]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第321册钦定户部漕运全书(第三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51.

[5]钦定大清会典则例[Z].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乾隆二十九年奉敕撰.

[6]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011.

[7](清)刘沅.槐轩全书增补本[M].成都:巴蜀书社, 2006:3+3728.

[8]殷鲁等修.双流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372.

[9]江庆柏.清朝进士题名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58+1169.

[10]林志茂等修,汪金相、胡忠閥纂.简阳县志[M].四川官印刷局,1927年铅印本:681.

[11](清)黄玉圃.国朝御史题名[M].清光绪刻本:532.

[12]江庆柏.清科举考试中的“补殿试”“未殿试”问题[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05):78-81.

作者简介:

张静,女,四川资阳人,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21级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

猜你喜欢
清代
试论清代满族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及影响
宗族伦理视野下的清代婚制探微
从《创建蔚文书院官绅士民捐输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书院教育
清代崇明县乡村产业交易中“过投”的讨论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