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融合

2023-09-20 17:44吴海燕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2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与法治

吴海燕

摘要:在小学课程体系中,道德与法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开设好这门课意义重大,它可以在思想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身的成长环境和家庭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和家庭需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心理品质的养成,否则,就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不健康问题。尤其是矛盾问题突出的家庭,孩子由于学习压力过重、对自我的认知不够、缺少关心关爱等,而表现出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新时代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责任与担当,而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基础。所以,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个性的健康发展,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心理健康教育  健全人格

引言

德,是立人之本,兴国之基,人生成长的关键期是青少年阶段,精心引导和培育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所在。活动性、开放性、生活性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突出特征,通过对学生健康、愉快、有爱心、有创意的生活的引导,从而使青少年的道德与法治在教育与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在实际教学中,把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形成健全人格,增强立德树人成效具有非凡的意义。怎样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呢?笔者这几年一直从事班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第一,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将知、情、意、行四者有机地结合统一,而知、情、意、行结合的基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者在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知识的同时,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把握学生思想发展的关键期,最终改变学生的行为,从而才能使教育者所期望的道德行为得以实现。第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系统的知识,更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才能真正地主动地接纳和内化道德教育的内容,这也是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要实现教育目标,就要注重个体的自我感觉,因为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属性,它可以在非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自愿、自觉地达成教育者的教学要求。第三,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对象与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它们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完善的人格,而心理、思想和意识是它们的工作对象。实践证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都需要科学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它们对学生的社会化均是有帮助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具有相同的教育作用。第四,学科的发展也证明了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结合是完全可行的。道德教育心理学就是最好的例子,它是道德教育与心理学交叉产生的,也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一个研究重点就是儿童在教育影响下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性,而研究道德教育过程的心理学规律就是它的任务。

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启示

要使学生在思想和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真正地融入道德教育,教育者就要积极做出改革,从内容上出发,使它符合当下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不要传统的说教;二要结合学生的社会实际、家庭环境和生活实际等开展教育活动,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给道德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视野,这在内容和方法上均得到了体现。内容上,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并适应该阶段学生的学习特征,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对道德教育在内容上的要求。道德教育的内容,要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与学生思想能产生共鸣,使学生能够体验现实的、当下的情感。所以,道德教育理应重视与时俱进、融入社会、贴近生活,使道德教育的内容得到更好的丰富,更接地气。在实际教育中,对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法治教育有机结合

在道德与法治工作中,学校要加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往往体现了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如学生的某些认识或行为习惯表现。在教育中,我们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这不仅能够促进其自我发展,形成人格特征,还可以推动其外部的社会化发展。例如,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在教育中,如果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加以教育引导,不仅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形成,还能将社会化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促进完全人格的形成。要想学生形成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就要关注他们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体现,如教育和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正确地对待师生和同伴关系等。所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关键要看对学生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引导,这恰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实际教育中有很多体现复杂性与艰巨性的例子,比如学生的行为偏差问题:打架现象,我们往往会针对打架事件本身对当事人开展批评教育,但效果不明显,过段时间可能还会再犯,如果我们换种方式,效果可能会更好,如帮助学生分析打架的原因和影响,教会他们能夠自我调节情绪,打架事件也许就不会发生。对于撒谎行为,我们不仅要加强诚信教育,更要去加强心理引导。比如大家都知道《狼来了》的故事,通过造成了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来教育大家不要撒谎,如果换一种方式来教育学生,让他们明白,无事生非一定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不能因为无聊而用编造事实欺骗他人的方式来取乐,而要主动学会自我调适,如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看看书、听听音乐、做做运动等,从心理上进行自我调节,这样就不会因为撒谎而带来消极的后果。

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社会对德育的要求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达到个体内在素质转化的目的,而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又可以辅助我们更好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从而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就得到了保证。

(二)少说教,多倾听

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快速期,但是心理尚不成熟,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内容,他们经常很难理解。所以,避免过于抽象的内容是教育者在选用道德教育内容时首先需要注意的,而对于那些不可避免的抽象内容,我们要尽量用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学生情感上的共情是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的切实需要,这也是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抽象理论的灌输,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增强他们对思想道德的体验和创造。教师要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进而让教育内容进到学生的心里。教师要学会倾听,要保持一颗平等的心,倾听学生的内心,这也是真正了解学生的关键,在谈心谈话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谈话内容,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关注,暂不评价、全盘接受,鼓励学生说出内心的声音,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想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冷静客观,立场明确,还要换位思考,与学生同心共情。值得注意的是,倾听环境也很重要,不能选择人声嘈杂的教室、楼道或办公室等人较多的地方,而要选择安静的、能让人放松的环境。

(三)巧妙地使用心理暗示

个体往往更愿意吸收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知识。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要传递更广泛的内容,如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重老师、关心同学、尊老爱幼等。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素材应该成为道德与法治教育重点选择的内容,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社会群体会影响存在其中的每一位个体,而学校这个群体也会影响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名学生。因此,我們要发挥好群体影响对个体教育的巨大作用,把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开展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双管齐下,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齐头并进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着力打造一支既懂德育又懂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师资队伍,才能达到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推进、有效共赢。这是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点。这就要求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有更高的要求和能力素养,特别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班主任。

有些教师不能帮助学生合理有效地处理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就是因为他们只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却不懂得利用心理健康知识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也有些教师看到学生身上出现的品德问题却无法因材施教,往往就是因为他们只懂得进行心理辅导,却不会使用德育知识及方式方法去引导学生。

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面对有思想、能表达自己情感的小学生,德育工作者们要想使工作富有成效,就要换位思考,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从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动向,体会他们的思想感受,探知其内心世界。对于一些出现问题的学生,教育者不应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而是以宽容、理解的心态深入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思想疏导,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行为调整。

三、提高家庭教育实效,大力推进家校合作深度

深入的家校合作对小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因为他们与社会接触相对较少,接触最多的就是学校和家庭,他们的学习具有高度密集性。学生个体的成长往往受家庭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并具有持久性、直接性的特点。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往往存在一些不良的教育方式,它们都会影响到家校合作的效果。例如,许多家长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影响,急于求成的教育方式屡见不鲜;许多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疏于磨炼孩子的性格意志,而是一味地关心孩子的生理需求;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孩子日常生活中基本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往往被忽视。要想同时搞好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这样有机结合的育人效果才会成效突出。因此,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必须要进行转变和提升,使家校合作达到理想的效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氛围熏陶,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树立健康、科学的道德观念,能做到知法懂法,在社会生活中能用道德与法治思想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言行,做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和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我们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的发生,即心理问题德育化和德育问题心理化。千万不能把心理健康问题与品德问题混为一谈,因为品德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都有可能出现在小学生身上。比如小学生偷东西,当他偷了同桌的橡皮,多半是品德问题,但当这位学生多次偷盗同学东西的时候,则很可能就是心理健康问题了。教师要想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做到“对症下药”,就必须要分清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到底是属于心理健康问题还是思想品德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教师的努力和付出可能就毫无成效,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第二,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将教育融入生活,利用生活来教育学生。一个人天生就会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受到教育,这也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而学校更应该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出发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自然的生活状态就是道德与法治的强大生命力,回归生活,并将道德情操的教育融入生活中的每一点每一滴。当我们能真正地结合真实的生活和生活的点滴来开展教育时,道德与法治教育将不再枯燥,也不会单调。

所以,通过上述的整合方法,发挥二者共同的载体——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作用,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有机的整合,提升教育实效。

但要注意一点,二者不能相互代替。当前,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育,存在两种片面的不正确的看法:有些人认为,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取代德育工作;还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作用很小,目前还只是应景之作。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知,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育不能够相互代替,因为它们的理论基础不同,工作侧重点也不一样,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体系;但我们要明白一点,我们可以科学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育,原因有二:一是它们在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个教育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二是它们可以相互借鉴双方的研究方法,相互弥补自身的研究内容与重点。

综上所述,小学生正处在认知初期,个人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建立的重要时期,他们对于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的正确解读,将对其自身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任课教师自身需要有家国情怀,树立“讲好一堂课、培育一代人”的理念,更新传统教学观念,创新育人方式,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注重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融合,为学生牢牢搭建成长的阶梯,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从而达到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付正大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与法治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