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分析

2023-09-20 11:24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22期
关键词:论文期刊素养

张 萌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0 引言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的运用,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也为信息的再创造与再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不同情境中,人们是否具备扎实的信息素养会影响其问题解决的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终身学习的实现,而这种素养也会影响信息能否再次借助互联网以及新兴技术的力量完成新一轮的蜕化与质变。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求人们具备不同的信息素养能力以解决相应问题,而提升信息素养的最有效方式便是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学习。本文旨在通过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相关的文献进行定量研究,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探究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内涵、研究趋向与研究热点,把握其最新的理论以及实际应用的发展动向,以此来为我国未来有关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研究提供一些对策。

1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相关内容

1.1 信息素养

随着各项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不同时期的信息素养内涵也在时刻发生变化。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其发表的有关信息素养研究的报告中提出:信息素养就是人们能够充分认识自己何时何地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要信息的能力[1]。到了21世纪,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美国国家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认为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两个方面[2]。在当前的智能时代,因信息的载体及表现形式不同,“数据素养”“AI素养”等概念也相继出现[3],个人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也扩展到信息安全与监控、人机交互与协作、信息创新、信息思维以及终身学习等能力[4]。综合来看,信息素养能力不是阶段性的存在,而应持续一生为人所用。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通过学习与实践,既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力,也应顺应时代发展获得高阶的信息素养能力。

1.2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是针对有提升信息素养需要的学生、教师、社会人士等群体而设置的课程。在高校中,图书馆和各学院一般会根据专业需求,在不同学年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分别设置难度不同、层级不同的课程学习内容。在社会中,社区或公益组织对老年人和青年人提供培训课程或游戏教学,提高其流畅使用电子设备的能力以及保护信息隐私的意识等。图书馆、政府和企业可以在餐饮、休闲娱乐等领域举办数字文化节、信息搜索大赛等活动。诸多实际教育活动让人们既学习了有关信息素养的知识,又能在现实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提升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1.3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发展

自20世纪中期开始,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开始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探索。为培养全体公民的信息素养意识,促进其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美国政府、图书馆协会及其他相关组织采取不同方式和手段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献智献策,通过建立“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成立美国国家信息素养论坛,公布“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与《大学图书馆教学计划指导方针》等,使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获得一定指导。英国的“信息素养的7个支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信息素养框架的提出[5],均体现了各国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随着信息素养教育的深入发展,当前许多国外图书馆会根据所拥有的资源、设备等现实情况,采取联机方式指点用户如何利用信息,并通过嵌入式教学的方式帮助用户提升自我信息素养,一些高校也开设了通识必修类与通识选修类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6]。从国家政策、图书馆实践以及学者的积极探索这些方面来看,国外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信息素养相关内容进行探索研究。从2000年发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到2008年颁布的《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体系(讨论稿)》[7],均从理论层面上说明了信息素养教育在小学至大学阶段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及数字化技术的提升,我国有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传统的文献检索课,也有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各专业学科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此外,还有利用翻转课堂、MOOC、人工智能等新兴形式的融合创新,使得人们提升信息素养的方式由单向的文字传输转为多媒体推送、数字数据相融合的方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如何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陈凯泉等[8]从智能化社会的角度分析利用人工智能培养人的计算能力、编程能力等技能。钱彩平[9]通过比较国内外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模式,通过其中凸显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徐春等[10]通过对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可加强微信公众号对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推广力度。

2 数据来源

笔者于2023年5月31日在中国知网上以主题词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进行了相关搜索,在筛除会议、图书等无效干扰文献后,共计得到1 599条相关数据。后续研究笔者会利用Excel对检索到的数据内容进行整体统计说明,并且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相关结果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

3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发展情况的总体分析

根据在中国知网上以主题词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进行相关搜索发现,有关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研究最早于1999年开始,到2023年仍有研究,但由于本次研究所获取的数据时间为2023年5月末,2023年的数据获取量不完整,仍处于累积增长的趋势,故之后的统计分析不会着重考虑2023年度的数据内容。

通过图1可知,自1999年以来,有关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研究的论文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在1999—2001年,每年的研究数量在5篇以下,说明在这一段时间有关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关注度较低。2002—2008年,相关论文研究数量较最开始的3年增长迅猛,这个时期内最低的研究数据量为23篇,最高数据量为85篇,且每一年的研究数据量均比上一年高,在此期间,计算机的日渐普及以及各种学术研讨会的举办使信息素养教育的交流更加广泛,逐渐形成一种研究趋势[11],故相关研究论文数量研究走势呈上升状态,较最开始的潜伏期有一定突破。但自2008年以来,可以看到有关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研究并没有呈现持续上升的状态,而是出现从下降到上升到下降再到上升的循环往复的研究态势,同时每一年的增长或下降幅度均与前一年有10篇左右的上下浮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有关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相关研究较为稳定,但与主题有关的深入研究会因外部环境而有所限制,如5G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各种新兴技术的出现,加之研究视角的转变等诸多原因都会导致整体研究数量没有出现更显著的差距,整体来看发展较为稳定。

图1 关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的分布

在研究文献增长(或知识增长)规律时,其数据来源通常以文献累积的数据量为基础[12],通过比对本年度数据量与上一年度数据量相差的百分比,可以看出当前研究的整体发展趋势以及在当前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变化。由图2可知,1999—2001年,文献增长指数呈现出由负增长转向正增长的发展趋势,说明在此时期,有关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研究属于萌芽孕育时期,发展较为缓慢,并不成熟。2002—2008年,有关于信息素养教学课程的文献研究百分比有一定上升,呈现出指数增长规律的特征,这意味着这段时期是研究相关内容的好时机,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与发展空间。但自2008年之后,相关文献发展指数呈现微小的波动变化幅度,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线性发展趋势,整体百分比差距不大,较为稳定,这说明有关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研究处于成熟稳定的发展时期。

图2 关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研究论文累积的分布

随着我国学者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逐步深入研究,我国学者已经意识到信息素养对于个人现阶段发展和终身发展影响的重要性,同时社会的全面进步也离不开社会全体成员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特别是随着5G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众多新兴技术的出现,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这些巨变使人们意识到单纯的文献检索并不能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以及时代要求,利用多种途径增强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有效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行为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可见,科技的进步、人才的需求以及社会多方的助力使得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形式更加多样,内容也更加完善。

4 著者群体及其分布分析

4.1 核心作者的确定

表1 我国信息素养教育课程高产作者(前12位) 单位:篇

4.2 论文著者分布分析

研究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作者来自全国各个大中小城市,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各研究院等诸多机构均有研究人员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进行了研究探索。由于各个读者来源地较为广泛,分布并不集中,因此,笔者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研究的作者机构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

在收集有关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数据信息时,其中也包含了研究作者的机构属性。笔者以论文著者的第一作者单位为统计单元,根据统计出的数据信息可以看出,排名前10的学术机构均发表了10篇以上相关论文,这些机构的总发文数量占全部机构的总发文数量的8%。

由表2可以看出,以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为主题发表文章数量最多的机构为华东师范大学,其发表文章总数达到37篇,论文主要由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的隆茜及其他图书馆成员为主的人员共同完成,其主要研究方向就是信息素养、数据素养等内容,同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任友群教授及其学生也发表了多篇文章探讨如何设计和开发相关课程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等内容。发表文章数量排名第2的机构为武汉大学,其发表总篇数也高达28篇,紧随华东师范大学其后,论文主要由以黄如花教授及其学生为主的成员共同完成,这些成员多来自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学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历轮学科评估中整体水平排名第1或“A+”,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5]。较高的教学水平以及科研能力使得武汉大学在有关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有更深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经验。排名第3~10名的机构发表文章数量为10~25篇,这些机构的论文大多也主要由信息管理学院以及图书馆中的成员完成,如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探究有关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以及模式的构建,也有一些学校的教育学专业或研究生院中信息管理学院的学生进行了相关问题的研讨,如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多针对不同学科对中小学的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研究生院的同学针对MOOC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等问题进行分析。其他机构有关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主要学术研究力量也多集中在管理学院、图书馆等单位中。

表2 发表文章10篇以上的机构 单位:篇

5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5.1 核心期刊的确定

布拉德福定律可用来研究期刊的累积分布,通过对期刊载文量的高低进行降序排列,可以看到每种期刊各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当拥有论文累积量和期刊累积量后,可以将论文累积量平均划分为3个分区,使每个分区的论文数量是均等的。在此基础上,按照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进一步对论文分区进行划分,从结果可以看出,每个区的期刊数量并不相等,第一个分区中有少量的期刊刊载了大量的论文,该分区可以称之为核心区,下一个分区为相关区,最后一个分区可以称之为外围区。由此可知,核心区的期刊所刊载的论文总数约占所有期刊刊载论文总量的33%。本文所分析研究的期刊论文数据来源于1999—2023年所有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相关的论文,除去会议、图书内容后,共剩余1 599篇论文,这些论文分别在623种期刊上进行了刊载。根据上文提到的布拉德福定律,结合已得到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到:有28种期刊刊载了33%的论文量,这部分期刊可以称之为核心期刊;有134种期刊刊载了之后的33%的论文量,这部分期刊所处分区为相关区;剩下的461种期刊刊载了余下的34%的论文量,这部分期刊所处期刊分区即为外围区。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研究领域,这些核心期刊所刊载的大量论文足以显示出期刊具备较强的文献集中能力。其中表3显示出有10种期刊发表主题相关论文总数在20篇以上,这10种期刊的载文总量比值为12.8%,在本次研究得出的核心期刊范围内。因此,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研究感兴趣的学者可以以这些期刊为主要研究阵地进行相关的学习研究。

表3 有关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研究的核心期刊(选取了载文量为20篇以上的期刊) 单位:篇

5.2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布鲁克斯在布拉德福定律研究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他以论文累积量为因变量,以期刊累积量的对数为自变量,根据这两个变量建立半对数坐标系,得出有关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相关研究文献在lgX-Y中的等级-频次分布图[14],具体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在最开始的部分,数据图像呈弯曲趋势,而后的剩余部分呈现出线性趋势,这与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中分段函数的形式相符合。根据所收集的样本数据量可以得出:下弯部分的曲线函数方程为y=51.143e0.716 5x,决定系数R2为 0.995;直线部分的函数方程为y=347.57x-688.19,决定系数R2为0.993 9。通过这两个决定系数可以看出,两个函数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有关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研究的相关论文分布符合布拉德福的文献分散定律。

图3 文献-期刊等级-频率分布

由表3可以看出,有关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期刊类型并不单一,多数集中在信息科技学科分类中,以图书情报类期刊为主,其次集中在基础教育以及社会科学学科分类里,以教育技术类期刊为辅。而未呈现在本次表中的数据来源期刊也多与以上3种类型期刊相似。

5.3 有关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研究的核心期刊补充

尽管表3中有关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研究的核心期刊刊载的相关论文总量较大,但从期刊影响因子可以看出,一些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并不是很高,整体表现较为普通,不足以吸引对该研究领域有兴趣的研究人员深入研究,进而会使该研究阵地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因此,笔者结合上文所得出的核心作者,对其研究成果发文刊载的期刊进行了重新排序分析。表4为刊载核心作者论文的前10种核心期刊,通过数据计算可知,占总量6%的核心期刊所发表论文的总数占所有期刊刊载论文总数的12%。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这些核心期刊刊载论文能力较为不错,在能否成为研究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相关文献主阵地更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表4 刊载核心作者论文的前10种核心期刊

6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研究主题分析

6.1 文献样本数据的整理

对于关键词样本数据的选择仍然从最开始获取的1 599条有关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源数据中进行摘录。选择关键词属性,剔除掉不必要的关键词文献后,利用Excel的降序功能以及计数功能,共整理得到2 155个关键词数据。其中关键词“信息素养”出现次数最多,为739次,由于该词在所收集的论文数据中出现频率较高,不能完全反映分布规律,因此不具有研究意义,后续研究中将此关键词剔除,研究余下部分的关键词。通过对余下关键词进行相似性比对与剔除,同时保证关键词出现频率大于10,最终保留出现频率最高且与研究主题相关的30个关键词进行分析。

6.2 数据分析

通过对这30个关键词进行定义分析,归纳出有关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3个研究方向。

6.2.1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当前,有关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改革呼声越来越强烈,除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外,一些新兴技术的融入以及教育方式的变革也使信息素养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通过表5中的关键词可以看出,MOOC、翻转课堂、大数据等关键词是研究主题创新发展的一部分,同时通过课程整合以及教学改革,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通识教育等课程的设置也能够突破固有的教育方式,进而增强信息素养教育的趣味性与现实性。

表5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研究核心作者论文的高频关键词 单位:篇

6.2.2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反思与应变

在表5中,有关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反思与应变的关键词主要有课程整合、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和课程建设等,这些内容都是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教学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与执行,能够加快学生信息素养思维的养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计算思维能力的形成,进而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真正内在价值。

6.2.3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主体与客体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能否顺利开展既需要主体的获取与传播,也需要客体的学习与运用。其中,课程实施主体可以是高校图书馆或高职院校,通过独立设置相关课程或合作共建来丰富课程的设置形式与传播渠道。课程接受客体可以是社会各个组织中广泛存在的群体,如表5中的关键词大学生、医学生、翻转课堂等,这些都表明课程学习主体既有网络用户,也有现实中的学生群体,来源十分广泛。

7 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发展对策

7.1 加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

信息素养教育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更新其内在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增长量巨大、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加快的环境下,与时俱进优化课程内容尤为重要。不论是数据素养还是媒介素养,这些素养课程设置的目的都旨在使人们具备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实践能力以及信息化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观念[16],因此在相关课程体系建设上,应该注意分层次、分结构去进行教育。例如,对于高校大学生群体,针对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普及大学生必备基本技能,如正确使用图书馆、校园网等网站的方法,进而引导其深入探索感兴趣的学习板块。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可以为其讲解论文写作方法、考公考研资料搜索等内容,打造其核心必备知识技能,将知识真正为我所用。针对研究生群体,则应以专业为基础,教授与专业相对应的科研方法、如何使用一些科研工具等内容[17]。

7.2 运用多渠道宣传信息素养教育课程

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是针对校园内大中小学生群体的教育,同时也应该是对社会各界人士的教育。由于个人缺乏信息素养培养与塑造的意识,加之学习途径的单一与匮乏,很容易导致个人信息素养的提升只有小幅度变化。若社会广泛宣传推广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加之政府的有效推动,必然能够加快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一方面,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使社会各界意识到提升自我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各种线上线下平台整合资源,普及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如线下开设社区读书会、知识竞赛,线上利用云课堂、全媒体的视频教学等途径增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丰富性与趣味性。针对校园中的学生群体,可以在宿舍、图书馆、教室等各个场所利用板报、易拉宝、视频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可提升自我信息素养的途径与方式。这样对于社会各界用户,都能通过触手可及的渠道了解如何提升自我信息素养并进行学习,加之六度分隔理论,社会整体信息素养的提升也会逐步实现。

7.3 融合多种教学方式推动课程开展

在高校中,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多以文献检索课为主,同时理论教学部分大于实际操作部分,教师单方面的讲授与演示并不利于学生自我的实际操作,复杂的理论经验也难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长此以往,因学习内容的复杂性与困难性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对于与信息素养相关的知识学习也会有所抵触。近年来,各高校的图书馆与学院间能够加强合作交流,通过开学时对新生的入学教育,使学生了解图书馆的正确“打开方式”,专业课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使学生更能深化专业技能与理论感知,整体的信息素养有一定提升。因此,建议图书馆继续与学校各学院及相关机构开展合作交流,通过馆内的信息服务以及馆外的课程教育丰富信息传播的渠道,促进学生有效接受相关知识技能。近年来,创新式的慕课教学以及线上课堂虽能随时随地让人们学习,但对于自律性不强的同学,枯燥的教学与非即时的互动很容易分散其注意力,片段式的学习无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此,建议教师在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时,能够创新授课的方式与内容,如以当下讨论较为热烈的话题为切入点,吸引学生兴趣,使其更好投入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中,并通过布置作业以及作业展示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强学习效果,为后续的数据素养、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学习打好基础。通过这些线上与线下的灵活整合定会推进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有效进行。

8 结语

随着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日渐意识到提升自我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多渠道、多模式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设置,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要。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存有一些不足,因此,社会各界应继续通力合作,共享优质资源、更新新兴技术、优化服务方式,为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共同献智献策。

猜你喜欢
论文期刊素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期刊问答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