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2023-09-21 11:24□万
艺术家 2023年7期
关键词:呈示部协奏曲大调

□万 宇

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创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而《d 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是莫扎特高产时期创作的一部经典。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体裁作品多为大调,而这首《d 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呈现出另一种不为人熟悉的风格。本文主要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主题材料、创作特征等方面对此小调协奏曲的第一乐章进行简要分析。

一、创作背景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幼时曾被称为“音乐神童”,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莫扎特在短暂的35 年人生历程中创作出大量的卓越作品,据考证有600 多首。他在短暂的一生经历了世间的悲欢离苦,却给后人奉献出精美绝伦的艺术精品。

莫扎特共创作了27 首钢琴协奏曲,他的著作被认为是古典时期协奏曲的典范。莫扎特在协奏曲的发展历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首先,于体裁方面,他确立了“快—慢—快”的三乐章结构;其次,在音乐风格方面,他的作品多具有歌剧性、交响性、悲剧性等特征。此外,莫扎特将协奏曲的内容与形式可协调至全面的平衡。他的作品多被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时多表现出歌唱性,存在部分改编作品,如《D 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中期作品在体裁结构上,再现部和呈示部可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在音乐风格上,通过钢琴和乐队的呼应呈现出戏剧性的效果,如《F 大调钢琴协奏曲》。晚期的作品呈现出少有的悲剧性,莫扎特会通过旋律来展现出悲剧的语调。在创作上,多使用半音化的和声进行,在乐队编配上也增加了能够表现音乐意图的乐器,如《d 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该作品为莫扎特于1785 年创作,是他晚期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全部钢琴协奏曲中仅存的两首小调作品之一。此作品含有较多悲剧色彩,与他以往轻松欢快的风格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这首作品中,莫扎特扩充了乐队的编制,乐队中的管乐涵盖了大管、双簧管、小号、法国号、弦乐等,打击乐涵盖了以定音鼓为代表的乐器,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乐队演奏方面的表现能力。

二、《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的音乐分析

(一)曲式结构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曲式结构多以严谨为提要,并与简洁的和声功能体系为共存的写作风格。作为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之一的莫扎特,他的作品体现了严谨的创作特征。首先,《d 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第一乐章采用了双呈示部的奏鸣曲曲式结构,该作品在奏鸣曲的结构创作中采用了双呈示部的原则,比一般的奏鸣曲曲式多了一个呈示部,由第一呈示部、第二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四部分构成。第一呈示部见表1。

表1

第一呈示部主部主题为1~16 小节,调性主调为d 小调,以d 小调主和弦开始,并在15 小节以d小调属和弦—主和弦以完满终止结束。连接部采用主部主题材料从主调d 小调开始,以全奏的形式结束在属和弦上,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副部33~44小节,调性转向d 小调的关系大调F 大调,通过木管乐器组演奏旋律,又转回主调d 小调,并在44小节主和弦上结束。结束部45~77 小节,调性依旧在主调d 小调,并以完满终止结束第一呈示部。第二呈示部见表2。

表2

第二呈示部主部主题77~91 小节,主部调性继续在主调d 小调上进行,由钢琴作为独奏乐器进行演奏,与第一呈示部在音色转换上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91 小节处转回第一呈示部主部主题,钢琴与乐器组的音色结合到一起,形成对话式的演奏模式,114 小节结束在主调d 小调的属和弦上,为进入副部作了铺垫。副部115~174 小节,副部的调性转到了主调d 小调的关系大调F 大调,副部的材料由第一呈示部中副部材料(115~127)和副部新材料(127~143)共同构成,且副部篇幅较大的143~174小节为副部的补充部分,在172 小节采用F 大调完满终止结束副部。结束部174~192 小节与第一呈示部的结束部不同的是,第二呈示部的结束部继续在副部调性F 大调上进行,并以F 大调进行终止,这更加符合了奏鸣曲式呈示部的原则。

总体来说,第一呈示部与第二呈示部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从演奏乐器上看,第一呈示部是由乐队完成的,第二呈示部是由钢琴和乐队协同演奏完成的。其次,从调性上看,第一呈示部的副部由F 大调又转回d 小调,并于d 小调上结束,第二呈示部副部则直接结束于副调F 大调。由此可见,第一呈示部是为进入第二呈示部所做的准备,这与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式写作原则相符合,为进入展开部作了铺垫。展开部见表3。

表3

展开部192~253 小节,采用了第二呈示部的材料,调性依旧在F 大调上,202 小节进行调性的频繁转换,F 大调—g 小调—降E 大调,使音乐色彩变化更加鲜明,充实了音响效果,为再现呈示部作了铺垫。

再现部254~397 小节,再现部主部再现了第一呈示部主部主题材料,采用了乐队与钢琴共同协作。连接部与第一呈示部连接部的材料相同,只是于开始前增加了两个小节,调性依旧在主调d 小调。副部共分成两个部分,副部采用了第二呈示部的材料进行阐述,并且调性到F 大调后又转回到了d 小调,再现部副部调性回归也体现出了奏鸣曲式的调性回归原则。结束部则采用了第一呈示部的材料,调性回归在主调d 小调,在365 小节处引出“华彩乐段”这个部分也可以理解为终止式的补充乐段。再现部见表4。

表4

(二)主题材料分析

1.音型

该作品第一呈示部主部主题1~4 小节(如图1)为管弦乐缩谱,通过d 小调的主和弦,确立了主调d 小调,高音声部主要阐述以切分音型出现的伴奏,低音声部作为作品主题的主要旋律,均分十六分音符三连音,通过模进、重复,使乐曲呈现出紧密及急迫、压抑的音响效果。

作品的第二主题,由第八小节最后半拍弱起开始,继续延续了第一主题的特征,但在第一主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旋律声部,丰富了主题的色彩性。

2.节奏型

古典主义时期的节奏相比巴洛克时期的节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莫扎特擅长运用各种类型的节奏型,采用了三连音、附点音符、均分十六分音符等节奏型。第一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开始,弦乐组一直在中低音区以切分音和三连音持续进行,切分音型几乎贯穿全曲,营造出一种严肃、压抑的氛围。

108~110 小节,采用八度的分解和弦持续进行,增加了音乐的动力性,使音乐呈现出不断上升的音响效果。第120 小节,附点音符的进入,与主题形成了鲜明的语调,旋律变得活泼轻快(如图2)。

图2

莫扎特在该作品中,通过三连音、八度分解和弦等不同织体使音乐的段落更加清晰明确。在152小节,莫扎特采用“阿尔贝提”低音,音型采用均分十六分音符的特征,使音乐的流动性增强(如图3)。

图3

三、《d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

(一)歌剧性和交响性的体现

《d 小调钢琴协奏曲》与莫扎特所创作的另一部歌剧作品《费加罗的婚礼》几乎于同年完成。在此期间,莫扎特并没有创作其他大型题材的作品,他倾尽心思巧妙地将歌剧、交响乐的元素融入此协奏曲。同时,莫扎特还将极具戏剧效果的管弦乐和华彩乐段的演奏技巧并入作品之中,以此体现出较为强烈的戏剧性和交响性的音乐特征。在此作品中,莫扎特运用交响性的合奏进行替换,使乐队中的每位成员都拥有真正展现的机会。由此可见,莫扎特在创作时,通过钢琴声部与乐队的相互交错体现出音乐的“歌剧性”和“交响性”,这一创作特征也为后来的钢琴协奏曲创作风格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调性的使用

莫扎特的创作不论歌剧还是器乐作品,都以大调居多,给人一种积极、阳光、开朗的感觉,但《d小调协奏曲k466》的音乐氛围却与以往的协奏曲不同,采用悲观的小调完成全曲,使整部作品表现出紧张、痛苦、阴暗的气氛。由此可见,莫扎特在创作这首作品时展现了性格的另一面,使悲剧的意识得到显现。尽管莫扎特在其他作品中也偶尔流露过悲剧的情感,但如此大规模的悲观氛围实为罕见,这也恰好成为这部作品的一大音乐特征。

《d 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 为莫扎特于巅峰时期创作的作品,这也是他较为少数的小调钢琴协奏曲之一。作品在旋律中呈现出的戏剧性紧张的情境、主题和双呈示部的对比、节奏和织体的多样性以及钢琴和乐队以对话的形式展现出的平衡感,使得明暗交错的效果呈现于音乐作品之中。莫扎特将他人生后期压抑、悲凉的境遇体现在音乐中,但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虽然现实是困难重重的,只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就会看见前方一片光明。

猜你喜欢
呈示部协奏曲大调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G大调随想曲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传承与引领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