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全职儿女”背后的社会议题

2023-09-22 20:25李俨达
上海人大月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全职新词儿女

李俨达

如果一位年轻人脱产寄居父母处生活,或靠劳动获取经济支持,或靠积蓄维持生活,那么Ta便可以被称为“全职儿女”。对此,很多网友表示理解,但也有部分网友不认可这个网络新词,认为其与传统的“啃老”无异,根本不算一份职业。

任何一个新词、一个新标签都在其特有的语境中才会表达出相应的含义,当使用的语境不同,自然褒贬有别。因此,暂且不谈“全职儿女”的职业概念是否正确,重要的是透过这类网络新词反思其背后的社会议题。

时代造就了“全职儿女”

从近些年的“慢就业”“间隔年”到如今的“数字游民”“全职儿女”,这些由社会关注年轻人就业共同现象而打造的新词无疑说明,青年的职业路径和择业观都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之下发生着剧变。

一方面,青年的职业路径选择更加多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进步,足不出户也能丰衣足食的可能性越来越高,可以选择做设计师、网店店主、up主、程序员,甚至可以将原来的工作转为远程线上,一台电脑就是生产力。所以,当我们刷到小红书、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层出不穷的“全职儿女”up主,不妨换种思路,他们可能只是在做一份比较新潮的工作。

另一方面,青年的择业观也更加多元。这也是因为受到职业路径多样化的影响。当青年可以选择的工作种类、工作方式更多,自然会调整就业理念。当然,目前青年择业观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就业难而产生了妥协。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全国16—24歲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升至19.6%,创2022年8月以来新高。既然好的工作机会挤破头也抢不到,抢到了也赚不到钱,那也就丧失了去大城市的意义——那么还不如回家“给父母打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青年的择业观难免发生变化:“做一段时间‘全职儿女’也挺好。”

拥抱人生的不确定性

“全职儿女”一词起源于豆瓣“全职儿女工作交流中心”小组。据统计,截至7月,该小组已经汇聚了4000余名“打工人”。可以联想到,“全职儿女”一词是模仿“全职妈妈”“全职爸爸”而衍生出来的新词汇,但儿女一词本身与职业关联性并不强,这使得“全职儿女”多了几分新意。而将“全职儿女”和“工作交流中心”拼接在一起时,更有了幽默的色彩。不难看出,“全职儿女”一词其实是折射出了青年的自嘲心态。他们并非真正满足于这样的状态,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是受限于暂时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没有确定未来的去向,只有在现阶段多陪陪爸妈,做好儿女的本分,所以用“全职儿女”来调侃自己的处境。

而自嘲的同时,“全职儿女”的标签也会让这些青年看到彼此、照亮彼此,得到慰藉与能量,进而反作用于社会心态的塑造。在“全职儿女工作交流中心”,他们分享日常,共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发现“我不是一个人”“暂时停下脚步也没有关系,这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从而,“全职儿女”们能够将这些难忘的经历化作成长的养分,战胜未来道路上更多的困难挑战。

网络新词来自社会的表征

诚然,“全职儿女”一类的网络新词是社会生活的表征,虽能展示社会现状、反映社会心态的变化,但我们不能用它来定义任何群体。层出不穷的网络新词本身具有历时性、变动性特征,同时大多是为了集中展现社会中部分群体的某个共同行为或共同特征,并无法全面地概括该群体。因此,不能够以贴标签的形式去简单定义,而是需要将新词置于一个更长的时间阶段之中,才能窥见其过程、深挖其机制。

可想而知,在“全职儿女”之后,还会有无数个类似于“全职儿女”的网络新词出现。当我们继续关注“全职儿女”这一“新型职业”或者说“社会现象”的同时,并不应该只关注到新词本身,更应该透过新词看到社会的发展信号,看到一个个真实、鲜明、具体的人。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学联主席,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全职新词儿女
土耳其全职妈妈晒7岁女儿“高定”
天山儿女
全职妈妈为什么更容易吼孩子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非全职工作在欧洲兴起
全职妈妈为什么更容易吼孩子
江湖儿女
家有儿女欢乐多
小议网络新词“周边”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