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的思考

2023-09-22 20:23吴丽红
南北桥 2023年18期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应对策略事业单位

吴丽红

[摘 要]近年来,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加深,为了科学配置财政资源、提升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事业单位将焦点放在全面预算管理方面,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实现预期发展目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事业单位竞争尤为激烈,面临的挑战较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中仍存在一些痛点,难以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因此,事业单位要跟上市场发展趋势,掌握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着重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解决措施,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监督、控制、预测等功能,为事业单位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以便提升服务质量。

[关键词]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

全面预算管理是当前比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其工作质量关乎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业单位自身实际经营、决策,注重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抵御風险、保证服务质量。目前,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重视全面预算管理,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应用时间短暂、经验不足,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信息化建设滞后等,无法展示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阻碍事业单位稳定运营。因此,要想提升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减少成本支出,必须厘清全面预算管理中的不足,找到问题的根源,探索解决方法和措施,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水平,推动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

1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意义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事业单位通过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控制财政资金支出,提升单位服务质量。公益性是事业单位的特征,其运营状况关乎社会服务质量,事业单位应借助一系列策略和方法,切实做好全面预算管理,按照各职能部门实施基本需求、项目缓急程度,高效、合理地配置资源,并且倾向于重点项目,从而保证财政资金不出现低效利用或浪费,减轻财政资金压力,有效控制财政资金支出,提升单位服务质量[1]。

第二,实现单位战略管理目标。事业单位管理层的核心任务是确定发展方向、目标,最为关键的是分析内外部环境,确定战略管理目标,以一系列措施为支撑,该项工作开展的基础是全面预算。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支持和配合,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将战略目标划分为若干个小目标,将其落实到各责任部门、人员,逐层压实人员职责,细化单位战略规划、年度经营计划,对事业单位整体运营活动进行量化安排,以实现战略管理目标。

第三,增强事业单位抵御风险能力。事业单位全面预算体系可以初步揭示下年度预计经营情况,根据呈现的预算结果预测其中的风险点,预先采取风险防控措施,有效规避和化解各类风险,增强事业单位抵御风险的能力,创设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2 事业单位在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分析

2.1 人员预算管理理念滞后

事业单位人员全面预算管理意识薄弱,是影响最终执行效果的核心因素。其一,部分管理层意识淡薄。管理层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战略规划、决策制定等方面,没有主动学习和掌握全面预算管理,也未能借鉴和学习优秀单位的经验,仍习惯保持传统的工作思维模式,不能起带头作用,影响这项工作的效果。其二,部分职工意识薄弱。事业单位没有定期组织专项会议,阐述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方法和意义,职工对其了解不全面、不深入,无法将其用于实践中,各部门间沟通、协调不到位,无法形成合力参与全面预算管理,导致最终实施效果不理想[2]。

2.2 沿用单一、滞后的预算编制方法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编制内容是否有效、合理,贴近业务实际需求,关乎着全面预算管理效果,如果忽视这项工作,或者选择的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可能会出现预算编制与执行脱节,难以实现预期目标。通过实际调研结果显示,部分事业单位编制全面预算时,选用的编制方法较为单一、滞后,过多使用固定预算法、增量预算法等,应用零基预算法、弹性预算法等较少,导致全面预算编制内容缺少科学性、合理性,不符合事业单位实际需求,无法达成预期目标。

2.3 预算执行过程控制薄弱

目前,全面预算执行力薄弱,不能发挥其控制、评价、协调等功能,核心原因有两点。第一,预算执行责任制度不完善。全面预算执行时,为了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职责,必须推行责任制度,有利于责任到人,避免出现问题人员责任相互推诿。当前部分事业单位未能制定预算执行责任制度,无法明确各部门责权,各环节工作开展无章可循,不能实现预算管理目标。第二,忽视预算差异分析。一些事业单位执行全面预算时,未能注重预算执行差异,不能第一时间确定预算差异金额、原因,深挖其形成原因,及时做好纠偏和调整,导致预算执行力不够。

2.4 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事业单位在推动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时,片面认定开展各项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获取的最终效益未可知,给予的资金支持不足,导致不同职能部门信息传输缺少时效性,不能及时更新,无法为各部门提供信息支持,影响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同时,缺少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无法实时追踪预算执行情况,难以将实际执行成果与预算目标比对,确定影响预算执行偏差的因素,无法及时做好纠偏,使得预算资源使用效率低,这不利于事业单位提高服务质量,减少财政资金支出[3]。

2.5 预算监督、考评不到位

当前,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监督、考评流于表面,预算管理成效不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预算监督不到位。事业单位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预算执行监督机制,配置专门的监督人员,无法对预算执行全过程进行监督,最终监督成果不具备客观性,无法明确预算执行中的高风险点,也无法立即采取措施和方法进行调整,弱化预算执行力。其二,预算考评不到位。事业单位未能设置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也未能按照考评主体、范围全方位评估各责任部门预算执行成效。部分事业单位忽视考评结果使用率,导致预算考评流于形式,无法将考评结果用于人员晋升、奖金发放、培训,以及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优化和完善中,使得预算考评流于形式。

3 事业单位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策略

3.1 强化人员预算管理理念

事业单位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时,应从转变人员工作理念着手,摆脱传统预算管理理念,与时代接轨,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思想支撑。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强化管理层预算管理意识。管理层是事业单位运营和发展的引领者,本身要与市场接轨,充分学习和掌握预算管理理念,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价值,为职工做好榜样,发挥管理层在预算管理中的引领作用,获取良好的管理成效。二是转变员工预算管理意识。事业单位要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全面预算管理培训会、宣传会等,让员工充分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方法和重要性,意识到掌握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全体部门、人员的工作支持。全员要树立较强的预算意识,各部门、人员要做好沟通和协调,形成通力,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中。

3.2 使用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编制的质量,关乎着预算管理的效果,只有预先了解事业单位业务开展需求,以及整体运营规模,科學选用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才能保证全面预算内容更加科学、合理,避免预算编制和执行“两张皮”的现象。现如今,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编制方法较多,如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不同编制方法优势、适用条件等不尽相同,要求事业单位结合业务开展特征,坚持以收定支,遵循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根据单位未来发展方向,考虑单位内外环境等因素,通过综合应用零基预算法、弹性预算法、作业预算法等方法,对单位各类业务开展、资源配置、资金投入等进行规划,提高预算编制的精准性、合理性和全面性。

例如,某单位属于公益类事业单位,主要工作内容是传承、发展、研究、弘扬蒲剧戏曲文化艺术。为增强预算管理,将焦点放在全面预算编制方法,依照单位主要职能、工作计划,依照“量入为出,收支均衡”的原则,编制全面预算,按照单位年度工作的重点,在不同项目、不同用途间科学配置,使得全面预算编制更有效、科学。同时,该单位避免出现资金浪费和预算松弛,立足于单位实践,结合业务发展具体规划,合理选取预算编制方法,可以使用单一或联合多种预算编制方法,对于不同部门年度支出预算逐项审核,以便于各部门全身心参与到预算管理中,能够减少实际成本支出,真正落实预算。

3.3 强化预算执行过程控制

事业单位执行是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重头戏”,要想提升预算执行力,应将重心放在过程把控中,要结合事业单位现实需求,制定一系列策略和方法,保证预算执行刚性,明确各部门、人员职责,发挥预算对不同业务的控制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完善预算执行责任制度。事业单位要基于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预算执行责任制度,有利于明确各部门及人员职责,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活动,避免出现问题人员责任相互推诿,提高预算执行力。另一方面,主动做好预算执行差异分析。事业单位在全面执行预算时,受多个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实际与预算目标可能存在差异,应主动分析预算执行差异的原因,从多维度提出解决措施和方法,立即改进和调整,避免预算流于形式[4]。

例如,某单位为了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减少财政资金支出,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单位各职能部门高效履行职能,推动单位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以往历史数据分析可知,单位预算执行力较低,主要是人员认为资金源于财政拨款,对预算执行差异分析有所忽视,或者找到问题根源,未能及时采取调整和改进措施。通过综合性分析,对于预算执行做好差异分析,主动确定预算执行薄弱点,制定纠偏措施,积极改进后本单位预算执行力显著提升,并且动态追踪预算执行改进状况,形成完整的报告,切实提升预算执行力。

3.4 注重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事业单位运营及财务管理精细化、集约化,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开展需要大量数据做支撑,对历史数据、当期预算执行数据进行分析,所以加快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十分关键。

事业单位应结合我国出台的相关规范和制度,为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所以应转变管理层思想观念,使用5G、大数据等技术,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突破各部门间的壁垒,以加快信息传输时效性,及时将相关信息传输到各层级、各部门,帮助单位提升运营和决策的效率。同时,借助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可以实时追踪预算执行情况,能够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将其转换为图表形式,第一时间将实际支出与预算目标展开精细化比对,分析二者间的实际差异,如果二者存在差异,建议第一时间进行纠偏和调整,以保证预算资金支出合规、合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5]。

例如,某单位为了加快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脚步,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21﹞5号)精神,严格执行财政部《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试行)》《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技术标准》,以信息化推进预算管理现代化,帮助单位高质量运行。通过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可以将预算支出以项目形式归纳到项目库,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同时将单位收支、项目、人员、资产等信息全覆盖,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综合管理,对于预算管理实现全过程控制,打破信息孤岛,推动单位提升预算和财务管理水平。

3.5 重视预算监督、考评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应注重预算监督、考评,按照规范的程序,对预算资金的投入、使用过程、产出与效果进行全面评价,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建立完善的预算监督机制,设置专门的监督人员,从多个维度参与预算资金使用监督活动,并且定期统计和收集预算执行数据,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提出整改建议和措施。其二,定期做好预算考评。事业单位要设定科学的预算考评指标,客观评估各责任部门预算执行成果,并且将预算考评结果用于人员晋升、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优化等,更好地发挥预算考评的作用,提高预算资金利用率。

4 结语

事业单位强化全面预算管理,能够科学配置各类资源、增强抗风险能力、提升资金利用率,为事业单位创设较好的环境,真正提升服务质量。但是,事业单位全面推进该项工作时,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全面预算管理成效不佳。因此,事业单位必须着重做好定位,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着重分析实践中的困境,提出解决和应对措施,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实施到位,促进事业单位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熊慧颖. 提高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水平的思考[J]. 现代经济信息,2021(4):131-132.

[2]张林. 财会监督视角下完善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探讨[J]. 商业会计,2022(22):110-112.

[3]神芳艳. 内部控制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探析[J]. 时代经贸,2022,19(11):68-70.

[4]黎淑芳. 关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的思考[J]. 财富生活,2022(6):145-147.

[5]黄丹丹.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薄弱环节与对策[J]. 质量与市场,2022(4):49-51.

猜你喜欢
全面预算管理应对策略事业单位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策略探讨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析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构建企业内控体系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