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内外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案例分析

2023-09-24 21:26顾雨萦
新教育·科研 2023年14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数学素养教学模式

顾雨萦

【摘要】通过设计实施课内外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将课内所学知识拓展延伸,使学生进一步内化与深化所学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再回归到理解、掌握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最后提升数学素养。除此之外,在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上,教师反思实践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今后研究的可能性方向。

【关键词】课内外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模式;数学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学生要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强调了数学和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在“双减”政策和新课标的两大背景下,要求学生具备会学数学,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数学教学必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综合能力。

一、实施背景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普遍存在课内课外相互割裂的现象。很多教师认为课外实践活动对学习没多大帮助,就忽视小学生的天性和数学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导致数学教学被局限于课堂。然而,研究发现,课外实践活动除了帮助学生感悟课本知识之外,还能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探究心理、形成学习兴趣,并在学生的亲身经历中培养动手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如何基于新课程标准制定合适的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观察、思考和利用课外社会广阔的时间空间激发其数学学习灵感,运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再回归到深化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素养,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这一问题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二、过程描述

1.设计趣味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兴趣至关重要,它可以讓学生全身心投入。如果教师布置的实践活动脱离了学生视角,就难以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那么活动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不会很高了。

在一年级“认识钟表”中,涉及钟面的认识,学生不仅要认识时针和分针,还要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字和12个大格。设计“制作新年时钟”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还能感悟一些课内没有涉及的常识。比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各种闹钟和挂钟,发现每一大格之间的大小是一样的,还观察到了钟面上除了时针和分针还有秒针。学生在经历收集资料、筛选材料、自制钟面等一系列活动之后,既加深了课堂所学知识的记忆,还能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学会了估测时间、珍惜时间,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价值观。

2.设计探索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注重综合、加强实践、注重思维的价值导向,要求重视探究实践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参与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其实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经验或感受是不能用语言或文字来传授的,设计有效的探索性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同时也在探究中回顾课内知识。在布置探索性实践活动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水平,尽量选择适合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方案,激励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成功者。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指导学生在超市开展“购物小达人”实践探究。超市购物是学生都可以完成的事情,这一日常的活动却蕴含着很多与数量有关的问题,学生可以用已学的数学方法和知识来解决,只有亲身经历了探索性实践活动,才能形成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3.设计层次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尽管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学习能力和条件都存在着差异,要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实践过程,这就需要在了解学生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特点,设计个性化的层次性实践活动。有层次的实践活动,不仅能避免学生陷入困难、失去学习兴趣,还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体验。这样有层次性的实践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让每一位学生都产生爱上数学的可能性。

学习五年级的“立方分米”一课后,设计了“制作1立方分米”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用纸直接拼搭,也可以利用其他材料来制作1立方分米。有的学生已经知道先设计正方体的展开图再进行折叠制作,有的学生虽然不知道怎么画展开图,但是会利用“1立方分米的6个面都是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来进行制作,还有的学生利用“1立方分米的12条棱都是1分米”来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各自发挥脑洞,最后展示出来的作品也是多姿多彩。活动中,通过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反复转换,不仅让学生懂得了制作方法的多样性,而且牢固掌握立方分米的概念,培养并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教学思考

1.数学课内外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一般教学流程及基本要求

课内外结合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是学生先从课堂中学习知识,通过在课外应用实践,从而加深课堂知识的一种循环模式,在不断的“学-用-学”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设疑激思的时机,及时介入并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还需密切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行为的变化,从而分析出实践对学生学习知识是否有进一步地帮助。

2.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内外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的学生学习特点

课内外结合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是学生自发的,通过学生的学习作品,例如日历的设计、1升容器的制作展示等都可以看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围绕课堂学习要点的。要画出年历,就要知道每个月的天数、大月和小月;制作1升容器就要知道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以及1升大约有多少。通过学生访谈也可以知道,实践活动更容易帮助记忆和感悟知识点,例如去超市购物时可以更多地接触生活中的小数,有的学生表示以前总是觉得学习小数没有用,但是经过购物发现,原来利用小数不同数位上的数字比较,可以计算出更便宜的价格,日积月累能够帮助父母省下一笔钱。这类活动模式中,部分学生也存在一些困难,比如计算打折,尤其是30%和30%OFF的时候,就需要提供帮助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猜想,或者主动咨询售货员,来分析如何计算30%和30%OFF,从而掌握求知方法。

3.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内外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与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关系

数学社会实践是数学知识迁移与应用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对学生而言,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魅力,发现数学的应用价值、科学价值,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手脑结合、在“玩中学”,从而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对生活中数字的接触可以增强数感和量感,对数据的分析能够提升推理能力和思维品质。史宁中教授用“三会”对数学核心素养进行了高度概括,就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而本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就是贴合了这个目标: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通过课内外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的逻辑推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等能力同时得到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外实践作业的布置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9(06).

[2]朱丽莉.磨刀不误砍柴工—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有效性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0(26).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活动数学素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数学建模竞赛促进大学生数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之二三思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将社会实践活动融于主题班会的实践与思考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