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探析《陈情表》中“孝”的意蕴的三种方法

2023-09-25 03:20吴丽丽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3年7期
关键词:晋武帝陈情表李密

吴丽丽

李密的《陈情表》是中国古代以至诚感人的抒情散文的典范。南宋的赵与时在《宾退录》卷九中引用了安子顺的话:“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都说“百善孝为先”,孝养亲人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陈情表》中的至孝之情感动着一代代中国人。因此,在讲解这篇课文时,一些教师会将李密与祖母之间的孝慈之情设定为教学的重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我们认为,孝是《陈情表》中表达出的最诚挚的情感,当然要让学生深入体会。但同时,我们还应引导他们探析其中孝的意蕴,思考司马王朝为何要制定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探究“孝”背后隐藏着的降臣李密微妙而复杂的心理。如此,他们才能更好地知人论世,更全面、更透彻地解读《陈情表》。

一、引导学生感受李密孝养祖母的真情

李密,字令伯,为蜀汉降臣,是著名孝子。在西晋建立之后,地方官举荐他为孝廉、秀才,晋武帝下诏任命他为郎中,他一一婉拒。晋武帝又征召他为太子洗马,他写下《陈情表》,以奉养祖母为由,再次拒绝官职。《陈情表》一文不足五百字,只有四个自然段,每段都扣住“孝”来写,表达出李密孝养祖母的诚挚之情。为了让学生能从文本中去把握、体会这种情感,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请找出文中写李密孝养祖母的语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例句1: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解析:这句话直接写出李密是如何侍奉祖母的。《华阳国志》中记载,李密“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可以看出,李密在侍奉祖母时夜不解衣,熬汤煎药,亲自尝过后,才一勺一勺喂给祖母喝。祖母垂垂老矣,卧病在床,自己却无能为力,他常常因此而潸然泪下。在他的心目中,“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为祖母尽孝,是他的心愿。他因孝养祖母而辞命不仕,足见“未曾废离”不是虚言,也为下文写辞官尽孝埋下了伏笔。

例句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解析:以上句子来自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文章没有开门见山直接言“孝”,只言自己人生的惨状:半岁时丧父,四岁时母亲改嫁,九岁时行走不稳;他们李家人丁单薄,生活穷苦;祖母刘氏很早便疾病缠身。写作本文时,李密四十四岁,祖母九十六岁。可以推算一下,李密出生时祖母五十二岁。“人生七十古来稀”,魏晋时期,人的平均寿命很短,五十二岁算得上是很老的人了。学生可以想象到,一位身体不好的老人将行走不稳的病弱孙子从四岁抚养长大,且没帮手,个中艰辛、劳累、焦虑、煎熬,非常人所能想象。由此可见,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感情非常深厚。以上句子照应了下文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也让李密“辞不赴任”有了情感上、人伦上的依据。所以,以上文句看似没有写孝,实则让晋武帝看到了李密必须赡养祖母且无人可以代替的事实,从侧面表现出了李密的孝。

例句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解析:这句话一方面说明李密以孝闻名,因孝被举荐为官;另一方面为第三自然段的首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张本,很好地宣传了晋武帝的治国之策,表明孝既是人之大伦,也是国之大理。

二、引导学生探究以孝治天下的国策

皇帝需要的是忠,是大臣和子民对自己的绝对忠诚。那么,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会避开“忠”而将“以孝治天下”作为基本国策呢?这个问题值得学生探究。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不超过5人;让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协作,上网查找资料;再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交流。

有的小组发现,这跟当时的社会状况、思想观念有关。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玄学、佛教盛行,“忠”这一观念被削弱、淡化;随着门阀制度的确立,士族兴起,家族观念空前强化,“孝”被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促使孝道的实践在社会上具有更大的经济上与政治上的作用,因此亲先于君、孝先于忠的观念得以形成。同时,现实的政治也加强了,并且发展了这种观点”(出自唐长孺的《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这说明以孝治理天下是顺应时代潮流的。

有的小组认为,这跟历史传承有关。“孝”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最主要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因此,“孝”历来备受统治者和思想家们的重视。秦汉以后,特别是汉代,就开始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两汉共二十二位皇帝,除汉高祖刘邦外,其他君王的谥号中无一不带“孝”字,如孝惠帝、孝武帝等。可以说,晋武帝司马炎以孝治天下继承的是大汉的治国方略,理应得到当时人们的支持与认可。

还有小组觉得,这跟司马家族的篡位史有关。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控制了皇帝曹爽。254年,司马懿长子司马师废皇帝曹芳,立曹髦为帝。260年,司马懿次子司马昭刺死皇帝曹髦。265年,司马昭长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建立晋朝。作为曹魏政权的权臣一族,司马家族“诛夷名族,宠树同己”,凭借杀戮、篡取获得政权,充满血腥,背离忠义。因此,晋武帝即位后无法言“忠”,只能强调以“孝”治理天下。

通过以上探究,学生了解了《陈情表》的写作背景,也知道了李密《陈情表》立论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探究“孝”背后隐藏着的微妙心理

《陈情表》一文先以“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一句写出李密在效忠与尽孝之间犹豫不决的两难处境,再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之句表明辞官孝养祖母的坚决态度,透露出对祖母的拳拳深情。这颗孝心的背后还隐藏着李密作为降臣的微妙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段,如《刘禅降魏》《姜维死战》等播放给学生看。播放完毕,出示思考题:李密以奉养祖母为由一再推辞到晋朝为官,从反复强调孝亲的举动中,你看出了李密作为降臣怎样的心理?

学生对这道题比较感兴趣,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的学生提出,李密不可能像嵇康那样严正的拒绝帝王的征召,以身殉旧国,因为他有祖母需要奉养。所以,“孝”字背后首先隐藏着李密想保全自己、为刘氏养老送终的真实目的。也有学生说,作为蜀汉的旧臣,李密在文中称汉“伪朝”,只是做样子说给晋武帝听听而已,其实李密对蜀汉、对刘禅十分认可。在《晋书·李密传》中,李密认为后主刘禅“可次齐桓”,意思是刘禅可与齐桓公相提并论;而他对以屠杀、篡位取得天下的司馬氏很不认同,且很排斥;更何况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时,蜀汉灭亡才四年时间。此时效命于晋,他在情感上就过不去“这道坎儿”,这样做同时还会影响他的声誉。在《陈情表》中,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据史书记载,晋武帝“阴险多疑”,“不矜名节”只是李密向晋武帝表忠心以消除他对自己的怀疑的说辞。所以,李密以尽孝为由,隐藏了他对蜀汉的忠诚和对西晋的不满。

还有学生认为,孝是李密拒绝征召的借口。西晋初年,政局内部矛盾重重,暗流涌动,李密是缺乏根基的亡国降臣,且生性正直,贸然投身晋朝,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李密对入仕晋朝疑虑重重。在祖母去世后,李密践行“先孝后忠”的承诺,出仕西晋,虽然造福一方,声誉甚高,“贵势之家惮其公直”(出自《华阳国志·后贤志》),却也因其耿直之诗句“官中无人,不如归田”(出自《晋书·李密传》)而得罪晋武帝,最终被赶回家。因此,“孝”字背后隐藏着他的顾虑,也表明李密有着清醒且睿智的头脑。

总之,《陈情表》是一篇以孝感人的经典散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孝”字,探析司马政权以孝治理天下的缘由、探究李密作为降臣在新君征召时的复杂心理,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猜你喜欢
晋武帝陈情表李密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双赢的智慧——《陈情表》个性解读
石崇王恺斗富
智解不祥的“一”
晋武帝纵容腐败留后患
《陈情表》新读
论《陈情表》的“反复”
你来帮帮我
从平吴战争看晋武帝对异姓权臣的防范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