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油藏CO2 驱提高采收率阶段划分研究

2023-09-26 07:12孟宪伟
石油化工应用 2023年8期
关键词:生产井产油量驱油

张 俊,黄 琴,孟宪伟,郑 举,李 彪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9)

CO2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和驱油效果,目前已成为最有效的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的方法之一[1]。但在低渗油藏CO2驱油效果评价中,前人对宏观上易观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且比较成熟,如注入速度、注入压力、注入PV 数、采油速度、不同组分和各种注入方式等[2]。对于微观上难于观察的影响因素也做了定性描述分析,但对CO2驱油过程中原油渗流规律中的阶段划分并不明确[3]。

因此,以长岩心CO2驱替室内实验为基础,以低渗油藏CO2驱油过程中的驱油规律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实验与数值模拟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进行研究。首先通过长岩心CO2驱替室内实验分析CO2的驱油过程;其次以室内实验为基础,建立一维CO2驱油的数值模拟模型,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和拟合确定其相关性,进而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不同阶段岩心中含油饱和度的分布规律。

1 长岩心CO2 驱替实验分析

1.1 长岩心CO2 驱替实验准备

实验仪器:岩心夹持器,ISCO 电子泵,回压阀,压力传感器,活塞容器,分离器,气体流量计以及数据记录电脑,实验流程见图1。实验岩心:采用低渗油藏长岩心做CO2驱替实验,岩心总长度为978.5 mm,渗透率调和平均值为3.27×10-3μm2,平均直径为25.4 mm,总孔隙体积为45.02 cm3,岩心按布拉法则排序。实验流体:地层油(密度为0.86 g/cm3,黏度为12.2 mPa·s),地层水,CO2。实验方案:长岩心CO2驱替采出过程和驱替效率实验研究。

图1 长岩心CO2 驱替实验流程示意图

1.2 CO2 驱替实验步骤

(1)首先按岩心排列顺序装好岩心,对岩心系统抽空,随后注地层水饱和岩心,在实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稳定一段时间,使岩心得到充分饱和后,记下饱和量;

(2)由于地层饱和原油黏度高,水黏度低,地层渗透率低,实验采用配制好的饱和油样驱替岩心中的水,以建立地层原始油水分布;

(3)在地层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长岩心驱替实验;

(4)实验中记录好驱替时间、泵读数、注入压力、注入速度、环压和回压,监测分离出的油量、气量和水量;为了测试低渗储层的启动压力,以出口处开始出现第一滴油滴为起点进行PV 的记录;

(5)每组实验结束后清洗岩心:先用石油醚和无水酒精清洗岩心,接着用氮气吹,烘干岩心系统,然后重复(1)~(2)步骤,形成原始状态后,进行下一组实验。

1.3 实验结果分析

长岩心CO2驱替实验选取的岩心测试基本参数见表1。

表1 岩心参数表

注入端以0.5 mL/min 的速度向长岩心中注入CO2气体,生产井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开井状态,采油速度曲线和累计产油量曲线见图2、图3。

图2 生产时间和采油速度关系曲线图

图3 生产时间和累计产油量关系曲线图

从图2 可以看出,注气前期采油速度迅速上升,在实验进行到55 min 时,采油速度达到峰值0.170 g/min。实验进行到200 min 时,采油速度降低到0.001 g/min以下。

从图3 可以看出,当时间达到200 min 后,累计产油量上升幅度很小。当时间达到600 min 时,采油速度基本为零,累计产油量基本趋于平衡。累计产油量为10.73 g,采出程度为38.96%。

2 实验模拟分析

采用CMG 油气藏模拟软件中的GEM 模块进行模拟,岩心和流体参数均以真实所测的参数为基础。对于实验的长岩心采用水平放置的一维长方体模型,模型设计时将每块岩心平均分成5 个网格,共计建立110个网格的一维模型。其中,设置两口井为注入井位于第1 个网格;生产井位于第110 个网格。在模型的基础上对岩心驱替实验进行历史拟合,累计产油量曲线拟合结果见图4,压力曲线拟合结果见图5。

图4 累计产油量拟合曲线图

图5 压力拟合曲线图

从图4、图5 可以看出,刚开始注入CO2气体时,在岩心启动压力的作用下实验曲线和拟合曲线均向后推移了0.020 d。而实验过程中,CO2的突破时间比模拟的时间靠前,在0.021 d 达到突破时间。注入气体突破后,岩心压力以及模型压力均逐渐下降,说明随着CO2的突破,岩心和模型中含油量均下降,含油饱和度降低,CO2在岩心以及模型中的流动阻力降低,流动加快,压力减小。

实验和模拟中发现,在生产过程中,注入CO2达到启动压力需要的时间为30 min,然后开始产油,油的产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图6):纯油生产阶段、CO2与油混合生产阶段和CO2携带的轻质组分原油生产阶段。

图6 驱替实验生产阶段划分图

第一阶段:当实验进行到t=0.038 19 d 时,模型中含气饱和度与含油饱和度的分布见图7。在该时刻,CO2已经驱替到第80 个网格,注入井附近40 个网格含气饱和度超过了40.00%,CO2注入岩心的速度较快,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此刻产油速度达到峰值。从含油饱和度分布图上可以看出,CO2注入过程中,油相被压缩成段塞,在压差作用下向生产井流动。从注入井到生产井方向,含油饱和度分布由1.42%上升到最大值76.88%而后降低到生产井附近的65.27%。

图7 驱替过程不同阶段的油气饱和度分布图

第二阶段:当模拟进行到t=0.069 44 d 时,模型中含气饱和度与含油饱和度的分布见图7。此刻,CO2在生产井附近的饱和度已经超过了35.00%。说明模型中可动油的含量已经很低,生产潜力变小,生产主要靠气带油。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当t=0.069 44 d 时,累计产油量上升幅度很小;从采油速度可以看出,在该时刻采油速度降低到0.076 g/min,岩心中几乎没有可动油存在。

第三阶段:当模拟进行到t=0.250 00 d 时,模型中含气饱和度与含油饱和度的分布见图7。在该时刻,含气饱和度在整个岩心中的分布均超过45.00%,注入井附近更超过了70.00%。从采油速度曲线上可以看出,采油速度几乎为零,产出的油为CO2携带的轻质组分原油。

3 结论

(1)低渗油藏采用CO2驱替有较好的开发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采出程度可达38.96%。

(2)低渗油藏CO2驱替过程中,油的产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纯油生产阶段、CO2与油混合生产阶段和CO2携带的轻质组分原油生产阶段。

(3)低渗油藏CO2驱替过程中,产油主要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因此,对于低渗油藏的合理开发,建议注重此阶段的开发管理。

猜你喜欢
生产井产油量驱油
甘蓝型油菜的产油量分析
鄂尔多斯某区块致密油产能影响因素分析与优化研究
注气驱油技术发展应用及海上油田启示
基于流线的聚驱双高油田调整策略研究
EILog生产井技术平台的五员“开路先锋”
CO2驱油与埋存对低碳经济的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段裂缝发育特征及其对产油量的影响
生产井实时检测工艺技术及系统分析
聚合物驱油采出液化学破乳技术研究
线形及星形聚合物驱油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