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2023-09-26 08:08陈慧英秦丹丹黄海英赖榕辉黄秀鑫刘容飞操君喜
江西农业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单丛梅州市梅州

陈慧英,曾 斌,李 倩,秦丹丹,黄海英,赖榕辉,黄秀鑫,刘容飞,操君喜*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茶叶研究所/广东省茶树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梅州分院,广东 广州 510640;3.梅州市农林科学院 茶叶研究所,广东 梅州, 514021)

1 梅州概况及茶产业发展历史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粤、闽、赣三省的交界处,东部与福建省龙岩市和漳州市接壤,南部与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赣州市相连,是广东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和著名的“世界客都”。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河流众多(分属韩江、东江、粤东沿海诸河三大水系),山系主要由武夷山脉、莲花山脉、凤凰山脉组成,海拔1000 m以上的高峰有140多座;土壤多属红、黄壤酸性土,是华南区最大的富硒土壤区域[1]。梅州市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夏日长、冬日短、气温高、光照充足、雨水丰盈且集中等特点。梅州市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十分适宜于茶树的种植和生长,拥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

据王镇恒等[2]主编的《中国名茶志》介绍,宋代(公元960─1280年)的《惠州府志》有“海丰、龙川、长乐(今梅州市五华县)各有土茶”的记载。在明代期间,茶叶生产就遍布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平远和蕉岭县。据江载宝[3]编著的《梅州茶业》对梅州茶业发展简史的介绍,梅州明清期间相继出产梅县清凉山茶、兴宁官田茶、五华天柱山茶、丰顺马图茶等九大历史名茶。

1949年后,梅州广大农民垦复茶园,兴办国营和集体茶场,发展茶叶生产。到1979年,梅州市茶园面积已由新中国成立前夕的499 hm2扩大到2484 hm2,茶叶产量从1949年的73.55 t增加到1631.30 t。改革开放以来,梅州相继引进岭头单丛、大叶奇兰、诏安八仙等适制乌龙茶的良种茶苗,大力发展名优乌龙茶生产。随着茶园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茶叶加工工艺的日趋完善,梅州名优茶大量涌现:1988─1990年间兴宁奇兰茶先后获得了广东省优质产品、农业农村部优质产品国家绿色食品称号[4];在1995年全国农业博览会上大埔县西岩单丛茶和苦丁茶获国家金奖,西岩乌龙茶获国家银奖[5]。1997年梅州市获评“中国单丛茶之乡”。进入21世纪,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四个梅州”(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的发展战略,梅州茶叶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建立了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并经常举办茶叶节、名优茶产品展销会、茶叶审评会和茶文化研讨会等活动,宣传梅州茶业,大力地提升了梅州茶叶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当前,茶叶产业已成为梅州市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园”产业新格局和促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产业。

2 梅州市茶产业发展现状

2.1 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梅州市茶园面积从2011年的11070 hm2扩增至2022年的21967 hm2,茶叶年产量从2011年的12198 t增长至2022年的27700 t[6-7]。2022年梅州市茶园面积和茶叶年产量在广东全省的占比分别达到了22.1%和17.3%[8],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广东第一大茶叶主产区。

2.1.1 茶园面积扩增速度较快 与2011年相比,2022年梅州市茶园面积增加了10897 hm2,增长了98.4%,年均增长率达8.2%。“十二五”期间梅州市茶园面积年均增长率为2.2%,而进入“十三五”以来该市茶园面积更是以10%左右的年均增长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2.1.2 茶叶年产能力明显提升 与2011年相比,2022年梅州市茶叶年产量增加了15502 t,增长了127.1%,年均增长率达10.6%,其中“十二五”的年均增长率为4.1%,而“十三五”以来的年均增长率达13.6%;梅州市茶园单位面积产量在不同的年份虽有波动,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上均能保持在1050 kg/hm2以上水平(表1)。

2.2 各县域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根据《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22)》[9],2021年广东有11个茶园面积超2000 hm2的县域茶产区,其中梅州市就占了3个:丰顺、五华、大埔,其茶园面积分别位列全省第3、第5和第8;这3个县的茶园面积总和及茶叶年产量总和分别占梅州全市的68.5%和57.9%。

2.2.1 茶园面积 2011年以来梅州市的8个县域茶产区茶园面积总体上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在2011─2022年期间,茶园面积增长率超过100%的有梅江、五华、蕉岭和丰顺4县,此4县的茶园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00%、32%、12%和11%。其中,增长率最大的是梅江区,2022年比2011年增长了2542%;而增长幅度最小的是兴宁市,仅增长了129 hm2;梅县、大埔这2个县近3 a来的茶园面积基本保持稳定(表2)。

2.2.2 茶叶年产量 2011年以来随着茶园面积的增长,梅州市的8个县域茶产区的茶叶年产量均显现了明显的增长。在2011─2022年期间,茶叶年产量增长率超过100%的有梅江、五华、蕉岭3县,此3县的茶叶年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5989%、64%和22%。大埔、丰顺2县的茶叶年产量始终稳居全市前3名;五华的茶叶年产量自2018年起先后超越蕉岭、兴宁2县,并于2021年超越丰顺而居全市第2位;梅江的茶叶年产量在10 a间增长了53900%,并且从2020年起超越了梅县和平远(表3)。

表3 2011─2022年梅州市各县(市、区)茶叶年产量 t

2.3 主栽茶树品种和主产茶类特色明显

2.3.1 茶树品种结构与分布 据《中国名茶志》记载,梅州本土的茶树品种主要有平远锅叾水仙、清凉山小叶种等中小叶群体种[2]。据江载宝[3]编著的《梅州茶业》,梅州地方茶树品种主要有:小叶乌龙(分布在五华县棉洋镇、丰顺县龙岗镇等地)、锅叾水仙(原产于平远县东石镇)、潭江水仙(原产于丰顺县潭江镇)、岌头苦丁(原产于大埔县大麻镇)。1949年以来引进的优良品种有:云南大叶、梅占、岭头单丛、大叶奇兰、铁观音、毛蟹、乐昌白毛、诏安八仙、凤凰单丛、金萱、翠玉。据赖榕辉等[10]2019年的研究数据,梅州市种植的茶树品种以岭头单丛、凤凰单丛 、梅占、金萱、黄棪等良种为主,这5个品种的种植面积分别占梅州市茶树种植总面积的26.11%、18.89%、10.07%、7.95%和5.23%;另外英红九号、奇兰、翠玉、四季春、福云六号、龙43、铁观音、大叶乌龙、软枝乌龙等省内外优良茶树品种也有少量种植。随着新茶园的开发和老茶园的改造,部分茶区先后引进了金牡丹[11]、金观音[12]、黄金芽、鸿雁12、瑞香、紫娟等新优品种,其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2.33%。梅州市茶树无性系良种率为83.54%,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60.90%)。本地群体种如清凉山小叶种、锅叾水仙等也是梅州栽培茶树品种中的一部分,其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16.46%,主要是由茶农和企业自发以种子直播的方式进行种植(表4)。

表4 梅州市各县(市、区)主要茶树品种结构[10]

2.3.2 主产茶类特色明显 梅州九大历史名茶各有鲜明的特色(表5)。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制茶工艺的改进,梅州茶叶产品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发展,其品质特点差异明显。据卓敏[13]对广东客家茶代表产品品质的比较研究,传统的清凉山茶外形条索紧结、匀整光滑,有炒米香,而现代清凉山茶有花香甜韵,香气清芳馥郁,汤色浅绿明亮,滋味甘醇爽口,耐冲泡;传统的锅叾茶为全炒青绿茶,以浓郁的“炒米香气”为特征,而采用晒青和轻做青工艺创制的现代清香型锅叾茶则凸显清香甜韵;潭江水仙为采用乌龙茶工艺制作的干茶,其外形较紧结,花蜜香韵味浓郁,回甘饱满;采用传统轻晒青、烘炒结合工艺制作成的绿茶则有高火甜韵,滋味醇厚回甘。

表5 梅州九大历史名茶的品质特点[3]

当前,梅州市以生产绿茶和单丛茶为主,同时生产少量红茶和其他茶类。从区域分布来看,大埔、丰顺、兴宁3县(市)主产乌龙茶,五华、梅县、梅江、蕉岭、平远5县(市、区)主产客家炒青绿茶,并兼产红茶。2022年,在全市茶叶总产量中,绿茶占 52.52%,青茶(乌龙茶)占 42.36%,红茶占2.11%,其他茶类占3.00%[7]。绿茶以客家炒绿为主,并有一部分名优绿茶;乌龙茶则以单丛茶为主。近年来,在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引导下,梅州市茶叶企业纷纷试制红茶[14]、黄茶[15]、柚子茶[16]、柚花茶[17]等茶品类并投放市场,进一步丰富了梅州市的茶叶产品结构。

2.4 政策引领茶产业布局成效明显

《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十三五”规划》(粤农〔2017〕28号)明确提出:“要建设岭南高山名茶优势产区,依托岭南山地资源优势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统筹布局广东优势单丛茶、红茶、绿茶产业发展,推进全省茶叶产业全面转型升级;19个县域核心发展区(含大埔、五华、丰顺、兴宁、梅县、蕉岭6县)要加快打造广东高山优质名茶品牌,提升茶叶品质,创新茶叶产品;重点发展区要适度扩大种植规模,强化标准生产和质量安全”。

《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再次深度聚焦于广东茶产业发展,提出要积极扶持英德红茶、潮州单丛茶、客家绿茶、江门柑茶、韶关白毛茶、海丰莲花茶等优势品种发展,引导和支持粤东单丛乌龙茶区、粤西大叶种绿茶区、粤北优质红茶区以及特种绿茶、白毛茶区等五大优势产区建设,并划分了27个茶叶重点县(梅州市8个县域茶叶产区全部入选)。同时,要聚焦于荔枝、茶叶等地方特色稀有品种开发升级,到 2025年建成一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农业产业强镇、特色专业镇和农业特色专业村。截至2022年底,梅州市共有6个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8个茶叶专业镇和51个茶叶专业村获批建设,占全省的比例分别为25.0%、20.5%和18.5%,均居全省首位(表6~表7)。

表6 2018─2022年梅州市获批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建设情况

表7 2019─2022年广东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茶叶专业镇、专业村区域分布

《广东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粤府〔2017〕118号)提出:“要以全产业链的理念发展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岭南红茶和高山绿茶,打造100个生态茶园”。截至2022年底,由广东茶产业联盟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组织开展了4批广东生态茶园认定,全省的15个产茶地级市共有168家茶叶企业获得认定,直接认定茶树种植面积超8500 hm2,其中梅州市有34家(占全省比例超过20%)茶叶企业获得广东生态茶园认定,直接认定茶树种植面积达3563 hm2(约占全省的42.0%)(表8)。

2.5 企业主体与品牌发展初见成效

据相关统计资料,2022年梅州市经营茶叶种植、加工、流通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有89家,其中省级32家、市级57家。此外,梅州市累计有78家茶叶企业获得SC认证。近年来,梅州市立足茶叶品牌发展,统一将全市茶叶品牌整合为“嘉应茶”,致力于将其培育成具有梅州客家特色的知名区域公用品牌。梅州市企业品牌也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以“英帅”“凯达”“西岩”“阴那山”“马山”“雁南飞”“凤畲”“园山湖”“石正云雾”为代表的茶叶名牌,产业主体和品牌呈蓬勃发展趋势[7]。

在2018─2021年期间,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茶产业联盟组织的“广东十大好春茶”“广东十大茗茶”评选活动中,梅州市共有12家企业选送的21个茶叶产品(乌龙茶15个、绿茶5个、红茶1个)先后获评“广东十大好春茶”“广东十大茗茶”称号,约占全省获奖总数的16%,仅次于河源、潮州,位居全省第3(表9)。

表9 2018─2021年获评“广东十大好春茶”“广东十大茗茶”产品区域分布

2.6 科技支撑茶产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近10 a来,广东省、市、县(区)三级科研院所及梅州市当地相关茶叶企业在梅州地方历史名茶资源的挖掘利用、新品种引进与新产品开发、茶叶加工工艺创新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梅州市特色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11年以来,梅州市共有27个涉茶技术成果获得了市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有8项(表10)。

3 新形势下梅州市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1 茶行业的准入门槛过低

近10 a来,特别是在2018年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来,梅州市茶园面积呈现出逐年稳步增长的态势(尤以丰顺、五华、梅江3县的茶园面积扩增速度较快),各县新建的茶园数量较多,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但是部分新建茶园没有对其土壤环境进行检测,对茶园道路、水沟、储水池、堆肥池、厂房、行道树、遮阴树等更缺乏合理的布局和科学规划。多数新建茶园是在烧山砍树之后再开垦植茶带,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新建的茶企(茶厂)大多缺乏技术型人才,如在茶园土肥和植保管理、茶叶加工创制、产品研发营销等方面的人才配备参差不齐。

3.2 对茶叶产品的安全性不够重视

好茶是种出来的,健康的土壤才能产出健康的好茶。在第1~4批广东生态茶园认定中,梅州共有73家企业申报,其中符合广东生态茶园认定标准的有41家,占比为56.2%;在不符合认定标准的32家企业中,因农残超标问题未予通过的有12家(占比达37.5%),因此茶叶产品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3.3 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劳动力短缺

茶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别是茶园管理和茶叶采摘环节需要大量的人工。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清远综合试验站近年来对梅州等地的调研,梅州市采茶工的费用年均增长率达5%~10%,2020年梅州部分大型茶企的采茶工缺口率高达50%[18]。梅州市的茶园绝大部分建立在丘陵山地之上,山高坡陡导致茶园管理难度较大;特别是近几年来,茶叶生产的劳动力短缺、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人工费用不断提高,导致茶叶的生产成本不断攀升,成为制约梅州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9]。另外,茶园秋冬季施肥仍然以人力开沟施肥为主,茶园耕作机械化应用率不到20%[20]。

3.4 茶叶加工水平亟待提高

梅州的客家炒绿加工工艺相对传统,工艺创新不足,存在高火香、汤色偏黄、外形欠美等问题,相较于别的名优绿茶缺乏市场接受度和竞争力。梅州的单丛茶加工工艺缺乏本地特色,其精制加工水平亟须提高。当前,梅州市茶叶加工的机械化水平仍然比较低,大部分为简易作坊和加工点加工模式,现代化加工的基础设施薄弱,导致市面上茶叶的品质参差不齐,辨识度较低[7]。

3.5 缺乏规模化龙头企业引领,竞争能力不强

目前,梅州市茶叶企业规模较小且散,省级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仅有33家,且总体规模普遍较小,缺乏有规模、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以致竞争能力不强[21]。

3.6 茶叶品牌知名度低、影响力小

梅州市委、市政府在2012年明确提出了要做大做强梅州“嘉应”茶叶品牌[22]。但梅州市茶叶区域品牌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呈现一定程度的“空心化”[21],特别是没有品牌发展规划,“嘉应茶”区域公共品牌下没有具体的核心产品[23]。另外,梅州茶叶企业在品牌塑造与推广方面投入不足,各自为战,出现众多品牌混杂的局面,竞争趋于同质化[1]。近10 a来,梅州市虽然有“西岩乌龙茶”“丰顺马图绿茶”“兴宁单丛茶”“蕉岭绿茶”“七畲径茶”“梅江区清凉山”“梅县绿茶”等7个产品品牌先后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但缺少对品牌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挖掘,且主要在本市销售,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十分有限。

3.7 茶叶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能力不强

梅州作为广东省绿茶和单丛茶的重要产区,当前虽有众多的省级涉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但各农业龙头企业对大众茶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能力普遍不强,尤其缺少有影响力、知名度的爆款产品品牌,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缺乏科学的品质量化评价体系以及生产成本评估体系,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梅州茶叶的市场美誉度,以致梅州本土的茶叶产品在全国的茶叶消费市场占有率较低。

3.8 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利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其体现和反映的传统农业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等历史内涵,在现代茶叶生产中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在茶叶生产实践中,梅州的广大茶企、茶农大多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利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例如:某些茶园及农户滥用化肥、除虫剂、除草剂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不仅使茶树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也杀伤了大量的有益生物,导致茶园的生物多样性下降,茶园生态环境恶化。

4 梅州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机遇与趋势

4.1 发展机遇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让梅州成为广东又一国家级战略平台;同年,广东省委作出了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提出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样板,走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2023年,广东省委作出了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茶叶产业过去是梅州山区精准脱贫的支柱产业,今后也将是乡村振兴和建设绿美广东及打造“百千万”工程的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着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给地,围绕梅州柚、嘉应茶等特色农业产业,鼓励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初加工能力,研发精深加工产品,提高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销对接,促进产业链延伸,从而提升“梅字号”品牌的全国影响力。

4.2 发展趋势

未来5~10 a,梅州市茶叶产业总体规模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趋势,预计全市茶园总面积每年将保持3%左右的速度增长,全省第一产茶大市的地位依然相对稳固,干毛茶年产量将达4万t,茶园单位面积平均产量、产值将持续提升,干毛茶的均价也将有所提高,茶叶产销两旺势头良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因茶致富、因茶兴业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将更加明显。

5 梅州市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强化种业支撑,加快梅州地方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

据相关统计,梅州市本地茶树群体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本地群体种的种植面积约占全市茶园面积的16%[10],这为选育具有梅州地方特色的茶树新品种奠定了基础。鉴于此,今后要加快梅州地方特色茶树新品种的选育:一是要建立梅州特色茶树种质资源库,加强对平远锅叾水仙、清凉山小叶种及潭江水仙老茶树等当地特色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鉴评;二是以茶叶香气和滋味等品质重要性状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与创新利用当地特色茶树种质资源,培育一批推广价值较高及应用前景广阔的突破性绿茶、单丛茶、黄茶、红茶新品种,推动做大、做强、做优、做特梅州客家炒青绿茶、特色乌龙茶,创新黄茶和红茶产品;三是以解决梅州当前茶树品种结构不合理、开采期集中、人工采摘成本高、大宗茶产能过剩等问题为突破口,加强个性突出、性状特别优良或者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茶树新品种选育,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培育一批儿茶素、花青素、茶氨酸等成分性状表现突出的功能性茶树新种质,从品种上提升梅州茶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2 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创制立体生态产品,确保产品质量

自2018年以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先后制订了《广东生态茶园建设规范》(T/GZBC 5─2018)[24]、《广东茶园生态管理技术良好规范》(DB44/T 2209─2019)[25]等团体标准和广东省地方标准10多项,系统集成了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26],有力地引领了近年来广东生态茶园建设。梅州建设生态茶园拥有较好的地理基础,但是梅州市推进生态茶园建设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为此,立足于建设生态茶业大市的目标,一是要高标准建设一批区域品牌智慧生态茶园示范县、示范镇和示范村,力争在未来10 a内生态茶园认定面积占比达30%以上,具有SC认证的茶企(合作社)生态茶园认定面积占比超50%,形成生态规模优势,创制性价比高的生态茶产品,并通过发展茶─林、茶─果、茶─菌等复合间作模式生产立体生态产品,实现生态茶产业化和生态产品价值化,让越来越多的梅州特色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成为“零农残”的金字招牌,把梅州生态茶园打造成为绿美广东的示范地,为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要提供配套的政策支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将支持生态茶园建设作为贯彻实践绿色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以及建设绿美广东的重要抓手,在政策上向已通过生态茶园认定的茶叶企业倾斜,以此提高广大茶企对生态茶园建设的重视度和参与度。

5.3 大力发展多茶类产品,构建特色茶产品金字塔结构

梅州是广东全省为数不多的六大茶类齐全的茶叶产区,近年来随着“柚花茶”等特色茶产品的研发和量产,梅州的特色茶类日益丰富。当前,由于梅州当地大多数茶企对茶园的管理模式比较粗放、茶叶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因此茶园整体的平均产值仅有15万元/hm2左右,而凤凰单丛和英德红茶主产区的茶园平均产值大多在30万元/hm2以上。因此,梅州要实现“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目标,就必须坚持“高效”定位,充分利用梅州现有的茶树品种资源,开展多茶类产品的开发与创制,着力打造茶叶生产全过程的3个“车间”(第一车间是种植环节,第二车间是初制加工,第三车间是拼配精制),构建梅州市特色茶产品金字塔结构,全面提升梅州市茶园的产出效益:塔尖要创制一批售价在4000元/kg以上的高档绿茶、单丛茶、柚花茶产品,满足高档消费者的需求;塔身要打造一批售价在1000~2000元/kg的高品质、标准化陈年客家绿茶、红茶、黄茶等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塔基要生产售价在200元/kg左右的广大老百姓普遍能消费的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口粮茶。

5.4 努力打造2个体系,提升高品质特色茶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

一是要构建梅州特色茶品质评价体系,基于茶产品、茶原料、茶价格的对应关系,树立茶叶品质标杆与分级依据,为茶叶企业提供更为科学的、明确的、不同层面的特色茶产品品质提高路径,为茶农在原生产技术上提供可操作的增收致富途径,为消费者提供易掌握的茶叶品质评价方法,以提高消费者对梅州特色茶产品品质与价值的认知,推动高品质梅州特色茶产品的规模化供给。二是要构建梅州特色茶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对茶产业的支撑,探索建立梅州特色茶的“1+N+X”产业化模式,既要推行小批量的个性化高端绿茶、乌龙茶(爆款单品)与稳定的多批次毛茶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实现茶叶初制加工的定向化、数据化、精准化,以全面提升梅州特色茶的整体品质水平;又要根据市场对高品质梅州特色茶产品的需求,培育一批茶叶加工工匠型技能人才,提升茶叶的拼配精制水平,努力把梅州特色茶产品的品质做到极致。

5.5 培育高品质生态茶品牌

一是要以创建广东区域品牌生态茶园示范县(镇)为切入点,以传承农耕文明和梅州客家茶文化为载体,助推梅州特色茶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协同发展。二是以打造“安全”“好喝”“健康”和“性价比高”的特色茶产品为导向,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梅州地方特色、能够代表现代产业化发展水平且兼具生态优势的企业品牌及具有保健功效的产品品牌。三是要建立梅州高品质生态茶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准入标准(如“零农残”等)和推广体系,借助“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精准营销模式,将梅州特色茶培育成为继凤凰单丛、英德红茶之后的广东名茶的“第三张名片”。

猜你喜欢
单丛梅州市梅州
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陈提升开展仪式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凤凰单丛(枞)茶 年份茶》团体标准顺利通过评审
梅州明眸
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侨思小学作品集
极端天气对潮州单丛茶树及单丛茶加工的影响和预防补救措施
解决孕吐难题 让孕妈妈更安心——记梅州市早孕安科技食品有限公司
梅州,“美州”
潮州单丛茶对高海拔山区气候适应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