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家山上层文化再考察

2023-09-26 01:06高云逸
地域文化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石器遗存陶器

高云逸

西流松花江地处东北平原腹地,这里东倚长白山脉,西望科尔沁草原,南接辽河平原与辽东半岛,北连嫩江及松花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里目前已经确立两支独具特色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即左家山下层文化和左家山上层文化。

1985 年,吉林省农安县左家山遗址的发掘,首次明确了西流松花江流域以压印之字纹及以刻画短斜线纹为特征的这两类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年代序列,后者当时被划分为左家山遗址第三期遗存①吉林大学考古教研室:《农安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9年第2期。。随后发掘的吉林省东丰县西断梁山遗址再次揭露出了这两类遗存的层位关系②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东丰县西断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考古》1991年第4期。,该遗址的发掘者将以左家山遗址第三期和西断梁山第二期为代表的遗存统称为西断梁山二期文化③金旭东:《试论西断梁山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1992年第9期。。不过由于左家山遗址的发掘早于西断梁山遗址,按照考古学文化命名的一般原则,学界又提出了左家山上层文化的命名④赵宾福:《东北石器时代考古》,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这一意见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⑤a.刘伟:《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纵横关系》,《北方文物》2013年第2期。b.高云逸:《论东北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花边口装饰传统》,《北方民族考古》(第8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年。,个别学者所讲的左家山三期文化⑥朱永刚、郑钧夫:《科尔沁沙地东北部新石器时代遗存初探》,《边疆考古研究》(第11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其实就是左家山上层文化的别称,这两个概念所指代的内涵是一致的。

在近年出现的考古新材料以及既有研究基础之上,本文试就左家山上层文化的材料认定、阶段划分、年代判定以及文化来源等问题略述己见,以期借此推进对于西流松花江流域(特别是其支流伊通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研究。

一、左家山遗址部分遗存的性质归属

在具体分析左家山上层文化相关诸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哪些材料属于该文化,哪些材料不属于该文化。只有准确地把握住其文化内涵,才能使上述一系列问题的讨论拥有坚实而可靠的根基。

首先来看左家山遗址1985年出土部分陶器的文化归属问题。

于怀石最早将左家山遗址1985年发掘的T16③:7 侈口刻画纹筒形罐与T16④:10 敞口刻画纹筒形罐(图一:8、9)从左家山下层文化中抽离出来,单独划分为一组。依据是刻画纹和侈口这两种特征同于辽东半岛地区的后洼上层文化陶器,认为其年代晚于该遗址第一、二期所代表的左家山下层文化遗存,而又早于该遗址第三期所代表的左家山上层文化遗存①于怀石:《左家山下层文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刘伟基本上也赞同这种划分方案,且进一步将这两件陶器与该遗址第三期遗存合并,并将其划归左家山上层文化的早期阶段②刘伟:《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年。。

图一 左家山遗址出土陶器

不过笔者以为上述两件器物还宜按传统意见归属在左家山下层文化之中,原因有三:第一,二者均出自左家山下层文化原生堆积中,按照地层学原理,在未经扰动的情况下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所以难以将二者归入较左家山下层文化为晚的文化之中。第二,典型的左家山下层文化陶器包含刻画人字形纹(斜线纹)和侈口筒形罐这两种因素(图一:6、7),表明它们均为左家山下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上述二陶器具备这两项特征自然并不意外。第三,T16④:10 在层位上早于T16③:7(图一:9、8),二者在形态及纹饰上的共性与差异正是同型而不同式的生动表现,这种因袭与演变关系也是它们于本地区渊源自有的客观写照,暗示着它们是左家山下层文化中固有的本土因素。

再来看左家山遗址2015年发掘的第④层堆积的定性问题。

发掘者认为该层包含的遗存均属左家山下层文化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吉林农安县左家山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2015年发掘简报》,《考古》2018年第2期。,随后则有研究者明确提出该遗址第④层所含陶器的性质并不单纯,饰菱形纹、之字纹及连点线纹等的陶器属左家山下层文化,而斜线交叉纹、花边口、人字纹的陶器(图一:1、2、3)、支座及半身人像等属左家山上层文化①刘伟:《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年。。

实际上,左家山遗址2015 年出土的T1306④:5 筒形罐所饰刻画斜线交叉纹(图一:1),在该遗址1985 年发掘的左家山下层文化单位如F1 上和H11中均有类似纹饰的发现(图一:4、5),纹饰风格上的共性说明它们的文化性质相同。此外,如上所述,左家山下层文化中也存在着刻画人字纹传统,因而2015 年第④层中出土了少量刻画人字纹(图一:3)陶片当不是偶然,因为它也是构成这个文化整体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们仍坚持发掘者的意见,将左家山遗址2015年第④层的文化性质认定为左家山下层文化。

通过以上对某些考古材料性质归属的讨论,也就进一步明确了左家山下层文化和左家山上层文化的差别,在此基础上再来探讨后者的分期、年代及渊源等问题。

二、左家山上层文化的阶段划分与年代判定

或许是由于考古材料不甚丰富,较早的研究很少触及左家山上层文化分期这一基础性的问题,大家往往将整个文化默认为一个大的发展阶段。可喜的是,最近刘伟首次对左家山上层文化进行了分期研究②刘伟:《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年。,这是该文化研究所取得的一个新的突破。不过如上文所述,其对于左家山上层文化某些材料的认定尚有商讨的空间,及由此而来的对于左家山上层文化年代上限的判断还有再认识的必要。笔者在此以左家山遗址和西断梁山遗址提供的层位关系为依据,对左家山上层文化的分期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并着重对左家山上层文化的年代问题再做分析。

1.左家山遗址

左家山遗址1985年的发掘所公布的左家山上层文化材料中③吉林大学考古教研室:《农安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9年第2期。,有陶容器发表并存在层位关系的单位有以下几组:(1)T9②→H20→T9③;(2)T10②→T10③;(3)T13③→T13④;(4)H4→H13→H15。

(1)组中T9③出土的一件筒形罐为侈口,T9②出土的两件筒形罐为直口(图二:12、1、2)。(2)组中T10③出土的一件筒形罐为敞口,T10②出土的一件筒形罐为直口(图二:9、3)。无独有偶,(3)组所显示的情况同样是直口筒形罐叠压于敞口筒形罐之上(图二:4、10、11)。这些现象显示,左家山上层文化筒形罐经历了由侈口或敞口向直口演变的趋势。据此可将层位上较早的T9③、T10③和T13④合并为早段,而将层位上较晚的T9②、T10②和T13③合并为晚段。

图二 左家山遗址1985年出土左家山上层文化陶器分段

第(4)组层位关系中,H13出土陶片所饰弦纹及三角纹与T9③:8相同(图二:18,12),因此可将H13 并入早段。由于H13→H15,所以H15出土的一件斜口器(图二:16)也属早段遗物。第(1)组层位关系中,H20 出土同心三角纹与H13 出土者大同小异(图二:14,18),由此来看两单位年代应大体相当。

有趣的是,除筒形罐口部形态外,早、晚段之间陶器的装饰风格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除素面外,早段陶器均以两种及以上纹饰题材构成复合纹饰,晚段陶器绝大多数都为单一纹饰题材的构图方式。

2.西断梁山遗址

吉林省东丰县西断梁山遗址第二期遗存①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东丰县西断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考古》1991年第4期。中有一组具有分段意义的层位关系,即T2②→T2③。T2②层出土的一件筒形罐近直口(图三:1),T2③出土的两件筒形罐为侈口(图三:13、14),这与左家山遗址第一组层位关系所显示的情况相同,再次证明左家山上层文化筒形罐存在由侈口(敞口)向直口嬗变的趋势。据此将西断梁山遗址第二期遗存分为两段,早段以T2 第③层为代表,晚段以T2第②层为代表。

图三 西断梁山遗址出土左家山上层文化陶器分段

该遗址T22②及F2出土的筒形罐为直口(图三:2、7),表现出了与T2第②层相同的时代特征,因而可将前二者划归晚段。F1出土侈口和直口筒形罐各一件(图三:15,16),其中侈口者形态和纹饰与T2第③层出土的两件筒形罐相同,可将F1暂归入早段之中。

3.羊草沟遗址

1991—1992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伊通县羊草沟遗址的发掘共发现两座左家山上层文化房址,分别编号为91YYF4 和92YYF5①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平市博物馆:《吉林伊通县羊草沟、何家窝棚、杏山遗址的发掘》,《考古》2015年第6期。。近年发表的发掘简报公布了这两座房址出土的八件陶器,F5仅披露了一件筒形罐,器体瘦高,微敞口(图四:1),形态与左家山遗址早段T13④:7相同(图二:11)。F4:28 筒形罐(图四:2)大敞口,斜直腹,素面,整体特征与左家山遗址早段T13④:6(图二:10)如出一辙。F4:42侈口筒形罐(图四:4)造型与西断梁山遗址早段T2③:1(图三:14)相仿。由此看来,羊草沟遗址这两座房址的年代与左家山遗址早段和西断梁山遗址早段相当。

图四 羊草沟遗址F5、F4出土陶器

左家山遗址1984 年的调查曾采集到少量左家山上层文化陶器,其中包括一件完整的筒形罐②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吉林省农安德惠考古调查简报》,《北方文物》1985年第1期。。该遗址2015 年的发掘于第③层堆积中又出土部分左家山上层文化遗存,不过所得陶器较为破碎,无完整或可复原标本,在此不做详细讨论。2018年发掘的位于西流松花江上游的吉林省抚松县黄家崴子遗址也出土了少量以刻画纹为特征的陶器,可复原者仅一件筒形罐,余均为陶片①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抚松县文物管理所:《吉林抚松县大青川遗址、黄家崴子遗址发掘与清理简报》,《边疆考古研究》(第29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年。。纹饰包括人字纹、竖向栉齿纹、连点纹、斜线纹和交叉状网格纹等,这里发现的成排分布的竖向栉齿纹不见于西流松花江中下游地区的左家山上层文化遗址中,从而显示出了一定的区域性特点。当然,由于上游地区发现的这类遗存仅此一处,它与既已命名的左家山上层文化究竟是何种关系还宜待材料进一步丰富时再做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年代相当。

此外,属西流松花江流域的东丰县果园后山遗址②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东丰、海龙县考古调查与试掘简报》,《考古》1994年第6期。、长岭县腰井子遗址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城地区博物馆、长岭县文化局:《吉林长岭县腰井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92年第8期。、西凤凰岭遗址④方启等:《吉林双辽大金山遗址与长岭西凤凰岭遗址调查简报》,《沈阳考古文集》(第7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梨树县陈家屯遗址⑤刘景文:《梨树陈家屯遗址调查》,《博物馆研究》1984年第3期。、永吉县星星哨遗址⑥吉林市博物馆:《吉林永吉星星哨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与探掘》,《考古学集刊》(第2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及嫩江下游南部地区的洮安县双塔遗址⑦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洮安县双塔屯原始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3年第12期。、通榆县老富大坨子遗址⑧朱永刚、郑钧夫:《科尔沁沙地东北部新石器时代遗存初探》,《边疆考古研究》(第11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等都发现有左家山上层文化典型陶片。但同样由于这些陶片过于破碎,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其时代特征,因而还难以准确地判定它们在左家山上层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嫩江下游地区发现的刻画人字纹及短斜线纹陶片应视为左家山上层文化向外渗透的结果,而不应据此放大了左家山上层文化的分布范围。

综上所述,从左家山遗址和西断梁山遗址所揭示出的层位关系出发,通过对陶器形态和纹饰特征的排比,可将左家山上层文化遗存整合为早、晚两期。早期以左家山遗址1985年早段、西断梁山遗址早段、羊草沟遗址为代表,晚期以左家山遗址1985年晚段、西断梁山遗址晚段为代表。具有分期意义的陶器参见图五。

图五 左家山上层文化典型陶器分期图

20世纪80年代中叶,左家山遗址和西断梁山遗址所揭示出的确凿层位关系确立了左家山下、上层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但起初学界对于左家山上层文化绝对年代的判定却并不统一,存在公元前3000 年左右①金旭东:《试论西断梁山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1992年第9期。、公元前3000 年以后②陈雍:《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存分析》,《考古》1992年第11期。、公元前3500—前2500 年③赵宾福:《东北石器时代考古》,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等不同意见。最新研究通过将左家山上层文化与辽东地区后洼上层文化、小珠山中层文化等所进行的对比,辅之以碳十四等方面的证据,将左家山上层文化的绝对年代划定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跨度约为一千年④刘伟:《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年。。

由前文论述可知,左家山遗址1985年出土的两件筒形罐以及2015 年发掘的第④层实际上均属左家山下层文化遗存,它们与周邻地区后洼上层文化及后套木嘎三期文化等所表现的共同特征,实为左家山下层文化与后二者年代相当的物证,而不宜将这些共性因素作为判断左家山上层文化年代的依据。

左家山遗址2015 年第④层出土两例动物骨骼的碳十四测年结果均集中在公元前3600 年前后⑤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吉林农安县左家山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2015年发掘简报》,《考古》2018年第2期。测年结果均经树轮校正。。由此,叠压于其上的左家山上层文化年代当不早于公元前3600年。特别是对左家山上层文化材料的重新检讨,自然会缩短左家山上层文化的年代跨度,使之进一步具体化。实际上,除左家山遗址1985年发掘所测得的一个左家山上层文化碳十四数据外(距今4870±180年)⑥吉林大学考古教研室:《吉林农安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9年第2期。,羊草沟遗址⑦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平市博物馆:《吉林伊通县羊草沟、何家窝棚、杏山遗址的发掘》,《考古》2015年第6期。测年结果均经树轮校正。也有三个碳十四测年数据,其中F5 北和G1 出土木炭的测定结果分别为公元前3498—前3341年、公元前3627—前3373年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二〇)》,《考古》1993第7期。F5内木炭测年结果明显偏晚(公元前2315—前2048),不予采用。,黄家崴子遗址炭屑堆积中采集样本的碳十四测年结果经校正后为公元前3330—前3284年、公元前3450—前3380年⑨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抚松县文物管理所:《吉林抚松县大青川遗址、黄家崴子遗址发掘与清理简报》,《边疆考古研究》(第29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年。。因而将左家山上层文化的绝对年代划定在公元前3500—前3000年当无大谬,年代范围大体相当于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晚期。而从羊草沟遗址测年数据来看,左家山上层文化早期和晚期的分界大致在公元前3300年左右。

三、左家山上层文化的谱系结构

对于西流松花江流域左家山下层文化和左家山上层文化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左家山上层文化的来源问题,学界的认识并不一致。一种意见认为左家山下层文化和左家山上层文化是同一谱系不同发展阶段的两种遗存①张忠培:《仰韶时代——史前社会的繁荣与向文明时代的转变》,《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第1期。,强调左家山上层文化的本地起源。一种意见认为左家山上层文化是由辽东半岛地区后洼上层文化发展而来②刘伟:《第二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纵横关系》,《北方文物》2013年第2期。,认为该文化系异地迁入。另一种意见认为左家山上层文化是左家山下层文化遗民受辽东地区小珠山中层文化影响的产物③段天璟:《吉林农安左家山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再认识》,《考古》2018年第9期。,从内外两方面着眼,强调其渊源的复杂性。

左家山上层文化以人字纹等短斜线刻画纹为突出特征,这是小珠山中层文化的代表性因素,因而前者在形成的过程中曾受到后者强烈影响这一点当无异议,对此我们已有专文论述④段天璟、高云逸:《小珠山中层文化刻画纹的传播及其结果——兼谈公元前第四千纪东北地区南部的文化变迁》,《边疆考古研究》(第26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年。。但不容否认的是,年代较早的左家山下层文化中就存在刻画人字纹,只是数量十分有限。而小珠山中层文化陶器中的刻画人字纹等则表现出了压倒性的优势,且其向西流松花江流域推进的线索也是比较完整和清晰的。因此单就这类特征而言,可以认为左家山上层文化受同时期小珠山中层文化的渗透更强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从前文的分期研究结果来看,左家山上层文化早期包含有大量左家山下层文化晚期特质⑤对于左家山下层文化的分期方案参见段天璟:《吉林农安左家山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再认识》,《考古》2018年第9期。。

首先,就陶器纹饰而言。左家山遗址H13出土陶片所饰之字纹及错向三角纹的纹饰组合与F1上:12 筒形罐腹部纹饰一致(图六:1、7),不过前者还装饰刻画人字纹。可见,左家山下层文化与小珠山中层文化相融合的情景,在这件左家山上层文化标本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二者的斜线交叉纹和席纹构图几乎完全相同(图六:2、3、8、9、10),左家山下层文化晚期筒形罐唇面按压花边口的做法在左家山上层文化早期中得以延续(图六:4、11、12)。

图六 左家山上层文化早期与左家山下层文化晚期陶器亲缘关系图

其次,从形态特征来看。两文化中饰刻画纹和素面的敞口斜直腹筒形罐(图六:5、6、13、14),内在的传承关系同样十分清楚。另外,左家山上层文化早期习见的侈口筒形罐在左家山下层文化中也能找到原型。

不仅如此,左家山下层文化所见漏斗、圜底器、支座、斜口器及陶塑人像及鸟等特殊类陶器,在左家山上层文化中均有发现。这些现象表明,二者间的衔接是比较紧密的,彼此间应不存在大的年代缺环。更为重要的是,左家山下层文化的诸多因素被左家山上层文化传承下来,证明了二者所存在的谱系上的联系,这就为构成左家山上层文化的诸多文化因素找到了本土来源。

总之,左家山上层文化是在继承左家山下层文化的基础上,受到小珠山中层文化强烈冲击与影响所形成的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其产生机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呈现出复杂的谱系结构。

当然,左家山上层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左家山下层文化时期,西流松花江流域始终接受着辽西地区的文化辐射,甚至辽西地区的文化更迭在左家山下层文化中也有所体现①赵宾福、于怀石:《左家山下层文化新探》,《边疆考古研究》(第19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公元前3500年左右,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步入其发展巅峰状态的晚期阶段,但此时的哈民文化也渐趋强盛起来,从而构成了一道红山文化东向渗透的壁垒。至此,辽西地区和西流松花江流域维持了长达一千余年的互动关系亦随之削弱,左家山上层文化中红山文化因素的骤减便是这种隔阂状态的客观反映。

相反,此时兴起的小珠山中层文化则显得锐气十足,以辽东半岛为桥头堡,跨越千山与龙岗山直指西流松花江流域。于此与当地的文化相碰撞,合力催生了左家山上层文化,一举取代了辽西地区对西流松花江流域的主要文化影响。因此,左家山下层文化向左家山上层文化的转变不仅仅是由于自身发展由量变而产生的质变,同时这一变革的发生还与外部力量的刺激息息相关。

猜你喜欢
新石器遗存陶器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鹰形陶鼎
大连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积石冢研究
新石器时代割体葬研究
新石器时代的俄罗斯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