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边地青铜罍研究

2023-09-26 01:06
地域文化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铜器辽西青铜器

孙 贤

辽西地区曾发现过若干批铜器窖藏,其中喀左地区的发现尤为集中,依张忠培所界定,“辽西地区是指医巫闾山以西,北至西拉木伦河两侧,包括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小凌河及它们的支流地区”①张忠培:《辽宁古遗存的分区、编年及其他:“环渤海考古”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第1期。。根据郭大顺②郭大顺:《试论魏营子类型》,《考古学文化论集》(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79-98页。、董新林③董新林:《魏营子文化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0年第1期。的研究,这些铜器窖藏可能归属于当地的魏营子文化。喀左北洞村二号窖藏坑④喀左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北洞文物发掘小组:《辽宁喀左县北洞村出土的殷周青铜器》,《考古》1974年第6期。出有6件青铜器:方鼎1、圆鼎2、罍1、簋1、钵形器1,此坑保存较好,可以发现铜器上部盖有一层不规则石板,铜器和坑壁间也填有大量石片。

北洞村二号窖藏坑出土的这件青铜罍(图一:1)年代比较明确,朱凤瀚认为二号坑中铜器的年代应该属于殷墟晚期至西周早期偏早,这件青铜罍就属于西周早期偏早阶段⑤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429页。,李学勤认为此件青铜罍为西周初年,二号坑铜器群的年代下限为康王时期⑥晏琬:《北京、辽宁出土铜器与周初的燕》,《考古》1975年第5期。。北洞村这件铜罍形制比较特殊,纹饰华丽且形态夸张,还带有蟠龙器盖,与其形制相近且有明确出土地点的青铜罍发现较少。湖北随州叶家山M111 出有2 件①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叶家山M111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20年第2期。,其墓主人为曾侯犺,任雪莉认为曾侯犺铜器群年代为成康之际②任雪莉:《叶家山曾国墓地“分器”现象与墓葬年代另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四川彭县(彭州市)竹瓦街一号窖藏坑出有2件(图一:2)③a.王家祐:《记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土的铜器》,《文物》1961年第11期。b.冯汉骥:《四川彭县出土的铜器》,《文物》1980年第12期。c.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13《巴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图版七八。,孙华认为其年代为西周前期的康王时期④孙华:《彭县竹瓦街铜器再分析——埋藏性质、年代、原因及其文化背景》,《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26-168页。。

图一

如果将此类青铜罍器盖的形制条件稍微放宽,也就是不限于蟠龙器盖的话,可以发现,随州叶家山墓地还出有其他类似形制的带盖青铜罍,M27 出有2 件立鸟盖青铜罍(图二:1)⑤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217页。,而M28出有1件捉手盖青铜罍(图二:2)⑥a.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叶家山M28发掘报告》,《江汉考古》2013年第4期。b.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93页。。任雪莉指出,M27为曾侯犺夫人墓,其出土铜器的整体风格与M111 一样都偏早,而M28 墓主人为曾侯谏,曾侯谏铜器群的年代大致属于西周早期约康王时期,个别器物可能晚至昭王初年⑦任雪莉:《叶家山曾国墓地“分器”现象与墓葬年代另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此外,这类捉手盖青铜罍在竹瓦街也有较多发现⑧a.王家祐:《记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土的铜器》,《文物》1961年第11期。b.冯汉骥:《四川彭县出土的铜器》,《文物》1980年第12期。c.四川省博物馆、彭县文化馆:《四川彭县西周窖藏铜器》,《考古》1981年第6期。。

图二

综上,可以对这些总体风格相近的青铜罍的形制特征做出简单的归纳,此类青铜罍一般为侈口、束颈、圆肩、下腹斜收、高圈足外侈,配有器盖,肩部普遍有兽首环形耳且中间也饰兽首,下腹有兽首环鋬,纹饰非常华丽,器盖、器耳以及圈足等部位普遍装饰得比较夸张,目前发现的器盖形制有蟠龙、立鸟、圆形捉手盖三种。其分布地域主要在辽西地区、随枣走廊以及成都平原,大致属于当时周文化的边缘地带,流行年代约为西周初期,根据分布地域或许可将此类风格特殊的铜罍称为边地青铜罍。

一、产地分析

此类边地铜罍的整体风格比较接近,或许拥有共同的产地。现对出土西周初期此类铜罍的地区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看成都平原,早已有学者提出竹瓦街出土的铜罍并非当地铸造,罗泰认为“似乎将竹瓦街的罍看作关中或河南某个作坊的产品最为合理,即使它们制作于四川,也一定是仿制中心地区输入的典范,而不会是启发王畿内青铜器的源泉”①[德]罗泰:《竹瓦街——一个考古学之谜》,[德]罗泰主编:《奇异的凸目西方学者看三星堆》,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第321-359页。。孙华也指出竹瓦街铜罍并不具有四川地方特点,“它们应当都是周王朝铜器作坊或在周王朝铜器工艺传统指导下制作的”②孙华:《彭县竹瓦街铜器再分析——埋藏性质、年代、原因及其文化背景》,《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26-168页。。

再看辽西地区,实际上辽西地区出土的商末周初青铜罍主要是以传统中原式铜罍为主,这种边地风格的铜罍在辽西地区并不占主流,而且与辽西地区出土的其他同时期青铜器的整体风格也有区别。此外,喀左山湾子铜器群出有两件圆罍③喀左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喀左县山湾子出土殷周青铜器》,《文物》1977年第12期。,林永昌指出山湾子铜器群的年代下限可能为昭穆时期,即已到西周中期④林永昌:《辽西地区青铜窖藏性质再分析》,《古代文明研究通讯》2007年第34期。,年代要比北洞村二号窖藏坑晚。这两件铜罍在整体形态上与西周初期的边地青铜罍是比较相似的,比如两件铜罍都有高圈足,牛纹罍(图三:1)还有造型夸张的器耳。根据简报描述,其中的涡纹罍器壁较薄、质地比较粗糙,而牛纹罍质地也与涡纹罍相同。山湾子出土的这两件青铜罍质地较差、装饰相对简单,应该是辽西地区模仿典型边地青铜罍的形制在本地铸造而成,这或许也可以说明辽西地区此时制作青铜器的技术水平较低,应该不具备制作装饰华丽的边地青铜罍的工艺。

图三 1.喀左山湾子出土铜罍2.岐山贺家村出土铜罍

从目前材料看,叶家山墓地出土边地青铜罍的类型比较丰富,蟠龙、立鸟以及捉手盖三种样式的铜罍都有发现,而且年代也较早。报告里其实已经指出,叶家山墓地里还出有其他类似风格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既可以代表随枣走廊曾、鄂青铜器的水准,而且也可以体现周文化中心区以外的地方文化特性①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216页。,羊子山墓地还出有造型夸张的青铜方罍②随州市博物馆:《随州出土文物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1页。,所以随枣走廊地区是具备制作此类铜罍的能力以及文化属性的。此外,M27、M28出土的此类铜罍的外底都有悬铃,而铜器带铃也比较符合随枣走廊的地域文化风格③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94页。,这样的形制特征也进一步加强了此类青铜罍是在当地制造的可能。

边地青铜罍主要流行于西周初期,之后便逐渐衰落,这也符合青铜罍等酒器在西周中后期逐渐走向消亡的大趋势,因为在周王室进行礼制改革之后,青铜礼器组合便从注重酒器转向注重食器④a.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62-69页。b.曹玮:《从青铜器的演化试论西周前后期之交的礼制变化》,《周秦文化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43-456页。。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边地青铜罍是产生于辽西地区或成都平原的话,当地的土著文化或许并不需要完全服从于周王室的礼制改革,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边地青铜罍在西周初期以后依然具备继续流行的条件,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这样也可再次排除边地青铜罍在辽西地区或成都平原铸造的可能。当时的情况可能是,曾、鄂作为西周比较重要的地方封国,自然是要服从或配合于当时周王室的礼制改革,所以随枣走廊在西周初期以后可能也基本不再生产边地青铜罍,这也使得其他地区无法获得此类器物。

岐山贺家村也出有一件铜罍(图三:2)⑤a.长水:《岐山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文物》1972年第6期。b.曹玮:《周原出土青铜器》第6 卷,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第1107页。,年代为周康王前后⑥孙华:《彭县竹瓦街铜器再分析——埋藏性质、年代、原因及其文化背景》,《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26-168页。,整体风格虽与此类边地铜罍相近,但其没有器盖,并且兽耳相对简洁,没有夸张的冠状装饰,在形制上与同时期边地青铜罍存在差异。这件铜罍应该是周原当地铸造,不过其整体文化风格可能还是受到了其他地区边地青铜罍的影响,只是在铸造时对原本形制进行了改动,体现出一定的本地文化特色,从而也与典型边地青铜罍表现出了一定区别。这类青铜罍在周原地区出土数量很少,而且形制还发生了变化,可见其在周原地区的流行程度是比较低的。

综上,西周初期的边地青铜罍可能有共同的产区,辽西地区和成都平原在当时应该不具备制造此类铜罍的能力,边地青铜罍可能是产自随枣走廊,随后通过文化交流等方式被输送到其他地区。此外,边地青铜罍这种文化风格还对周原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对比研究

青铜罍虽然在西周中后期逐渐消亡,但在东周时期又重新流行起来,其中就有仿造西周初期边地风格的青铜罍①孙贤、井中伟:《东周青铜罍研究》,《东南文化》2023年第3期。 陈小三:《牟托一号石棺墓中铜罍和编钟的文化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编:《三代考古》(八),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344-358页。。此类青铜罍也主要发现于边缘地区,年代集中在春秋早期,具有比较浓厚的边地特色。不过此时的边地青铜罍纹饰相对简洁,普遍不带器盖。春秋早期边地青铜罍的出土地点有:内蒙古宁城小黑石沟(图四:1)②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城县辽中京博物馆:《小黑石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66页。,山东枣庄东江③枣庄市政协台港澳侨民族宗教委员会、枣庄市博物馆:《小邾国遗珍》,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23页。、滕州安上村④鲁文生:《山东省博物馆藏珍青铜器卷》,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年,第23页,第20号。,安徽桐城商桥(图四:2)⑤陆勤毅、宫希成:《安徽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175页,第148号。,湖南岳阳湘阴⑥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图版32。,四川成都南一环路⑦平文:《西周铜罍》,《成都文物》1986年第3期。,广西荔浦⑧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近年来广西出土的先秦青铜器》,《考古》1984年第9期。、陆川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近年来广西出土的先秦青铜器》,《考古》1984年第9期。、宾阳⑩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近年来广西出土的先秦青铜器》,《考古》1984年第9期。。陈小三认为,春秋早期的此类铜罍中,枣庄东江小邾国墓地出土的铜罍形制相对比较原始,这些铜罍虽然出土地点的范围较大,但整体纹饰风格基本一致,此类器物可能有共同产地,大致是山东南部到安徽的长江沿线这一地区⑪孙贤、井中伟:《东周青铜罍研究》,《东南文化》2023年第3期。 陈小三:《牟托一号石棺墓中铜罍和编钟的文化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编:《三代考古》(八),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344-358页。。

图四 1.宁城小黑石沟M8501:4 2.桐城商桥出土铜罍

西周初期、春秋早期流行的边地青铜罍间隔的年代虽然比较长,但中间的西周中晚期接近于青铜罍发展的空白阶段,出土数量很少,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西周初期和春秋早期也可以算作青铜罍发展的两个邻近的高峰期,况且从形制以及出土地点来看,这两个阶段的边地青铜罍都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与同时期其他青铜罍也表现出了比较大的区别。所以春秋早期边地青铜罍在整体形制及边地文化性质上,可能都是继承于西周初期的边地青铜罍。在此基础上,如果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的话,或许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

辽西地区与成都平原都出有西周初期和春秋早期的边地青铜罍,而且不同时期铜罍的出土地点比较接近,或许体现了当地文化传统上的延续性。先看辽西地区,“区内以东北—西南走向的努鲁尔虎山为界,可分为东、西两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晚商至春秋中期,辽西区努鲁尔虎山东西两侧的文化开始明显分化。以东地区,继夏家店下层文化之后兴起了魏营子文化,随后又被凌河文化的早期所取代;以西地区后来成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主要分布区。这一时期又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晚商至西周中期、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①王立新:《辽西区夏至战国时期文化格局与经济形态的演进》,《考古学报》2004年第3期。。从年代上看,辽西地区出土的边地铜罍分别属于这前后两个时间段。成都平原与辽西地区的情况可能类似,当地的土著文化在边地青铜罍的使用上应该是有传承的。

随枣走廊目前还没有发现春秋早期的边地铜罍,而约在其由东至南方向的山东、安徽、湖南地区均出有此类铜罍,所以与西周初期相比,春秋早期边地青铜罍形成的文化边界明显已经从随枣走廊地区向外围移动。其实这种现象跟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是比较符合的,西周晚期禹鼎(《集成》02833、02834)铭文记载,鄂侯驭方联合南淮夷、东夷叛乱,周王派军队伐鄂并命令无遗寿幼,之后鄂国战败,鄂侯也被俘虏。夏饷铺鄂国墓地的发现说明,战败之后的鄂国可能被迁到了南阳地区②a.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南阳夏饷铺鄂国墓地M5、M6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20年第3期。b.徐少华:《关于南阳夏饷铺鄂国墓地的几个问题》,《江汉考古》2022年第2期。。这次战事对鄂国以及随枣走廊地方势力的打击应该是很大的,当地在文化上也应该会更加向宗周文化靠拢,其原本的文化特色便不再突出,甚至在周王室式微之后,鄂国以及随枣走廊地区在春秋早期也没有流行边地文化特色的青铜罍。

或许还可作进一步猜想,当时叛乱的鄂国被打败,残余的顽固势力如果不想归顺周王室或害怕因叛乱遭受周王惩罚的话,理论上说,他们应该会向外围逃散,比较理想的地点便是与其联盟的南淮夷、东夷等地区,而这些残余势力在文化上应该是会与中心文化相异,更加坚持原本特色的,所以春秋早期边地青铜罍在山东南部到安徽的长江沿线地区最早产生,可能与西周晚期鄂国及随枣走廊地方势力向这一方向的退散是存在一定关联的。

最后看广西地区,与春秋早期的其他出土地点相比,边地青铜罍在广西地区的出土显得比较突兀。陈小三也指出广西地区出土此类青铜罍是比较让人疑惑的,并认为除了要考虑广西当地的土著贵族接受这类器物以外,还要考虑到古越族在这一地区的迁徙③陈小三:《牟托一号石棺墓中铜罍和编钟的文化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编:《三代考古》(八),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344-358页。。

三、文化背景

边地青铜罍在西周初期以及春秋早期的产生和流行背景是有些类似的。西周初期和春秋早期大致都处于新纪元的开端,前者是殷商王朝刚刚覆亡,后者则是西周晚期犬戎入侵使周王室遭受沉重打击,所以西周初期和春秋早期的中心地区政局都不稳定,而当中心地区文化动荡时,周边地区的文化便会趁势抬头,边地青铜罍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流行发展起来的。

边地青铜罍首先产生于西周初期,其虽有地方特色,但此类器物无疑还是脱胎于传统中原样式青铜罍,是依托于中心地区文化产生的。西周中后期,周王室礼制改革使得青铜罍等酒器逐渐消亡,边地青铜罍自然也在其列,所以西周时期边地青铜罍的兴衰过程与中心地区青铜罍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这也显示出这一时期边缘地区对中心地区文化上的依附性。

东周时期的边地青铜罍主要流行于春秋早期,在这以后便走向消亡,发现数量很少。但与西周时期情况不同的是,在东周时期,虽然边地青铜罍在春秋早期以后走向衰落,可其他类型的青铜罍在春秋早期以后仍继续流行。这种现象或许说明,东周时期边地青铜罍所代表的这种边地文化特色在春秋早期以后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制衡诸侯和四裔诸族的天下共主地位,实力较强的各地诸侯开始兼并周围小国,周边的四裔强族也不断流动迁移至生存条件更加优越的中原地区,这极大地促进了华夏民族与蛮、夷、戎、狄族群的融合①田广林、任妮娜:《从夷夏异制到华夷一体: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认同》,《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东周边地青铜罍在春秋早期以后的衰落趋势正好符合了当时这种民族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以辽西地区为例,林沄曾指出以宁城小黑石沟M8501为突出代表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应为山戎遗存②林沄:《东胡与山戎的考古探索》,《林沄学术文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387-396页。,《春秋》记载鲁庄公三十年(前664年)“齐人伐山戎”。M8501正是辽西地区出土春秋早期边地青铜罍的地点,目前辽西区也没有发现年代更晚的此类铜罍,所以辽西区边地青铜罍的消失可能就与齐国对当地山戎的征伐有关。

结 语

本文从喀左北洞村二号窖藏坑出土的青铜罍出发,对与其风格相近的西周初期边地青铜罍进行分析,认为它们可能拥有共同的产地,应该是产自随枣走廊。此外,本文将西周初期边地青铜罍与春秋早期边地青铜罍进行对比研究,由此发现辽西地区和成都平原在文化传统上表现出的延续性,而西周初期随枣走廊地区边地铜罍所代表的文化边界在春秋早期已经向外围移动到了大约由山东、安徽、湖南这三个地点所连接的区域。

边地青铜罍在西周初期、春秋早期的流行表明,当中心文化动荡时,其边缘的辽西地区—海岱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成都平原等地区之间的文化联系或许会加强,大致形成了从东北向西南的这一边地青铜罍文化特色。但在春秋时期民族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旧有边界被打破,处于这一边界上的边地青铜罍也随“旧秩序”一起走向消亡。

猜你喜欢
铜器辽西青铜器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由新见阳小叔父鼎看叔姬鼎等铜器及相关问题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长白松在辽西地区引种试验
黑果枸杞在辽西地区的栽培技术
铜婚
山西定襄中霍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