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双师课堂教学新生态

2023-09-27 15:33张华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

张华

【摘 要】基于网络互动视频直播技术的双师课堂,在原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壁垒,吸收先期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常态化应用,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通、师生发展“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本文从双师课堂新生态理念和基本架构、双师课堂环境建设、创新实践应用模式等方面,阐述如何构建教学新生态,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双师课堂;教学新生态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9-032-03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21年发布的《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中提到,借助“双师课堂”,以区或校为单位,采取同步直播的形式,由远程名师和线下辅导教师分工协作,构建跨校、跨区的融合课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校的供给。2021年4月19日,北京市教委印发《关于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提出“通过空中课堂、双师课堂等‘互联网+基础教育’项目的试点,进一步提高教育优质均衡水平”。这一意见引起了教师的广泛关注,加速了互联网教育的应用。

为落实北京市教育综合改革精神,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延庆区制定了《关于深化智慧生态课堂构建的指导意见》,基于“双师课堂”教学的应用有效支持区域“智慧生态课堂建设”。

双师课堂新生态理念和基本架构

1.双师课堂新生态理念的建构

新生态课堂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为他们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且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整体协调发展,使课堂中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由不平衡到平衡[1]、由新的平衡到新的不平衡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其使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不断获得提升,实现课堂整体与动态的统一发展,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的统一、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新生态课堂是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创建的,能够实现教师、学生、环境三者[2]相辅相成,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和谐发展的课堂。其中,“新生态”有两个含义:一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环境;二是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双师课堂”的高效教学方法。

这里的“生态”是指以“和谐共生”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课堂的系统构建,即在师生和谐、生生和谐、教学内容与传授方式和谐、课内与课外及线上与线下和谐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自主、共同成长。创新教学方式,可以探索解决部分学校师资不足、优秀资源匮乏等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基于“混合云+端”的架构能够为学生主动学习、能动学习创造信息化学习环境,为教师同步教研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形成基于双师课堂的学习策略与评价方法,构建适合“双师”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

2.双师课堂生态教学体系的建构

新生态课堂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看成一个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并以此建立一种整体、多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生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习性的课堂形态。根据教学自身的特点,教师将生态学的原理及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与教育的内部、外部环境相互协调,从而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唤醒和培育人的主体精神[3]。

教学新生态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基于新课程标准,依据三维目标全面落实北京市新课改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着眼于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积极创建“和谐共生”的生成性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在自主学会知识的同时获得思维品质和能力素养的提升。

(1)构建双师课堂互动教学模式。通过互动常态化录播系统,区域输出校充分利用优质教师资源,帮助远端输入校远程进行音视频“面对面”授课,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带来的困扰和部分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主讲教师可通过交互控制面板任意选择建立连接的教室进行互动讨论。

(2)建设双师课堂课表排课、开课常态化体系。双师课堂管理与应用平台提供完善统一的开课预约、记录、在线巡课等管理功能,覆盖整个地区的输出校和输入校,让双师课堂应用更加有序进行。

(3)形成区域双师课堂大数据管理与展示。双师课堂管理应用平台实现对区域内所有开课的完整记录,实现对开课数据的统计、分析,形成多种维度的成果图表展示。包括各地区和学校的开课数据、开课排行榜、各主讲名师的开课排行榜、受益学生数据等。

(4)便捷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研活动。各学科教研员通过云平台的优课评选活动模块便捷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评审活动。云平台所提供的名师工作室、评课活动、视频会议教研活动、远程观摩教学活动等功能为区域内不同类型的教师提供多样的教研活动,并把所有教研活动过程可视化,促进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

“互联网+教育”时代,双师课堂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双师课堂采用“混合云+端”的架构,建设完成联通上下、覆盖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即全连接教学公共服务云平台,把所建设的各类教学空间、自有终端设备进行有效连接,形成覆盖学校的教育应用新体系,打造“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新环境[4]。

构建双师课堂环境建设,创新实践应用模式

1.双师课堂环境建设

延庆区在“互联网+教育”北京市教委引导性项目——双师项目的支持下,启动了“双师课堂”升级改造项目,新建与升级录播教室,建设43间双师课堂教室。通过互动常态化录播系統,教师能灵活开展“一校带区域、一师带一师”的双师课堂教学模式。升级后的项目实现了互通互联,支撑双师课堂应用,打造“互联网+教育”共同体,探索校际教学、资源共享、协同教研、教师研修、科研合作新模式。

2.双师课堂应用模式

基于双师课堂的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由两位教师线下共同完成某一学科的授课活动,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实现异地同时线上互动学习,是一种师生互动性极强的教学方式。双师课堂的教学架构,可以实现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实现强强联手的同步促进;可以实现以老带新结对帮扶,有利于教研组间的密切合作和教研活动的高效落地。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双师课堂应用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和资源条件进行灵活组合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5]。

双师课堂上课形式有两种,一是教研中心选择主讲教师,面向特定学校、学科授课;二是校方组织校际互相上课,解决学科教师不足,发挥优秀教师优势,互通有无。由此产生的双师课堂模式有四种。第一,实时互动模式。主讲教师进行线上授课、答疑解惑、组织讨论等,辅导教师提供辅助教学支持,学生可以通过在线互动参与课堂,提问、讨论、提交作业。第二,资源共享模式。主讲教师在线分享课件、教案、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辅导教师提供辅助教学资源,学生通过在线平台自主学习,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资源。第三,协同合作模式。主讲教师设置学习任务、布置作业、组织小组讨论等,辅导教师提供团队合作支持。学生通过在线平台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和项目。第四,自主学习模式。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提供学术指导和支持。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学术搜索引擎、在线课程等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资源,并与教师和辅导员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6]。

3.双师课堂新生态教学实践

以一节作文课为例。作文一直是延庆区语文教学的薄弱点。初三第二个学期,学生基本上能完成一篇内容具体的记叙文,但是在立意方面还存在着浅、平、旧的现象。针对这一普遍问题,我们利用双师课堂进行了典型引路示范课。

(1)双师课堂搭台,骨干教师展示风采。区域内一所城区校和一所川区校联合,双屏互动,以“让立意沉下去”为主题,两位教师共同备课,互为主讲教师共同执教一节课,课堂上实现了师师融合、师生融合、生生融合、人机融合,为全区教师呈现了一堂精彩纷呈、灵动的“双师”课。

(2)双师课堂助力,山区学生同受益。在两校互动的同时连接三位单人单岗教师作为输入端,带领自己的学生参与学习,这三所学校的学生在三位教师共同指导下同步完成课堂任务,形成了区域内多校融合的新模式。在深度参与的过程中,双师课堂真正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同时空多校共享。三位教师给自己的角色定位:学生、助教和教师。城区、川区、山区教师在双师课堂上分享知识,收获不一样的体验。

(3)双师课堂教研,全区教师共成长。课后的同步教研更是将“双师”活动推向深入。全区初一、初三的语文教师在“双师教室”主会场全程参与听课学习,此次活动的精彩之处在于要求所有的教师同步完成学生的学案,不仅是作为教师听课,更是作为学生上课。对于教师们来说这样的形式新、内容难、融合好、效果佳,无论是课堂收获还是个人成长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4.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1)针对学情设计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度高。针对学生作文立意浅、平、旧这一问题,授课教师设计了通过分析材料、纵向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又通过多次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由叙而议,由点到面,语言加工的方法。学生们在学习方法后实践落实,大部分学生的立意不仅能写得准确贴切,而且能写得较为深刻。事实再次证明,来源于学生实际的问题是真问题,能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课堂是真课堂。

(2)从学生实际获得出发的课堂指导,师生的融合度高。作文立意要沉下去,提高学生认识是关键。教师不断搭台铺路,引导学生将立意走向深入,步步为营。两位教师相互指导对方学生的课堂练笔,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给学生新的立意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领略了不同教师的风格,学生间也得到更多的思维碰撞。就课堂生成的问题,两位教师凭借自身扎实的教学功底有效地进行教学指导。就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听懂且会落笔写出深刻的立意。

(3)学生接受并喜欢双师、三师同上一节课,学生触动大、收获多。打破教学时空的限制,两位教师衔接流畅自如,学生互动融洽,如同一个班级上课。两校的学生互学互补互相启发,进行思维与智慧的碰撞,展现了各自的风采,实现了互促互进。学生们彼此感到新奇,城区重点校的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乡下学校学生的实力一点不比他们差,感到了压力,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川区学生看到城里学生在表达和展示时的自信受到鼓舞,这些通过刻意练习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信心倍增,这都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本次作文指导以“少年风采”为学案。课堂上,校与校间的展示与交流,将“少年风采”的写作题目与课堂“少年风采”的展示活动相融合,情境结合,既引导学生学习了写作的方法,也调动了学生展示个人风采的积极性。两校学生同堂展现了延庆少年的风采。

思考与展望

基于信息技术的双师课堂,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如硬件设施方面、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方面、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面、数据隐私和安全风险方面等。未来我们需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和支持,完善资源分配和管理,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并确保数据隐私和信息安全的保护,从而推动基于信息技术的双师课堂在教育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王加强. 教育生态研究方式的进展与反思[J]. 上海教育科研,2010(11).

范国睿. 劳伦斯·克雷明的教育生态学思想述评[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5(4).

闻慧. 教育生态学研究发展综述[J]. 现代经济,2011(11).

杨俊锋,崔丽霞,吴滕,潘慧,洪河条. 混合同步网络课堂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8(12).

周玉霞,朱云东,刘洁,朱培达,袁悉程. 同步直播课堂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5(3).

汪學均. 视频互动同步课堂教学效果实验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7(2).

作者单位:北京市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编   辑:冯艳艳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环境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效益的方法与策略探讨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让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设计助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与变革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改革
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风险预警方法探析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措施分析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软件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索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