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研究

2023-09-27 10:54周文华
科教导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贫困生学业困难

周文华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 “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将建立健全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障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和途径[2]。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我国从2019 年起扩大高等职业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3]。以上政策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 “打赢脱贫攻坚” 工作的坚定决心,对高校资助工作,尤其是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高度重视。

1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功能

1.1 学生层面

资助育人秉承 “扶困” 与 “扶智” “扶志” 、物质资助和精神帮扶、显性资助和隐性资助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勤工助学、临时补贴等经济资助方式,缓解贫困生在上学期间的经济压力。同时重点关注贫困生的学业压力、心理压力等,使学生慢慢摆脱因贫困导致的自卑心理,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实现健康发展、成长成才。

1.2 学校层面

学校的管理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承担着 “立德树人” 的神圣使命。学生的健康和发展,尤其是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的和谐稳定和长足发展。学校通过贯彻资助育人理念,整合资助育人资源,搭建资助育人平台,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进而实现 “人才培养” 的职能目标。

1.3 家庭层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资助政策的全面落实和资助育人目标的实现,不仅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同时也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有效避免了脱贫家庭返贫。

1.4 社会层面

贫困问题是全社会必须共同解决的问题,资助育人工作的推进有助于解决高校学生在进入环节面临因地域结构、阶层分化等因素导致的享受教育资源机会不平等的问题,不仅能维护社会安定,也能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人才。

2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笔者随机选取A高职院校409 名学生为对象,采取网络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高职院校现行的资助育人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2.1 资助政策宣传覆盖面和力度不足

完整的情感教育过程,第一步是情感认知教育, “情感教育应建立在丰富的情感之上,需要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外物的刺激”[4],随后才是理性教育和实践教育。调查中仅6.85%的学生非常了解国家资助政策(见表1),大部分学生处于比较了解的程度,还有32.27%的学生不了解。已享受助学金的学生中仍有13.33%的学生不了解资助政策。这说明,部分高职院校关于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还不到位,宣传的覆盖面和力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表1

资助政策宣传覆盖面的不足,导致学生并不能够完全认识到国家为实现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目标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也就很难产生 “知恩感恩、回报社会” 的社会责任感。

2.2 重物质资助,轻精神帮扶

由表2 看出,学生自我认知中大学期间最大的困难依次为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心理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贫困生认为自己最大的困难是经济压力,此外依次是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心理压力、情感压力。

表2

表3 显示,高职院校在困难生认定时,多以学生申请材料自述及其所提供的支撑材料为依据,学校主要考虑学生经济困难的程度,而较少关注因家庭经济困难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开展的资助育人工作主要停留在经济层面,更多强调的是评选过程的公平性、资助政策覆盖的准确性、资金发放是否到位,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压力、心理问题关注甚少。

表3

2.3 学生感恩意识淡薄

表4 显示,愿意在获得资助后回馈他人、学校或社会的学生占比91.19%,但真正付出行动的仅有59.41%;已经获得资助的学生中,有28%的学生没有进行过任何回报社会的行动;有4%的学生甚至没有 “回报社会” 的想法,感恩意识较为淡薄。

表4

3 提升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路径

3.1 物质帮扶:健全资助体系,完善勤工助学

严格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建立健全 “奖助贷勤免补” 资助体系,畅通 “绿色通道” 。建立学生大数据平台,通过后台搜集分析学生家庭情况、每月消费情况等信息,精准帮扶困难学生,保证资助政策覆盖到每一个有需要的学生。

完善勤工助学制度,设立专人专岗。立足学校,分门别类地为学生提供包括打扫教室、餐厅帮厨、文明督查等勤工助学岗位;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校外渠道,根据学生专业和特长,为贫困生创设更多的实习实践和兼职机会,既保证了勤工助学岗位的丰富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又能提高贫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未来职场竞争力。

3.2 精神激励:加强理论学习,补足精神之钙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5]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当人的低一层次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出现高一层次的需要。因此,除物质资助外,还需对贫困生进行精神帮扶。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校可举办并组织贫困生参加经典诵读、党史宣讲等系列活动,通过公众号、视频号、微博、官网等网络渠道,对学生诵读和宣讲作品进行展播宣传,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因经济困难带来的自卑、胆怯等缺点,找到自我、找回自信。

3.3 能力拓展:加强学业帮扶,提高专业技能

建立贫困学生信息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业问题,做到因材施教。针对贫困生薄弱的学科,调动全校教师力量,在课余时间适当为贫困生增加课时,实现全员育人。组建学习结对帮扶小组,鼓励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尤其是获得奖学金资助的学生,与学业成绩薄弱的贫困学生组成学业帮扶小组;鼓励成绩优秀的贫困生发挥个人的特长,帮助其他学习困难的学生,定期进行学业辅导、课程咨询等;利用 “朋辈” 的力量,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业困难带来的学业压力,在互帮互助中巩固自己的专业基础,提升专业技能,不断增强自身本领,树立自尊、自信。

3.4 道德浸润:融入劳动教育,发挥榜样力量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6]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将 “理论” 课堂和 “实践” 课堂相结合,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不断增长见识、锤炼 “自立自强” 的优秀品质。增强学生的担当、奉献精神,将 “小我” 融入 “大我” ,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榜样的力量》《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节目,宣传和报道学生中的 “好人好事”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由远及近、以小见大,强化感恩意识、奉献精神,把党和国家的大爱、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传递下去。

4 结语

新时代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要以 “立德树人” 为目标,明确其作为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定位,全力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压力,更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要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 “解困—育人—成才—回馈” 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7],助力贫困生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贫困生学业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艰苦的学业
困难我不怕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选择困难症
35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