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地互动视角下江泽民与广东改革开放的演进

2023-09-27 14:22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经济特区中央广东

王 莹

在改革开放起步阶段,江泽民参与负责中央对广东、福建两省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具体贯彻落实,更是参与了创建经济特区各项具体工作。其间,他多次考察深圳(仅1980年就达3次),既从微观层面研究解决深圳经济特区创建期间的各种具体问题,指导制定经济特区的各项政策,又从宏观层面思考经济特区的性质、功能、作用等事关长远发展的“定性”问题。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他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更宏阔的视野对广东工作予以关心关注与指导。1990年至2003年,他先后10多次到广东视察,7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会议并做出指示批示。他说:“这几年我多次到过广东,每次人大会议我几乎都来广东代表团。我也算‘老广东’了。”①中共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编:《增创新优势 更上一层楼——广东 ’98 十大专题调研》第1 卷(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1 页。尤其在2000年2月,围绕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他在广东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如他所指出的:“中央十分关心和支持广东的工作,广东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进一步搞好广东的建设,对全国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②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广东历史大事记》(1949.10—2004.9),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47页。江泽民对广东的极大支持和指导,是广东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江泽民参与、指导与引领广东改革开放实践演进的研究,学术界有所涉及,绝大多数聚焦于江泽民经济特区思想及其实践③参见申勇:《江泽民经济特区发展思想研究》,《学术研究》2000 年第12 期;刘建光、黄卫平:《江泽民经济特区思想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钟坚:《江泽民经济特区思想的内涵与价值》,《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袁晓江:《从经济特区到市场经济——略论江泽民经济特区思想》,《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年第5期;吴伟峰:《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历史作用探析》,《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10期;等等。,其他方面鲜有涉及,系统论述者更少。本文以档案、口述史料、地方文献等为依据,对江泽民参与、指导与引领广东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进行系统梳理,以期透视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中央和地方关系互动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联通央地:作为谷牧助手参与创建广东的经济特区和指导改革探索

兴办经济特区是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也是一个以往缺乏经验、需要从头摸索的新事物。1980年2月,江泽民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两委”)副主任兼秘书长、党组成员,作为主管对外开放重要综合部门的领导者之一,参与负责中央对广东、福建两省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具体贯彻工作,并参与创建经济特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两委”主任谷牧回忆:“我这几个助手(进出口管理委员会的几个副主任),都挑得很得力。因为我在国务院工作很久,这些人我都熟。我经常召集八个部的联席会议,那以后找一个人主持日常工作,就挑的江泽民。我觉得他脑子很新,是个很有才气的人。”①张明杰:《江泽民与我国经济特区的初创》,《党的文献》2010 年第5 期。从此,江泽民成为谷牧的重要助手、“两委”工作具体负责人之一,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内,多次实地考察评估经济特区,调查研究经济特区的范围,完善经济特区建设的方针政策,主持讨论修改《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同时,他考察、借鉴国外经验,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了经济特区的创建。2008年8月,他在回忆参与创建经济特区的历史时,写道:“创办经济特区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事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是破天荒的事。一些人充满希望,一些人有些忧虑。但是,经过努力,我们对经济特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对经济特区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以及如何管理等重大问题,逐步都搞清楚了。”②江泽民:《关于〈对外开放起始录〉书稿的谈话要点》(2008 年8 月2 日),《中国外资》2010 年第2 期。

(一)参与制定中发〔1980〕41号文

1979年6月6日,广东向中共中央上报《关于发挥广东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加快经济发展的报告》。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中发〔1979〕50号文),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试办出口特区,先走一步。③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编:《中央对广东工作指示汇编》(1979—1982),1986 年编印,第18~20 页。

中发〔1979〕50 号文出台不到一年,中央开始酝酿再次召开会议,总结该文的贯彻执行情况。会议召开前,江泽民刚刚到“两委”任职不久,他带领一个先遣组前往广东调研,一路的所见所闻令人耳目一新。不少地方都在搞“三通一平”(通路、通电、通水,平整土地);蛇口出口加工区劈山填海,搞得热火朝天。④刘向东:《对外开放起始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年版,第40 页。虽然处处可见勃勃生机,但是围绕贯彻落实中发〔1979〕50 号文的具体细节,中央和广东的商讨一直在进行。1980 年3 月,在与地方反复协商之后,中央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讨论研究贯彻执行中发〔1979〕50 号文中遇到的问题和下一步措施。试办出口特区最初是作为广东、福建两省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一部分提出来的,并不特别引人注意,但在这次会议上开始被单列出来。会议讨论过程中,到会人员根据出口特区创办起步的实践,考虑到不但要办工业,也要办商业、旅游、房地产等行业,更要拓展出口贸易,还将在全国经济生活中发挥多种功能,因此,“出口特区”这个名称,就难以概括其全部功能和作用。谷牧根据会上的讨论意见,改名为涵盖面更宽的“经济特区”,得到大家的赞同。①谷牧:《谷牧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年版,第326 页。5月16 日,中共中央批准《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以中发〔1980〕41 号文下发,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经济特区的方针政策。②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编:《中央对广东工作指示汇编》(1979—1982),1986 年编印,第60~61 页。

(二)调查研究经济特区的面积范围、总体规划和基本建设

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结束不久,1980年4月,江泽民考察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在汕头,当地地委提出建设30平方公里的经济特区方案,江泽民实地考察后,经过缜密的调查和分析,认为空旷地域不适宜建设,对选址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汕头经济特区最后选址在距离汕头市区较近、开发建设有一定物质基础的龙湖区。8月,江泽民等人到深圳、珠海考察,落实规划方案。当时,深圳的面积范围大致确定了,决定优先开发上步或福田区的土地,但是一场大雨使南国大门罗湖边境站成为一片汪洋。深圳决定搬掉罗湖山,填平低洼地,优先开发罗湖,但是这个方案引起了不同意见,导致争论。江泽民在考察罗湖桥边境站时,也赶上下雨天,路面大量积水。他提出:“深圳特区的建设要引起足够的重视。30年的南大门,一下雨就泡在水里。香港来的人,高跟鞋、丝袜子都泡在水里,罗湖、文锦渡,无论如何都要搞好。”③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广东改革开放决策者访谈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226 页。“特区的基础设施不抓紧搞好,外边的人能来投资、旅游?特区能很快发展起来吗?!”④刘向东:《对外开放起始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年版,第65 页。在谷牧、江泽民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委对建设深圳特区首先搬掉罗湖山、填高罗湖区达成共识。最后,中央经与广东、福建两省反复核实,确定深圳特区327.5平方公里、珠海特区6.8平方公里、汕头特区1.6平方公里、厦门特区2.5平方公里,规划方案和基本建设也开始落地实施。四个经济特区面积共338.4平方公里,深圳经济特区面积最大,远远超过其他三个经济特区面积的总和。

(三)主持讨论修改《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早在1980年4月间,广东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就审议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按惯例,《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作为一个地方性法规,由广东省人大通过即可实施。但是,创建经济特区在中国史无前例,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不久,受“左”的思想惯性影响,与外商打交道、实行一套对外商投资减税让利的政策,难免会遭到非议。广东省经过与国家外资委等部门研究,认为办经济特区是件大事,《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立法程序要尽可能完善,如由全国人大立法通过,则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对开展工作更加有利。⑤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年版,第105 页。因此,7 月下旬,在江泽民主持下,国家进出口委开始讨论广东、福建拟定的本省经济特区条例。国家进出口委条法局和有关部门审议时决定,以广东省人大4 月审议通过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为蓝本,逐字逐句斟酌修改。如土地使用中“地价”“地租”的提法,与当时的土地政策不适应,改为“土地使用年限”和“土地使用费”;将最低工资限制取消,改为采取由外商企业和职工签订合同的办法,解决劳动工资问题。此外,关于税率定为15%有不同意见,江泽民耐心地予以解释,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特区重点是“特”,应跟国内其他地区有所区别,从而统一了意见。⑥刘向东:《对外开放起始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年版,第66 页。8 月21 日至26 日,在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五次会议召开期间,江泽民作关于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经济特区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说明,他指出:“由于我们办经济特区缺少经验,一下子拿不出一个总的经济特区条例来,因此先搞一个《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⑦《江泽民文选》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3~4 页。这个说明成为《江泽民文选》的开篇之作,足见江泽民对创建经济特区工作的重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具体阐述了设置经济特区的依据和经济特区的性质、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优惠政策、建设的实施步骤。这是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创举,以国家法律形式宣告经济特区正式诞生。

(四)提请中央赋予经济特区必要的自主权

江泽民不仅亲自贯彻落实经济特区各项措施,而且认真了解、充分借鉴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举办各种类型经济特区的经验。为开阔眼界,研究世界各国的贸易制度、投资制度和开发经验,应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邀请,1980年9月26日至11月1日,江泽民率国家进出口委、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财政部、税务总局、外贸部国际贸易研究所和深圳、厦门两市有关人员组成经济特区考察组①这次出口加工区考察组由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组织,江泽民带队,时任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秦文俊、深圳市副市长黄施民、厦门市委书记陆自奋等8 人为组员。,对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墨西哥、爱尔兰等国的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边境工业区)进行考察。考察组与上述六个国家出口加工区的主管部门和地方当局举行了27次会谈,访问了22家工厂,还接触了一些投资者和企业管理人员,主要听取建立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的经验,着重探讨有关出口加工区的作用和性质问题。②出口加工区考察组:《出口加工区考察报告》(1980 年11 月),《党的文献》2010 年第5 期。

考察完毕后,江泽民主持撰写了《出口加工区考察报告》,就如何借鉴外国经验,搞好广东、福建两省经济特区建设问题,提出建议。第一,要统一认识。“我们建议中央、国务院组织经济界和理论界的同志,对特区问题作一番研究,从理论上澄清一些问题,回答一些问题。一方面统一党内外的思想认识,同时为做实际工作的同志提供理论武器,以坚定他们的信心。”第二,要明确规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性质和经营方针。“根据四个特区的不同情况和所处的位置,我们建议深圳特区参照菲律宾的巴丹区和墨西哥的边境自由区的经验,作为自由贸易区性质的经济特区来建设;珠海、汕头、厦门三个特区以出口加工区为主,同时发展一些住宅、旅游等事业。”第三,应进一步明确经济特区的领导关系和经济体制。“必须给予特区管理机构以必要的充分权力”,比如,财政单独开户、基建投资归经济特区掌握使用;经济特区可以不执行国家现行外汇管理办法,允许经济特区开设外汇户头,在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内允许外币流通;经济特区企业所需的职工原则上就地招聘,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可在全省、全国招聘,特区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按企业规定的标准全部发给职工本人,取消粮食、副食品、医疗、住房和边防补贴,采取交纳个人所得税的办法;在商业体制和物价管理方面,“深圳特区可以按海关规定,征税、减税、免税从香港进口消费品在特区范围内供应,由国营商业或特区经营”,“深圳特区的物价,实行市场调节为主”。第四,要抓紧经济立法。“建议先请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制定特区条例的实施细则,以及有关海关、外汇、出入境手续、土地使用费、劳动工资等管理条例的草案,报请国务院审批。”③出口加工区考察组:《出口加工区考察报告》(1980 年11 月),《党的文献》2010 年第5 期。

这次考察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肯定,上述建议后来被作为重要措施加以实行。比如借鉴国外办特区的经验,中央政府授予地方政府以必要的权力,包括某些立法权。鉴于《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还只是个原则性规定,有许多具体政策和法令尚未公之于世,如经济特区企业的登记注册、劳动工资、土地租用及入境出境管理等,还没有单行法规,致使不少外商仍抱观望的态度。同时,因为没有具体法规和实施细则,经济特区的工作人员在对外活动和处理各项事务中无章可循,致使放不开手脚和口径不一,处于被动局面。因此,尽快制定和颁布经济特区各项单行经济法规已成为当务之急。1981年11月23日,江泽民在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作《关于授权广东省、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订该省的经济特区单行经济法规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的说明,他指出:为使经营管理方式适应经济特区面向国际市场和利用外资的特点,必须通过一套经济特区单行经济法规进行管理;由于缺乏经验,现在制订全国统一的经济特区各项单行经济法规困难较多,宜于授权广东省、福建省自行制订经济特区各项单行经济法规。①江泽民:《尽快制订和颁布经济特区的各项单行经济法规》(1981 年11 月23 日),《党的文献》2010 年第5 期。11月26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决议》,赋予省级人大对经济特区立法的权力。

(五)协调解决蛇口工业区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1980年,初创的蛇口工业区在建设中遇到一些问题。8月,当时已经有外商来蛇口办厂,但蛇口与香港直接通信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蛇口工业区申请自建一座连接港澳的微波通信站,受到邮电管理部门和海关相关规定的制约。江泽民说:“通信问题是个大问题,和外商合作建厂,通信不便是不行的。据了解,香港电话很普及,平均四个人就有一部电话,而且电话安装费很便宜。我们国家落后,电话太少了,申请安装个电话很困难,而且安装费很贵。蛇口工业区为了适应和外商合营办厂的需要,自己筹钱建设由蛇口经深圳通香港的微波电话,是件好事,一定要支持。”②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年版,第76 页。经过江泽民多方面协调,经济特区第一座微波站建立起来。1981年10月16日,新华社内参刊登《深圳蛇口特区建设在两个问题上遇到困难》,反映蛇口遇到的“购物中心”不能开办和蛇口至香港之间不能通航两个问题。对此,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批示:“请谷牧同志过问一下此事。”谷牧批示:“明天议一下。”江泽民经与时任海关总署署长王润生、海关总署副署长王斗光协调后,于10月24日撰写《关于解决深圳蛇口特区建设中两个问题的报告》,提出解决意见。第一,关于蛇口“购物中心”开办问题,“海关反映:两年来对蛇口区内职工早已免税进口了电视机等物品,而‘购物中心’进口的货物,凡持有外币的即可选购,实际上扩大了供应对象,在小二线未建成前,会促使区外人员涌入蛇口无法控制。我们同意海关的意见,‘购物中心’应待小二线建成后再考虑开业,以利贯彻‘外松内紧、前松后紧’的方针。并已告知蛇口指挥部,尽快将蛇口工业区的小二线建好”。第二,关于蛇口港口对客轮开放问题,“今年9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81)国办函字 75号文件已批准蛇口口岸对客轮开放。蛇口指挥部认为联检设施条件均已具备,只待海关派人进驻即可开放。海关则反映,文件刚下达,九龙海关目前人员尚不敷应用,立即开放还有问题,现经协商,初步定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人进驻,最迟不超过十一月二十日开放”。③江泽民:《关于解决深圳蛇口特区建设中两个问题的报告》(1981 年10 月24 日),《党的文献》2010 年第5 期。江泽民听取多方建议和意见,积极协调,高效解决了经济特区在创办阶段迫切需要中央各部委解决的问题。

二、引领前行:身为总书记对广东改革发展高度重视和寄予新的期望

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江泽民一如既往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广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鼓励其做出更大贡献,在面临困难压力、风险挑战时,给予大力支持;尤其给予深圳经济特区强力支撑,在重要时间节点出席庆祝大会,高度肯定其“窗口”“排头兵”作用,在经济特区面临质疑的关键时刻,果断平息对经济特区的争论。

(一)高度评价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广东改革发展的成绩

1990年11月和12月,江泽民先后出席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建立10周年庆祝大会,为广东三个经济特区题词,勉励其再接再厉,创造新辉煌。他指出:“深圳和其他几个经济特区,在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扩大对外经济合作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窗口和基地作用,在改革开放中也发挥了排头兵作用。”①江泽民:《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1990年11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0年第27号,第982页。2000年11月,他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庆祝大会,指出:“发展经济特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550 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众多模式的“试验区”创建发展中,深圳经济特区是办得最早、面积最大,也是办得最成功的。江泽民高度重视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做法,并用深圳经验去印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观点。比如,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以往是没有经验的,许多做法都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拿准了才能向全国推广,对此,深圳先行先试、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无疑是一个重要佐证。他指出:“经济特区作为全国的改革开放一直发挥着试验、探路和积极推动的作用,并以自己宝贵的经验为丰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贡献。”③闰韵、余承飞、高鸣编:《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年版,第63 页。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鼓励这些地区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面,发挥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④《江泽民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27 页。十五大召开以后,江泽民对经济特区寄予厚望,经济特区的作用不仅是自身的发展壮大,成为排头兵和示范区,更要站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高度,发挥辐射影响带动作用。2000年11月,针对经济特区的定位,他指出:“经济特区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继续争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区,继续充分发挥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努力形成和发展经济特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550~551 页。

广东的发展不仅仅是深圳经济特区,江泽民对广东全省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提出期望和目标。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其后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为推动广东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承担更大使命,1997年、1998年、1999年连续三年,江泽民均出席了全国人大会议广东代表团全体会议。他重申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十多年来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为全国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希望广东围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强法制建设、坚持扩大内需同扩大开放相结合、“科教兴粤”战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创造和提供更多新办法、新经验。尤其在1998年两会期间,江泽民把过去针对深圳经济特区的要求扩大到广东全省,要求广东“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这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对广东的关怀和厚望。⑥中共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编:《增创新优势 更上一层楼——广东 ’98 十大专题调研》第1 卷(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54 页。

(二)关键时刻平息经济特区争论并指导广东化解金融风险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全国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特别是原来在经济特区实行的一些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在内地不少地方逐步推行,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上出现了特区已经不“特”,特区还要不要“特”的议论。1994年3月,一所全国顶级大学的教授写了一份特区不能再“特”了的报告,报告以新华社内参的形式上报中央。6月,该教授在中央党校讲授中国地区差别问题时,将这个观点公开。这种学术探讨由于迎合了社会上一些人的情绪,特别是其他地区一些负责人的情绪,经济特区发展再次引起波澜。①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第5 卷(1992—2002),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 年版,第81 页。与此同时,对广东省而言,在国内改革开放全面铺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总体态势下,广东之前的政策先发优势逐渐弱化。在此情况之下,江泽民再次来到广东视察,他郑重提出: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即经济特区“三不变”政策)。②《江泽民文选》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375~379 页。1995年3月9日,江泽民出席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在重申“三不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中央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多项基本政策都要长期稳定不变,“三不变”进一步深化拓展成为“四不变”。

在广东面临各种质疑时,江泽民及时给予澄清。1993年全国两会期间,江泽民在参加广东代表团讨论听到“有的同志担心上海搞了浦东开发,会不会影响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时特别指出:“浦东开发会带动沿江各省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应该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决不是搞了浦东开发就影响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大家都这样看,关系就融洽了。我们要形成一个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相互帮助的局面。希望我们党的高级干部风格要高,站得要高,自觉把本地区的利益放在全局的利益之中。”③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第76 页。

在广东面临风险挑战、需要中央大力支持时,江泽民代表中央给予强有力支撑。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广东,广东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取得成功,离不开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正如时任省委书记李长春谈到广东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所说:“江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明确表示,广东是中国的广东,广东问题中央还是要管的。”④中共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编:《增创新优势 更上一层楼——广东 ’98 十大专题调研》第1 卷(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207 页。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对于是否关闭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广国投”),中央更是直接决策、一锤定音。中央在研究关闭广国投问题时主要强调三点:第一,不要把广国投的关闭跟改革开放联系起来,不能因此否定邓小平理论和改革开放路线。第二,不要因为关闭广国投就否定了广东改革开放的成就,广东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客观事实,不能因为关闭一个投资公司,就影响对成绩的估价;相反,只有解决这些公司的问题,才能保证广东改革开放更好地向前发展。第三,广东是中国的广东,省里解决不了的困难,中央还得帮助解决。⑤《朱镕基讲话实录》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第156 页。1998年10月,广东关闭广国投是经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批准的。为此,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指出:“只有这条路才是正确的。今后处理这些潜伏着很大金融风险的金融机构,也应当用这个办法。”⑥《朱镕基讲话实录》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第156 页。在金融风险最严重的时刻,中央作出了向广东一揽子贷款的决定,使广东渡过难关。⑦李长春:《南粤大地创新篇——世纪之交广东改革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下),人民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197 页。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以广东地方财力为依托,向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中借380亿元资金,借助国家商业银行的信用,解决广东准备关闭、撤销、合并地方金融机构的支付问题,这是中央对广东工作的巨大支持。⑧李长春:《南粤大地创新篇——世纪之交广东改革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上),人民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01 页。

(三)推动分税制改革,妥善处理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

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江泽民一直在思考妥善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共十四大之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下,进一步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分配格局尤为重要。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宏观经济改革当中,关键是财税体制改革,难度最大的也是财税体制改革。江泽民指出:实行分税制改革会改变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格局,在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中财税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针对当时“包干”制财税制度的制度性缺陷,改革的关键是突破此前放权让利的思路,使财政体制得以走出原来放权让利和“包干”制的局限,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改变 “强地方、弱中央” 和“强行政调控、弱经济调控”的制度安排。①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第59 页。1993年4月,江泽民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指出:要在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合理调整税制结构,建立中央税和地方税的体系,理顺中央和地方分配关系,“现在这种包干体制是一种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落后体制,没有哪一个国家是这样搞的,财税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②转引自刘克崮、贾康:《中国财税改革三十年亲历与回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337 页。。他还从政治高度进一步指出:税制改革问题如果解决不力,任其发展下去,经济问题就有可能酿成政治问题。③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第59 页。5月31日,在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他特别指出:在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时,中央要考虑地方的困难,地方要树立全局观念,全局照顾局部,局部服务全局。④转引自刘克崮、贾康:《中国财税改革三十年亲历与回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335 页。从这次会议后,财税体制改革被纳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正式拉开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序幕。

广东作为实施财政“包干”最彻底的省份和财政收入第一的省份,相比其他省(区、市),分税制取代“包干”制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毫无疑问是最大的。中央预计到了推行分税制“地方阻力很大”⑤李鹏:《市场与调控——李鹏经济日记》(中),新华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年版,第994 页。。时任省委副书记张帼英回忆:“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谢非非常担心这个改革(分税制)对广东的影响,原先是交够中央的,其他的都可以留下来搞建设,现在变成中央与地方共享税75%上交中央。他(谢非)接到这个任务后,几天几夜睡不好。”⑥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广东改革开放决策者访谈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567 页。但是广东省的领导都非常清楚,以往的“包干”制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悖,财税上的“包干”做法是一种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而不能作为一种长期执行的政策。⑦卢瑞华:《在全省各市财政税务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993年8月11日),广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295-A1.12-04-5~6。因此,广东一方面要求继续实行“包干”制,时任省委书记谢非、省长朱森林于1993年8月15日给中央写报告,希望在2000年前继续实行“包干”制,或者缓冲一段时间,至少将“包干”制维持到1997年⑧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广东改革开放决策者访谈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512 页。;另一方面广东也在为分税制带来的财税体制的重大变化做准备,“财政体制改革是确定中央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分配关系的一个重大问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与自己无关的思想。应该看到,这一次,中央提出全国要统一政策,不搞试点,我想广东也不会例外。我们应该把立足点放到这点上。因此,从现在起就要集中精力认真研究,如果实行新的财税体制,我们怎样才能使广东的经济保持高速、协调、稳定地发展”⑨卢瑞华:《在全省各市财政税务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993年8月11日),广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295-A1.12-04-5~6。。

为了使分税制在全国顺利推进,朱镕基于9月9日至16日,率国务院14个单位60多名人员到广东协商推进分税制。与广东的协商是最为关键的一站,各省都在看广东的态度,“广东的问题解决了,全国的问题就迎刃而解”①《朱镕基讲话实录》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第358 页。。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吴邦国在中央小组去上海之前“就在上海的西郊宾馆待了半个月,把调研组在广东算账的情况搞得清清楚楚”②姜永华口述,鲁利玲整理:《亲历分税制改革》,《中共党史研究》2018 年第8 期。。朱镕基对于广东省提出在短期内单独实行“包干”制的要求,在来广东之前就请示了江泽民,江泽民决心已下:“搞分税制是中央的决定,不能再讨论是不是实行分税制的问题。”③赵忆宇:《分税制决策背景回放》,《瞭望新闻周刊》2003 年第37 期。广东方面清楚继续搞“包干”制是不行的,不能长期实行下去,而分税制是大势所趋,“最关键的问题是税收返还基数④基数,即分税制实施后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的数额依据。按照1993年中央从地方上划的增值税净收入核定,从1994 年开始按此基数乘以全国增值税增长率的一定比例返还。怎么定,因为税收分享的比例并未有太多争论,而基数对广东的既得利益影响最大”⑤广东省财政厅科研所史鉴办:《分税制亲力者——原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炳生访谈实录》,《新理财(政府理财)》2014年第5期。。因此,广东省提出要以1993年的财税收入为基数。朱镕基个人表示同意广东的建议,并于9月18日给江泽民、李鹏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写信:“广东省委、省政府认为从明年(1994年)起实行分税制势在必行,为了兼顾中央和地方的利益格局,减少改革的阻力,建议改为以1993年为基数年。”⑥《朱镕基讲话实录》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第370 页。江泽民对此建议高度重视,决定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南、西南十省区经济工作座谈会,会上宣布以1993年为基数年。围绕分税制,江泽民在坚持全国统一实行分税制改革的原则下,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地方的既得利益,取得各地支持,这对分税制改革的顺利推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换言之,他以改革方案技术操作层面的协商,换来了改革方案的整体推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上的代价逐渐被化解,中央财政在实行分税制后从广东提取的税收,相当于原体制下广东上交中央税收数额的两倍。此后,江泽民多次提到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经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⑦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第135 页。

三、理论导航:汲取广东改革实践素养并在广东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江泽民亲自推动和决策部署,指导广东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演进。同时,广东卓有成效的改革开放实践创新,使其具备理论创新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土壤,广东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诞生地。广东改革开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全部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缩影。

第一,从中央决策层面看,江泽民对广东提出殷切希望和发展方向。

1990年6月19日至27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江泽民第一次到广东视察,考察了珠江三角洲部分城市。他充分肯定广东改革开放十余年来的巨大变化和成就,勉励广东要进一步抓好政治上的稳定,更坚决、更扎实地贯彻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搞好经济特区,搞好沿海对外开放,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他强调:坚持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要抓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①江泽民:《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1990年11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0年第27号,第982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专门提出加速广东等地区的开放和开发,“力争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使广东及其他有条件的地方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②《江泽民文选》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230 页。。1998年3月,江泽民希望广东各级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进取,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力争二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江泽民为广东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作出了部署,这些言简意赅的“期望”和“使命”成为此一时期广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第二,从地方探索实践看,广东为理论创新的诞生提供了实践基础和丰富素材。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江泽民2000年视察广东前夕,广东“杀出一条血路”,创造了大量全国先行的新鲜经验,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开拓性贡献。1989年到1999年,广东贯彻落实“力争二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经济社会发展“高歌猛进”,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地位尤为凸显、作用更加重要,这些有益探索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实践基础。

历史也是如此的巧合,1989年,江泽民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年,广东省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江苏省,广东从原来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省份,一跃成为全国经济总量第一的省份。此后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广东经济总量不断保持第一,而且占全国的比重逐渐提升,到1999年占全国比重达10.3%。③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数说广东六十年》(1949—2009),2010年编印,第205页;中国统计年鉴网站《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9)。广东的主要经济数据,比如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不仅总量第一,而且占全国比重达到30%左右,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财政收入从1991年开始居全国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93年起超过江苏居全国第一位,此后保持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84年开始跃居全国第一,和第二名的差距拉得较大。广东其他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也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广东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通过20世纪90年代广东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比重情况(见下表),可以全面准确清晰地了解广东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广东具备创新理论的历史渊源和实践土壤。

广东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比重情况一览表

第三,从理论诞生的过程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广东提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和深化,世界进入新千年。江泽民需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问题。1999年12月,在江泽民的主持下,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对1989年到1999年10年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形成4万字的《通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讲”情况的讲话》。讲话稿分为四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从十大方面对10年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①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第5 卷(1992—2002),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698 页。,为进一步的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什么在这个时机要集中回答一些重大问题呢?从根本上说,是党的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②《江泽民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335 页。江泽民把回答这个事关全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问题的地点选择在广东,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据时任茂名市委书记王兆林回忆:2000年临近元旦、春节前的一天,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刘凤仪告诉他,中共中央研究决定,在全国县级干部“三讲”教育开始时,中共中央每位常委都分头到基层一个县挂点,亲自作动员报告,指导活动正确开展。中共中央将有一位主要领导来广东,选择一个县挂点并亲自作“三讲”动员。省委从全省范围,挑选了广州增城、深圳宝安、佛山顺德,还有茂名高州,上报推荐给中央,让中央挑选确定其中一个。中央主要领导经过慎重考虑比较后确定高州为县级“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的点,要亲自来做动员报告。③王兆林:《那个不寻常的春天——江泽民同志到高州作县级“三讲”教育动员》(2017年2月1日),内部口述资料。

2000年2月20日,江泽民出席广东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并发表讲话,提出“五个始终”的要求,即要使党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成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始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坚强有力地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381 页。在随后的考察期间,江泽民重点调研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如何切实加强党的建设问题,多次召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党建座谈会。在高州,他主持召开市镇村三级干部参加的党建座谈会;在深圳南岭村,他与村总支委成员、村民党员代表、外来工党员代表、入党积极分子等,就基层党的建设进行座谈;在顺德,他主持召开部分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等企业党建工作座谈会;在广州,他主持召开企事业单位和街道党建工作座谈会。2月25日,江泽民听取广东省委工作汇报,他在讲话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三个代表”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②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2 页。

此后一年内,江泽民先后在三次讲话中谈到广东考察与“三个代表”的提出。第一次是2000年6月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他指出:“今年二月,我在广东考察时提出,各级党的组织和全党同志都应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我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③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32 页。第二次是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他指出:“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讲了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根据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经验、现实需要提出来的,也是为了在新的时期新的实践中更好地全面落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要求提出来的,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④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71~72 页。第三次是2001年1月10日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他指出:“去年二月,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我们党要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做到‘三个代表’的要求。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全党同志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取得了一些成果和共识。……把‘三个代表’要求的研究、阐述和宣传引向深入,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⑤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129 页。江泽民的这三次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了“三个代表”的提出地和完整表述是在广东。广东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诞生地。

第四,从理论的正式形成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成了从党建思想到全党指导思想的演进。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此后两年多时间里,他从多方面进行了深刻而精辟的阐发,不断丰富和深化其涵义与内容。2001年“七一”讲话和2002年“5.31”讲话,全面集中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2002年11月在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这一系列讲话展现了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经过,也展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和形成的历程。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从多方面充实丰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指出:“在新的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要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①《江泽民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272 页。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深刻阐述了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关键、核心和本质,以及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对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国家前途的重大影响,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思想。11月,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战略高度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阐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②《江泽民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536 页。在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广东也实现了从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到党的指导思想的诞生地的升华。

四、结语

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变革中,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制度转型中的一个轴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广东地方的关系具有典型的意义。改革开放伊始,从中央的层面,鼓励地方探索实践,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局面,对于改革开放的顺利启动尤为重要。在此时期,江泽民作为对外开放主管部门的领导者之一,具体推进中央决策的贯彻落实和完善细化。他亲自见证并参与推动了广东对中央的“要权”、中央对广东一步步“放权”的全过程,并鼓励广东实施诸多的“变通”政策。广东争取到了政策的“最大红利”——财政“包干”和创办经济特区,广东由此开展了更多的“试验”,作为地区经济发展主体的地位逐步形成并得以强化,开始走在全国前列。中共十四大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定,地方分权和地区竞争对中央的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时,身份和角度完全不一样,他更多是站在全局和宏观的角度看待广东,中央对广东也不可能再实施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他多次强调中央要考虑地方的困难,地方要树立全局观念,全局照顾局部,局部服务全局,坚持发挥中央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因此,他一锤定音,果断结束了对广东实行了十多年的财政“包干”制度,广东纳入全国“一盘棋”的分税制中,保证了政策权威性和统一性。对另一“政策红利”——创办经济特区,他则是毫不动摇、全力支持,鼓励广东继续发挥改革创新的探路作用。此后,广东成为名副其实的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尤为凸显、作用更加重要。

猜你喜欢
经济特区中央广东
印尼经济特区发展及其经济效应评估
——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分析
经济特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者
——评《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广东舆情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