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产业集群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互动发展

2023-09-30 10:28江苏苏州汲中玲
现代企业 2023年7期
关键词:长三角集群服务业

□ 江苏苏州 汲中玲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研究背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产业规模急剧扩大,然而经济发展靠的是人口红利,走的是野蛮发展道路。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社会经济增长结构发生转变,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型已刻不容缓。当今世界,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动乱频发,疫情冲击,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严峻且难以预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竞争日益激烈,产业集群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区域经济的优势和特色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自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范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三省一市也积极响应发布并实施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方案,加快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步伐。十九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只有以区域一体化作为重要抓手,才能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产业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提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多元化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产值贡献量占比最大的城市群,坐拥强大的科研力量、市场潜力和政策扶持,传统制造业产业链完整技术完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呈现迅猛发展趋势。而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产业布局优化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形式,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长三角地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渠道、亦是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在全球合作竞争的经济活动中不落下风、树立负责大国形象的使命与担当。在一个世纪以来世界空前的变化下,长三角地区产业已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同时担负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任务,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形成高质量制造业、服务业集群已经更为紧迫,也更趋现实。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全国的金融、科创、高端人才资源在此集聚,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对长三角整体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同时,区域内部产业协同发展程度较高,苏州毗邻上海,本文选取苏州为研究样本,探究苏州产业集群优化路径,以期为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行之策,进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王缉慈等(2001)是国内最早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之一,指出产业集聚理论是我国目前区域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段志强(2006)提出产业集群是区域一体化的必然趋势,能形成该产业的地方特色,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点;王坤(2011)通过采用1999年—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构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因素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性进行实证分析,说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差异关联性。纪玉俊等(2013)以浙江省为例,对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和沿海经济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二者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周国富等(2016)认为产业的相关多样化发展有利于市场向着一体化方向发展,进而推动区域一体化。对于产业结构升级,赵海峰等(2020)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分析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提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3.研究目的和意义。一方面,形成优质产业集群是增强地区竞争新优势的途径,是辐射周边区域优化其产业结构的途径,另一方面,这也是产业链不同维度交织后产业竞争合作的必然结果,因此引导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大力培育结构优质、富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产业集群,既可以为我国经济市场注入新鲜动力,也可以全面提高区域经济质量,更可以打通国内经济大壁垒。

苏州是我国经济非常发达的城市,其经济发展对江苏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及其重大的影响。而产业集群作为苏州经济发展的典型现象,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互动发展对于整个苏州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苏州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互动发展研究迫在眉睫。在对苏州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互动发展机制,找出影响其互动发展不协调的因素所在。

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苏州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1.苏州产业集群的区域优势。处于我国经济发展前列的苏州,总面积8657.32平方公里,去年,实现地区GDP总值 2.27万亿元。全市拥有外资企业数超3万家,国外投资苏州企业数10家,涵盖包括生物、新能源、纳米材料、人工智能、知识产权等30多个不同领域的行业企业。与我国其他地区的产业集群相比较,苏州的产业集群在质量上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地理位置优越。苏州毗邻上海,是上海直接的经济辐射带,而且,苏州气候适宜,水源丰富,高铁四通八达,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第二,人才汇聚之地。苏州职业院校教育发展完善,使得劳动力整体的素质都较高,且沪宁地区高校密集,每年苏州都会引进大量的优秀毕业生,为苏州不断输送高学历人才。第三,政策保障到位。苏州政府部门一直积极主动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从战略合作到融资、到孵化企业、到人才就业,为苏州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正是由于这些便利的条件,苏州才吸引了一批批高质量外资投入。据统计,苏州市累计招商外资项目上万个,实际吸收外资上千亿美元,在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群。

2.苏州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各区市不断强化产业集群发展意识,以建设有区域特色的投资企业集群为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由集中办企业向集中做产业转变。全市已经崛起多个特色县域产业集群,集群经济优势日益显现,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共有23个,集群企业数7000多家,包括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零部件、机械、纺织服装等行业,一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000亿元。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背景下,苏州市已经形成了“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区域-创新型企业”不同规模和等级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产业集群: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四大创新产业集群。

3.苏州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产业集聚层面来看,对于制造业,苏州制造业集聚水平较高;对于服务业,苏州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从区域一体化层面来看,苏州一体化水平处于长三角地区上游。从实证层面上,分析产业集聚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关系。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但对服务业集聚起显著的抑制作用。在研究共同集聚时发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产业共同集聚发展。基于现状分析,探求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清晰把握苏州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互动发展的新形势。

三、 政策启示

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存在显著差异性影响,根据本文实证研究结论,可以获得如下政策启示。

1.重视第三产业集聚发展,优化制造业集聚结构。制造业集聚在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可以加大投入力度,朝着建成辐射力广、影响力大的制造业集聚区这个方向努力。此外,公共性服务业集聚对长三角一体化表现为显著得抑制作用,因此,应当着力优化升级服务业集聚结构,大力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逐步调整消费结构,同时优化公共性服务业布局。

2.注意第三产业细分集聚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异质性影响。长三角区域的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应注意发挥其本身特色和功能,提升自身总体水平。而对于消费性服务行业集聚,鉴于制造业与其共同集聚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苏州市要根据自身特点,先集中力量提升消费性服务业水平,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再改变策略向多样化发展过渡。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区域在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引进先进人力资本。同时,还要科学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此外,还需要对体制机制进行深化改革,在资源配置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调控,合理分配生产要素,使其在长三角区域进行有序流动。改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外部环境,不断完善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各区市之间协调联动、共享发展,实现高质量的、良性的苏州一体化发展。

猜你喜欢
长三角集群服务业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