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综述

2023-09-30 14:04许彩慧孙小泽
社会科学动态 2023年9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体制机制

许彩慧 孙小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人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是最大的变量,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性变量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体制机制是与制度紧密相连的范畴,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体现的是生产关系,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之举①。判断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好坏的标准在于能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能否激发各类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近年来,党中央将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围绕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纵深推进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得不够、“立”得也不够,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②。本文通过对党中央、国务院、相关部委出台的科技人才政策进行文本分析,对我国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的演进进行系统梳理,对学术界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为相关部门决策和学术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中国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坚持以“放权、松绑、激励、服务”为重点,密集出台了系列法规和政策文件,着力打通人才体制机制障碍。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③。上述重要政策文件指导我国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上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具体涵盖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创新创业、引进流动、考核评价、奖励制度等各个方面。这些改革举措使我国人才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科技人才队伍快速发展,科技人才规模大幅增长,科技人才结构更趋合理,科技人才聚集效应显现,科技人才计划成效突出。本文通过梳理我国2010 年以来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要点清单(见表1),从整体特点、数量、覆盖范围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厘清中国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脉络和科技人才政策亮点。

表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政策梳理

表2 各国引进科技人才的策略

二、中国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相关问题研究

中国科技人才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配置,经历了政策工具从单一到多元、发文机构从相对独立到协同的制度变迁,体制机制逐渐完善,形成了立体的网状体系。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改革历程来看。廖中举和黄超探究了1979—2015 年期间我国科技人才创新政策的数量、颁布部门、颁布形式以及政策力度,从X维度(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和Y维度(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对77 项科技人才创新政策进行分析④。李燕萍等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1978—2017 年期间我国科技人才政策进行文献计量和共词分析,将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发展分为恢复调整、深入改革、战略导向及创新发展四个时期,分析了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变迁历程中的特点⑤。黄海刚和曲越以1978—2017年期间我国政府颁布的844 件高端人才政策文本为分析样本,对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高端人才政策的制度变迁、话语结构转向以及发文机构网络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高端人才政策具有显著的政府主导性和变革渐进性、强调“引”大于“育”的政策价值隐喻等特征,也经历了政策工具从单一到多元、发文机构从相对独立到协同的制度变迁。从政策的生成逻辑来看,高端人才政策是实现国家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智力基础,其形成与变迁既是国内经济、科技、教育以及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对竞争和卓越逻辑的主动、积极回应。在战略转型上,高端人才政策的体系化和科学化过程,依赖于与其他类型和层面创新政策的嵌入性和耦合性⑥。

2.从政策发布主体看。党中央、国务院及各有关部门发布的科技人才政策数量整体呈递增态势,形成多层级、多部门、多领域协同的供给结构。科技部人才中心政策研究小组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部门出台的科技人才相关政策,从人才发现与遴选、教育与培养、使用与集聚、激励与引导、开放与合作、学风与文化等10 个方面对我国科技人才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按照时序建立政策要点清单,整体呈现我国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脉络和最受科技人才欢迎的政策亮点。自2013年以来我国共出台科技人才政策220 项,其中党中央、国务院层面出台76 项,科技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出台政策文件144 项,占比为2:1⑦。刘忠艳等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法,以1978—2017年国家层面发布的625 条科技人才政策为研究数据,以重大事件为时间节点,对科技人才政策演进的历史轨迹、发文主体、阶段性政策要点以及政策工具进行系统解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历经恢复调适、初步确立、积极推进、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治理五个阶段,政策数量整体呈现递增态势;形成了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为高发文量的主体结构网络体系;政策工具由权威、劝诫为主导逐步向能力、激励、系统变革类工具演进;政策着力点与各阶段面临的形势和发展需求呈现出高度的耦合性,政策传递、创新、扩散得以深入推进;科技人才政策体系供需结构矛盾突出,长期滞后于社会经济、用人主体以及科技人才的发展需求⑧。谭玉等以1978—2018 年发布的有关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认为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推动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制度体系的建立,已基本构成较为完整的政策框架。我国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政策发展总体呈现出发布主体多元化、权力结构扁平化、政策工具多样化及政策体系科学化的特征⑨。

3.从改革实施主体看。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个地区在科技人才政策设计上有显著的差别。

东部地区以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河北省为例。北京市基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政策目标,出台《关于引进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的实施意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集成政策资源优势,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大力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勇于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⑩。上海市深层次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首先聚焦重点人群、战略方向、优势领域,加大国内外人才引进力度和管理制度改革,如建立新型科研管理制度、新型用人机制、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其次,实施更加便利的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如加快人才立法进程、推动成果转化、加大商事制度改革、创新创业激励、实施投资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政策、加大人才项目支持力度、完善投融资政策等。再次,完善创新创业配套服务,如创新创业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政务服务。最后,强化环境保障,如安居工程、教育医疗保障⑪。广东省尊重人才配置规律,建立包容性人才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重视创新能力的精准孵化。同时,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化特色人才政策,服务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创新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手段,借力“互联网+”,推动人才评定、培养等制度与国际接轨⑫。河北省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向用人单位放权、为专业技术人员“松绑”为思路,改革人才管理和发展机制,创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机制、完善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激励办法、建立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⑬。

中部地区以江西省、河南省为例。江西省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等方面提出46 条改革措施。创新人才支持服务手段,设立省人才创新创业引导基金,重点吸引培育高端人才或团队实施创新创业项目。同时,进一步发挥金融的支撑作用,设立全国首家专业化人才服务银行——江西人才服务银行,根据人才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定制金融服务,搭建特色人才发展平台⑭。河南省从创新人才观念、创新人才管理制度、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开发机制等方面入手,加快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加强青年人才战略储备,务实开展柔性引才引智,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建立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容错纠错机制,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⑮。

西部地区以重庆市、成都市、甘肃省为例。重庆市推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每年遴选20 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10 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围绕产业链、科技链打造人才链,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创新创业新政出台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呈现人才助推产业转型的新局面。具体举措有: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构建“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协同推进机制、“引才+育才+用才”的人才开发机制、“资金资助+社会荣誉+感情留人”人才激励机制、“创业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综合扶持机制⑯。甘肃省开展“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创业扶持行动”,重点扶持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与本省企业共同研发和转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形成产业规模、市场前景和预期效益好的重大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和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⑰。

东北地区以黑龙江省、吉林省为例。黑龙江省在简政放权上求实效,赋权于用人主体、放权于基层、还权于市场⑱。吉林省瞄准用人机制不活问题,首先,寻求在人才管理体制上改革突破,在人才招聘上、编制使用、岗位管理上放权。其次,为解决人才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在人才评价等机制上改革突破,推进职称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与人才流动机制改革。再次,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不够问题,在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上突破,在研发环节创新资金支持政策、在产业化环节完善科研人员创业政策,在分配环节改革收益分配机制。最后,强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转变人才管理职能,实施职称自主评聘权、人才培养选拔公推直报机制等改革⑲。

4.从改革内容看。改革覆盖面较大,呈现“博而广、专又精”的态势,涉及科技评价、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自主权以及科研诚信等方面。张林山等认为,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政策体系、人才管理和评价政策框架已基本确立,评价导向、分类评价机制有所改善,激励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但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僵化、人才管理制度改革滞后、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⑳。李普等研究了科技人才评价与奖励制度、院士制度,提出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允许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和兼职兼薪等㉑。刘洋认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作为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载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自主示范、跨区域协作、创新创业等6种模式,可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联动制度,避免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同质化建设等问题㉒。蔡秀萍认为,科学家工作室建设依托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项目,在团队建设、科研管理、薪酬待遇和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开创了人才、团队和项目集成支持的新模式,是对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体制的有益探索和创新㉓。

5.从政策工具看。各地的政策工具有多种类型,有命令性、强制性等指令性工具,税收、补贴、奖励、荣誉等激励性工具,价值观引导、行为约束等劝诫工具,教育培训机会、平台等能力建设工具,且随时间演变展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政策工具在使用方面存在不均衡、不系统的问题,应当从结构、功能上对各类政策工具予以优化组合,提高各政策工具之间的协同性。张丽和赵令锐认为,虽然我国科技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但也存在顶尖科学家匮乏、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脱节等问题。如何通过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来激发科技人才的活力,是政府和科技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他们基于科技工作者调查等研究报告的统计数据,从管理体制、分类与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等方面介绍我国科技人才活力现状,指出了分类评价制度落实不到位、科技人才薪酬体系不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竞争加剧等问题,提出深化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各类科技人才合理有效流动、重视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等建议㉔。孔德议和张向前认为,我国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激励主要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个方面构建职业发展激励、工作氛围激励、荣誉激励、工作设计激励、薪酬激励和奖励政策激励等六种激励机制,并发展公平竞争、共享合作、合理评估、多元发展和自由流动五种保障机制㉕。史慧和邓大胜认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从以下方面着力:坚决破除“四唯”现象,推进分类评价改革,提高科技人才管理的针对性、科学性;突出放权松绑,扩大科研单位用人自主权;充分尊重和信任,赋予科技人才更大的科研自主权;尊重知识创造价值,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贯彻党管人才原则㉖。张豪和张向前认为,大量跨界和颠覆式创新引起社会各界对传统科技人才评价方式的反思。我国现有评价机制存在以下问题:重视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忽视对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评价;重视创新绩效的考核,忽视创新活动的特殊性;重视指标体系的普适性,忽视创新人才的差异性㉗。

三、当前我国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在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我国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障碍没有根本破除,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保障等方面,改革“破”“立”的力度还不够,科技创新整体效能还不够高。同时,创新生态建设有待加强,仍需要深化改革、精准施策,进而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基于此,国内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较为详实的分析。

1.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相关制度安排不合理。目前,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不符合科技创新规律,人才发展空间狭窄,造成大量科技资源闲置浪费。陈景彪认为,当前我国缺乏对科技创新人才进行梯次配置的相关机制,存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足、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企业与高校融合取得显著效果不多、科技创新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此外,高等院校的“非升即走”政策对青年科技人才造成很大伤害和浪费,逆向激励科技人员追求“短平快”㉘。刘云认为,我国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在科学前沿领域高水平人才、高端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㉙。李普等认为,我国原创性基础前沿领域人才、高端领军人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存在较大缺口㉚。

2.科技创新人才的评价机制有待多元化。长期以来,我国科技评价激励机制在评价标准和激励政策的制定上过于行政化,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评价“一刀切”现象仍然存在,“破五唯”和“树新标”尚缺乏有效衔接。张丽和赵令锐基于科技工作者调查等研究报告的统计数据,从管理体制、分类与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等方面介绍我国科技人才活力现状,指出了分类评价制度落实不到位、科技人才薪酬体系不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竞争加剧等问题㉛。赵兵认为,人才评用脱节是职称制度中的一大弊端,要让用人单位有评审权、聘用权。此外,仍需进一步优化相关激励机制。其中,强化创新创业激励要充分保障人才的知识成果产生相应的效益,不能忽视知识产权风险的防控;股权期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手段,需让科研人员能够合理分享创新财富㉜。李普等认为,科技评价相关机制存在以下问题:科研机构选人用人自主权不够;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仍存在“唯职称、唯论文、唯奖项”、“重物轻人”惯性思维、“论资排辈”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青年人才的发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足,科学不端行为和学术失范时有发生,浮躁学风现象依然严重㉝。

3.科技创新人才流动渠道不够畅通。当前我国科技人才体制机制存在政策导向不力、市场体系不优、流动方式不活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在产学研之间流动存在制度性障碍,在不同的部门、地区、行业、所有制之间对人才的分割现象依旧存在,相关政策法规有待强化。

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不足,亟需加强。赵兵认为,虽已出台“千人计划”、“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等多项新政,但户籍、地域、学历、人事关系等依然制约人才流动。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是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㉞。吴江认为,过去在实践中,人才制度改革的单兵突进难以取得预期结果。因此,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服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要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具体地,要发挥市场机制在海外人才引进中的配置作用,发展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促进职称制度改革,优化分类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人才自由流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人才激励机制㉟。

4.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尚未充分激活。目前,我国科技人才激励方式较为单一,多为物质与精神等层面,对国际交流、资本对接、创业辅导、风险投资、法律和知识产权等服务方面支持明显不足,对人才的选拔和识别缺乏新方法,科学识才、有效评才、服务保障方面鲜有突破,科技人才的激励与服务模式创新的空间依然很大。杨璐瑶和张向前认为,在人才激励和保障中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致使创新人才发展基础机制缺乏公平性,不能很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㊱。陈景彪认为,对于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学普及等工作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不够。同时,国有科研院所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还受到项目管理、经费管理、评审考核等方面的制约,激励方式和激励力度还存在较大改进空间㊲。王农等认为,当前科技单位的人才主体功能作用表现不强,科技单位的贡献度社会认可度不高。与此同时,还存在行政化管理复杂,激励机制不合理、绩效考核定位不科学、科技文化建设步伐缓慢等一系列问题㊳。

5.科技人才引进制度不完善。目前,中国国际合作交流和国内人才制度环境建设等柔性引入政策稍显不足,尚未建立对国外人才具有吸引力的制度,阻碍了对国外顶尖创新驱动人才的引进。宋瑶等认为,科技人才引进培育机制是成功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关键。但现阶段我国科技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尚不健全,对科技人才引进培育缺乏长远规划和标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具体存在科技人才引进培育资金投入不足,优惠政策力度不够,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后期管理体系不健全,相关工作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等系列问题㊴。杨璐瑶等认为,中国半担保型技术移民制度和身份转换制度降低了引进外国人才的效率。具体而言,在移民融合制度、移民配额制度、弹性移民管理制度等方面均缺乏相应规定,移民制度过于封闭㊵。

6.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建设尚待加强。我国在科技人才政策指导和保障层面上还存在一定短板,政府部门在人才公共服务中的职能定位不明晰,科技人才投入整体不足且行业、领域、区域间配置不均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需营造好的科技创新人才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彭青龙和任祝景认为,当前科技战略规划基本上还属于跟踪和并行阶段,原始创新成果的产生还需要更具前瞻性的机制保障,而现阶段针对科技创新制定的法律法规滞后于技术革新形势。此外,科技创新平台呈现散而广、多而不强、创新能力不够和水平不高的特征,整体影响力在创新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还较小。中国“高精尖”科技人才仍然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需要更好的软硬环境,助力科技发展顺利地转变为生产力㊶。

四、国外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相关经验借鉴

一些学者研究典型发达国家的科技人才使用机制,提出我国人才引进和培养可借鉴的模式。其中,美国把人才作为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中最重要的投入要素,构建了以创新驱动为目标且较为成熟的的科技人才发展机制。美国科技人才发展机制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人才引进、科技人才使用及科技人才保障等模块,其经验包括:美国政府主导实施科技人才培养政策、人才吸引政策、创业扶持政策等,充分利用政策管理工具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直接的支持,包括教育与培训、优惠移民政策、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扶持科技投资基金、支持科技人才发展和科技企业发展,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的成功转移;美国政府颁布与实施的人才发展相关政策充分体现整体创新理念,政策规定的人才培育、科学研究、人才培训、福利补贴等经费安排及法律规定等均较好地结合了经济发展规律与人才发展规律;美国高度注重市场规律与人才发展规律的有机结合,现已基本形成较为规范的人才发展生态链㊷。此外,美国还实施了“技术移民”、“大学终身教授”等制度,为高校吸引高层次人才创造条件。同时,美国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一大批大型企业与高校建立的实验室㊸。英国构建的创新驱动科技人才发展政策包括:制定灵活的科技人才战略与政策、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人才的流动、建立并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英国通过科学技术设施理事会这一机构创新,构建了结合项目执行情况、自我评价、机构目标实现贡献度三个维度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例如“研究卓越框架”评估体系,从科研成果(60%)、科研影响力(25%)和科研环境(15%)三个方面对科研人才进行评价㊹。英国为加强早期创新人才的培养,推出一系列学徒培养与技能培训计划。同时,通过提供本土高校毕业的企业家签证,为人才回流搭建绿色通道㊺。日本在2012 年提出“全球人才”战略,进一步健全了科技人才资助体系,以企业研发为代表显著提升了研发投入,致使日本获诺贝尔奖人数呈“井喷”态势。此外,日本通过构建分层考核法,以多样化的考核指标对科技人才进行评价,同时通过完善的数据跟踪反馈追踪政策措施,不断优化调整。以上改革措施,致使日本科技人才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与欧美呈三足鼎立态势㊻。德国注重人才引进与留用。具体而言,德国通过“卓越计划”资助科研人员,同时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国际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此外,德国重视科学家技术移民,形成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领先性和指导性的双元制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与校外实训促进各个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㊼。

部分西方学者从发挥政府责任和加强政策引导的视角对科技人才培养提出建议。霍利等研究发现韩国、泰国等亚洲国家在技能型人才初次培训和就业之间相关度不高,提出实施“国家发展计划”来解决问题㊽。弗里曼首次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特别强调政府政策、企业研发、教育培训、产业结构四个要素,认为后发国家可通过调整创新政策及创新组织制度来弥补技术创新上的不足㊾。罗姆金等认为,在职培训和课堂培训相结合能够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㊿。森克从院校和企业两方面的利益出发分析了校企开展深度合作的必要性。

五、进一步完善我国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的建议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生产力和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机制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人才的活力,提升其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此外,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人才制度作为改革的大方向,推进人才治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着力解决多年困扰、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基于我国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的重难点及专家学者提出的政策建议,可以发现我国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创新科技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教育支持模式,重点聚焦专业人才,尤其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急需的科学家、科创人才和技能人才等。吴江认为,要建立既能有机结合又能相互制约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形成新型人才治理体制和良性互动机制,进而打破人才流动体制壁垒和人才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此外,人才政策需综合考虑国际形势、市场需求、人才创新创需求、用人单位自主权等多个因素,做好衔接工作。辛鸣认为,要构建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体制机制,营造宽松活力的环境,让人才自然脱颖而出。同时,构建遵循人才行为规律的体制机制,以更加精细化的方式方法进行管理和激励。章华伟和白雪莲提出要完善多元化创新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加强人才工程与计划,建立完善中央和地方相互协调、分层次实施的创新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投资力度,使人才培养经费与科研经费相结合;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人才法制建设,构建综合配套精细化的法治保障体系;制定人才工作条例,培育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科研诚信体系。还有研究人员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实际需要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履行好主体责任,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确保科研项目取得成效;完善符合人才创新规律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优化整合人才计划。

二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科技创新发展目标为导向,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合理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探索人才分类评价和支持机制,分别实行学术评价、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突出诚信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性。李易璇和傅利平认为,要不断健全完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程序。开展多元主体评价,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专业化分类改革。积极引入国际评价、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科学有效。张丽和赵令锐提出落实完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制度,打破“四唯”倾向,坚持“谁用谁评”,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同时,高度重视科研人员投入科研工作的时间,强调学术会议精品化。白春礼建议以创新和完善人才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为突破,加强科技伦理相关制度与科研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失信行为记录和惩戒制度。同时,探索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和信誉制度,实行退出和问责机制,进而强化有利于促进潜心致研的科研作风学风。学习和发扬科学家精神,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素养,注重培养和增强科研诚信。

三是完善科技人才流动配置机制。破除人才流动障碍,按照市场规律让科技人才自由高效流动,建立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和高层次人才流动的补偿机制,保障可进可出双向流动。同时,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改进科技人才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试点推行“有限期聘用”制度,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鲍志伦等提出建立一个既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决定作用,又能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宏观管理人才职能作用的聚集人才机制。由于在自愿、自由、自主、自发基础上的人才集聚方式比行政命令等强制手段更具理想效果,因此只要集聚人才的地域、城市、单位有足够的吸引力,就不愁吸引到数量足够多、质量足够优秀的人才。白春礼提出加强公平普惠环境和基础制度建设,为国内外的不同创新主体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实现各类人才均衡发展。张洪源等提出用区域“人才流动缓冲引进平台”激活人才创新活力,依托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构筑区域人才流动品牌平台。

四是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加大对创新人才激励力度,完善科技成果的产权激励与市场评价要素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进而形成体现公平公正与激励约束的科技人才收入分配制度体系。科技部提出以优化政策制度环境为重点工作,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具体而言,可通过加大科技人才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激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通过技术股权、股票期权、现金分红等措施提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推动科技人员薪酬制度结构性改革,建立科研院所绩效工资制度,营造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方力和任晓刚提出,构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以增强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提高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动能为根本方向,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组织能力、协同能力以及创新主体积极性等功能,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深化改革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支持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张洪源和苗润莲以人才发展为导向,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流动,通过进一步对政策和人才发展的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营造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氛围,要遵循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政策战略选择、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赋予人才更高的科研自主性;用区域“人才流动缓冲引进平台”激活人才创新活力,要依托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构筑区域人才流动品牌平台,形成“一个实体、两个支撑”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以增加“人才流量”为目标的工作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要让人才深切感受到科研机构尽可能为其提供福利的意愿,让人才深切感受到组织政策和行政管理体系中尊重人才的意识,让创新驱力形成的成就感激励人才发展。

五是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机制和海外人才引进方式。具体而言,要实施人才交流计划,健全工作和服务平台,支持国内科技智库能力建设,通过开放、务实、灵活的政策引进国际科技人才,形成制度化的人才国际交流支持机制。苗绿等认为,中国应抓住机遇进行科技人才政策改革,进而创造宽容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加强人才配套设施环境建设,确保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后发展得到制度保障。进一步放宽外国留学生在华实习就业限制,吸引全球优秀的科技人才苗子。促进留学回国人才和海外华人内外回流环流,推动科技人才职业资格国际认证,实施华裔卡制度助力构建海外“科技人才银行”,强化国际科技人才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王志刚提出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提升科技创新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加强与世界主要创新国家的多层次、广领域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和构建多边科技合作机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快启动我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构建国际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环境,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体系,大力提升科研管理、平台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六是建立人才优先发展保障机制。完善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加大对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加强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健全专业化、行业化的科技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开展科技人才服务新模式,推进人才公共服务的信息化进程,为科技人才的开发、培养、评价和流动等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障。构建统一开放的科技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实现人才服务机构投资主体多元化,倡导社会资本进入人才服务领域,鼓励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为人才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和技术转移等高端服务。陈景彪认为,科技人才吸引体系是发现科技人才的根本途径,通过利好政策吸引科技人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政府要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分别对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人才、青年创客创新创业、联合培养重点产业领域博(硕)士给予经费补助,切实提升科技人才基本福利待遇。不断创新招才引智途径,积极到先进地区引进优秀科技人才和科技团队,提高科技人才引进质量。打造科技人才良好成长环境,着力在人才服务和保障上下功夫,加大人文关怀,拓展服务内容,建立完善服务创新创业人才的“绿色通道”。刘达等提出要优化创新氛围,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在制度、资源保障上予以倾斜,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工作生活保障并落到实处。尊重科技创新活动的自身规律,注重领军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保障科创人员有效创新投入时间,营造更有利创新的氛围,形成对创新整体的效益。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体制机制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