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学涯目标管理的实践研究

2023-10-02 19:55于瑞泓
山西青年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个体育人目标

于瑞泓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

动机激发理论认为,人的积极性是与心理需要相联系,是由人的动机推进的。人因为需求未得到满足所产生紧张的心理状态,它驱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满足需要。心理学家威廉戴蒙将青少年目标和行动的关系进行了四象限法的划分,把青少年人生分为“迷茫者”“空想者”“探索者”“追逐者”[1]四种状态,其中努力前进但目标缺乏的“探索者”知行合一的“追逐者”是笔者研究的主要对象。欲使学生呈现出向上的积极状态,避免陷于痛苦消极的行为模式,就需要引导大学生将人生理想融入时代需要,强化对大学生的目标感和使命感的培养。因此,借鉴动机心理学理论,引导大学生在学涯目标管理中形成目标感,在职涯目标转化过程中体悟使命感,激发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是学涯目标管理的核心。

一、学涯目标管理的内涵

(一)结果导向思维。进入“十四五”新征程,培养支撑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应用型大学面临的新任务。学涯目标管理的作用在于引导大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与国家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以市场需要为出发点,通过逆向思考,推导大学四年的阶段性学涯目标,即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目标相匹配,教学课程内容与岗位职责相匹配,考核评价标准与岗位胜任力相匹配。这样形成的学习成果即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目标,对于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以成果导向的OBE 学涯目标管理无疑是当下优化人才供给的有效方式。

(二)重过程,育结果。宏观方面,立足本科生四年,高校应注重建设以高质量就业结果为导向的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即筑坝蓄水;中观方面,立足教学方式,应注重提升被教育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即引水育苗;微观方面,注重个性化指导,跟进目标设立、方案自洽、执行监督、复盘反馈的管理全过程,即精准滴灌。最终,通过全过程指导,实现从学涯目标到就业目标的转化。

(三)遵循认知规律。学涯目标管理借鉴海耶斯提出的“接纳—承诺”心理干预技术,遵循“目标设定—公开承诺—目标执行—复盘反馈”的认知规律,以前瞻性的视野,引导大学生与学涯导师参与当下学涯目标制定和方案践行的全过程。遵循观察学习规律,开展典型示范教育,引导大学生对照成功案例,设定和执行学涯目标方案。

(四)系统化思维。学涯目标管理是一个系统化过程,它为高校大学生厘清了学涯发展的思路,引导大学生聚焦个人能力提升、服务他人意识培养、贡献社会的责任感的提升上,突出了学涯目标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循序开展“大学生学习角色转变和学习方法提升”“目标管理与时间管理”“行业发展与学业规划”“如何设立和执行学涯目标方案”等,通过系统的指导课程激发大学生自我效能,使其在自主性需求的驱动下兑现各阶段目标承诺。

二、构建学涯目标管理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学涯目标管理体系是一项具有“能动性、目的性、适应性”[2]的系统工程。能动性,体现在以人为本,遵从个体意愿。因此,在制定学涯目标之前,要充分调研国家经济发展趋势、未来行业发展、个人兴趣和能力专长、主要家庭成员意见,引导个体综合各方面信息后按需做出决策。这是学涯目标达成的前提基础;目的性,个体达成目标需要整合相关知识、能力、物质、财富、人力等各类资源,即对内整合、对外协调促成学涯目标达成;适应性,体感知到自身与建设目标间的能力差,通过调整状态使自身与目标匹配。失配的适应感会产生负面情绪,从而阻碍个体树立目标和产生行动。构建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自主决策原则。学涯目标管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协作关系,即在尊重个体兴趣和意愿的前提下,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决策权。相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决策短视,或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个体的认知局限性和忽略个体差异将严重影响学涯目标设定和执行效果。因此,在把握学生的自主决策权原则下,融入学涯教师的专业指导,形成师生共建式的学涯目标管理关系,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端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聚焦个人能力提升,激发爱国奉献的使命感,则有利于激发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效能,从而产生自洽目标的承诺决策行为。

(二)按需指导原则。学涯指导要以围绕大学生个体需求,在尊重和满足个性的基础上来开展,缺乏针对性的泛化教育方式会降低个体的满意度,直接阻碍指导的有效性。只有在满足大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采取个性化指导、因材施教才能相互信任,才能推动大学生迭代进步。因此,按需指导、分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持续性聚焦自洽目标,满足自身需要、消解阻力达成目标的必要原则。

(三)数据决策原则。大学生正处于认知思维的形成期。个体在认知维度、价值观、教育背景、心理特质、人格特点、性格特征、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信息搜集、资源整合、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差异,传统普及式的教育无法满足不同类型个体的个性化需求。所以,学涯导师需要运用数字化手段调研和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以便形成精准、有效的指导措施和针对性的实践方案。此外,大学生需要具备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决策的能力,以便在个人决策层面能够以客观数据为依据进行科学决策。

(四)扁平化原则。扁平化“O”型沟通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个体意愿的宗旨。首先,平等、和谐、温暖、包容的师生沟通关系,能够极大提升学生参与意愿,形成良性沟通渠道。其次,相较于传统的垂直、离散的沟通方式,扁平化沟通方式更能够强化个体的主体责任意识、更容易吸收建设性意见;最后,建立“高校+企业+校友+家庭+个体”的扁平化沟通组织,是形成客观准确的市场分析、岗位胜任力模型、教学目标与实践考核标准的高效组织形式。

(五)沉浸式原则。大学生的参与度和沉浸感会直接影响自我效能的激发。较以学生为中心的兴趣决策模式,沉浸式原则能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市场就业形势分析、开展应届就业情况调查、榜样示范教育、学业成果展示与成就分享会、分级分类学涯目标管理系列培训课程的积极性。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成果分享与经验交流中体悟社会责任感,在校企交互合作项目实践中找到学涯目标和职涯目标的结合点,在知行合一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体验成就感和价值感。

三、学涯目标管理体系的构成

(一)学涯目标管理的政策支持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现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下,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精细化管理,统筹协调学涯目标管理的总体布局:组建由学涯导师、辅导员和优秀榜样等组成的学涯目标管理团队;提供学涯目标管理必需的政策、资金、设置、场地、人员等制度和物质保障;做好理论观点改革措施、实践途径的宣讲工作,为学涯目标管理落地实施提供保障。同时,高校做好大学生目标管理常态化管理工作,及时更新先进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总结、积累、分享有效经验为大学生提供可观察学习的参照标准;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氛围,为学涯目标管理营造良性认知环境。

(二)构建PDCA 学涯目标管理体系

学涯目标管理是一个动态迭代的过程。学涯导师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与国家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让其明确大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深入理解专业“培养什么能力,如何养成能力”的逻辑内涵。借鉴企业PDCA管理模式,按照“自设目标”“共商方案”“承诺执行”“复盘迭代”制定短期学涯目标和长期职涯目标,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让大学生实现“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认知转变,明确自身的主体责任。通过个体实施PDCA 学涯目标管理,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实现发展的规划能力。

(三)组建学涯目标管理的专业化队伍

学涯导师队伍是开展大学生学涯目标管理的人力保障,温暖、结构化、自主的育人关系是实现大学生学涯目标达成的生态环境。因此,学涯导师需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乐于奉献和成就他人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具备实现参与者学涯目标的责任感和长期跟踪指导的敬业精神。此外,学涯导师需要具备敏锐洞察大学生思想状态和心理需求的能力,能够动态掌握国家经济发展政策,调研分析专业发展前景和人才供需情况,因时因势为大学生提供学涯规划和职涯规划的建设性意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涯目标管理和持续的指导工作。同时,高校应建立健全学涯导师队伍的激励政策,为选拔合格学涯导师、提升教育实践效果、保障职涯目标提供政策保障。

(四)建立学涯目标管理指导课程体系

当前,大学生当中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高度依赖教育管理的现象。若想实现大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认知转变,促使大学生明确自身是学涯目标管理的责任主体,则需要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融入到学涯目标管理中去。以往单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或“去中心化”的观念,都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合力。因此,学涯导师要参与到大学生学涯目标管理的全过程中,引导大学生自发提升对学涯目标管理的认同度、清晰度、可践度,形成满足个体学习需要的、循序渐进的目标的理论课程是关键;此外,目标管理指导课程体系还应考虑“营造校园学习氛围、开展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整教师教学理念和方式、积极发挥朋辈群带动作用的方式”[3]协同育人效果,构成实现理论明确责任意识、实践强化使命担当的协调统一的课程育人体系。

四、构建大学生学涯目标管理“1 导引+4 阶梯+5 载体”实践路径

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制定和实施学涯目标管理时,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对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要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1 导引+4 阶梯+5 载体”学涯目标管理实践路径。学涯目标管理是大学生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标清晰、定位准确,是确保学涯目标管理取得成效的前提。

“1 导引”: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即学涯目标管理最终是促使大学生过渡到高质量就业目标的达成,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意愿,从宏观角度给予学生学涯规划的战略性指导意见,建立起个人成长、服务别人、贡献社会的靶向人才培养的思政育人内容。

“4 阶梯”:遵循大一学业适应与专业导引、大二学业探索和职业锚点预设、大三学业精进和职业定向、大四学业冲刺期和就业实践的四阶段的发展规律,分类分层指导,为大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涯目标,以及递进式的实践培训指导方案。

“5 载体”:构建“党政思想引领+爱国情感培植+学研能力培养+网络文化浸润+实践能力提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校园品牌化活动载体,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成长目标与国家发展需要相融合,激发大学生爱国奋进的学习热情,鼓励其在创新实践和专业赛事中提升能力,突出网络平台对原创成果的宣传效果,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方法,推进学涯目标向职涯目标转化。

五、建立学涯目标管理的网络育人环境

构建基于大学生学涯目标管理的网络育人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助强大学生学涯目标管理的实践效果。通过对大学生在各阶段参加的课内外活动、专业赛事、社会工作、就业实践、奖惩情况等外显数据,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综合考察、设定个性化学涯目标和职业规划方案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参考。发挥学涯目标管理网络育人环境的“点睛”作用:一是延展了高等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增强大学生的目标清晰度,注重“早规划、重行动、勤实践”理念,使个人发展更具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二是变“抽象”为“具化”,将静态的大学生学涯目标执行的数据凝聚成为可视化的信息,便于辅导员动态掌握大学生学涯目标管理发展态势;三是发挥信息联络的纽带作用,建立起学涯导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的渠道、打造学生作品展示和专业赛事成果分享窗口、构建起家校企三层交互沟通平台。此外,网络育人环境应配合大学生学涯目标管理提供专业介绍、专业赛事讯息、网络学涯课程、校友案例分享、学涯规划辅导、就业实践信息等内容,引导大学生聚焦学涯目标,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升学涯目标管理实效。

实践证明,学涯目标管理在激发大学生自主性需求、养成自我教育行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都表现出显著的效果,是提升高校教育效果、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个体育人目标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