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诏令所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10-02 20:35李志坚
地域文化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诏令金史金代

李志坚

金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女真族的发展、东北地区的开发,以及北方民族的融合等方面,金朝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金皇朝的建立、改革和发展的一百二十年,为祖国北方广大地域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大融合,加速了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①金北人:《金代北疆首脑人物研究》,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5页。这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惯性使然,也与金朝统治者的积极推动有关。金代诏令成为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加强的注脚,是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重要展现。诏令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意志表达。从金代诏令可以窥视金朝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诸多面相。关于金代民族关系、中华民族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界给予了一定关注,形成了诸多认识。关注的主要领域有移民、族际交往、制度政策、民族观念等,对金代的民族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诏令,包括皇帝所颁布的诏、令、谕、敕、制、命书等,这些都是封建王朝发布的文书或指令。诏令所涉多为封建王朝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大事项。金代诏令遗存较多。《金史》《大金集礼》《三朝北盟会编》《大金国志》等多有记载。董克昌的《大金诏令释注》是金代诏令的汇总,为金代诏令的利用提供了便利。诏令作为金代最高统治者表达意愿的重要载体,能够直接反映金代统治者的态度。本文拟以金代诏令为主要资料,从诏令所载观察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情况。

一、自觉继承中原政权统治传统

历史时期,无论什么民族入主中原,都要采用传统中原政权的政治传统。中原政权政治传统的内核是儒家学说,外部形态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一)以汉族统治者为榜样,采用中原政治制度

在金朝建立初期金统治者在思想上已认可了中原汉族政权的传统。天会三年(1125)十二月颁布的《上太祖谥号册文》云:“御家以俭,遵夏禹之卑宫,刑国以轻,体汉高之约法。……”①董克昌主编:《大金诏令释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1页。册文赞扬金太祖有大禹、汉高祖之风。侧面反映出金统治者自觉以大禹、汉高祖等汉族统治者为榜样。

大定元年(1161)十一月十六日,金世宗下诏曰:“朕惟礼莫大于明分,政必先于正名。”②董克昌主编:《大金诏令释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4页。崇礼、正名是儒家政治的核心主张,是汉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金统治者明确强调了礼与正名,这与汉族政权在本质上并无二致,尽管在礼、名的具体内涵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天会十三年(1135)三月七日,金廷颁布的《上太宗谥号册文》云:“将嗣丕图,犹云菲德,推戴之始,躬三让而克成。临御以来,明两作而善极。……无玉食之奉,禹俭不过。以茅茨是居,唐风载郁。好善言,恶旨酒,远佞人,放郑声,道交万物,而用必以时。……谓七德戢兵也,切戒黩武。谓八政先食也,每亲督农。”③董克昌主编:《大金诏令释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6页。册文对金太宗吴乞买的描述属于理想的汉族统治者形象:登基三让、作风简朴、善于纳谏、远离小人、遵从天时、慎于用兵、亲民重农。皇统五年(1145),金熙宗《令增上祖宗谥号诏》:“朕闻创业垂统,祖先所以贻燕谋,遵制扬功,后嗣所以恢弘烈,稽孔圣达孝之说,见武王追尊之文,著在礼经,遂为永法。”④(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6页。明确表现出了遵从祖宗之法和儒家学说的态度。这些诏书所言无疑表现了金统治者对汉族政权统治传统的认可与接受。

随着思想上对中原政权统治传统的认可,在具体的政治制度方面,金朝采用中原制度也变得更为普遍。从制度承袭看,金朝制度来源包括唐、辽及宋的制度,对唐、辽及宋的制度,金统治者并不是照搬,而是根据自身实际进行了批判性地吸收。天眷二年(1139),金熙宗《答请定官制诏》云:“朕闻可则循,否则革,事不惮于改焉……虽曰法唐,宜后先之一揆……务折中以始时。”⑤(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8页。

金朝建立初期,在政治建设方面,较多地保留了女真传统。中央层面有勃极烈制,地方层面有猛安谋克制。灭辽后,继承了辽的部分汉族政权制度,如南北面官制度。随着金与宋的联系渐多,加上占据了更多的汉族地区,金对宋的政治制度也有了更多采用。金熙宗时,废除了女真传统的勃极烈制,转而全面采用汉官制。

(二)遵从中原政权传统理念

金统治者在国家治理中,遵从诸如重农、保民等中原政权的传统政治理念。

农业是传统社会的基础,中原汉族政权无不将农业视为根基,重农成为中原政权的典型特征。金统治者极为重视农业,积极推动农业的发展,金代诏书多有禁止扰农及劝农之文。七年(1123)正月,金太祖诏曰:“诸州部族归附日浅,民心未宁。今农事将兴,可遣分谕典兵之官,无纵军士动扰人民,以废农业。”①(元)脱脱:《金史》卷2《太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40页。天会四年(1127)十二月,金世宗诏曰:“是皆出乎民力,苟不务本业而抑游手,欲上下皆足,其可得乎。其另所在长吏,敦劝农功。”②(元)脱脱:《金史》卷3《太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6页。

金章宗即位不久,在给北京临潢提刑使蒲带的诏书中说:“朕初即位,忧劳万民,每念刑狱未平,农桑未勉,吏或不循法度,以隳吾治。朝廷遣使廉问,事难周悉。唯提刑劝农采访之官,自古有之。今分九路专设是职,尔其尽心,往懋乃事。”③(元)脱脱:《金史》卷73《宗雄传附蒲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81页

命不有常、敬德保民是西周初年确立的政治传统,后世王朝多有沿袭。金代也遵循了这一重要传统。天会六年(1128),金太宗《降封宋徽宗昏德公、钦宗重昏侯布告高丽诏》云:“朕闻夏商而来,莫非不仁失天下,汉魏以降,则有故事为诸侯,兹载籍之具书,非一时之创见。……呜呼!命不于常,国必自伐。惟皇上帝之震怒,不为桀亡,非予一人之能令,侯于周服,敬尔有土,其听朕言。”④董克昌主编:《大金诏令释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57页。

金熙宗二年(1206)四月,《敕封高丽王韺册文》云:“以永为我藩轴,用追配于前人。呜呼!惟有德可以和人民,唯谨度可以保富贵。罔曰弗克,惟既厥心,罔曰孔艰,惟敬厥事。慎乃服命,律乃有民,往尽乃心,典听朕命。”⑤(金)赵秉文著:《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10,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52页。这是中原政权关于敬德保民的典型叙述。

此外,尊老在金代诏书也有提及。泰和三年(1203)四月,金章宗敕点检司:“致仕官入宫,年高艰于步履者,并听策杖,仍令舍人护卫扶之。”⑥(元)脱脱:《金史》卷11《章宗本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60页。在对待老人方面,游牧民族一般表现为“贱老”,金代诏书所见之“尊老”说明了金统治者对中原政治传统的接受。

二、秉承大一统理念,以“中国”自居

“大一统”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理念。自周确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原则以来,历代王朝,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无不将“大一统”作为政权的追求目标。“大一统”的内涵丰富,金代诏书所见“大一统”主要表现为天下一家,以中国自居等。

(一)天下一家,视国内人民为一体

“大一统”的理念既包括对外实现疆域的统一,也包括对内部人民的一视同仁。金代统治者发布的诏令中多次出现对内部人民视为一体的表达。天辅七年(1123)二月,金太祖诏曰:“顷因兵事未息,诸路关津绝其往来。今天下一家,若仍禁之,非所以便民也。”⑦(元)脱脱:《金史》卷2《太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0页。这时金朝刚建立不久,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即有“天下一家”的认识。天会十三年(1135)三月七日,金廷所颁《上太宗谥号册文》云:“……万里共贯,六合一家,曾无专享之私,遂定久安之势。”⑧董克昌主编:《大金诏令释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6页。册文赞扬了金太宗吴乞买对政权内部人民视为一体的态度。天眷三年(1140),金熙宗《议收复河南布告中外诏》云:“自河以南,苟得贤而处之,亦犹吾民。况以天下为公,古之道也。”①(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1页。。此时,绍兴和议始成,金与南宋明确了界限,但金统治者仍视南宋人为自己的子民,明确以“天下为公”为旗帜。天德三年(1151),海陵王诏门下:“凡天下国家,无亲疏彼此无间,各体君上之意,务尽均平,若能于公相之子孙,闾阎之黎庶,一体视之……。”②董克昌主编:《大金诏令释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7页。这一点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征服王朝论”是西方学界研究北魏、辽、金、元、清历史的重要理论。该理论强调中国南北地区的差异、汉族与非汉族的对立等。金朝统治者视国内民族为一体的理念是对“征服王朝论”的有力反驳。金统治者虽然强调女真族的差异性,并力图保持这种差异性,避免被汉文化所淹没,但并不排斥其他民族。女真族与其他民族都是金统治者的子民,共同组成了金国整体。这种认识符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趋势,与当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是相通的。

(二)以华夏中国自居

从“大一统”本质看,所谓“大一统”是指统治核心最高权威的确立。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史看,“华夏”“中国”是最高权威的重要标志。追求“大一统”的政权无不是以“华夏”“中国”自居。金代诏令中多有对“华夏”“中国”的表述。

金曾与辽、宋、西夏共处,金自视地位最高。天会五年(1127)正月,金太宗在《以河为界敕》中说:“北国金皇帝付姪南朝宋皇帝:近者北辽无道,杀伐无止,朕既歼灭以宁人民,以开皇图,大有华夏。”③董克昌主编:《大金诏令释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93页。金统治者在面对辽、宋时,称宋为“侄”,称辽“无道”,自己则“大有华夏”,无疑拥有最高权威。云光二年(1223),金宣宗《答夏国告和书》云:“以生民为心,不以细故而忽生民之命。以天下为度,不以私忿而伤天下之功。惟我国家,奄宅中外,威制万里,恩结三方;……审此辅车之势,属我唇齿之邦,与其厌外夷之陆梁,孰若结诸夏之亲昵!”④(金)赵秉文著:《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10,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41页。金对于夏,多有自夸,优越之感越于纸上。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正统”意识。在宋、辽、金以及西夏的并存格局下,“正统”无疑是巩固自身政权合法性的重要内容。宋、辽、金都对“正统”进行了积极的“争夺”,虽然表面上是各自独立性的表达,但本质上却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因为,宋、辽、金所强调的“正统”内涵是相同的,即疆土的扩展、汉文化的继承等。“金人争正统,无非是想将自己的政权纳入华夏正统传承序列之中,与汉文化接轨,以便让各个政权承认金朝的合法地位。”⑤赵永春:《试论金人的“中国观”》,《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4期。“大一统”观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历史时期,“大一统”是政权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各统治者以“大一统”为号召,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统一,反对地方的割据。中华民族共同体延续至今,各民族未出现分离、分散,“大一统”的理念是重要原因之一。金统治者对“大一统”的坚持和强调,无疑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凝聚,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招徕、安抚各族人民

在对辽、宋的战争中,金统治者模仿汉统治者的做法,塑造“吊民伐罪”的仁义形象,以招徕、安抚各族人民。皇统五年(1145),金熙宗在《增上太祖尊谥册文》中言:“我太祖武元皇帝遵养时晦,顾惿天明,以德行仁……故得仇民褫魄,邻壤归心,牧野前途,俄倒戈而自溃。”①(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4页。除金太祖外,金统治者对其他金朝君主的尊谥册文中也多有相似的表述。金统治者以周文王、周武王自比,将自己打造成符合儒家标准的仁义之师,以实现对各族人民的安抚。

金统治者对战争中流散各族人民多次下诏招抚,以使其为自己的统治服务。收国二年(1116)正月戊子,金太祖诏曰:“自破辽兵,四方来降者众,宜加优恤。自今契丹、奚、汉、渤海、系辽籍女直、室韦、达鲁古、兀惹、铁骊诸部官民,已降或为军所俘获,逃遁而还者,勿以为罪。其酋长仍官之,且使从宜居处。”②(元)脱脱:《金史》卷2《太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9页。同年七月,又诏达鲁古部的辞列云:“凡降附新民,善为存抚。来者各令从便安居,给以官粮,毋辄动扰。”③(元)脱脱:《金史》卷2《太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页。天眷三年(1140),金熙宗《命元帅府抚定河南招》云:“今命元帅府领大军数道并进,抚定元系本朝都邑州军,师之所在,务加优恤,以副予子惠元元之意。”④(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4页。

金统治者不仅为流散之民提供“宜居处”,还将各族人民相互交错居住,形成嵌入式居住格局。大定十七年(1177),金世宗有诏曰:“大石在夏国西北。昔窝斡为乱,契丹等响应,朕释其罪,俾复旧业,遣使安辑之,反侧之心犹未已。若大石使人间诱,必生边患。遣使徙之,俾与女直人杂居,男婚女聘,渐化成俗,长久之策也。”于是遣同签枢密院事纥石烈奥也、吏部郎中裴满余庆、翰林修撰移剌杰,徙西北路契丹人尝预窝斡乱者上京、济、利等路安置。金世宗还诏兵部郎中移剌子元曰:“卿可省谕徙上京、济州契丹人,彼地土肥饶,可以生殖,与女直人相为婚姻,亦汝等久安之计也。”⑤(元)脱脱:《金史》卷88《移剌道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964页。各民族交错杂居,利于民族的交流融合。当然,金统治对于民族的杂居,也不完全是一味地为了杂居而杂居,其目的是为了统治秩序的稳定。如山东地区,女真人与汉族等杂居,但由于耕地的争夺,常常产生矛盾,于是金世宗“诏良弼度宜易置,使与百姓异聚,与民田互相犬牙者,皆以官田对易之,自是无复争诉。”⑥(元)脱脱:《金史》卷88《宗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951页。

三、接受中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

从历史发展看,金统治者对于中原文化的接受经历了由浅至深的过程。金初,限于任用部分汉族士大夫,充作咨询、顾问。至金熙宗时,开始全面接受中原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开始更为普遍地表现出来。正如《金史》所言:“世宗、章宗之世,儒风丕变,庠序日盛,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⑦(元)脱脱:《金史》卷125《文艺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13页。金代诏书中关于兴学、科举、图书等内容不断增多。

(一)建学校,兴科举

学校、科举是中原文化的核心。金统治者积极兴建各类学校和推行科举。金代的科举、学校制度仿照辽、宋,在科举的科目、学校的类别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金代科举之目有辞赋、经义、策试、律科、经童等,还设有女直进士科、制举宏词科等土司科目。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太学,地方有府学、州学。为了满足国家治理所需,金统治者曾多次下诏举行科举。天会五年(1127)八月,金太宗下诏:“河北、河东郡县职员多阙,宜开贡举取士,以安新民。其南北进士,各以所业试之。”①(元)脱脱:《金史》卷3《太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页。这样的科举选拔,亦称南北选。天眷元年(1138)五月,金熙宗诏“南北选各以经义辞赋两科取士。”②(元)脱脱:《金史》卷51《选举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34页。金的官僚来源与宋一样,科举虽然不是唯一的取人途径,但为社会所最为推崇。金统治者将进士视为治理国家的依靠力量。大定二十六年(1186),金世宗曾言:“起身刀笔者,虽用才力可用,其廉介之节,终不及进士。”③(元)脱脱:《金史》卷8《太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9页。

金统治者对学校也非常重视,特别是女真学的设置和女真科举的举行对于汉文化的接受与传播意义明显。大定四年(1164),金世宗命颁行翻译为女真文的儒家经典,“后择猛安谋克内择良家子弟为学生,诸路至三千人。九年,取其尤俊秀者百人至京师,以编修官温迪罕缔达教之。”④(元)脱脱:《金史》卷51《选举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33页。大定十三年(1173),金世宗下诏“京师设女直国子学,诸路设女直府学,拟以新进士充教授,以教士民子弟之愿学者。”⑤(元)脱脱:《金史》卷51《选举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40页。女直府学遍布全国各地。

金统治者还优先保障学校的供给。承安四年(1199)三月,尚书省奏减亲军武卫军额及太学女直、汉儿生员,罢小学官及外路教授,金章宗“诏学校仍旧,武卫军额再议,余报可。”⑥(元)脱脱:《金史》卷11《章宗本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0页。在金章宗看来,学校要比军队更重要些,军队士兵的名额可以讨论,但学校生员的名额要得到充分地保证。

金统治者的兴学与科举极大地促进了金朝人才的成长,有效地改变了前期“借才异代”的局面。金朝自己培养的士人对金的具有高度的认同,他们也具备了治国理政的才能,对于金朝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利于金朝的统治,也有利于汉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二)尊孔崇儒

孔子是汉文化的标志。金代诏书中关于尊孔的内容为数不少。皇统元年(1141)二月,金熙宗亲祭孔子庙,并说:“朕幼年游佚,不知志学,岁月逾迈,深以为悔。孔子虽无位,其道可尊,使万世景仰。大凡为善,不可不勉。”⑦(元)脱脱:《金史》卷4《熙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77页。金统治者对孔子稳固自身统治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知道“其道可尊”,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海陵王时,下诏“命天下州县,许破系省钱修盖文宣王庙。”⑧(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72页。泰和四年(1204),“诏刺史,州郡无宣圣庙学者并增修之”。金廷对曲阜孔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建设,地方上也修建了孔庙。

金对祭孔的礼仪、祭品等也有具体的规定。大定二十六年(1186)二月,金世宗诏曰:“曩者边场多事,南方未宾,致令孔庙颓落,典礼凌迟,淫进非礼。自今有祭孔庙,制用酒脯而已,犯者以违制论。”①(金)宇文懋昭撰:《大金国志》卷18,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33页。金世宗时清理了那些与祭孔不符合的“女巫杂类”,明确了祭孔的礼仪和祭品,是尊孔的重要举措。此外,金统治者还对孔氏子孙进行诰封。明昌二年(1190)金章宗有《孔元措袭封衍圣公诰》《超授孔元措中议大夫仍赐四品诰》等,对孔子后人孔元措进行了封赏。

金统治者对孔子的尊崇,也就是对儒家主张的认可,因而,对于符合儒家理念的行为多有旌表。《前御史大夫张暐赠父萃卿诰》言:“石建有醇德,而一家有万石;袁氏著仁心,而四世三公。古有其人,今乃亲见。某以德行为世检,以文学登世科,孙则尚书,子惟御史,门阀之懿,近代罕闻。推其从来,自尔世积,生而冠万人之高选,殁而膺一品之尊荣,其有知乎?亦足荣矣。”②(金)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10,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52页。张氏家族是标准的儒家风范:德行符合儒家纲常,进身以科举,门出多官。故而,金廷赐诰以表彰。这是张氏家族的荣耀,也是金统治者尊孔崇儒的自白。

(三)求书右文

图籍是儒家治国的重要凭借。“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③(唐)魏征:《隋书》卷32《经籍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3页。在儒家看来,图书是纲常伦理的载体。金代诏书关于图籍的内容所在并不为少。

早在天辅五年(1121),金太祖有诏“若克中京,所得礼乐仪仗图书文籍,并先次津发赴阙”。④(元)脱脱:《金史》卷2《太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6页。这时金统治者即已注意到图书的搜集。随着统治秩序的稳定,金代的购书、译书等活动日渐增多。明昌五年(1194)二月,金章宗诏“购求《崇文总目》内所阙书籍”。⑤(元)脱脱:《金史》卷10《章宗本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1页。泰和元年(1201)十月,金章宗敕有司:“购遗书宜尚其价,以广搜访。藏书之家有珍惜不愿送官者,官为誊写。毕复还之,仍量给其直之半。”⑥(元)脱脱:《金史》卷11《章宗本纪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7页。

搜求图籍是汉族政权的重要传统。汉武帝时曾进行大规模的图书搜集,隋文帝时,秘书监牛弘以“书厄论”呼吁朝廷重视图书搜集和保存。金统治者对于图籍与汉族政权的做法一致。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金代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汉籍翻译活动。大定二十三年(1183),金译经所向金世宗进所译《易》《书》《论语》《孟子》《老子》《杨子》《文中子》《刘子》及《新唐书》。金世宗谓宰臣曰:“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直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⑦(元)脱脱:《金史》卷8《世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5页。汉文化的经典译为女真文,大大便利了女真族对汉文化的学习与接受。金统治者不仅注意儒家典籍的搜集、翻译,还积极进行推广,向社会传播图书。大定二十三(1183)年,金世宗“以女直字《孝经》千部付点检司分赐护卫亲军。”⑧(元)脱脱:《金史》卷8《世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4页。

金朝最高统治者对汉文典籍的翻译的提倡与重视,不仅促进了儒家、诸子等文献的翻译,也促进了汉族通俗文献的翻译。“金代还有《女直字盘古书》《女直字家语》《女直字太公书》《女直字伍子胥书》《女直字孙膑书》《女直字黄氏女书》《女直字百家姓》《女直字母》诸书的翻译。”①李贵连:《金人崇儒之风平议——从取精用弘到知易行难》,《民族论坛》2020年第2期。汉族的高雅文化、通俗文化随着文献的翻译在女真文化中不断传播,有效促进了汉、女真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结 语

诏令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类型,具有明显的政治指导、文学教化等方面的功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诏令是“王言所敷……夫涣号明堂,义无虚发,治乱得失,于是可稽。此政事之枢机,非仅文章类也。”②(清)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98页。姚鼐《古文辞类纂》亦云:“诏令类者,原于《尚书》之誓、诰。周之衰也,文诰犹存。昭王制,肃强侯,所以悦人心而胜于三军之众,犹有赖焉。”③(清)姚鼐著,胡士明、李祚唐标校:《古文辞类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0页。诏令所载直接反映了最高统治者的意图,也是统治者意图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诏令在国家文书体系中具有显著的权威性、广泛性和针对性,对于国家政策的执行、社会文化的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金代诏令中的政治传统、农业发展、科举教育、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与中原汉族政权基本一致,实际上也就是对汉文化的接受。在传统社会阶段,中华民族的发展主要地表现为对汉文化的接受与发展。金代的诏令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具有正面的推动作用。当然,金统治者从主观上说,其目的并不是主动实现女真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融合。实际上,金统治者一直警惕女真族的汉化,但统治者主观的意愿并不能改变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趋势。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的发展的主体看,统治者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加强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④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35页。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自在、自觉的不同发展阶段,自在的中华民族是自觉的中华民族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金统治者所颁布的诏令是金朝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历史进程的忠实记录。“从历史维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学术研究,事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品质与建设质量,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必须给予充分关注”。⑤王文光、胡明:《隋唐时期民族共同体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思想战线》2022年第3期。金代诏令所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颇为丰富,具有重要的价值,是金史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等领域的重要问题。

猜你喜欢
诏令金史金代
英文摘要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唐代初期的文学观念
21世纪以来的《金史》研究综述
金代吏员服饰浅探
对金代提点刑狱的几点认识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善而雅、辞气衰:论东汉诏令的风格特征
《金史·结什角传》笺证
温润如玉 悲悯和婉
——论汉文帝诏令的个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