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肝郁气滞型慢性胃炎伴焦虑状态临床观察

2023-10-05 10:18闫丽超章奇李琳苹郑肖李素红王超陈利芳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3年9期
关键词:穴位埋线慢性胃炎

闫丽超 章奇 李琳苹 郑肖 李素红 王超 陈利芳

摘要:目的 观察俞募配穴埋线疗法治疗肝郁气滞型慢性胃炎伴焦虑状态的临床疗效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2例肝郁气滞型慢性胃炎伴焦虑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1例给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口服治疗,观察组31例在雷贝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治疗基础上予俞募配穴埋线疗法治疗,每周治疗1次,2组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焦虑状态(HAMA、SAS)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HAMA及S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28/31),高于对照组的80.6%(25/31,P<0.05)。结论 俞募配穴埋线疗法可改善慢性胃炎伴焦虑患者躯体不适症状及焦虑状态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俞募配穴;穴位埋线;慢性胃炎;肝郁气滞;焦虑状态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3)09-0001-03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该病容易反复发作[1]。流行病学发现:当机体长期处于焦虑状态时,其胃肠动力将会在一定程度受到影响,导致胃肠内容物的反流,进而使胃肠黏膜受损,导致胃肠道炎症[2]。CG常因病程迁延、患者精神长期受疾病影响而致焦虑、抑郁等并发症,严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西医临床治疗 CG 多以质子泵抑制剂及抗生素等西药联合治疗为主,伴有焦虑等情绪障碍者,多辅以抗抑郁药物治疗[1]。西药治疗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存在诸多弊端,尤其治疗焦虑抑郁的西药,均会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需长期服用、停药困难、患者依从性差等,部分患者极易出现抵触情绪,导致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差。穴位埋线疗法借助埋入的可吸收线体对穴位产生持续刺激作用来替代传统针刺治疗,其治疗频次少、不良反应小,患者依从性较高。本研究采用俞募配穴埋线疗法治疗肝郁气滞型 CG 伴焦虑状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台州市中医院针灸科、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62例。首先给62名受试者编号,通过随机数字表所得的随机数字,按受试者序号排列,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本研究经台州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查批号:2019012)。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过程中未出现剔除、脱落病例,最终2组各有 31 例纳入分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7年发布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3]制定。(1)症状:上腹痛、腹胀、餐后饱胀、早饱感、嗳气等消化不良表现,部分还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体征:上腹部可有压痛,无其他明显阳性体征。(2)内镜检查: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粗糙或出血点,可有水肿、充血、渗出等表现;萎缩性胃炎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血管透见、伴有颗粒或结节状。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4]中的辨证分型。肝郁气滞型诊断标准,主症:(1)胃脘胀痛连胁,嗳气或矢气可缓。(2)脘痞不舒,情绪不遂复发或加重。次症:(1)嗳气频作。(2)嘈杂反酸。(3)善太息。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症状不明显者,参考舌脉象,及胃镜、病理相关检查。

1.2.3 焦虑状态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精神科分会2001年发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5]制定:(1)反复出现无明确原因、对象或内容的恐惧、紧张不安等情感体验,并伴有运动性不安和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等躯体症状。(2)自知力完整。(3)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已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④排除癔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心脏疾病及其他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伴发的焦虑状态。再结合国际通用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焦虑状态的患者进行评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2)年龄18~65周岁。(3)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7分;焦虑自评量表(SAS)≥50分。(3)病程6 个月以上。(4)能理解量表内容并配合治疗。(5)自愿参加临床试验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2)正在参加影響本研究结果评价的其他临床试验者。(3)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的患者。(5)对本试验药物及埋线线体过敏者。(6)继发性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合并有其他胃肠道疾病的患者。(7)患者及家属不配合治疗者。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符合入选标准,但因以下原因未坚持完成治疗的患者,应予以剔除:(1)观察期间病情突然加重,无法继续接受治疗者。(2)治疗期间出现晕针者。(3)依从性差者。(4)入选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符合纳入标准,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坚持完成治疗而主动退出的患者,应判定为脱落。

1.6 方法[JP2]

1.6.1 对照组 口服雷贝拉唑肠溶胶囊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雷贝拉唑肠溶胶囊(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076)口服,每次20 mg,每日1次,连续治疗8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进口药品注册标准号:JX20100258)口服,每次1片,每日2次,连续治疗8周。

1.6.2 观察组 在口服雷贝拉唑肠溶胶囊基础上加用俞募配穴埋线疗法治疗。

根据国家级中医药传承工作室王樟连教授经验,取穴如下:胃俞、脾俞、肝俞、中脘、章门、期门、天枢、足三里,除中脘穴外,余穴均为双侧取穴,依据《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6]确定腧穴位置。

埋线器具:(1)一次性使用埋线针:规格:0.70×60(镇江高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10244号)。(2)可吸收性外科缝线:3-0号,90 cm,紫色(上海浦东金环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652369)。

操作:选取0.70 mm×60 mm一次性埋线针(镇江高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10244号);线体选用 1 cm 的单丝 PGLA 线,采用线体旋转埋线法。常规消毒,标记好所需埋线的穴位,然后用碘伏棉签消毒两遍,再用75%的酒精棉签脱碘。医者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皮肤。其中肝俞、脾俞、胃俞向脊柱方向呈 15°~30°角斜刺;中脘、天枢、足三里均采用直刺法进针;章门、期门向腹中线方向呈15°角沿皮平刺,不可深刺,进针时需左手提捏局部皮肤。稍做捻转有针感后推动针芯将线留置于穴位内,再退出针管,按压针孔后,针孔无出血后,在其上覆盖医用创可贴。埋线处24 h内勿沾水。埋线由同一针灸医师在同一治疗室实施。每周1次,共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后 3个月进行随访。

1.7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1.7.1 主要结局指标 (1)中医证候评分: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7]制定。主要观察胃脘胀闷、胃脘胀痛、烧灼感、食少纳呆、嗳气、泛酸、口苦口干等7个症状。上述症状按0、1、2、3四级评分。0=无症状。1=轻度:症状偶有,轻微出现。2=中度:症状时有,不影响工作生活。3=重度:症状典型,影响工作生活。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

1.7.2 次要结局指标 (1)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HAMA主要包括14个项目,评分越高,其焦虑症状越严重。总分≥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14分,肯定有焦虑;≥7分,可能有焦虑;如小于7分,便没有焦虑症状。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2)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8]:由 20 个项目组成,采用1~4 级计分法,其中第 5、9、13、17、19 项为反向评分。≥50 分界定为存在焦虑,分值越高,代表焦虑倾向越明显。无焦虑状态:标准分小于50分;轻度焦虑:50≤标准分≤59;中度焦虑:60≤标准分≤69;重度焦虑:标准分≥70。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

1.7.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制定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评价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100%。疗效评定按照疗效指数>90%为临床控制;疗效指数>70%~90%为显效;疗效指数>30%~70%为有效;疗效指数≤30%为无效。

1.7.4 安全性评价 记录治疗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出血、血肿、皮肤过敏等不良事件(体征、症状,包括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程度、处理措施、处理结果等)。

1.8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临床观察记录统一,临床资料专人管理。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用(x±s)表示,组内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用自身配对t检验,组间各项指标差值比较用成组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胃痛、胃胀、嗳气等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胃痛、胃胀、嗳气等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SAS评分比较 2组治疗前患者HAMA评分、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AMA、SAS焦虑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高于对照组的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安全性评价 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2例血肿,及时按压后血肿消退。对照组有3例出现服药后轻微口干、头晕、嗜睡。

3 讨论

中医历来都非常重视情志致病和整体调节观念。慢性胃炎可归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发病原因涉及外邪、饮食、情志内伤等,其病位在胃,与心、肝、脾等有密切关系。焦虑症,可大致归属于中医“不寐”“郁证”“百合病”等疾病中,其病位在心、肝、脾,发病原因可由情志、心脾虛引起。现代医学的“脑-肠互动”在中医学中可视为是脑神与脾胃之间的联系,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促进,病理上也相互影响。《素问·六节藏象论》亦云:“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此外,肝主疏泄,能协调脾胃气机升降和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维持脑神和脾胃之间的正常沟通及联系[10]。

胃肠道系统涉及庞大的神经细胞网,其运动及功能主要受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11],同时也易受身体内外环境的刺激及情绪因素的影响,是心身相关最敏感的器官。在焦虑、抑郁状态下,胃的消化和排空受到抑制,内脏的痛阈会降低,因此CG患者易出现如胃脘部饱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吞酸等症状,而这些不适症状又反过来会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而“身心同病”。现代医学在治疗CG时的原则主要为:缓解症状、改善胃粘膜炎症反应、针对病因个性化治疗。临床用药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及胃黏膜保护剂治疗为主,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通过抑制胃体局部炎症反应,灭活幽门螺杆菌达到治疗作用。伴焦虑或抑郁等情绪障碍者,多辅以抗焦虑、抑郁药物对症治疗。但此类药物常会引起头痛、腹泻、恶心,加重消化不良等不良反应。而中医中药作为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愈加受到患者青睐。

王樟连教授在临床治疗CG伴焦虑状态时特别强调“肝脾同治,脏腑通调”,而俞募配穴法作为典型的前后配穴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础上,兼具健脾和胃,疏肝理气,通调脏腑气机的治疗方法。背俞穴位于背腰部,属阳。募穴位于胸腹部,属阴。俞、募穴从其解剖位置上看,基本与其所归属脏腑相对应,形成募穴-脏腑-俞穴前后对应关系,俞募相配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相互协同,体现了整体观念、以脏腑为本、阴阳相通的特点,对治疗脏腑病证疗效显著。胃俞穴为胃的背俞穴,中脘穴为胃的募穴,此二穴在解剖学上与胃的位置相似,有研究发现,针刺胃的俞、募穴可影响体表-交感的反射通路,通过通路的信号传递调节人体的胃肠道运动,调节胃的排空率和胃泌素水平,从而达到调节胃肠功能的目的[12]。脾俞穴为脾的背俞穴,章门穴为脾之募穴,亦为八会之脏会穴,此二穴在解剖学上与胃的位置相似,有研究发现,针刺脾俞穴可以通过提高血清CD4+含量及CD4+/CD8+比值,降低血清CD8+含量实现的改善胃黏膜慢性炎性病变,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疗效[13]。肝俞为肝之背俞穴,位于脊柱胸椎第9椎棘突下,其节后纤维支配肝、脾、肾等实质性器官,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使胃肠蠕动减弱、腺体分泌减少,以改善胃肠道功能[14]。期门为肝之募穴,为气血经由全身后归入之所。具有缓急疏肝,散寒宣肺,清邪热,宽胸膈之功,此外,期门为足太阴、厥阴及阴维之交汇,除可缓急疏肝,宽胸利膈之功外,还可缓解脾胃相关证候。天枢穴为大肠募穴,具有调中和胃,涩肠止泻,消食健脾之效。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是胃腑功能活动的反映部位,具有抗黏膜损伤、保护胃壁屏障功能[15]。慢性疾病,尤其慢性疼痛患者常易伴发焦虑、抑郁等情绪异常。人体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中有许多神经递质及神经环路与情绪调控息息相关,如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和强啡肽(DYN)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神经递质[16],广泛参与痛情绪调节的各种机制,且与慢性疼痛密切联系。而强啡肽(DYN)/κ-阿片受体(KOR)系统、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MLDS)等相关信号通路通过调控神经递质的分泌和释放等共同参与情绪的调控[17]。因此,俞募埋线疗法可能是通过上述神经递质及神经通路的调控来改善CG患者焦虑情绪。

穴位埋线疗法是中医针灸经络理论结合现代医学手段而产生的复合性疗法,以可吸收线体代替传统针法,利用所选穴位的功能,同时发挥“深而留之”的特点,通过可吸收线体对机体的长时间持续且柔和的刺激,穴位的兴奋性与传导性不断得到增强,使得气或循经感传的时间得到延长,针刺效应有效延长,持续调节机体有关脏腑器官功能使之趋于动态平衡。实验研究发现,埋线疗法可以通过线体植入机体后产生的持续的良性刺激及神经递质影响,纠正紊乱的神经系统功能,促进其功能恢复正常;还可以通过调控细胞免疫及机体代谢,改善受损部位代谢及循环,加速疾病痊愈;或通过有效控制炎性细胞因子及凋亡细胞的释放,减少疾病诱发因素,通过调节信使分子和促进代谢治疗内分泌疾病[1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焦虑负性情绪以及胃脘部症状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可见埋线疗法对CG患者胃脘部症状及胃粘膜炎性反应以及负性情绪具有调节作用。此外,本研究中所选用的穴位以调节脾胃为主,疏肝理气为辅,较少涉及养心安神的穴位,可见,俞募埋线疗法对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可能是伴随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而逐步得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缓解可能是患者情绪心理改善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9):768-775.

[2]张燕,朱婷婷,许倩倩,等.慢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分析[J].胃肠病学,2017,22(2):103-105.

[3]房静远,杜奕奇,刘文忠,等.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17,22(11):721-738.

[4]李军祥,陈誩,胡玲,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2):121-131.

[5]中華医学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8-6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7-36.

[7]张万岱,李军祥,陈治水,等.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天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6):738-743.

[8]张薇薇,田书艺,唐甜甜,等.下关穴合谷刺联合揿针治疗痰阻血瘀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伴负性情绪: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针灸,2022(9):999-1003.

[9]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8.

[10]包春辉,钟捷,刘慧荣,等.针灸对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负性情绪及血浆色氨酸代谢的影响[J].中国针灸,2021,41(1):17-22.

[11]郭凡雯,刘同亭.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20,10(3):115-119.

[12]石宇.电针胃俞募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下丘脑组织代谢产物影响的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20.

[13]左甲,杨改琴,黄丽萍,等.针刺背俞穴对慢性胃炎患者血清CD4+、CD8+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7,38(10):1465-1466.

[14]邓雪.电针肝俞穴对肝郁胃痛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

[15]李红,唐纯志,李素荷,等.穴位埋线对慢性胃炎患者环核苷酸及胃肠激素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5,25(5):301-303.

[16]张海艳,方剑乔,邵晓梅,等.痛情绪相关神经递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20,34(6):460-465.

[17]陈叶青,吴梦薇,方剑乔,等.强啡肽/κ-阿片受体系统在痛情绪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21,35(11):845-851.

[18]霍金,赵冏琪,袁永,等.穴位埋线疗法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J].中国针灸,2017,31(11):1251-1254.

猜你喜欢
穴位埋线慢性胃炎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45例
穴位埋线治疗肝肾亏虚型腰痛病60例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
兰索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穴位埋线融合中医时间医学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应用研究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临床概述
心理护理在慢性胃炎抑郁症中的作用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乳腺增生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防治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