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霍尔顿简论

2023-10-05 05:05刘旎媛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乔治

关键词:乔治·霍尔顿;美国非裔诗歌;艺术特征

作者简介:刘旎媛,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美国非裔诗歌研究。

乔治·霍尔顿(George Horton, 1797?–1883?)是19世纪的美国非裔诗人。霍尔顿是一个奴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他是美国非裔作家的先驱。霍尔顿的诗歌表现了他对于奴隶制度的抗议以及自由身份的向往。霍尔顿拥有美国非裔文学史上多项“第一”的头衔:他是第一位在美国本土出版诗集的非裔诗人,第一位以黑奴身份出版诗集的作家,第一位公开创作诗歌以谴责奴隶制的诗人。他被称作“北卡罗来纳州的非裔吟游诗人”,并于1997年被查塔姆縣追授为“历史上的桂冠诗人”①。霍尔顿在美国非裔诗歌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他是美国非裔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参照点,他对于文学创作的不懈追求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非裔诗人。

霍尔顿是一位奴隶诗人,他的诗歌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时代背景下显示出无畏的勇气。他坚持创作并先后出版三部诗集:《自由的希望》(The Hope of Liberty, 1829)、《北卡州有色诗人乔治·M· 霍尔顿的诗作》(The Poetical Works of George M. Horton,The Colored Bard of North Carolina, 1845)、《赤裸的天才》(Naked Genius, 1865)。作为第一位出版诗集的非裔诗人,霍尔顿在美国非裔文学史的发展进程中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但是国内对于他作品的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本文将分析霍尔顿的诗歌最为核心的自由主题,探索他在追寻自由理想的过程中如何应对奴隶与诗人身份矛盾的问题。霍尔顿的诗歌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他在诗歌形式、语言、主题的设置与选取上显示出不俗的艺术技巧。他的诗歌源于奴隶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并存有高远的艺术理想。

一、贯穿始终的自由主题

霍尔顿是首位出版诗集的非裔作家,是美国非裔文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尽管霍顿的诗歌涵盖了多样的题材,但是他最有价值的作品都涉及了奴隶制。霍尔顿生而为奴,自由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霍尔顿的诗歌充满对于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于奴隶制的抗议,自由主题是其诗歌的主旋律。

霍尔顿诗歌体现出的自由主题在不同作品中的展现方式不尽相同。霍尔顿早期作品中自由主题的展现落脚于浪漫主义的幻想。1828 年,通过美国南方和北方的双种族联盟的赞助,霍尔顿的第一部诗集《自由的希望》顺利出版,他计划通过这部诗集的稿酬赎身但却未能如愿。《自由的希望》是第一本由美国黑人创作并发表的诗集,尤其特殊的是作者霍尔顿来自深受奴隶制影响的南方地区。这部处女作富有浪漫主义的幻想,诗人多使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这一时期,受困于奴隶身份的霍尔顿使用与飞翔相关的词汇表达对于自由的向往与追求,这种创作手法凸显了霍尔顿早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质。约翰· 科布斯(John Cobbs)评论道:“ 霍尔顿在诗集《自由的希望》中对于飞翔这一主题的书写与深化就是他早期诗歌对于自由的阐释,这部诗集因此具有了凝聚力……对霍尔顿来说,从奴役中解脱出来就是飞翔、上升,追寻自由”(446-447)。以《自由的希望》的开篇诗《创世颂》(“Praise of Creation”)为例,霍尔顿对于飞翔的幻想贯穿全诗。他在这首诗歌中使用“ 雄鹰”(Horton & Sherman 74)、“ 天空”(74)、“ 苍穹”(73)等意象,并且使用“ 翱翔”(74)、“ 跃起”(73)、“ 上升”(74)等与飞翔相关的词汇。诗歌《论自由与奴隶制》(“On Liberty and Slavery”)展现了霍尔顿试图成为鸟儿,飞向自由的天堂的心愿,“ 哦!上帝的庇护之香。/ 我飞到你的枝头,/风暴在你的遮蔽下平息,/ 伴随着自由之歌!”(76)。诗歌中有关飞翔的幻想展示出一位奴隶诗人对自由的向往。除了飞翔的幻想体现出的理想主义,这一时期霍尔顿对于自由的追求决绝而坚定,诗歌《论自由与奴隶制》(“On Liberty and Slavery”)、《亲爱的自由》(“Dear Liberty”)以及《奴隶的诉苦》(“The Slaves Complaint”)都激昂地表达以死亡换取自由的坚定决心。霍尔顿早期诗歌中呈现的反抗精神较为直白和理想化,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但局限于个体视角的陈述,且仅仅关注自身的个体命运。

19世纪中叶,美国国内的政治环境随着南北方奴隶制矛盾的激化而逐渐恶化,霍尔顿的文学创作与发表面临更大的外部阻力,其诗歌中自由主题的展现方式也随之变化。相对于早期作品中激情澎湃的幻想,他将目光聚焦黑奴的命运,以现实主义的笔触书写黑奴的生存困境并表达出追寻自由的理想。他丢弃了以往理想主义的幻想,转而书写黑奴的现实生活以揭示奴隶制的不公。1845年,霍尔顿出版了他的第二部诗集——《北卡州有色诗人乔治·M·霍尔顿的诗作》。由于当时美国国内的高压政治环境和愈发严格的出版审查制度,也出于对帮助过他的白人的感激,霍尔顿并没有在这部诗集中冒着风险猛烈抨击奴隶制,而是关注黑奴群体的悲惨命运。霍尔顿采用娴熟的创作技巧描绘现实生活,以戏剧性手法展现对于黑奴不公命运的控诉(Richmond 209)。诗歌《财产的分割》(“Division of an Estate”)表面书写农场主贩卖牛羊,实际隐喻奴隶主售卖奴隶。《一个被骗的老追求者》(“On an Old Deluded Suitor”)用一种戏谑的语气书写了一位被愚弄的求婚者,实则是霍尔顿苦苦追求自由却无法实现的痛苦的抒发。《债主致他高傲的债务人》(“The Creditor to His Proud Debtor”)将奴隶和奴隶主的关系比喻为债主和债务人,并将奴隶主作威作福的丑态讽刺的淋漓尽致,反映了奴隶被压迫的困苦处境。《一只天真狗的命运》(“The Fate of an Innocent Dog”)中以一只狗的语调抒发它被主人欺骗的愤恨之情,这只天真的狗劳累致死也未获得自由,本诗实则是对于奴隶制的深刻批判。此外,诗集《自由的希望》的稿酬未能赎回自由,霍尔顿认识到现实的残酷性,这次打击促使他的创作风格产生了转变。这一时期霍尔顿遭遇了现实中追求自由的挫折,故而在诗歌中将这种心境反映了出来。诗歌《撤离莫斯科》(“The Retreat from Moscow”)将霍尔顿早年追求自由失败的经历类比拿破仑雄心勃勃征服俄国未果的历史,体现了霍尔顿壮志未酬的遗憾与懊悔。这些诗歌体现出霍尔顿创作思想的变化,霍尔顿的第一部诗集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他的第二部诗集转而思考奴隶制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区别于霍尔顿早期诗歌之中的浪漫主义,这一时期霍尔顿走向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其诗歌技巧的使用也更加娴熟。

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奴隶制被废除,获得自由的霍尔顿搬到了费城,并于1865年发表第三部诗集《赤裸的天才》。这部诗集中霍尔顿对于自由主题的思考也更为深入,围绕奴隶制讨论的相关话题也更加多元,其创作技巧也在不断的磨练中更为精进。诗歌《林肯已逝》(“Lincoln Is Dead”)抒发对于林肯逝世的悲痛之情,表现出对于他的崇高敬意与感谢。诗歌《奴隶》(“The Slave”)以历史的宏观视角将北美殖民地奴隶的悲惨过往史诗化地再现出来。诗歌《一代过去一代来》(“One Generation Passeth Away and Another Cometh”)将一代又一代奴隶反抗失败仍旧前赴后继的故事再现。诗歌《自由之歌和父母的建议》(“Song of Liberty and Parental Advice”)用一位长者的口吻叙述了对于黑人青年不断追求自由的寄语。诗歌《一个奴隶在被卖前夕的沉思》(“A Slaves Reflections the Eve before His Sale”)中的奴隶痛斥奴隶制的残暴与灭绝人性。诗刘旎媛:乔治·霍尔顿简论歌《自由》(“Liberty”)回归早期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语调,将奴隶对自由的渴望酣畅淋漓地恣意抒发。诗歌《奴隶制》(“Slavery”)为生而为奴的黑人呐喊。霍尔顿精心编排了这部诗集的内容,将不同主题的诗歌混杂在一起。例如,霍尔顿将有关破碎婚姻的诗歌穿插在奴隶制主题的诗歌群组中,以这样的诗歌编排隐喻奴隶制对于黑人精神世界的摧残(Barrett 82)。霍尔顿不再满足于争取黑人的人身自由,他更关注奴隶制废除后黑人精神世界的自由与独立,这是他对于自由主题更进一步的探讨。

二、奴隶与诗人的身份矛盾

贯穿始终的“ 自由主题” 折射出霍尔顿奴隶与诗人的身份矛盾。霍尔顿对于自由的追求不仅包含着摆脱奴隶身份的现实愿望,也代表着以独立人格追求文学艺术的精神理想。霍尔顿是一位奴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这两种身份引发的矛盾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霍尔顿在诗歌之中鲜明地表达出奴隶与诗人的身份矛盾,在奴隶制废除之后,这种矛盾演变成非裔身份与文学理想之间的矛盾,成为一代又一代非裔作家所要思考的问题。奴隶身份限制了霍尔顿施展他的诗人才华,但他并没有沉沦在消极的情绪中,而是在纯粹的诗歌艺术之美中找到灵魂的升华。

霍尔顿的诗集《赤裸的天才》清晰地展示出这两种身份矛盾引发的痛苦心态。这部诗集的命名方式表达了霍尔顿对于创作意愿与身份困境矛盾的思考。“ 赤裸” 一词显示了霍尔顿作为黑人的种族身份,因为丧失自由而一无所有。“ 天才” 则体现了霍尔顿作为诗人的才华与抱负。霍尔顿在这部诗集的标题中显示了他的无奈,他深知奴隶身份会影响他作为诗人的才华施展(Barrett 83)。他将这种痛苦的矛盾心理展现在了他的诗歌之中。自传性质的诗歌《乔治· 摩西· 霍爾顿,我自己》(“George MosesHorton, Myself ”)表达了黑人奴隶创作诗歌的痛苦:“ 我是个天才也是个小子,/ 像鸟儿一样在我的心里飞舞;/ 但不能这样限制它的力量,/ 它急着要离开”(Horton &Sherman 121)。在当时的美国社会环境下,南方蓄奴洲贬低地称呼黑人奴隶为“ 小子”(Barrett 83),寥寥几句诗句清晰地表明了黑人身份与自身才华之间相阻碍的矛盾。霍尔顿在诗歌《天才的障碍》(“The Obstruction of Genius”)中描述道:“ 我没有自由的桂冠,/ 但还是熬过了艰难的一生……在被漠视的细胞里,/ 天才在他的枷锁中哭泣”(Horton & Sherman 156),直言他作为诗人的才华被丧失自由的现实所束缚。

身为奴隶的现实与追求文学的理想之间的矛盾激烈地敲打霍尔顿的内心,但他仍然在创作之中寻找诗歌的真谛与灵魂的洗礼。他通过诗歌创作研讨诗歌创作的内涵,用诗歌的纯粹之美慰藉现实世界中受伤的灵魂。霍尔顿执着于一种纯粹的艺术家的身份定位,创作了多首元诗歌阐释诗歌创作的真谛。诗歌《诗人的艺术》(“The Art of aPoet”)阐明诗歌价值的评估标准,“ 是人的本性激励诗人的创作/……但要严格地修剪智力的翅膀/ 让心灵能够翱翔”(Horton & Sherman 147),诗歌抒发诗人的本性,指出需要通过精心打磨才能创作优秀的诗歌,这是一种对于纯粹之美的不懈追求。诗歌《论诗歌的缪斯》(“On the Poetic Muse”)研讨诗歌的宁静之美,“ 诗歌缪斯就是宁静的心灵之乐,/在安宁的静寂中,/在那里,沉思的思想像小溪一样翻滚,/让沉默变得甜美”(Horton & Sherman 89),诗歌之美来自诗人平静的创作心态和活跃的创作思维。诗歌《致缪斯》(“To the Muse”)将诗歌创作奉为一种信仰,“亲爱的诗神,我向你举目,/你是我心灵的花园;/一切都听命于你”(153)。这些诗歌体现出的艺术理念是纯粹的,霍尔顿将诗歌创作视为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奴隶与诗人身份矛盾在他纯粹的文学理想中得到了抚慰。在这种纯粹的诗歌艺术之美中,他寻找到了“超我”的升华。

霍尔顿诗作体现的奴隶与诗人的身份矛盾是颇具范例性的,他将两者之间的矛盾带入了美国非裔诗歌之中,并影响了之后诗人的创作。在南北战争之后,奴隶制得以废除,但是非裔身份与文学理想之间的矛盾在非裔诗人的文学创作中存续。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非裔诗人康蒂·卡伦(Countee Cullen)承袭了霍尔顿的身份矛盾的痛苦,并将它展现在诗句之中:“然而我对这个奇怪的事情感到惊奇: /让一个诗人变成黑人,让他歌唱”(转引自Gates & McKay 190)。著名的非裔学者杜波依斯(W. E. B. Du Bois)的“双重意识”与霍尔顿的身份矛盾有着相似之处,“一个人有双重身份——一个美国人,一个黑人;两个灵魂,两种思想,不断在他的身体里斗争”(Du Bois 8)。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也是对于非裔身份与社会身份之间矛盾的思考。这种类似的身份矛盾是美国非裔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无法忽视的问题。但令人颇感欣慰的是,霍尔顿并没有屈从于这种矛盾带来的痛苦。他没有因为奴隶身份而放弃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他的诗歌保有激昂向上的基调,在诗歌的理想世界之中追求着永恒不朽的艺术之美。

三、兼具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霍尔顿是美国非裔作家的先驱,他的诗歌具有规整的形式与真挚的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相对于同时期的美国非裔诗人,霍尔顿有着不凡的创造力,他的诗歌在形式、语言上使用的技巧更为广泛(Nelson 242)。霍尔顿的诗歌艺术特征是多维度的,他的诗歌风格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圣经》、浪漫主义诗歌、墓地派诗歌、卫理公会赞美诗等等。霍尔顿偏好使用古典诗歌之中神话与圣经中的典故②。他的诗歌吸收了文学经典的元素,也展现出一位非裔诗人对艺术之美的追求。

首先,霍尔顿的诗歌在形式上更接近古典主义的传统。霍尔顿虽然是一名奴隶,但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超越身份的局限。他在美国教堂山的学术环境中生活了半个世纪,他热衷于阅读《圣经》与拜伦的作品,并吸收了19世纪主流文学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标准。霍尔顿利用他模仿诗歌惯例的技巧,用自己的方式写作借以获得文学认可,以此证明他不仅有文学修养,而且是一个优秀的文人(Barrett 78)。融入主流文学圈的想法也契合了霍尔顿在南北战争前美国南方社会出版诗集的客观需要。霍尔顿遵从主流文学传统的创作意图集中体现在诗歌形式的选择上。他的文学启蒙来源于荷马、维吉尔、莎士比亚、弥尔顿、拜伦这些文学大家,他自身也遵循这种传统的形式进行诗歌创作。他既写十四行诗,也写民谣,总体风格较为传统,多以四行诗为主,诗句用词凝练,情感真挚,艺术表现力较好。在音韵技巧上,他的诗歌多押尾韵,音律和谐,朗朗上口,显示了他娴熟的创作技巧。在前文分析的三部诗集之中,霍尔顿使用了几乎所有传统的诗歌形式: 英雄双韵体、叠句民谣、长短句结合的韵律赞美诗、英雄四行体。霍尔顿善于写四行、六行、七行和八行诗节,有单格或组合格、抑扬格、扬抑格、长短格等不同类型的音步、韵律组合,音韵形式灵活多变。虽然他有时也写无韵诗,但是传统诗歌形式占据他诗歌形式的主体。霍尔顿擅长创作离合诗(acrostic poem),这种具有藏头诗元素的诗歌也是古典诗歌的重要形式类型③。霍尔顿的诗歌形式体现了明显的古典主义传统,这也是当时的主流文学所遵循的。

其次,霍尔顿的诗歌语言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质。他的诗歌语言有着强烈的感情与真挚的语言,并对于拜伦和马洛的诗歌语言风格进行效仿。他的诗歌有着强烈的语言抒情性与感染力,强烈的情感渲染出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布劳利(Brawley)评价道:“ 霍尔顿浪漫主义的诗歌语言充满激情,这是他作为诗人无可挑剔的天赋,虽然这种渴望带来了痛苦的失望”(386)。霍尔顿用澎湃激昂的语言表达抗争的意愿与決心,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痛苦情感得到了宣泄。再次,霍尔顿的诗歌题材比同时代的非裔诗人更为广泛,且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他热爱生活,乐于在诗歌中分享对于自然景物、两性关系、日常生活、民间风俗等事物的看法与体会。他结合自身立场反对奴隶制,他的反奴隶制主题的诗歌鲜明地批判奴隶制度,悲悯奴隶的不幸,呼吁正义与变革。他书写奴隶的困境,但对于生活的热爱使得他的作品燃起对于未来的希望。

霍尔顿的诗歌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但他的诗歌缺乏非裔诗歌的独特性。霍尔顿艺术特征的形成也是19 世纪美国非裔作家文学创作的缩影。在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历史背景下,黑人奴隶作家想要得到出版商的青睐与支持,需要采用符合主流文学价值观的语言与形式,但霍尔顿的诗歌在表现追寻自由理想的基础上兼具了诗歌创作的艺术性。在诗歌艺术价值方面,霍尔顿仿写文学经典的格律诗以及公然出售的爱情诗不及他的反奴隶制诗歌、宗教主题诗歌以及田园抒情诗。但是霍尔顿勇于抗议奴隶制,并通过诗歌创作追寻自由的理想,使他成为19 世纪美国非裔反抗奴隶制书写的先驱。霍尔顿对主流文学风格的模仿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现实的妥协,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在吸收经典文学元素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

霍尔顿认为诗歌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以生活经历作为他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他的诗歌题材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无论是来自于他奴隶身份的经历,还是他对于日常生活的思考顿悟,他的诗歌往往平易近人,能够给予人勇气与力量。他是真正的诗人,对他而言,诗歌的写作,无论其性质或主题如何,都是与呼吸密不可分的(Jackson81)。霍尔顿也因其广泛的诗歌主题和鲜明的立场在19 世纪的非裔美国诗人中脱颖而出。他的宗教诗歌语调虔诚,带有人文主义的鲜明色彩;他的反奴隶制诗歌真实而深刻,不拘泥于千篇一律的直白抗议;他经常以一种带有自我讽刺意味的幽默来书写对日常生活的思考,如醉酒、贫困、两性关系、爱情和婚姻;他持有爱国主义思想,怀有消除种族隔阂的愿景,提倡构建公平自由的社会环境。最重要的是,霍尔顿对自由、自然和神圣的追求,对诗歌艺术的无限热情使他的诗歌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并且让读者聆听到真实的、有自我意识的诗人的心声(Horton & Sherman 2)。

作为首位出版诗集的非裔作家,霍尔顿是美国非裔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南北战争前后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作为一位奴隶,他表达出对于自由的渴望并鲜明地反抗奴隶制,他的勇气激励着非裔作家的文学创作之路。作为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在吸取文学传统的基础上融入对于奴隶制的深入思考。霍尔顿在他的诗歌之中鲜明地表达出奴隶与诗人的身份矛盾,在奴隶制废除之后,这种矛盾演变成非裔身份与文学理想之间的矛盾,成为一代又一代非裔作家所要思考的问题。他的文艺理念是纯粹的,有着烂漫的臆想和圣洁的追求,具有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霍尔顿的诗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他的诗歌吸收了传统文学的优点,但遗憾的是未能发掘出非裔文学的个性化特征。霍尔顿是奴隶,也是诗人,更是一位追求纯粹之美的艺术家。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乔治
吓人的成绩单
乔治的宇宙大爆炸
游乐场(上)
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议侗族戏剧的艺术特征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