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策略

2023-10-06 10:40蒋霞霞
山西青年 2023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高校学生

陈 加 蒋霞霞

1.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9;2.湖北科技学院教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3.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的一门基础课程,是通过集体授课的方式,让高校的学生逐步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继而更好地面对学校学习、生活、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逐步提升高校学生的心理调节的能力。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又无法跟上这种变化,就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不相适应,无法真正地发挥该门课程的作用。因此,就需要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不断优化和改进。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心理学是20 世纪末塞利格曼教授发起的一种心理学运动,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心理问题进行认知和解决,是充分的挖掘并用人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继而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是相对的,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第一,个体的积极体验,包含内心的满足、高兴、幸福感等,即个体对过去的一种回忆。通过这种回忆,感受到幸福、满足,继而对当下的生活充满希望。第二,对个体存在的一些才能、勇气、毅力等人格特质进行研究,发挥出这些特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获得积极体验。第三,积极社会组织系统是一个大的范畴,无论是个体积极的体验,亦或是特质均需要依赖这样的组织系统,其可以为个体更好地发展提供支持[1]。简言之,心理学就是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类事情,是培养个体积极乐观的心理,挖掘个体内在的潜能,促进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一)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创新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围绕现有的教材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心理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方法,是对课程单纯的讲解[2]。虽然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存在问题之后采用合理的方法去应对,但是缺乏对学生内在积极品质的挖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无法真正发挥。而将积极心理学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可以丰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将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入课堂中,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有助于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的成效。

(二)是真正的关于育人层面,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

积极心理学,实则是对个体正向能力和品质的挖掘,是对人性优点的一种激发,以此来避免个体出现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应当注重积极心理学的作用,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积极心理学。通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帮助个体长期处于一种积极的、健康的思想状态中。这种状态中,学习和做事的状态会比较高。同时,也能够较好地避免在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三)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自信的品质

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在这里学生会遇到来自各地、不同性格的人群,除了学习之外,还要学会和他人相处,到了毕业季,学生还要应对找工作的压力。有部分学生,受不良思想蛊惑,出现了拜金主义思想,产生了虚荣心理,如借贷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等。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积极心理学,则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坚韧的品质,让学生有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充分的挖掘学生内心乐观、自信的品格,这就能够帮助高校生抵挡成长过程中的一切拦路虎,为社会培养一批积极、健康、开朗的人才。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诸多高校内部均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在设计课程目标时,将重点放在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上,即是注重心理问题发生之后的补救,忽略了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这也影响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3]。总体而言,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缺乏对课程本身的重视度,教育目标不够明确,未注重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潜能的挖掘,这也必然会影响高校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

有很多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并不感兴趣,究其原因,和教师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有很大的关系。部分教师在教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主要是以课本的内容为主去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自说自话,学生在讲台下面似懂非懂,完全没有任何的参与感。虽然有些教师在课堂中会融入一些案例分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但是整体并没有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师生之间的互动停留在浅层次,无法深入进行,这也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三)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效率低

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预防并解决学生可能会存在的心理问题,促进高校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但是课程的开设形式化比较严重,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传授知识时,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忽略和实践相结合。这也导致部分学生即使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但是当实际出现心理问题时,却不能够较好地进行调试,这也大大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效率。

(四)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

高校各个学科对学生进行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即点名时学生是否到达,期末考试时是否能够达到过关成绩,毕业时能不能按时完成毕业论文。对学生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方面,这也导致学生无法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进行应用[4]。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策略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积极的教育目标

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是帮助高校学生解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时,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全方位育人的体系,侧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以及心理的调适能力。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依据课本的内容教学之外,还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案例,对当下学生心理存在的现象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开展教学。其次从传统的应付考试目标,转变为实际性目标[5]。如在学习方面,应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人际交往方面,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总之要从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出发,让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生活中可能会存在的负面情绪,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以及存在的价值。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积极品质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消除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缺乏培养学生内在积极的心理品质。简言之,注重解决问题,忽略了对心理问题的提前预防。但是实际上,如若个体心理存在消极状态时,积极心理素质大于消极心理素质,就会战胜消极,不良的心理状态也会消失。故需要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完善,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兼顾少数学生。首先需要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思考自身存在的积极品质。其次,设计心理健康咨询室,该咨询室有专门的心理健康的老师,学生如若发现自己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可以去咨询室询问老师,和心理健康老师进行沟通,心理健康老师会通过对该名学生的了解,积极地挖掘其内在的积极品质,引导其合理地去抵抗心理存在的障碍。

(三)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1.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积极性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例如对心理学学习的积极性。就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采用的是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中走神、聊天的居多,这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率。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之下,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融入创设情境的方式,即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以及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情境的指导之下,引出关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继而提升整个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性,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的氛围。

例如在学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的知识时,与其按照书本按部就班地讲解,不如为学生展示一个实际的内容,如高校某学生为了满足自己对名牌包、名牌衣服的虚荣心,不惜借网贷,越滚越多,最后将近一百万,无力偿还,又怕连累父母,于是选择用自杀去逃避。某地区一名初中教师,由于每次班级教学成绩都是最后一名,被校长找去谈话,而后想不开,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家庭不理解,工作不如意,选择了跳河。通过这种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当下的人在出现问题之后,不选择去解决,而是用死亡的方式去逃避。这其实就是心理脆弱造成的,如若都能用积极的心理去面对,相信任何事情都能够被解决,曾经的困难也一定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2.案例分析,鼓励学生挖掘内在心理品质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培养高校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保证在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下,学生在遇到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各种问题时,能够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够勇敢地面对并积极地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从一些实际的案例出发,引导学生去分析,鼓励学生挖掘内在的心理品质,以抵抗可能会存在的消极情绪。

3.差异化教育,完善学生人格

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心理品质也是存在差异的。在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让教育和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在日常的大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向学生进行传递,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防范对心理问题的了解。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为学生制作心理档案,针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督导。例如在测试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较差,教师就要为这类学生制定提升抗挫折能力的方案,帮助学生完善人格。

(四)融入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就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而言,比较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学评价应该从传统的一锤定音逐步向多元化评价模式转变。首先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每一个学生都是存在个体性的差异的,故在评价学生时,要从传统的单一评价转变为对学生的多维度评价,将学生的成长放置首位。例如,在评价标准中应包含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学生原有的心理状态、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学生课堂的出勤率、学生课堂外的互动次数等。可以采用笔试、口试、观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其次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乎用人单位、高校等。因此,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评价时,可以通过校企、家校合作的方式,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学生信息评价库,而更好地对大学生心理进行测试,为学生调节自我的人际关系、自我的情绪提供依据。

总之,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且有助于帮助高校学生解决心理存在的问题,帮助高校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体在融入积极心理学时,还需要教师能够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积极的教育目标,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同时,还应融入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的质量。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