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一世界 一生永坚守
——嘉定竹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威访谈

2023-10-06 13:43采访人斯竹林受访人
非遗传承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竹刻嘉定竹材

采访人:斯竹林 受访人:王 威

嘉定竹刻创始于明代正德年间,距今已有500 余年的历史。嘉定竹刻又称“文人竹刻”,竹人多为书画家,他们以刀代笔,以画法入竹,用一把刀、一片竹,雕刻出一个风雅绝伦的世界。竹刻作品也因此具有雅致的文士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2006 年5 月20 日,上海市嘉定区申报的竹刻(嘉定竹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 年,王威入选为嘉定竹刻国家级传承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王威通过揣摩古人作品,续接了嘉定竹刻这门“断层的手艺”。他精通深刻、透雕、竹根圆雕等传统竹刻刻法,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竹刻作品中,实现了风格上的推陈出新。其代表作品有:煮茶鸣琴山子、滚马图笔筒、松下纳凉、王乔迎鸿、松树杯等。王威的竹刻作品不仅在国内外艺术展览中多次获奖,也广销海内外,被海外华人争相收藏。40 多年间,王威通过开设竹刻培训班、筹办嘉定竹刻博物馆、促进非遗进校园等方式,致力于嘉定竹刻的活态传承。如今,嘉定竹刻早已成为嘉定乃至整个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向世界展示着海派文化。

一、嘉定竹刻的断层、接续与传承

问①采访人斯竹林,在行文中称“问”。:王老师,据我所知,您出生在嘉定老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您的父亲在绘画上就很有造诣。您继承了您父亲的绘画天赋,在1981 年,凭借绘画特长加入了嘉定竹刻小组,您能具体说说当时的经历吗?

王②受访人王威,在行文中称“王”。:我在1981 年前后加入嘉定竹刻小组。当时嘉定竹刻已经失传了,政府在全县招收青年,想重新振兴这门手艺。招人要求有绘画基础,能吃苦耐劳。正好我有这方面的基础。我父亲会画画,我从小跟着父亲学习绘画。中学毕业后,我到嘉定的农村插队落户,在劳动之余,我经常被生产队长喊去画宣传画,在当地小有名气,所以竹刻小组就把我招进去了。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嘉定竹刻,我觉得恢复这门优秀的民间艺术是一份荣誉,也肩负着一份责任,所以我连日连夜地做竹刻,每天凌晨才睡觉。

问:这么说来,嘉定竹刻曾经是一门失传的手艺。也就是说,嘉定竹刻虽然距今有500余年的历史,但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它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到您接触竹刻的时候,已经找不到能传承这门手艺的人了。请问它是如何失传的呢?您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去学习这门失传的手艺呢?

王:嘉定竹刻在明清时名扬四海,从事这一行的手艺人很多。但是民国之后,销售出现了问题。那时正在筹办上海玉石雕刻厂,竹刻艺人就转去做玉雕了。那时候嘉定竹刻还有一位末代大师,叫潘行庸。后来大师也去世了,嘉定竹刻就失传了。好在我们嘉定有一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先生,他写了5 封信到县政府,说嘉定竹刻是一门优秀的民间艺术,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到现在却已经失传了,断层了,非常可惜,希望能有人传承这门手艺。县政府也非常重视,马上成立了嘉定县工艺品公司竹刻小组,招收有志于传承这门手艺的青年,慢慢地嘉定竹刻就振兴起来了。我现在回想起来,嘉定竹刻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政府的关心和支持。

要传承这门失传的手艺,就要揣摩古人的作品。明清的嘉定竹刻,在各大博物馆都有收藏,政府就让我们到博物馆参观学习。第一站就是苏州博物馆。馆长看到我们的介绍信,立马就让工作人员打开库房,让我们随便看。我们第一次看了眼界,原来古人做的东西是那么鬼斧神工。这些竹刻作品的样子,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一年我们又去了好多博物馆。回到单位宿舍,我们就自己揣摩,回忆印在脑海里的图案、造型、刻法,不断在竹材上练习。就这样向古人学习,慢慢就琢磨出来了。

另一个途径是系统学习工艺美术。当时政府送我们到浙江美院进修了一年,从西洋画的素描开始,系统地学习了设计、绘画、雕塑。这让我们的手艺很有长进,刻的东西更有层次,比例也更加协调了。

问:您和几位同门通过刻苦钻研,传承这门断层的手艺。但过了几年,6 位成员中5 位成员都转行了。请问当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之后的10 年中,只剩您一个人在坚守嘉定竹刻。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您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

王:还是躲不过市场经济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工艺品公司开始自负盈亏,刻的东西卖不掉,企业面临倒闭,他们只能各谋生路了。

我能坚持下来,也许是因为我和竹刻有缘。当时日本的炭画社来嘉定参观,看上了我刻的竹林七贤笔筒,向我订了十几件。我本来就喜欢竹刻,一看有生意,就没有改行。后来国家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我的竹刻作品放在涉外宾馆、商店出售,我看生意很好,又可以传承这门手艺,就继续做了下去。再后来,县领导跟我说,现在嘉定竹刻只有我一个人在做,让我千万别改行。我就一直坚持了10 年。

问:为了让这门手艺更好地“活”起来,传下去,您又开设了嘉定竹刻培训班,组建了嘉定竹刻工艺部,筹办了嘉定竹刻博物馆。能跟我讲讲您的这些努力吗?

王:当时有县领导找到我说,让我不仅要让嘉定竹刻传承下来,还要让它普及,带一帮徒弟出来。我们就在县里的文化馆办了第一期竹刻培训班。那一期效果很好,后来又办了一期。

办培训班以后,县领导就把我调到嘉定博物馆,让我专职传承这门手艺。博物馆里收藏了很多竹刻作品,我就不断地揣摩,竹刻的水平又提升了一个层次。我在博物馆组建了嘉定竹刻工艺部,招收了一批年轻人。中间我停了一段时间,出去做生意去了。2006 年,嘉定竹刻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定区领导就找我说,现在国家很重视嘉定竹刻,让我回博物馆把它重新振兴起来。我很高兴,一星期后就去单位上班了。后来,我又参与筹建了嘉定竹刻博物馆,为了撑起竹刻博物馆,我就把自己收藏的10 件明清竹刻都拿了出来,如果按照现在古玩行情来看,每一件都是几百万。但是我觉得,我一个人看,不如放在博物馆里面,让大家一起欣赏。

问:您说曾经中途放弃过一段时间,但是后来又选择回归博物馆。暂时离开和最终的回归,具体是什么原因呢?回归之后,您的心态有变化吗?这个变化是否也影响了您的作品?

王:那些年我培养了一批竹刻人才,觉得肩上的担子可以放下了,我就停薪留职,到外面去做了十年的生意,主要是做红木家具、园林生意。做竹刻容易得肩周炎、颈椎炎,长期低头弯腰,还压迫心脏。我就想做做生意,先把身体调理好,养好身体再回来。

那时好多朋友问我,回来之后,还能不能静下心来刻竹?我说告诉他们,我手上虽然没有刻,但是我心里一直在刻。我在心里揣摩,回来之后第一件作品要刻什么,怎么刻,这样一回来就能立马投入状态。加上我在外面做生意,也增加了我的人生阅历,让我对艺术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回来的第一年,我一下子刻了7 件作品,是我作品最多的一年。在技法上,我不仅用了原本擅长的平面刻法,还加入了透雕这些我以前很少用的传统刻法。因为打心眼里喜欢竹刻,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了。

问:虽然您的身在外面,但是您的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竹刻!那在这么多年的传承过程中,您遇到过困难吗?您是怎么面对这些困难的呢?

王:几乎每一个民间手艺都面临类似的传承问题。首先是手艺人青黄不接,现在孩子们都以学业为重,很难让他们放弃学业来学竹刻。另外就是商品化的问题。竹刻的工艺繁复,收益也不太高。其实古代的竹人大多不是以竹刻为业的,所以全身心投入,刻出的作品水平才高。现在很多竹刻艺人都是靠这门手艺吃饭的,急着卖掉赚钱,怎么做得好呢?但是,完全迎合市场的需求,就做不出精品。这就是一个矛盾。

我觉得培养竹刻兴趣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让嘉定竹刻进课堂非常必要。我在上海大学开过竹刻班,在上海工艺美术学院也教过竹刻课,还教过小学生学习竹刻。孩子们都很聪明,很有灵性,希望他们能把竹刻当作兴趣坚持下去。另外,面对商品化的问题,我们嘉定竹刻的每个领军人物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里的学徒,一方面跟我们学习,一方面也为我们分担一些工作,满足市场上顾客的需求。我们就可以安下心来做一些精品。要解决商品化的问题,只能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让自己的手艺变得更好。

二、嘉定竹刻的选材、刻法与风格

问:竹刻是在竹材上进行雕刻的手艺,以竹子作为雕刻材料也具有开创性意义。对竹材应该如何选择呢?

王:竹材的选择很讲究,选得不好会前功尽弃。我冬天去浙江的山里挑选毛竹。那时竹材比较内敛,很少有蛀虫。我会挑背阴处的毛竹,有阳光的地方,毛竹的正反两面有色差,就不好看。竹龄也很重要,老了不耐精雕,嫩了质地不坚固,竹龄在6 到7 年的毛竹是最好的。另外,还要选挺拔的,粗一点的。挑好之后,把它砍下来,不能有损伤。我是请当地的农民到山上去把它给扛下来的。

问:您在选材上确实非常讲究。从刚砍下来的竹子到竹刻的成品,中间要经过怎样的步骤?

王:大概分为煮晒、制胚、起稿、粗刻、细琢、抛光几个步骤。按照传统的工艺,这些毛竹只要阴干半年就可以用来制坯了。如果是留青竹刻,砍下来之后要放在水里煮。煮好之后擦去油脂,再阴干。再用晒好煮好的竹材制胚。①制胚,是指刮去竹材表层,用砂纸打磨光滑,制成坯子。制成竹胚之后就在上面绘制画稿,依照画稿刻出大体的样貌,用细砂纸打磨光滑。再细琢,用圆刀雕刻局部的细节。在这个过程中,棕帚时刻不能离手,随时清理刀口内的竹屑。等到作品完成细琢之后,最后用水砂纸打磨抛光,才算完成竹刻制作。

问:嘉定竹刻的刻法非常丰富,每一位竹人擅长的刻法都不一样。您所擅长的有哪些刻法呢?

王:要传承这门手艺,每一种刻法我都钻研过。比较常用的有竹根雕,也叫立体雕或者圆雕,是用竹根为材料,雕刻出来的作品是立体的。这个是比较难的,因为要利用竹根天然的形态,以及它的根须、疤痕、纹路这些自然的机理。刻的时候要根据它原本的样子来刻出造型,不能完全依据画稿。

另外,还有深刻、薄地阳文②深刻、薄地阳文为阳刻的不同类型,都是将竹材表面的多余部分刻去,让物象凸显于竹材表面。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物象的厚薄不同,所体现的层次感有差异。、透雕、留青这些。深刻,就是留出竹子光滑的表面,让物象凸出来。刻出来的物形比较厚,可以表现好几个层次,适合表现全景。我一般是用靠近竹根的竹材来做,它们肉质厚实一点。薄地阳文,是浅刻中比较特殊的形式。是将要表现的物象以外的全部竹地都铲去,使物象微微突起,然后在上面雕刻。这个刻得浅,有迫近竹地的感觉,所以叫“薄地”。虽然浅,但也可以表现很多层次,而且不容易破坏竹子本身的纹理。透雕,又叫镂雕,大多在深刻的基础上进行,将画面留白的地方镂空,这样能虚实分明,可以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和对比效果。现代还有一种刻法叫留青。是用竹子表面的竹青为底来雕刻,把物象以外的竹青铲掉,露出竹肌,雕刻出来的物象就会产生图底变化。不同的刻法,可以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而且,这些刻法还可以相互组合,比如深浮雕与镂雕结合。

问:您是根据什么来选择不同的刻法呢?能不能用您的作品具体说明一下?

王:我一般是先画画,反反复复地画,画得自己比较满意了,心里也想好了,“胸有成竹”了,再根据画面的需要,选择一种刻法,把这个画面在竹子上表达出来。

竹刻作品书圣智永和尚芭蕉题诗,我是用薄地阳文的刻法,刻得比较浅,人物就隐隐约约的,他的衣服也有飘逸的感觉。人物的身体虚掉之后,突出了一根拐杖。他想在芭蕉叶上题诗,脸上的表情是在思考,脸部也突出来了,芭蕉的叶子是虚掉的。这样虚虚实实的,就很好看。罗汉像是竹根雕。我做这个罗汉像的时候,竹子的根部,有一圈一圈的斑点。如果把这些斑点都刻掉了,整个罗汉像就看上去平平淡淡的。我一边刻,一边想,这么好的东西,怎么把它给留住。我就在罗汉身上刻了一件袈裟,正好这些斑点就成了袈裟上的圆点。看上去就是浑然天成的。

问:看了您的作品,我觉得您对传统刻法掌握得都非常精妙。那么,相比于传统的竹刻,您在风格上有什么创新之处吗?

王:跟古代的竹人相比,我更追求形神兼备,也力求变化。古代的很多竹刻,人物的脸是用方刀、圆刀,一刀一刀套出来的,是程式化的。我的作品不是这样。我懂得一点西方雕塑的技法,所以我刻人物的脸都参照了西方雕塑中人脸肌肉的结构,每一张脸都有表情,都有微妙的变化,你一看就知道这张脸是在仰望还是在思考。

问:我发现您的作品里,人物虽然表情、样貌各不相同,但是脸部的比例和结构都有点像,这也是您个人的风格吗?

王:对,竹刻其实刻到最后,就是刻自己,我的很多作品都有自己的影子。有时候刻不下去,我就会看看自己这张脸的结构是怎么回事,所以很多作品中的人物看上去都像我。这也是我个人的风格吧。

我的竹刻作品还融入了我的一部分个性。我的个性是比较洒脱的,所以我刻竹林七贤这样的高士,就刻得比较到位。因为我能理解他们,对他们的神态、表情都能把握得更好。

竹刻作品中包含着手艺人自己的人生体验。人生体验不同,对作品也产生了影响。我刻过两个类似题材的作品,都是僧人观赏荷花。一个是下海前刻的,是一个僧人面带微笑地欣赏荷花,想要表现是一个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人。还有一个是下海后刻的,是一个文人在观赏荷花,这个文人对莲花充满了怜爱,他生怕打扰了荷塘的宁静。这两个作品表现了我心境的变化。下海前心境是比较孤独的,下海后我多了一些历练,心境是随和的,对事物和人也多了一些关爱。同时随着下海后阅历的丰富,我对竹刻艺术的理解也比之前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所刻的作品就更加有艺术的深度。

三、嘉定竹刻中的文人雅气与文化内涵

问:嘉定竹刻又被称为“文人竹刻”,竹人以刀代笔,以画法入竹,将工艺品的制作与书画诗文印的创作融为一体。那么,嘉定竹刻以“文人竹刻”成为一门独立的竹刻艺术,从技法、题材、器物上说,它的文人雅气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王:嘉定竹刻从明代开始,很多是书画家在刻竹,他们都精通书法、绘画,所以在刻竹的刀法中也融入了书法、绘画的笔法,用书法和绘画的线条,用中国画的构图,在竹材上刻画。另外,这些竹人也喜欢诗书,竹刻的题材大多是文人活动的场景。雕刻的人物既有像竹林七贤这样的高士,也有李白、苏东坡这样的大诗人、文学家。竹人根据这些人物的身份、性格来配置场景,比如七贤就给他们配一个竹林,李白就离不开一个酒杯,东坡就离不开竹子、荷花。另外,器物也以文房用品为主,比如笔筒啊,臂搁啊,砚台,书桌上的观赏摆件。文人雅气就体现在这些刻法、题材、器物上。

问:要成为一名成功的竹刻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王:首先要有绘画基础,才能把画面在竹材上表达出来。还要有文学功底,这样才能表现人物。比如要表现李白,要先通过阅读他的诗文,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把他的表情、动作刻到位。另外,竹刻艺人还要对历史人物、场景比较熟悉,这样才能进行构图。

其实竹刻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除了技术上的要求之外,对人品也有要求。我们嘉定竹刻的老前辈,人品都是很好的。其实道理也很简单,人品不好的话,不能静下心来做竹刻。有人说这门艺术是“寂寞中的风雅”,一点不错。竹刻看上去风雅,但实际上工序复杂,耗时劳神。只有人品足够好,才能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来雕刻一件作品。另外,竹刻的过程也是在修炼,就像书法、绘画一样。通过一个孤独的雕刻过程,竹人也在不断修炼自己的内心。

问:嘉定竹刻的题材有哪些文化内涵?

王:嘉定竹刻的题材主要分为动植物题材和人物题材。动植物题材主要是讨个好口彩,比如“马上蜂侯”,刻了马、蜜蜂和猴子,寓意是马上封侯,飞黄腾达。这些题材我雕刻得不多,我是以人物为主,比如“东坡赏竹”,刻了苏东坡在观赏竹子,象征了一个文士品行高洁,用竹子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李白醉酒”,刻了李白在喝酒,满脸的醉态,是一种放诞不羁的人生情怀。“智勇和尚芭蕉题诗”,刻了书圣在沉思,如何在芭蕉叶上题诗,象征对艺术的追求。根据人物不同的个性,反映出不同文化内涵。

问:竹刻是一门优秀的民间艺术,它对其他的雕刻工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王:其实明代之后,中国的工艺美术都有我们嘉定竹刻的影子。在嘉定竹刻之前,很多雕刻都是匠人刻的,比较俗气、呆板。他们不熟悉画理,只是按图用刀。嘉定竹刻之后,玉雕、象牙雕、木雕都参考了嘉定竹刻的刻法、造型。刻法比如说深刻、薄地阳文之类的,在其他的材料上也可以用到。造型比如石头、松树、人物的造型。原来匠人刻的造型比较单板,参考了嘉定竹刻以后,这些造型就开始有了文人气息。他们借鉴中国画里的线条来刻石头、松树、人物,就具有书卷气息。所以我们嘉定竹刻,对中国的工艺美术,起到过很大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竹刻嘉定竹材
耐老化处理对毛竹竹材颜色变化的影响
竹材化学预处理对其表面纳米TiO2生长行为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基于桐油热处理的竹材理化性质研究
百年不朽的竹——竹刻宗师周芷岩的竹刻
明成化唱本嘉定出土记
小记者在行动
——小记者在超市宣扬“感恩环卫”系列活动
走进博物馆,感受嘉定800年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基于竹材力学特性的竹家具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