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三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及解决路径

2023-10-06 01:47茅玲华
知识文库 2023年18期
关键词:困生辅导员心理健康

茅玲华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生面临更多、更复杂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频发,大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呈下降的趋势。而“三困生”作为高职院校中的特殊群体,更加需要被关注甚至干预。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有责任和义务做好“三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从高职院校“三困生”的特征出发,分析现阶段“三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同时讨论了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优势,并探究了辅导员可以从提高重视、加强专业素养、构建团队等三个方面加强开展“三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屡见不鲜,大学生患抑郁症的比率居高不下甚至还会引起自伤、自杀等更为极端的情况。“三困生”作为高职院校特殊存在的群体,一般呈现出缺乏自信心、负面情绪明显、人际交往能力差与主观幸福感低等消极状态,因此危险系数更高,更加需要被关注甚至是干预。近年来从党中央到教育部到各大高校开始逐渐重视重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再次强调,促进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育人主体的作用,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守门人、排头兵。辅导员虽然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但时常冲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熟悉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关注重点学生“三困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三困生”心理危机状况,不仅关系到“三困生”个人的身心健康,关系到“三困生”是否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更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工作,影响着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甚至是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

1 “三困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1.1 高职院校“三困生”的特征

所谓的“三困生”是指在经济上、心理上、学习上某一方面甚至几个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所以“三困生”承受着经济、学业、心理甚至家庭、就业、社交等各方压力,更容易引发自卑、焦虑、抑郁、烦躁、迷茫等心理问题。现将高职院校“三困生”的特征总结如下:

(1)学习上: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的内驱力不强

高职院校的“三困生”一般不存在智力上的问题,大部分“三困生”却面临着挂科、重修、留级甚至是无法毕业等问题,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高职院校的“三困生”一般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学习自觉性、主动性都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信心,缺乏动力,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节奏,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自我放弃;第二是高职院校的“三困生”对学校和专业普遍没有认同感,他们一部分人高考成绩不太理想,迫于现实的压力,在报考学校和专业的时候没有更多选择的余地,无法从思想上认同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定位,学习内驱力不足,在校期间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逃课、摆烂等情况。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如此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出现厌学、自暴自弃、迷茫等心理问题;第三由于部分“三困生”也存在经济困难,学校或者社会面上的资助不足以完成学业,这部分学生会利用业余時间打工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因此压缩了在校的学习时间,学业困难更加突出。

(2)经济上: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和工作压力矛盾突出

“三困生”大多都存在经济困难的问题,他们家庭困顿不得不面临现实的经济压力,并将这部分压力转移到学业、就业甚至心理上,矛盾突出。一方面,“三困生”不得不挤压学习的时间去兼职补贴家用导致学业压力大;另一方面这部分学生也承受着更重的毕业就业压力。学习基础不牢固导致“三困生”在就业时缺乏专业核心竞争力,另外由于“三困生”大多数都缺乏家庭经济实力的支持和人脉的支撑,因而不具备“升学”或者创业的基础,也无法通过家庭背景或者人脉积累进入一些企事业单位,这部分学生选择工作的余地有限。加上部分“三困生”想要通过工作来改变自身家庭的经济状况甚至是偿还助学贷款,这种急切的赚“快钱”的思维也会阻碍他们的求职选择,加剧求职风险。还有部分“三困生”内心孤僻,甚至不愿意与人交流,在就业群体中缺乏一定的竞争力,融入社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三困生”经济上的实际困难势必会导致学生学习、毕业、就业各项矛盾突出。

(3)心理上:自我认同感低,心理承受能力差

大多数“三困生”是由贫困生或者“双困生”演变而来,学业上长期落后,部分“三困生”在学校或者在家庭中可能长期不被鼓励,饱受打击,容易自卑敏感,缺乏自信。另外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到大都生长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三困生”也不例外,他们习惯于在QQ、微信、微博、抖音等虚拟社交平台上交友;通过淘宝、天猫、京东等交易平台进行购物;通过“吃鸡”“王者荣耀”等网络游戏进行休闲娱乐,过度繁荣的网络虚拟世界让学生在现实中更容易出现孤僻、边缘化、心理压抑、社交恐惧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庭进入集体生活,难以适应,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导致宿舍关系鸡飞狗跳;很多同学性格孤僻,正常的交友都成为一大难题;更有学生因为恋爱、分手等事情闹得不可开交等等,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处理,长期积压在学生的内心,都会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三困生”在学习和经济双重压力下,心理上更加敏感、脆弱,更容易产生出更多的心理问题。

1.2 高职辅导员开展“三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从专业知识层面: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方式落后

当前,随着国家和高校对辅导员队伍的重视,辅导员岗位招聘正不断规范化,程序化。多数高校在引进这方面人才时,对求职者所学专业基本没有限制,反而将硕士研究生学历作为应聘的基础性条件之一。这种忽视专业对口,单一追求学历第一的模式,导致辅导员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明显欠缺。再加上高校教师队伍逐步年轻化,大多数辅导员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而且辅导员一般学习基础较好,与高职院校“三困生”学习背景和学习环境都相差甚远,缺乏相似的生活学习背景很难激发辅导员的同理心。所以辅导员在开展“三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比较被动,当面对复杂的“三困生”心理案例的时候,会因为缺乏专业的知识和社会经验导致教育方式比较落后,无法给予科学的指导。

(2)从思想意识层面:参与“三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薄弱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其职责范围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过多的岗位定位必然会导致偏差,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辅导员九大职责之一存在感一直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潜伏性,短期内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辅导员没有从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比如说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已成为大部分辅导员的工作重心,这部分工作具有明显的紧迫性,较为简单且小有成效,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更为复杂。部分辅导员甚至认为“三困生”一些常规的心理问题,如由于自身入学适应、学业压力、恋爱交友以及来自朋友、学校、家庭和社会因素造成的焦虑、紧张、情绪低落、自卑等情绪波动在短期内普通的教育也不会产生什么明显的效果;另外一部分较为复杂的“三困生”心理问题则需要心理咨询中心的干预,加上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不完善,辅导员没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及时地参与到“三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3)从实际工作层面: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三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其工作范围非常广,涉及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从学习到生活,从思想政治引领到就业指导等的各个方面,凡是只要涉及学生,基本上都属于辅导员的管辖范围。虽然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在实际的工作中,各大高校的辅导员岗位一般处于紧缺的状态,师生比例都要超过1:200。200多个学生的日常管理和班级建设等事务性的工作就已经耗费了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已经属于24小时待机,没有周末甚至没有自己的私人时间。有时候学院人员配备不齐,辅导员还要兼职教务和教秘的工作。所以不管从工作范围还是工作对象,除非心理预警测试或者学生主动谈话,辅导员几乎没有剩余的精力关注校园内正常学习状态的“三困生”心理健康,更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三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因此没有办法将这部分工作做细做好,深入交流、研究、研讨分享总结经验。

1.3 “三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三困生”作为高职院校群体中特殊的群体,人数较少,特征较为明显,更多的是进行经济资助和学业帮扶,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没有得到真正关注和重视。“三困生”这个群体不是一个固化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改变,最初的状态应该是“单困生”,此时他们聚焦于单方面问题,问题并不严重也不复杂,但没有简单地关注和及时干预,逐渐演变成为“双困生”,这个时候学生产生的问题更为复杂,解决起来更有难度。然而一味放任最终演变为情况最复杂和最严重的“三困生”,因此针对“三困生”的问题,如果能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就会避免问题的加剧。从“三困生”个人角度而言,起初可能是某种困难产生的心理问题,学生意识不到其危害或者意识到了但难以启齿,一般会选择个人默默消化,独自承受各方压力。由于学生对心理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很多心理疾病被发现时就已经处于非常严重的阶段。对“三困生”家长而言,普遍更加重视学生知识文化层面的教育,对于心理层面的关注几乎为零。辅导员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家长大多数理解为学生心情不好引起的情绪波动而不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者认为心理健康问题等同于精神科疾病进行隐藏,加重学生精神负担。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现有学生家长及相关家庭成员方面的支持和干预远远不足,家校合作力度不够。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学校一般会在学生入学时进行机械的心理测试,只有心理测试出现问题进入心理预警库的同学才会定期安排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进行咨询以及班主任关注,而其他的同学则不过多进行心理问题干预,部分“三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被足够地重视。

2 高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分析

辅导员群体的“白+黑”“5+2”工作模式让他们迅速成为高校中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群体。与教师团队对比而言,高校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专业能力的养成、职业技能的培训等学习情况,而辅导员则是聚焦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从学生入学、军训到毕业求职,不管是学生到校、请假离校、宿舍矛盾的调解、班级事务的管理都能看到辅导员的身影。因此对大学生而言,辅导员是高校中关系最密切、最值得信任的老师。所以当遇到困难产生疑惑造成心理波动的时候,学生第一反应也是寻求辅导员的帮助,因此辅导员对“三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辅导员应该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每一个学生的档案,重点了解特殊困难学生的情况并持续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开学之初就要获得这部分同学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波动,及时解决,避免问题加剧。其次辅导员在日常的事务管理中要经常和这部分学生接触,给予他们足够的帮助,建立台账,清晰地知晓他们的个性,了解他们情绪波动起因,明晰他们的内心需求,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最后辅导员日常的工作范围几乎涉及“三困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辅导员可以依据他们身心特点和思想特点,根据他们实际学习生活等各方具体情况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润物无声,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帮助学生走出心理的阴霾。

3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3.1 辅导员要提高重视,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组织者、实施者、管理者,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对“三困生”心理健康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一方面,“三困生”在不同的阶段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一样的,从入学的适应问题,到学中的学习压力,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压力,日常的交际能力,以及在恋爱过程中的情绪问题都有可能引起“三困生”的情绪波动。“三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源于长期的不良刺激,輔导员要利用与“三困生”生活和学习第一线这个身份,做“三困生”身边的有心人,及时发现问题,提供科学且切合实际的方法进行情绪疏导,压力缓解,将“三困生”的心理问题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另一方面,不同的“三困生”心理状态也不一样,要区分个别的、小范围的问题和普遍性的问题。对于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可以采用开设心理讲座、开展心理健康班会、心理健康团辅等活动舒缓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重点问题,采取关注学生个人情况,一对一重点辅导。另外,高职院校的“三困生”对比普通本科院校具有鲜明的自我特征,他们因为知识层面的理论学习,从小到大在家庭生活中备受压抑或者高考没有发挥好一直懊恼,他们面对的职业环境可能会更加恶劣,所以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重视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从职业技能或者其他方面找回信心,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

3.2 辅导员要从自身出发,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辅导员想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靠自己的满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系统性的、有规律可循的学科,需要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之余不断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甚至是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丰富自己的专业储备,用理论来丰富实践,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辅导员可以利用高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类心理培训来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丰富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开阔眼界。同时辅导员可以和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一起合作课题、课程建设等来提高自己的理论化水平和专业素养。实踐出真知,日常的工作中辅导员要多参与“三困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把“三困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提高发现“三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敏锐度。在实际的工作中,运用专业的知识、较高的同理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应对能力切实解决“三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三困生”因为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悲剧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3.3 组成团队,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心理咨询平台

“三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单独由辅导员一个人完成,或者说辅导员这一类团队完成是不现实的。在高校中需要班主任、心理咨询师、任课教师、辅导员等各方共同努力,同时还需要学生和家长的同步配合,缺一不可。辅导员团队要意识到自身力量的渺小,要重视家庭因素、校园环境因素对“三困生”的影响。在班级需要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宿舍舍长—三困生”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在课堂上建立“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三困生”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在校外辅导员和家长要形成家校合作团队,从多方面对“三困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网格化的管理。一旦“三困生”心理健康出现预警,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除了团队建设之外,辅导员要多利用网络工具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丰富“三困生”的生活,开拓他们的眼界,另一方面沉迷网络可能引发“三困生”社交障碍、情绪低落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辅导员要利用“三困生”熟悉的网络平台迎合学生,利用网络的便利建立线上咨询平台;同时利用面对面交流的亲和力,构建线下平台,多方平台共同搭建解决“三困生”的实际问题。

4 总结

辅导员开展“三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从科学的角度事半功倍地解决“三困生”的实际问题;又要将实际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提炼形成丰富的理论研究,同时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工作中,润物无声地提高“三困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文系2023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三困生就业现状调查及精准帮扶路径研究”(2023SJSZ1009)。

(作者单位:南通职业大学)

猜你喜欢
困生辅导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培养家困生的积极品质
心理健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德困源于心困
——小学德困生现象及心理辅导策略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如何转化品困生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