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教育治理的新样态

2023-10-07 08:44齐鹏程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8期
关键词:教育治理机遇与挑战疫情防控

齐鹏程

[摘 要]后疫情时代高校教育治理体系迎来一次新的“大考”。高校主体的特殊性体现在:人群密集广泛、疫情防控难度大、内外部难点颇多。但机遇与挑战并存,疫情也促进了线上教学渠道的开辟,弘扬了伟大的抗疫精神,使得高校教育治理迎来了新的变革期。基于此本文提出健全法制思维治理机制、突出人才培养驱动力、强化风险应对意识、构建三级疫情防控工作体系、坚持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建议,以期实现教育领域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疫情防控;机遇与挑战;教育治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8-0037-03

随着新冠病毒疫情大规模传播阶段的基本结束,我国进入对疫情进行常态化管理阶段,这对高校的思想引领、教学管理、校园活动、心理辅导和就业创业等各个方面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不断涌现,高校应当做好从‘应急管理’到‘应急治理’的转变,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治理水平。”[1]发生新冠病毒疫情以来的三年里,有多所高校发生校园疫情事件,干扰了正常的教学和生活,封闭管理也引发了许多网络舆情,发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增多,一线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持续增大。新冠疫情公共事件折射出了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中亟须解决的一些问题,凸显了完善高校应急治理能力、提升高校综合管理能力的真实需要。[2]高等院校要践行“立德树人”宗旨,结合伟大“抗疫精神”“建党精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国防教育”“健康中国”等主题教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一、后疫情时代高校教育治理的难点与挑战

(一)疫情环境下人员管理难度大

疫情防控工作是对我国高校基层治理能力的一次检验。高校在疫情防范过程中具有特殊性、复杂性,教师、学生、工勤人员等聚集在统一的封闭环境中,一旦发生疫情事件将通过食堂、宿舍、教室等场所进行潜伏传染和蔓延。一方面,后勤部门如何在特殊时期保障在校师生的衣食住行显得十分必要;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体力旺盛、思维活跃,在管控期间容易翻墙进出校园或未经报备前往风险地区,综合管理难度较大。

(二)教学质量和实践活动成效降低

散发疫情以及“复阳”现象对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困扰。师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变弱,讲课变为单向教学输出,课堂缺少互动元素,使得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和专业才能无法充分展示。同时因病缺课同学变多,线上线下隔空听课,昏昏沉沉、身心俱疲,知识掌握的效果大打折扣。从实践活动方面看,开展多元校园文化活动的审批更为谨慎。

(三)外部势力对意识形态阵地的侵扰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更使其加速演进,对于意识形态阵地的争夺愈发激烈。一方面,某些西方国家造谣“中国威胁论”,妄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制造谣言中伤我国的方针政策,诋毁中华民族抗击疫情胜利的功绩;另一方面,外部敌对势力鼓吹“普世价值”,在网络世界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洗脑,通过文字、图画、影视等产品腐蚀学生的道德观念,消磨青年的奋斗精神,灌输与主流价值相悖的超前消费和享乐主义理念。

(四)学生的心理、学业、就业等问题激增

疫情严重干扰了在校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秩序和生活规律。对公共安全的恐慌情绪、缺乏家庭与朋辈关心、对学业成绩的担忧以及对前途的迷茫,都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系列的现代性焦虑问题。在所谓“宅”文化里,一些同学沉迷于各类电子游戏,导致作息时间混乱,精神持续萎靡。严峻的大环境也让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扎堆内卷”的就业创业困境,“慢就业”“不就业”“学习式啃老”的现象越来越多。

二、后疫情时代高校教育治理的机遇与意义

(一)充分展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的动员、最齐全的保障,最终夺取了疫情防控的胜利,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纵观世界范围内只有我们能够上下一盘棋,汇聚各方合力迅速将疫情的“火苗”及时扑灭,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同时积极开展复工复产,努力恢复经济。在全国高教领域,在各院校党委的集中领导和科学施策下,师生协力守护校园安全。从国家到地方、从高校到企业,真正践行了“患难见真情”,充分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积累了丰富的校园突发事件处置经验

居安思危,方能守住疫情防控阵地。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不同高校间的差距明显。高校场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响应速度、处置难度等环节的要求更高,通过学习其他高校同类事件的处置经验和办法,有助于提升自身所在高校治理能级,及时发现问题、查遗补漏,防患于未然。后疫情时代的进出校门管理、开学返校流程、风险行程摸排等方面,都是值得互相交流学习的内容。其他诸如应对有心理问题学生、肺结核“诺如”传染病、金额较大电信诈骗等高发事件,一些大学科学有效的处置办法为高校间提供了宝贵经验和范本。

(三)加速了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与创新

疫情的出现加速了“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兴起和繁荣,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都采取了线上网课和线下课堂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新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深刻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推动了国内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拓宽了师生间传递知识的通道。一大批精品的慕课、微课被上传到平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跨校共享和区域均衡。许多专注于传统教学的教师也开始重视课件的“再包装”,将更多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热点元素融入教学,有助于激励高校教师的创作热情,“炼”课“炼”学,提升课堂吸引力。“课程思政”在教学科研中的受重視程度进一步加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过程。

(四)有助于形成合力共同提升高校治理效能

守卫校园净土,确保每位师生员工生命健康安全,是高校上下通力合作的结果。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的考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通过科学明晰的制度安排,学工、后勤、保卫等一线部门压实责任,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细化工作任务,做到联防联控,通力合作。[3]此番战“疫”提升了高校整体治理效能,智慧校园建设、教学服务管理等逐渐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优势资源得到整合,涌现出一批综合交叉领域的试点工程。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更多政治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信息化思维应用到了高校治理环节中,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道路上,为学校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五)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高校青年大学生是抗击新冠疫情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感受过封闭隔离的苦恼,也经历过成为基层疫情志愿服务者的骄傲。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有利于涵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他们牢记“两个大局”,坚定理想信念,深刻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历史赋予责任,时代呼唤担当”,生逢其时的青年学生从钟南山、张定宇等抗疫先锋身上,学习到了“强国复兴有我”的责任与担当,通过日常志愿服务践行责任使命,利用网络空间对话传播正能量,在勤学明辨中持续提升自己的素质能力。同时,高校将“抗疫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也是一次育人筑魂的成功尝试。

三、后疫情时代高校教育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以法治思维为核心的高校治理体制机制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作为高校治理体制的核心,是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根本遵循。高校要以章程为基准,规范内部治理规则和权力运行,体现自身的办学目标和特色。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委员会、纪律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工会等集中决策的作用,在处理高校日常事务或突发事件时,能够依法、依规秉公办理,迅速反应,保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后疫情管理时期,针对日常教学管理、学生违纪处理、安全隐患排查等,都需要一套完备的高校治理体制机制来保障,师生要养成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4]

(二)突出以“三全育人”为中心的人才培养驱动力

将伟大的“抗疫精神”融入“三全育人”中,让学校里的大学生能够学习好、生活好、身体好是十分必要的。首先,通过家校联动,开设课堂育人新通道,利用“云家访”等形式,打造家校育人共同体,温暖学生心灵;结合抗疫主题班会、形势政策课等,强化学生共克时艰的积极心态。其次,探索实践育人新途径,讲好抗疫故事、学习榜样精神,开辟劳动教育和文娱体育场所,增强学生的生活乐趣,增强体质活力。最后,坚持铸魂育人理念,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强国复兴担当的时代新人,引导师生一起参与到学校的治理中来,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的汗水和力量。

(三)强化风险应对意识和应急资源保障能力

对于新冠病毒疫情这样重大的传染性疾病,自上而下都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意识。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因为突发公共卫生疫情带来的隔离、消杀、排查、治疗、保障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理因为疫情带来的师生员工心理恐慌、网上舆论、派生谣言等方面的次生问题。高校应当居安思危,从最关键、最急迫的问题入手,重点聚焦校园医疗卫生安全、应急平台预警机制、突发事件模拟与处置、必备应急物资保障等,进行科学施策和布局。针对校园可能存在的消防、食品、传染病、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安全隐患问题或薄弱环节督促整改,第一时间对重大突发问题进行响应,确保校园在特殊封闭严管期间的基本民生保障能够平稳运行。

(四)构建层层责任落实的三级疫情防控工作体系

进一步构建“校—院—个人”三级包干管理模式,即建立起以校领导班子牵头包干各个院系,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包干班级或团支部,班主任与辅导员老师直接管理学生的三级疫情防控工作体系,重心按序下移,责任层层落实,明确责任分工,将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做实做细。同时高校里要借鉴地方或基层优秀经验,实施网格化管理,划定区域进行定点管理,将在职教师、管理人员、后勤工作人员、党员学生骨干等不同岗位人员充分利用起来,知悉每一位在校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行程情况,通过“一人一档”日报制度和行程大数据监测,将可能发生的风险拒之校园之外。

(五)坚持数字智能赋能为支撑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积极探索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高校校园治理中,建设符合校情的智慧指挥平台。对进出校门、宿舍、食堂、图书馆等人员密集的关键区域,采用“大平台+微服务”模式,绑定二维码、校园卡的个人信息,构建可以追溯、覆盖全校区域的可视化数据网络,制定精准的人员检测和门禁管理策略。同时要进一步提升现有的教学、生活信息模块,优化校园网络,科学利用网上办公、直播课程、云视频会议等方式,加快建设方便师生员工的“一网通办”网上办事大厅,汇集线上授课、布置作业、课后辅导、交流答疑与测评考试为一体的“云教学”系统,真正让高校“停课不停学”“隔空不隔爱”。

总之,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对高校的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都是一次严苛的“体检”。面向未来,要建设一套完善的治理体系,就必须坚持“党委领导、全员参与、制度保障、科技支撑”的方针,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高校治理共同体。[5]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在完善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下,突出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强调以创新能力为支撑进行内涵式发展。虽然新冠病毒疫情大规模传播阶段基本结束,但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不期而至的“灰犀牛”和难以预料的“大白鲨”事件或许都将接踵而至,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必須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才能在把握规律中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实现高等教育长远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在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EB/OL](2020-05-24)[2022-11-1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lh/2020-05/24/c_1126026879.htm.

[2]李键江,花筝,彭冬艳.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8):43-46.

[3]王培石.高校校园疫情防控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2(9):47-49.

[4]盛佳伟.重大疫情应对中高校学生工作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2):124-127.

[5]人民网.完善重大突发事件下的高校应急治理体系[EB/OL].(2020-06-1)[2022-11-18].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20/0601/c40531-31730375.html.

猜你喜欢
教育治理机遇与挑战疫情防控
2013~2018年乌鲁木齐市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安徽省人畜共患病细菌性传染病综述
2013~2017年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急诊科接种狂犬疫苗情况分析
教育治理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大数据给财会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治理定义下的教育治理引论
MOOC环境下党校图书馆应对策略研究
自治与问责的平衡:高等教育治理的保证
信息化时代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