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国内女性体育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

2023-10-08 08:14程洋洋陈露露杜百忍
宿州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聚类

程洋洋,陈露露,章 翔,杜百忍

1.安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安庆,246113;2.皖西学院体育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通信作者:陈露露(1993—),女,安徽六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心理学。

体育活动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运动技术、促进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体育活动自诞生起就带有鲜明的性别特征色彩,以男性参与居多[1],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女性逐渐登上体育舞台,不断地展示着“她力量”[2]。女性体育是指以女性为参与主体的体育活动。现如今的“女足夺冠”“谷爱凌火了”……女性在体育领域的参与度与地位不断地提高。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促进妇女等群体积极参与全民健身;2021年制定并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提出,促进妇女等重点人群健身活动的开展。随着一系列社会政策的制定,女性体育逐渐被提高到了战略地位。女性在职场、家庭以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3],她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逐渐地为社会各界所关注。

CiteSpace是用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可视化工具,被广泛运用在文献综述、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等研究中[4],能够对文献数据信息的分布、数量及其内在联系进行探索,具有直观、定量、简单与客观等诸多优点。为此,笔者选用知网数据库里的文献,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方法,分析国内关于女性体育的研究现状与热点,丰富国内女性体育的研究。

1 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1.1 数据来源

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样本数据来源,以女性体育为主题词进行学术期刊搜索,时间不限,限定来源类别为北大核心、CSSCI、CSCD。将检索的所有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得到有效样本301条,样本文献发表时间跨度为1997—2023年,数据采集截止日期为2023年4月20日。

1.2 研究工具

运用Excel对样本的年度发文量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CiteSpace对样本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时间分段设置为1997年4月—2023年4月,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节点类型分别为作者、机构、关键词,采用共现、聚类、突现等方法进行探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量趋势

年发文量变化是评判和衡量研究领域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不管是评价该研究领域研究趋势、发展动态还是对该领域所处研究阶段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5]。由图1可以看出,自1997年至2023年以来,国内关于女性体育研究的发文量呈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而后进入稳定发展。其中,1997—2001年,处于我国女性体育研究的萌芽期,这一阶段进行的是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该阶段的研究虽处于萌芽阶段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帮助。2002—2008年,处于我国女性体育研究的探索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女性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及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影响下,极大地促进了群众体育的发展,女性体育在这一时期随着群众体育的发展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核心期刊年发文量在2008年达到一个小高峰。2009—2016年,处于我国女性体育研究的发展期。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提高,马克思主义女性观的传播[6],性别平等思想得到普遍推广,女性逐渐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体育参与程度快速提高,再加上国内许多女运动员的涌现,使得学者们更加关注于女性体育的研究。由图1可以看出,年度核心期刊发文量超过20篇的分别有2008年、2012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李娜在2014年被评为年度体育女性代表,以及后奥运时代的越来越多女性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这一时期女性体育这一主题受到了科研人员的重视。在2014年达到了峰值28篇,呈现出较高的研究热度。2017—2023年,国内关于女性体育研究的年度核心期刊发文量有所下降,女性体育的研究进入稳定期。近年来,随着女性思潮的散去,关于女性体育这一主题的研究热度有所减少,但仍能吸引部分学者的关注。国内关于女性体育的研究虽有一定的积累,但还存在许多现实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图1 1997—2023年国内女性体育文献年度发文量分布

2.2 文献作者合作分析

运用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对我国女性体育研究高产作者机构来源、发文量进行了解,有利于对我国女性体育研究作进一步研究打好基础。经统计,1997年以来女性体育科研论文发文量最多的是华南师范大学的熊欢教授,总发文量15篇。熊欢教授及其团队一直持续聚焦该领域的研究,是女性体育研究领域的引领者。广州体育学院的杜熙茹教授,总发文量6篇。北京大学的董进霞教授,总发文量5篇。河南大学的李敏教授,总发文量5篇。华东师范大学的季浏教授,总发文量4篇。这几位学者对女性体育的关注和研究相对较多,但研究内容上各有侧重点。熊欢[7-8]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女性体育参与进行分析,对不同阶层群体女性体育行为进行研究。杜熙茹等[9]对广州市女性休闲体育活动的特征进行研究。Vertinsky等[10]从浪潮女权主义发展的角度对女性体育参与行为和观念进行分析研究。李敏等[11]通过对澳大利亚妇女体育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国女性体育更好发展的建议。马德浩等[12]则主要侧重于女性体育消费的研究。

图2中的N=388、E=311、Density=0.004 1,表明纳入作者388位,作者之间合作关系有311条,构成网络密度为0.004 1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从图2可以看出,作者合作网络较为零散,形成了若干小合作群,但还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合作群。有些联系密切的作者,总体发文量却很少。学者之间的合作群主要还是来自女性体育领域的高产者,如图2中杜熙茹与仇军、许宗祥、徐拮等之间有合作交流。形成较为明显的合作关系的有李敏与张大超、李军言。尹维增、张永龙、张德利、李福祥、夏青等虽合作多但个人发文量却相对较少。各学者还须深入研究,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作者在各个阶段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说明伴随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国内关于女性体育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泛起阵阵涟漪,但还未激起千层浪。随着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崛起以及“健康中国”理念的传播,女性参与体育的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且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因此,鼓励与加强女性体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社会价值。

图2 文献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2.3 科研机构共现分析

从科研机构共现关系图可以看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机构的分布以及各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图3为CiteSpace对科研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的时区图。

图3 科研机构共现时区图

由图3可知,关于女性体育研究发文量排名前五位的科研机构分别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主要分布在经济水平相对较高、思想较为开放的地区。这五所机构第一次发表女性体育相关文献是在2002—2005年之间。从图3也可看出,各机构交流合作较少,合作关系网络尚未形成,建议加强各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随着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国内外女性运动员数量逐渐增加,女性体育成为当时比较热门的话题。另外,有研究显示,最早对女性体育进行研究的机构是安徽铜陵市有色狮子山铜矿医院,该机构于1992年首次发表有关女性体育的文献,对女性体育活动与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探索[13]。近年来,研究女性体育的机构有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篇)、上海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2篇)等。女性体育的研究热度虽会受思想观念、社会事件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的起伏变化,但始终有一些科研机构对女性体育持有关注度,说明女性体育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希望科研机构在后续的女性体育探索中能揭示更多的现象,解决现实问题,为女性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2.4 文献关键词共现和突现分析

文献的关键词是对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方便快捷地掌握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14]。通过对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得到表1和图4。通过图4可以看出,N=404、E=889、Density=0.010 9,代表404个节点数,889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0 9,且女性体育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女性、女性体育、女性主义、休闲体育、体育参与、体育、职业女性、体育史、体育消费九个方面。高频关键词反映了1997—2023年女性体育相关研究的热点,女性体育的研究形成了相互联系交织的网络结构。其中,关键词“女性”“女性体育”“女性主义”“休闲体育”“体育参与”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成为女性体育研究领域的标签。

表1 1997—2023女性体育研究高频次关键词分布

图4 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中,当模块值Q>0.3时表示聚类结构显著。S值是衡量聚类网络同质性的参数,S>0.7则表示形成的聚类可信度较高[15]。从图5可以看出,九个主要聚类的S值均大于0.7,且Q值为0.683 5,大于0.3,说明聚类内部同质性较高且聚类结构显著。图5显示了9个聚类群组,分别为休闲体育(#0)、女性体育(#1)、职业女性(#2)、女性主义(#3)、妇女体育(#4)、体育史(#5)、妇女(#6)、体育运动(#7)和体育消费(#8),说明最近二十多年关于女性体育的研究主要围绕着这九个关键词群组展开。休闲体育(#0)包含的节点数最多,说明在女性体育的研究中以休闲体育为切入点的相关文献产出最高。通过对以上数据以及图谱的综合分析后,发现1997—2023年关于女性体育的研究视角有多元化趋势。作者们以成年女性(#2、#6)为研究对象,从女性的体育参与(#1、#4、#0、#7)、体育史的梳理(#5)、女性体育消费偏好(#8)和体育参与中性别平等(#3)这些方面进行研究,形成多元化的研究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女性群体的自我认知、社会关注度与价值也在发生变化,女性体育的研究热点在不断地发生演变。近年来,我国参加奥运会并获奖的女运动员人数不断增长,女性体育消费大幅提高[16],表明了现代女性的体育活动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家庭劳务,而是形式更为丰富多样的休闲体育、健身活动、竞技体育等。

图5 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

根据CiteSpace对文献关键词突现分析(图6)的结果来看,突发强度最高的关键词为“职业女性”,突发强度为4.68。从2002年至2011年“职业女性”这一关键词热度持续了近十年的时间,说明这一时间段以职业女性为研究对象而进行的研究较多,主要得益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推行以及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其次,“休闲体育”这一关键词的突发强度达到了3.15,“群众体育”的突发强度达到了2.95。“休闲体育”和“群众体育”也是女性体育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领域,这是国家政策方针以及群众体育发展影响到学者们对女性体育的关注度。人们可以通过关键词突现分析对女性体育相关研究的变迁和前沿进行把握[17]。学者们从2015—2023年对“女性形象”以及“性别平等”关键词的聚焦,表明我国女性体育的研究会从女性对体育的参与方式现状对策研究向追求性别平等、运动权力平等转变,未来女性体育的研究也会更加关注女性本身,关注“人”的发展,同时也预示着未来我国女性体育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就是“女性形象”和“性别平等”。随着文化教育知识的不断普及、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女性不再是男性的依附,而是拥有自主意识能够在职场上独当一面的群体。女性逐渐掌握了自己身体的支配权[6],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意识和选择空间,女冠军、女劳模、铁姑娘等女性形象也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对于关键词的突显分析,也从另外一个角度给后来的女性体育研究带来了启示:未来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不能只局限在“职业女性”这一群体上,也要关注在女性体育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留守妇女、农民工等群体,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促进女性体育的更好发展。

图6 文献关键词突现图谱

3 结论与启示

女性体育研究经历了萌芽期(1997—2001年)、探索期(2002—2008年)、发展期(2009—2016年)和稳定期(2017—2023年)四个阶段,萌芽期研究成果较少,探索期稳中有升,发展期研究成果呈现“井喷式”增长,稳定期女性体育研究稳步发展。国家相关政策方针、群众体育的发展、越来越多女冠军的出现都影响着女性体育研究的发展。作者合作网络较为零散,形成了若干小合作群,但还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合作群。研究机构方面,以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高校为主,以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为代表,且各研究机构之间联系交流较少,合作有待加强。研究热点呈多元化趋势,女性体育研究围绕“休闲体育”“女性体育”“职业女性”“女性主义”“妇女体育”“体育史” “妇女”“体育运动”“体育消费”这九个方面展开,形成了多元研究网络。学者们从2015—2023年对“女性形象”以及“性别平等”关键词的关注,表明了未来我国女性体育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就是“女性形象”和“性别平等”。

建议建立相关的平台来促进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从而提升女性体育研究水平。学者们应继续深耕女性体育相关研究,不能因为社会热点的转变而影响到了对女性体育研究的持续聚焦。未来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不能只局限在“职业女性”这一群体上,也要关注在女性体育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留守妇女、农民工等群体,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促进女性体育的更好发展。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女性体育仍然是一个非常有潜力、值得继续探索的重要课题。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到女性体育的研究中来,形成研究体系,不断地创造新的研究成果,从而为女性体育的制度建立、理论构建、科学管理与发展以及女性身心健康的促进提供参考与借鉴。

猜你喜欢
聚类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条纹颜色分离与聚类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局部子空间聚类
基于最小圆覆盖的海上突发事件空间聚类研究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基于熵权和有序聚类的房地产周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