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歌剧《赵氏孤儿》的音乐创作特点

2023-10-08 08:14陈婷婷顾晓晖
宿州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赵氏孤儿程婴赵氏

陈婷婷,顾晓晖

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赵氏孤儿》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经典悲剧故事为背景的大型原创歌剧。该剧撷取中西音乐元素之精华,采用合唱、重唱、独唱、对唱等多元艺术形式,将西方交响乐、中国民间音乐、西方歌剧、中国戏曲等融为一炉,演绎成一部誉满中外的“黄钟大吕”。该剧是一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经典原创歌剧,其成功之处应奉为圭臬,深入探索,以为借鉴,由此深化对歌剧《赵氏孤儿》的认识,为之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较好的基础。

1 音乐语言和人物形象的完美融合,升华了歌剧效果

《赵氏孤儿》作曲家琴键下流淌出的精准音乐语言,似作家笔下的锦绣文字,似画家手里的五彩画笔,似摄影家千变万化的镜头,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剧情、剧景氛围,惟肖惟妙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1.1 交错穿插的音乐织体语言,营造剧情氛围

《赵氏孤儿》序曲在一场血雨腥风的大屠杀中拉开帷幕。一个简约、强大的主导音乐语言动机分别引入了正义与罪恶两个色彩鲜明的音乐主题,交错推进的音乐织体语言体现了作曲家精妙绝伦的乐思,相互穿插的合唱与重唱预示着剧情的跌宕起伏。

第一幕的音乐语言与序曲部分的血雨腥风场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开始就是一种不寻常的安静,8小节的前奏建立在c小调Ⅱ级和弦上,双簧管的柔美、忧郁与竖琴的神秘混合音色奏出浓郁的悲凉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音乐的节奏似轻击警钟,舒缓、宁静中带有一丝不稳定的色彩,预示着这个世界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短暂静谧。大提琴和大管共同演绎主题动机,节奏上持续使用三连音,伴着下行音阶[1],庄姬公主的一段咏叹调《孩子啊,我们怎么办》(谱例1),遂把一位身份尊贵但在残酷现实面前却无能为力的伟大母亲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2]。草泽医生程婴的出现为剧情的发展与转变起到了铺垫作用,整段音乐都在G大调上进行,程婴与公主的二重唱在一步步乞求与拒绝中将旋律推到了高潮,音乐的旋律线条也从浓重的紧张转为抒情的对话。当公主诉说自己的苦难困境时,程婴却连续用十六分音符不断诉说自己想要过平静生活的愿景。对话进行中,两人的情绪一次比一次激动,旋律节奏大量使用三连音,速度也由慢速转为快速,一个五度音程的跳跃表达了公主在危难关头舍身救子的博大母爱心胸[3]。公主以死明志,一个懦弱、苟且的草泽医生似五雷轰顶。这段经典的女高音与男中音的二重唱把剧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与性格特征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程婴为了掩饰内心的紧张,故作轻松,嬉笑奔跑,唱着诙谐自嘲的咏叹调与宣叙调《我是一个医生》。持续的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附点音符以及三连音的运用在这里达到了极致,预示着大难来临前的片刻自虐式嬉戏,更加凸显悲剧的氛围。随后,奉命行事的韩厥赶来与追杀赵氏孤儿,孤儿战栗在寒光逼人的剑下。此时舞台音乐营造出悲凉、凄楚、急迫的氛围,一代名将韩厥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程婴和赵氏孤儿打开了逃生之门。整个舞台环境呈现出悲凉而庄严的肃穆氛围,此时音乐极其尖锐,戏剧冲突达到了又一个高潮。

1.2 戏剧性音乐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第二幕的音乐语言转入一片祥和与安宁的描述,归隐田园的晋国老臣公孙杵臼与程婴妻子麦菽的一段二重唱可以看出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满足。程婴进门后,音乐语言变得紧张而不安,人物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程妻获知真情后,无奈之下唱起来贯穿全剧的主题音乐咏叹调《摇篮曲》(谱例2)[4]。全曲为降B商调式,不仅可以表现悲壮,还可以表现哀伤,商调式的运用使两者达到了极致。歌曲为单一部曲式结构,5小节的前奏,重复的8小节a乐句,以及4小节的补充,7小节的间奏,加之8小节的a′乐句和5小节补充而构成。乐曲为4/4拍,在平稳、缓慢、抒情的音乐气氛中进行,采用的是“同头换尾”的写法,短短的两句“同头”重复了三次,每一句“换尾”处都有改变,似《诗经》中比兴手法和复沓句式。十六句质朴的歌谣体叙事感人至深,和声选用中国的五声调式,把麦菽在生死抉择面前的崩溃与绝望,那种撕心裂肺但却需要安抚孩子的情绪控制,全部凝结到这首歌曲当中[5]。麦菽的一言一行代表着中国传统女性的善解人意、温顺贤淑,虽有怨言但又以夫为天。她在悲情中把小爱转化为大爱,小我转化为舍子救孤的大我,大义擎天。虽为全剧的配角,但却成了剧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她是整部故事发展的承接与助力,让程婴的诺言充满力量,让公孙杵臼的大义更加决绝、悲壮。

随着婴儿的啼哭声传来,整个音乐情绪随之转变,长笛的主旋律在竖琴的烘托下突显悲凉、凄楚,弦乐语言的加入使音乐更加丰满感人,音乐在主题音乐《摇篮曲》的衬托下悲恸, 这时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了全剧高潮,是义士救孤中最悲壮的一幕。

“十八年”是歌剧《赵氏孤儿》的一个转折点,此时赵氏孤儿赵武已长大成人,集市上响起了悦耳诙谐的合唱。此时,编剧运用“追忆”手法,让众英灵重现舞台,以驱散赵武的心高气傲与迷茫,唤醒他显赫身世的先天基因。赵武解开身世之谜后,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与纠结、震惊与愤怒,在电闪雷鸣中他泪流满面地演唱了一曲《雨越下越猛》(谱例3)的咏叹调,音乐语言展现出强烈的戏剧性特点。一个拥有强烈自尊、坚定果敢、思亲心切的音乐形象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钢琴八度震音的连续运用,以及附点节奏型、三连音及半音的持续进行,不同形式的模进与重复、大跳与级进相结合,都使得作品情绪逐渐推动,而柱式和弦与分解和弦的交替进行,以及变换拍子等都使得作品极富力量性、厚重感,这些都突出了演唱声部显示其宣泄式的吟唱,如泣如诉,跌宕起伏,淋漓尽致地渲染了赵武内心的强烈矛盾和痛不欲生的情绪[6]。

赵武一剑复仇,毅然决然地清算了屠岸贾的罪行,坚定地做出了选择,进一步展现了其崇尚正义的性格。此时欢呼的百姓簇拥着赵武走向宫殿,强化了观众对于赵武形象的认识,也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道义文化的诠释。而此时的程婴已然疲惫不堪,他想起了为救赵氏孤儿而捐弃的亲生骨肉,想起了几位死去的忠烈之士,情不自禁地唱出了最后的咏叹调《我已无力同行》。

全剧在颂扬忠义的合唱声中落下帷幕,最后采用八重唱的表现形式,以此衬托八位义士的惊天壮举,再一次点明了全剧的主题。精准的音乐语言和人物形象的完美融合,更加彰显了歌剧的魅力,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使得整部歌剧的主题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7]。

2 以多声部音乐形式塑造人物性格及内心世界,增强歌剧感染力

多声部演唱形式彰显了《赵氏孤儿》这部歌剧的又一特色。合唱与重唱多声部演唱形式具有特殊的表现功能,在《赵氏孤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能表达人物情感,刻画人物形象,揭示歌剧主题,又能以音乐合力的气场渲染舞台氛围,推动剧情的发展,还能引导听众的欣赏情绪——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共同感受或不同感受,同一人物对不同事物的共同感受或不同感受。

2.1 多声部音乐形式突出人物性格

在这部歌剧中,合唱与重唱占据了较大篇幅,两者交错进行以此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及营造戏剧冲突。序曲部分,在极强的音乐声中,大幕徐徐拉开,晋国集市的高台上,晋王手持强弩,左右开弓射着弹丸;台下百姓蜂合豕突,鬼哭狼嚎,无处躲藏;晋王两厢手持金戈的士兵高声喝彩:“打中了!打中了!额头眼睛;打中了!打中了!手臂胸膛;打中了!打中了!鲜血流淌……打中了,天上的飞鸟也仓皇!”晋王视百姓为草芥,肆意践踏,在此恶作剧的场景中,传来了百姓的合唱声:“啊!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我的爷娘,我可怜的瓜菜,我伤痛的心房” 。一曲凄凉悲怆、爱恨交织的合唱展现了昏君晋王在奸臣屠岸贾的教唆下拿射杀百姓以取乐的悲惨场面。一段宣叙调后,晋王和屠岸贾两位男高音与前来阻止这一残暴场面的男低音赵盾展开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三人的三重唱开启了尖锐残酷斗争的新篇章。

随后的第一幕的第二场与第二幕的第二场中的合唱,以士兵与百姓的合唱为主,或揭露昏君晋王与奸臣屠岸贾的冷酷、暴戾、猥琐,或反衬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八义”临危不惧、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如第二幕第二场及第三幕,用百姓的合唱来映衬程婴十八年来的忍辱负重:“啊!卑鄙之徒,卖主求生。卑鄙之徒,出卖忠义。啊!这个卑鄙之徒,将他打入地狱!永不超生……”后来,赵武杀死了屠岸贾,人们高歌欢庆,而为此付出一生的草泽医生程婴却悄然离去,给人们留下的更多是对高尚品格的敬仰与思考。

经典的二重唱段,有代表性的还有庄姬公主与程婴的二重唱,女高音与男中音两声部和谐、统一,既能反映出人物的身份、地位,又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谱例4)。

在这段二重唱中,程婴起初没有答应庄姬公主的请求,整段都是在G大调上进行,钢琴的伴奏也以三连音为主。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情绪的变化,乐曲表达力度也随之逐渐加强,两人在步步相求、步步推脱中把旋律推向了一个高潮。

2.2 多声部音乐形式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另一个经典的重唱是程婴的男中音、麦菽的女中音、公孙杵臼的男低音组成的三重唱《哪里的风吹熄了灯》(谱例5)。重唱开始之前,木管的出现与交替变化暗示每个人的复杂内心,旋律由c小调转为f小调。在对唱、重唱中,三个人物既紧密相连,又各具特色:在程婴把孩子抱给麦菽的那一刻,公孙杵臼吹熄了油灯,场面一片漆黑,每个人都默不作声——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在传出孩子的哭声时,麦菽满腹狐疑而又略有所悟疑问地唱道:“哪来的风啊,吹熄了灯盏,吹熄了灯盏,我该怎么问啊?”——她不知如何开口询问自己的丈夫。程婴也在思索如何开口给自己的妻子做出解释:“哪来的风啊,吹熄了灯盏,吹熄了灯盏,我该怎么说啊”。

公孙杵臼也用特有的男低音在下声部婉转徘徊:“哪来的风啊,吹熄了灯盏……”风吹灯熄,同一情景,三人却触景生情,借题发挥,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难言之隐。三重唱为这一场景平添了神秘忧郁的色彩。

这段三重唱把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以及人物的形象表达得淋漓尽致,随着剧情的发展,音调也由低到高,乐曲逐渐紧迫起来,预示着每个人的命运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 大胆借鉴中国民族元素,彰显原创歌剧特点

要想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必须让东西方观众喜闻乐见,必须兼备东西方音乐元素,《赵氏孤儿》较好地达到了以上要求。《赵氏孤儿》的剧本题材取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乐曲中的咏叹调较好地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又在西洋交响乐中成功引入中国民族乐器,从而彰显了该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创特色。

3.1 民族音乐元素的植入,升华了民族歌剧的内涵

如咏叹调《雨越下越猛》(谱例6)运用变化节拍、附点音型、三连音音型、弱起音型等作曲手法,形成极具音乐动力和张力的乐曲旋律,以更好地推动剧情发展、揭示人物内心的强烈震撼与矛盾心理。这种旋法还将长而大的旋律曲线转变为波澜起伏的大跳与级进的紧密结合,颇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写意”气质。同时该曲的调式也具有中国民族传统五声调式的特征:乐曲在D大调的旋律下进行,半音的加入,又使作品倾向于半音化进行的特点,虽然半音的加入给人一种离调的感觉,但骨干音还没有脱离民族五声调式的音阶基础。

在钢琴伴奏织体方面,这首咏叹调也处处体现典型的中国艺术特征,钢琴八度震音的连续运用以及三连音、附点音符的伴奏,将动机材料进行系统而简单的贯穿于分裂,伴随着钢琴声部的音型交替、情绪的变化和音型的转变,展现了中国乐曲中常见的变奏重复和支声复调及加花衬托的思维特征。柱式和弦交替与传统三连音、休止弱起音型的加入,使人物情绪变化更为丰富,戏剧表现更具有力量和厚度。这些具有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元素的植入,让人们看到一个极具东方韵味的中国原创民族歌剧形式演绎得天衣无缝。

3.2 引入民族乐器,增添了中国原创歌剧的艺术之美

中华民族乐器以其独特的演奏技法、强大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构筑和诠释了中华五千年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之美。在这部歌剧中引入了唢呐、笛子、琵琶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使歌剧更具中国属性。民族乐器的引入在整部歌剧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每一位义士为救赵氏孤儿而牺牲时,都用唢呐来烘托当时的悲壮场面。唢呐乐曲高亢、激昂,善于渲染喜庆或悲凉的音乐氛围,多用于喜事或丧事。歌剧中唢呐独特的音色,或彰显哀伤、悲壮的气氛,或表达震撼、磅礴的气势。

民族元素运用在这部《赵氏孤儿》中国原创歌剧中,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其他任何音乐不能替代的,无论是从和声、创作技巧、曲式结构等各个方面,都让观众看到了中国歌剧在创作手法上的成熟。

4 结 语

《赵氏孤儿》这一沿袭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民族精神悲剧色彩的历史大剧,把中国古文化传统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更多地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道德价值观,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8]。整部作品音乐语言及主体人物唱腔融合完美,升华了歌剧效果;合唱、重唱等多声部音乐形式恰如其分地运用,增强了歌剧的艺术感染力;创造性地融入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彰显了中国原创歌剧特点。该剧是我国原创歌剧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式的佳作,它的诞生代表着当代中国歌剧的发展水平,为我国原创歌剧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赵氏孤儿》的音乐特色及其他艺术特色有待进一步的发掘。

猜你喜欢
赵氏孤儿程婴赵氏
恢弘震撼的北昆《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A new spec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genus Opisthotropis (Serpentes: Colubridae: Natricinae) from western Hunan, China
赵氏孤儿
论《赵氏孤儿》的民族悲剧体现
从戏剧到电影论《赵氏孤儿》的现代化解读
程婴妻给我的感动与叹息
赵氏的祖先造父
不同程婴的不同主题——由程婴看豫剧《程婴救孤》,以及话剧、电影《赵氏孤儿》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