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具身·还原: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的三重技艺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为例

2023-10-08 12:52巨富淇马进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西藏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刷子文本儿童

巨富淇 马进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文本形成后,不只是作者个人的表达,而是文本与读者的对话。小学语文教科书内容大多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而精心择选改编,因此教科书文本解读不只是单纯地对内容、写作、情感的表层分析,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结合学生知识储备和身心阶段,实现对教科书的创造性开发,这是文本解读的重要技艺。那么,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如何将文本蕴含的精神设计入学习活动?如何让儿童有更好的学习体验?这不仅需要教师将知识教给学生,还需要教师将语文素养培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教学,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升华。以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为例,从技艺层面深入探究递进式文本解读如何促进教学,从而推进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建构学习任务群促进教材理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1]课程理念。学习任务群的最大特征是“连贯性”和“适应性”,与整本教材、整个学科勾连,适切学生实际生活,符合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因此,文本解读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构建学习任务群。有学者指出,在新课标语境下,学习任务群既是课程结构,也是课程内容。[2]学习任务群需要教师把文本与单元要素、学科特色和核心素养要求结合解读,跳出“阅读者”范围,将自己放置于“创造者”的高度,以更高的视角解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从三个层面设置了六个学习任务群,以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为主线,生发出各个支线,这些支线之下又有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教师需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把握其中的内在逻辑,通过学习任务群完成文本的深度解读。短篇小说《刷子李》所在单元主题是“人物描写”,可谓“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单元导语使师生更加清晰本单元学习目标:(1)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2)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物的特点。

从文本纵向解读看,《刷子李》以塑造人物“刷子李”为核心,通篇以巧妙手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了一个手艺了得的“刷子李”形象。首先,注重细节描写。文章在塑造主人公形象时尤为注重细节,“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以及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灵活现展现于读者面前;其次,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例如文章第一段、第五段主要是正面描写,精妙的文字表达使刷子李的神技直接再现。侧面描写是以同行、外人以及徒弟曹小三的视角进行,像“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楞说不信”等表达写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再次运用对比:刷子李”接活时大胆承诺,充满自信,但对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却能心细如发、体察入微,展现了“刷子李”的多面特征。

从单元横向解读看,《刷子李》可以借助本单元学习任务群进行适当的人物表演,从而促进人物的理解。第五单元“交流平台”将单元几篇文章关联,可以设计“众生万象,我来导演”为主题的学习任务群(见图1),让学生自己导演,人物就会“活起来”。学习任务群下设三个系列活动:经典电影赏析、剧本自我设计、展示自导电影,主要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两个任务群学习为主。其中,任务一下设的活动一和活动二,其电影片段包括两个:一是与本课密切相关的天津人艺大戏《俗世奇人》的话剧片段,另一则选择美国经典电影《海蒂和爷爷》,先后放映二人初见和后来分别时依依不舍的两个对比性片段。让学生观看后复述印象最深刻的台词、动作、情境等并说出理由,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在任务二、任务三中,关联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部分更多。任务二下设的活动让学生挑选任务进行电影片段或者小短片的设计导演,表演人物可以从我们学过的课文或是身边的人中选,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学阅读功底,了解且能用可以表演出来的“话”去描述这个人物;任务三下设的活动有表演和点评两个环节,表演者不仅要理解自己所表演的人物,还能够通过“说台词”让人物形象更真实;学生点评能调动课堂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图1 学习任务群设计

二、运用新理论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认知

近年来,具身认知理论用于语文教学中的研究越来越多,具身认知带来的思维转变具有一定的传统颠覆性。传统认知主义将认知视为“发生于大脑中的抽象符号运算过程,身体只是一个容器,接纳外界信息,把信息转化为一定的神经冲动,传输给大脑,然后接受大脑发出的指令,产生运动反应”。[3]西方哲学家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主体性思想提出后,主客二元论便成为一种主流思想。在二元论里,人可以身心分离,这成为人们的普遍认知。受此思想影响,多年来教育一直延续二元论思想,并衍生出一些指导教学方法的理论。可以说,教师依照儿童认知进行教育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体现出一定的弊端,即在教导过程中容易出现“身体与认知不能同步”的现象。教师只关注学生认知,忽略了学生的身体感知、心灵感知。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的刺激可以给予认知和判断以重要影响,认知是基于我们的身体与外界接触的过程。海德格尔提出“存在”,就是对二元对立的直面抨击。他认为人类不应将世界与自己对立,人类是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存在者,人类应该在与世界的互动中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受到这一理论影响,具身认知思想家认为“大脑—身体—环境”是关联的,将学生的身体带入某种环境,大脑会出现与环境相应合的反应。从教学上看,具身认知理论需要教师去钻研学生,但不是将学生当做客体钻研,而是将学生置于与自己一道的“世界”之中,这世界也许是一堂课、一次对话、一段活动。达到师生的共属一体,“共属一体的师生是相互成就、相互馈赠的师生。”[4]教师不应只站在教师的立场去“教”学生,应能够将学生、课文、自己置于同一个天地之间。让儿童去感受、思忖、触碰。由此教师也会成就此课堂。在这个课堂中,教师应从“儿童能够感觉到”而不是“儿童应该认知到”这个出发点进行“共在课堂”创设。

课文《刷子李》刻画的是一个陌生的人物形象,但是这个人物有血有肉,形象鲜明。儿童感兴趣的可能是“刷漆滴不到身上是什么感觉”“我看到雪白的墙壁和一身黑衣服的刷子李站在那儿形成的鲜明对比”“曹小三看到师傅的娴熟技术的视觉震撼”,文章用的是文字描绘,但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五感去觉知。不仅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精妙之处,更需要考虑“我想看、想听、想触碰”的儿童心理特征。刷子李与油漆打交道,孩子们不能轻易接触到油漆,但可以让孩子们用颜料在白纸上涂画,保证身上、手上干净且能做到娴熟快速是不容易的;还可以找一段原声的刷漆视频,让儿童亲眼见到、亲耳听到,通过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节中所展现出的“刷子李”。总之,具身认知理论是教师对儿童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的探索,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的身体可以如何感知以及感知的限度,从而真实地走近儿童,让儿童身体的感知与认知建立的联系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贴近儿童生活的环境创设使儿童能由身体的感觉到思维的感觉,这样的认知更符合具身认知理论,也更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理念。

三、借助现象学还原回归文本本真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文学的感染力是衡量艺术的唯一标准。教材选文大都是经典,经典之所以流传就是由于其极强的感染力。教师深入教材选文,将感染力带给学生,课堂就会深入学生心灵。孙绍振曾指出:“文学文本解读的主要目的,与文学感染力密切相关。主要目的有如下四个:解读出文学感染力唯一性的奥秘、对具体文本的感染力的解密、解读出文学文本感染力的高下构成的原因、揭示文学创作的具体操作。”[5]所谓“解读出文学感染力的唯一奥秘”,就是在解读文本时要读出文章的独特魅力,教师不能停留在浅阅读,要挖掘出深内涵。

现象学“还原法”,比较适合深度文本解读。现象学中的“还原”需要把事物“悬隔”,通过想象“去蔽”,从而把它的本来状态“还原”出来。在文本解读中,还原法需要教师要回到文本本身。文本解读时如果仅从文本提取约定俗成的意义,那么将会在后期的教学中陷入传统教学的怪圈:机械地重复前人教法,用死板的方式理解文本,带领学生找出一些所谓的标准答案。这不仅让自己失去了与文本对话的机会,更剥夺了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权利。古德曼说过:意义从不曾在语言里面,读者必须把意义带进语言,才可以从语言建构意义。按照这一说法,作为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时不能将学生与语言隔开,更高层次的解读方式应是结合自己的经验,同语言交流,进行文本的还原,自然而然地生发思考。教师应在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现象学还原,然后才能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想法“还原语言”。

要把课文当做语言艺术,这样的艺术需要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先行体会。《刷子李》需要教师在解读中把课文当成语言训练的范例。进行文本解读的逻辑起点,首先是分析意象下作者所包含的情感,但一眼望去便能知晓的意象不是文本深入解读的目的。在《刷子李》中,“刷子李”这个称谓本身即是一个意象,“刷子李”首先明确表达出主人公的职业,但仅仅是为了表达主人公的职业才这样称呼的吗?“刷子李”作为一个手艺人,他的拿手绝活就是用“刷子”干活,把一个人的手艺与其姓氏搭配,表现出的是对他的技艺的认可。另外,这样技艺高超的人,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被尊称为“大师”“师傅”等,用“刷子李”这种接地气的称呼,反映出这篇文章的另一感觉——质朴,这就是奇人处在俗世中。通过称呼这样一个简单的小意象,教师可以分析出的文本内蕴就变得更丰富、深刻,思维也更拓展。

小说文本解读理论中有一个观点:错位,即小说体现的真善美三者之间的错位,错位的幅度越大,文本的审美价值越高。《刷子李》的重点不在于情节的转折起伏,而在于人物的精细刻画。《刷子李》的描写视角是在读者角度,甚至通篇都以他人角度来展现“刷子李”形象,这种叙述视角的错位,使“刷子李”这个人物通过他者的眼睛观察,体现出极其强烈的“观众视角”。读者以小说中的奇人来看“刷子李”,使刷子李更加鲜明、生动、真实。教师对《刷子李》解读过程中,还要把握文本的背景、作者、价值观念等,《刷子李》的背景是清末民初天津卫这一市井之中拥有绝活的小人物。那么教师就可结合时代、地方等特征,还原文本当时所体现出来的审美价值,从而解读文本背后蕴藏的审美价值,在解读中寻找文本的“本真”。

四、总结

文本解读的技艺多样,但其核心精神是不变的。作为新时代语文教师,绝不能将思维停留在“讲文”上,而应从技艺层面带领学生进入文本体悟,走向“悟文”境界。跳出固有的空间,创造入神的情境,把捉语言的本真,把“教学”提升成“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这是新时代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追求。尽管任重道远,但只要思索不停,这条在林中隐匿的教学技艺终会出现在师生面前。

猜你喜欢
刷子文本儿童
“新潮”的旧刷子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Look and Guess眼力大比拼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大刷子洗澡记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