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题材的绘画创作及其历史演变探析

2023-10-09 09:39高美伊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历史演变

摘 要:人物类绘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寒山题材绘画就是一种特征非常鲜明的人物绘画,在我国有着千余年的历史。寒山题材绘画最早可追溯到唐末五代时期,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历经多次变化,涉及文人画、禅画、民俗绘画等多种不同类型,且不同类型人物画中寒山的形象都有着显著的差别。这些寒山题材绘画的类型、人物形象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清晰的历史演变脉络。基于此,以寒山题材绘画创作为论述核心,探讨寒山题材绘画的创作源头,在此基础上分别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寒山题材绘画的演变及其绘画特征。

关键词:寒山题材;人物绘画;历史演变;绘画特征

寒山的身份多样,他本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但同时也被后世增添了许多神话和传奇色彩。他是生活在唐朝的诗人,也是一名家道中落的前朝皇族后裔,既是隐居山寺的禅门弟子,也是传说中文殊菩萨的化身,又是道家和合二仙中的和仙。他曾被雍正皇帝敕封为“和圣”,又被民间供为喜神,其诗作对日本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又曾在美国风靡一时。这种现实与神话交织的多元身份,也注定了寒山题材绘画存在多种不同的风格。

一、寒山题材绘画的创作源头

寒山题材绘画以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寒山为主要绘画对象。寒山并不是完全虚构出来的人物,他本是唐代的落魄诗人,后在浙江台州天台山国清寺出家为厨僧,其真实姓名已不可考,后人推测其可能是隋朝皇室后裔,本姓杨,由于隋唐易代而家道中落,因隐居在天台山寒岩,所以自称寒山或寒山子[1]。具体生卒年也不详,但经学者推测大约是唐朝开元年间的725—730年生,在文宗宝历及太和年间大概825—830年去世。也有野史记载,寒山后来离开国清寺,四处流浪,最后客死在苏州枫桥寺,也就是后来的寒山寺。

寒山题材绘画最早出现在唐末五代,画家们根据想象绘出寒山的形象,但这些画家并没有见过寒山本人,那又是如何画出来的,且所画出来的寒山形象为何能令人们信服?这就是基于“相由心生”,寒山的诗作中充分展示了他的思想、情感、处世态度,当时的画家就能够通过这些诗歌作品,对寒山的形象进行合理的想象,从而创作出令人信服的寒山人物形象。虽然后期随着寒山身份的变化,也陆续出现了其他形象,但都多少继承了寒山最早创作形象的特征。

要想厘清为什么最早创作出来的寒山是蓬头散发、衣衫不整、不修边幅的形象,那么就必须先了解寒山其人。寒山一生中有600篇诗歌作品,其中绝大部分为五言诗,其余为七言诗、三字诗,但很多都已经遗失,好在明代《唐音辛签》中收录了寒山的306首诗歌,通过这些诗歌能够看到寒山的思想和处世态度。寒山的诗歌在北宋时期就开始影响日本,并且20世纪50年代寒山的诗作由日本传入美国,使其成为美国年轻人的偶像。寒山的诗都是通俗白话,看似浅显易懂,实际上却另有奥旨。诗中表现的多是普通人的生活,也不通格律,因此不被历代主流文学界认可[2]。寒山认为精英权贵不过是光鲜外表下的行尸走肉,和老百姓没有区别,他看重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层面的快乐,他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来看都太超前了,但却和嬉皮士们的想法惊人的一致,因此被当时美国嬉皮士们奉为精神领袖。从寒山的思想和诗作中表达的情感来看,寒山其人的形象必然和人们印象里的文人、僧侣的形象不同,因此最早的寒山题材绘画中的寒山形象,多是衣衫褴褛、不修边幅、长发飞扬、潇洒自在,甚至是有点疯癫的形象。

二、寒山题材绘画的历史演变

(一)唐末五代时期寒山题材绘画及其特征

在寒山题材绘画里,寒山一般都是和他的好友拾得一同出现,最早的寒山题材绘画就是画有他们二人,如唐末五代禅门僧人贯休所绘的《寒山拾得图》。在此画中,寒山坐在一株古树下诵读经卷,其面貌为阔腮大脸、长耳到肩、眉骨凸出、蓬头散发、一袭长袍,相貌可以說是其貌不扬,旁边的拾得模样也同样丑陋。两人不似其他僧人将头发剃光,衣衫也不整。不过二者虽然形象看起来很丑陋,但不会让人心生厌恶,其肆意的蓬发、舒展的衣服褶皱、泰然自得的神情和古朴的周边环境,反而会给人一种潇洒飘逸的审美感受。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寒山的形象,与其诗作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和处世态度非常相符。

(二)宋代时期寒山题材绘画演变及其特征

宋代时期文人画兴起,这是由文人士大夫阶层所创作的绘画,和民间画工、宫廷画师有着明显的区别。寒山的思想在当时非常超前,不被宫廷认可,同时民间百姓为生活而繁忙奔走、辛勤劳作,也难以理解寒山的思想,但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追求清逸、洒脱、自然的精神,和寒山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意,因此寒山题材绘画在宋代主要见于文人画这一绘画类型中[3]。文人画也称作“士夫画”,我国画史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王维,在宋代兴盛。北宋时期苏轼对文人画做了深入阐明,自此文人画在宋代得以完善,并得到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追捧。文人画在创作时,不求形似,强调“象外之意”,也就是神似,不会像专业画工为了追求形似,利用各色染料精雕细刻。另外,两宋时期官场斗争严重,朝堂纷争不断,如苏轼就多次被贬,一些文人士大夫就更加渴望山林的田园生活,因此可以看到宋代文人画中追求神似、向往自然的审美特征。

比如宋代画家李公麟就画过一幅《寒山拾得图》,不过可惜的是真迹已不存,但在美国耶鲁大学有一幅由南宋佚名画家所作的本画临摹作品。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幅疑似李公麟所作的《四睡图》,画中是国清三贤——丰干、寒山、拾得和一虎的酣睡场景。李公麟所画的寒山题材绘画,就是以不经精雕细刻的行云流水画法,描绘出了寒山与拾得怡然自得、自在潇洒的景象。

宋代画寒山题材最著名的画家当属梁楷。梁楷在创作文人画时,深受李公麟的影响,继承了他的绘画技法,此外他在画道教、佛教人物时还常用泼墨的画法,风格非常独特。比如由梁楷创作,现收藏在日本MOA美术馆的《寒山拾得图》,这幅画就是一幅融入其泼墨技法的杰作,在人物相貌五官刻画上粗细兼具、比较具体、神采飞扬。在蓬头散发部分,梁楷用饱含水分的笔墨,通过泼墨的技法整片画出来,再用几条淡墨细线勾勒出肩臂、背部,通过粗大的墨线画出衣袍、袖身,画笔时断时续,勾勒巧妙,意味无穷。梁楷本人也不拘礼法,行为怪诞,性情豪放,和寒山的个性不谋而合,他画出来的寒山形象,和寒山的思想精神有着更深刻的内在联系。虽然梁楷画的寒山在五官细节等方面也是宋代文人画那种不追求形似的处理方式,不精细雕刻,细节处理比较模糊,但仿佛由于这层联系,他画出来的寒山形象更加真切、更加令人信服。

(三)元代时期寒山题材绘画及其特征

进入元代,由于是少数民族政权,在官员任用上不信任汉族文人,因此汉族文人士大夫阶级的由儒入仕的途径被中断,即便有个别汉族文人入仕为官,但在官场上也得不到重用,郁郁不得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只能在虚幻的禅门信仰中寻求慰藉。同时元朝时期,一些汉族文人士大夫阶级由于改朝换代,家道中落,穷困潦倒,所以出家成为禅门弟子。受上述因素影响,禅画在元代异常兴盛。元朝宫廷对于寒山思想没有兴趣,当时民间生活困苦,百姓更没有心思将精力放在画上,因此彼时寒山题材的绘画主要出自笃信禅宗的不得意文人之手,画中的寒山形象更是饱满禅门意境,而减少了文人气质。元朝颜辉所作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寒山拾得图》就是著名的元代寒山题材绘画,此画曾经被织田信长所得,并带到本愿寺。画中的寒山呈作揖的姿态,旁边有拄着扫帚的拾得,两人都张口大笑,神情刻画生动,富有诙谐之感,宛如两个笑看世间百态、施予众生乐的弥勒佛,极具禅意。在颜辉的《寒山拾得穴壁图》中,寒山和拾得抬手指壁,不知道看到什么而狂笑。在元代画僧因陀罗的《寒山拾得图》题画诗中,寒山和拾得两人不知丰干行踪,相对肆意大笑。笑意味着禅宗的心无挂碍、潇洒自在,两人看到壁上的什么而大笑,为什么因答不上丰干的行踪而大笑,画家都没有给出答案,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这正是禅之不可说,而是要用心来感悟。此外,还有一些不知道具体作者的元代《寒山拾得图》,其中都能看出浓厚的禅意,如元代佚名的《四睡图》等。

(四)明代时期寒山题材绘画及其特征

明代时期的寒山题材绘画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前朝追求自然以及富有禅意的特征,但却开始朝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比如由明代画家蒋贵所作、现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寒山拾得图》,画中不仅减少了文人气质,寒山也没有了以往不明所以、富有禅意的肆意大笑、怪笑,反而是一种有自制力且有一定城府的微笑。此外,寒山外形变化也更加明显,不再是唐末到元朝时期蓬头垢面、衣衫不整的形象,反而面容清秀、衣着得体,从不被世间大众所理解的怪模怪样,转变为贴近常人的寻常模样。再比如由明代画家徐渭所绘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寒山拾得图》,画中的寒山是一幅睡僧的模样。宋元时期也有寒山睡僧形象的绘画,但徐渭笔下的寒山睡僧却是一个线条平稳、衣着得体的童子形象,虽然也能使人感觉到禅意,但是寒山的形象明显变得更加世俗化。

(五)清代时期寒山题材绘画及其特征

进入清代,寒山题材绘画变得完全世俗化,但也偶有模仿前朝寒山绘画风格的佳作,比如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所作《寒山拾得图》,画中的寒山右手指着地,在开怀大笑,拾得也袒胸露乳,一同欢笑,两人皆是蓬头散发、笑容诙谐、憨态可掬的样子。在技法上颇有宋代梁楷的简笔技法,寥寥几笔将寒山、拾得二人的形象勾勒得活灵活现,同时指地大笑的形象也很有元代禅画的禅意色彩。但罗聘这幅《寒山拾得图》在清代很罕见,更像是对前朝历代画家的致敬,并没有改变清代寒山题材绘画整体朝着世俗化演变的历史趋势。这种趋势一方面是明朝寒山题材绘画作品风格的延续,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官方的影响。清初雍正帝下旨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圣和合圣,统称为和合二仙,作为掌管婚姻的喜神,对家宅和睦、事业顺利、和气生财也都有帮助,自此和合二仙正式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实际上,早在雍正敕封前,浙江天台山地区就有供奉和合二仙的习俗,如《太平广记》《天台山方外志》《宋高僧传》《国清寺传》等都有相关记载。雍正的敕封远晚于这些记载,可见雍正下诏并不是和合二仙传说的源头,只是给予这一民间传说官方认可。在官方的带动下,原本在浙江天台山地区流传的和合文化得以推广到全国,此时寒山的诗人、僧侣、文殊转世等身份都被弱化,其寓意吉祥的和合二仙身份在官方的推动下得到空前强化。基于其美好寓意,其绘画形象不可避免地朝着彻底世俗化的方向演变,并自清朝起深入千家万户,不再只被文人雅士、禅门僧侣们独爱。因此寒山及拾得不再是以往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狂放潇洒的形象,而是百姓们喜闻乐见的亲切形象。雍正时期的和合二仙基本都是衣着得体的成人形象,两人互敬互爱,比如扬州八怪之一的华嵒所作的《寒山拾得图》就是如此,但加入了一个过渡人物,就是拾得的随身小童,画中拾得让随身童子把荷花送给寒山。到清朝中后期,出现了直接为童子形象的寒山与拾得。如今民间也常能见到两名童子形象的和合二仙,一个手拿荷花,一个手拿圆盒。虽然清代也有很多成人形象、拿着荷花和圆盒的和合二仙美术作品,但到清代末期及现代,民间更喜欢童子形象的和合二仙,这可能是因为百姓在祈愿夫妻和睦、家宅和睦的同时,也常伴有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愿望,这正是百姓美好愿望的体现。此外,寒山题材艺术形式也得到扩展,清代以后年画、刺绣、窗花、建筑雕刻、摆件工艺品等中都可以看到寒山、拾得这两位和合二仙的形象,不过清朝以后的寒山形象已经完全没有了禅意,彻底从禅门宗教风格转为民间民俗风格。

三、结语

寒山题材绘画在我国有着千余年的发展历史,不同历史时期寒山的形象都有不同,自唐末到宋元,寒山题材绘画主要流行于文人士大夫阶层、禅门僧侣之间,从明代开始朝着世俗化方向演变,其绘画形象也从早期的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狂笑怪笑,转变为更易被民间大众所接受的整洁、亲切形象,甚至在清朝中后期出现了童子形象。虽然不同时期的绘画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但这些变化也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寒山题材绘画从小众走向大众的演变,一方面是由于清朝官方的推动,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民间大众的美好愿望,同时体现了面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即便是相同题材的绘画也将会演变出不同的绘画风格。

参考文献:

[1]牟健.寒山、拾得视觉形象演变及衍生设计开发研究[J].美与时代(上),2021(12):18-20.

[2]周敏.寒山拾得图像的演变及其禅宗美学意象[J].中外艺术研究,2020(3):109-119.

[3]羅时进.伪托闾丘胤撰《寒山子诗集序》的接受与演化:以寒山、拾得之形象演变为中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98-106.

作者简介:

高美伊,韩国大真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历史演变
美日两国行政诉讼功能模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借鉴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态的历史演变
浅析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战略的历史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从范例复制到自由表达:对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的历史演变考察与现实反思
高校辅导员制度演变及其启示
解读中西方农民在历史发展中的生活演变过程
从分离走向融合:幼儿园游戏与其他教育活动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共中央秘书长和秘书工作部门的历史演变(上)
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理念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协调效应及发展趋势